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选择同年龄段、同等学历的大学生测量不同屈光组眼正、负相对调节力及其比值等调节参数,分析其与近视眼的发病的关系.方法 同意被检查入校新生292人,平均年龄( 18.76±0.80)岁.正视组29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别为118、82、37人;26人远视及屈光参差者被排除.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测其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力.结果 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PRA)均值(-.4.87±1.47)D,低、中、高度近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2.36±1.21)D、(-2.92±1.40)D、(-2.86±1.81)D,不同近视组PRA比正视组均有显著降低(F=24.54,p=0.00);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NRA)均值(+2.09±0.46)D,低、中、高度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1.99±0.51)D、(+1.95±0.45)D、(+1.99±0.47)D,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P=0.63);正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为2.35±0.51,低、中、高度近视组PRA/NRA的比值均值分别为1.21±0.66、1.53±0.76、1.49±0.95,不同近视组PRA/NRA的比值比正视组均有显著降低(F =19.06,P=0.00).结论 同年龄段、同等学历大学生近视组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低于正视组.近视眼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及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近视眼发病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康龙丹  谢姝  邢骥  王闯  周爽  刘岩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746-1748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调节幅度、立体视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行客观验光、综合验光及相关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包括立体视、调节幅度等的测量。按是否有近视分为:(1)正视组(11名),+0.75D≤SE(等效球镜度数)<-0.50D;(2)近视组(139名),SE≥-0.5D。近视组中按近视的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51名),中度近视组(69名),高度近视组(19名)。按是否有屈光参差分为:非屈光参差组(123名),屈光参差组(27名)。分析研究不同屈光状态学生的调节幅度、立体视的状况以及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影响。结果:近视组的调节幅度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P<0.05),近视组间调节幅度值有差异(F=1.474,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越大,测得的调节幅度值越大(r=0.2698,P<0.05);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325,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之间立体视无显著差异(χ2=0.16,P>0.05);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比非屈光参差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05)。结论:近视组较正视组的调节幅度大,近视组中,调节幅度与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性。屈光参差组较非屈光参差组的立体视功能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近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与正视青少年正、负相对调节力的差异,分析正、负相对调节力变化与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少年组:正视组43例(+0.50~-0.25 D),年龄7~16岁,平均(10.7±3.0)岁;近视组110例(-0.50~-3.00 D,屈光参差<-1.00 D),年龄7~16岁,平均(11.5±2.6)岁。青年组(由大学生组成):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其中正视29例,近视237例。被检者在电脑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在综合验光仪上测双眼正、负相对调节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少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的均值为(-5.52±1.21)D,近视组为(-2.27±1.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26,P<0.01)。正视组与近视组负相对调节力分别为(+2.41±0.65)D、(+2.21±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的比值为2.35±0.45,而近视组比值为1.1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0,P<0.01)。青年组:正视组正相对调节力均值为(-4.87±1.47)D,近视眼组为(-2.63±1.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2,P<0.01)。正视组负相对调节力为(+2.09±0.46)D,近视组为(+1.98±0.4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视组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为2.35±0.51,而近视眼组为1.34±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28,P<0.01)。结论 近视青少年比同龄正视者正相对调节力明显下降,正、负相对调节力比值下降。正相对调节力下降是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近视眼在不同状态下,调节刺激与调节滞后的变化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7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就诊病人,选取25只正视眼,72只近视眼,并按屈光度数分成低中高三组.注视调节E视标,同时使用开视野红外验光仪,测量不同距离以及不同近用附加状态下双眼的实际调节反应;应用综合验光仪测量近用隐斜度,比较近用隐斜与调节滞后的关系.结果 双眼视状态下,高度近视组和正视组在4 D (P =0.049)、5 D(P=0.018)的调节刺激下,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间的调节滞后量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40 cm处右眼的调节滞后量与40cm处的隐斜量呈线性相关(y=O.0606x+0.9655,r=0.483 P=0.001,P<0.05); 比较正视眼组和近视眼组在40cm处无附加,+1 D以及-1 D附加的三种情况下的平均调节反应,在-1 D附加时,正视组(-1.74±0.47)与近视组(-2.02±0.35)的调节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在相同调节刺激下,近视眼的调节滞后量大于正视眼,其中高度近视眼表现尤为明显;近用隐斜度数影响近用调节滞后的幅度,外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减少,内隐斜使调节滞后量相对增多;正性近用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减小,负性附加使调节滞后量增大,且近视组的滞后量明显大于正视组.  相似文献   

5.
郭雷  才娜  柳力敏  陈蕾  韩屹  胡悦东 《眼科新进展》2011,(7):664-666,66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眼调节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首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42例患者作为糖尿病组;血糖≤6.0mmol.L-1正常人群48例作为对照组。屈光不正者需进行屈光不正的检查及矫正。矫正视力后,所有受试者行单眼调节幅度、单眼正相对调节力、单眼负相对调节力、双眼调节滞后量、单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的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力、负相对调节力、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94±1.28)D、(-1.27±0.33)D、(2.27±0.42)D、(0.59±0.08)D,对照组分别为(6.60±1.54)D、(-2.41±0.53)D、(2.29±0.49)D、(0.62±0.09)D;糖尿病组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分别为(2.57±0.67)cpm、(2.40±0.73)cpm、(2.31±0.53)cpm,对照组分别为(11.42±1.89)cpm、(11.70±1.99)cpm、(8.69±2.08)cpm。相比对照组,糖尿病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力、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负相对调节力、调节滞后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单眼调节幅度、单眼正相对调节力、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降低,而单眼负相对调节力及双眼调节滞后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立  张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85-2288

目的:观察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眼动参数,初步探讨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眼动参数的影响。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09/2016-05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就诊的7~14岁儿童及青少年82例,其中正视者(对照组)4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者(试验组)35例,检测所有入选者的屈光度、5m和40cm隐斜、梯度性和计算性AC/A比值及调节功能\〖40cm的调节反应(FCC)、正负相对调节(NRA/PRA)、调节力(AMP)和调节灵敏度(AF)\〗。

结果:两组受检者5m和40cm隐斜度数、40cm FCC、PRA及AC/A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F、NRA、AMP与正常值最小值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儿童和青少年5m和40cm隐斜、40cm FCC、PRA及AC/A比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国正视眼与近视眼中青年人群的角膜前表面非球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8~44岁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低、中、高度近视及正视眼患者,各组均取40例(80眼)。应用AstraMax三维角膜综合检查站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Q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视眼Q值均数为-0.1028±0.0712;近视眼总体Q值均数为-0.1600±0.1700,呈正态分布;近视眼Q值与屈光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F=9.6665,P=0.0021);正视眼与近视眼Q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241,P<0.001);高度近视组和低度、中度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0037,P<0.05;q=3.1218,P<0.05);低度、中度近视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8818,P>0.05)。结论我国近视人群的Q值呈正态分布,大部分人群角膜为长椭球形。Q值与屈光不正程度相关。近视眼角膜前表面形态较正视眼更趋于长椭圆非球面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激光治疗中心接受SMILE的近视患者58例(116眼),术前矫正视力≥5.0。所有患者按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中度近视(≥-6.00 D)组38例(76眼),高度近视(<-6.00 D)组20例(40眼)。所有患者按优势眼分为主导眼组58例(58眼)和非主导眼组58例(58眼)。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调节功能(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双眼调节灵活度、调节反应)及聚散功能(隐斜、正/负融像范围、集合近点)变化。组间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两样本t检验。结果 ①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SE均较术前减小(P<0.05)。低中度近视组术后3个月主导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均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3个月双眼调节灵活度较术前增大(P<0.05),高度近视组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双眼调节灵活度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幅度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术后远/近距隐斜、正/负融像范围、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术后集合近点均较术前增大(P<0.05)。结论 SMILE手术对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调节功能及聚散功能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比较其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差别.方法 23例能配合检查的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采用改良移近法及正负球镜翻转法分别测量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并与同期就诊的12例(24只眼)正视儿童作对照比较.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分别为(15.43±1.33)D和(6.45±2.19)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明显差别(t=0.781,P=0.451;t=1.072,P=0.293).弱视眼的调节幅度为(13.22±1.61)D,与正视儿童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6),弱视眼的调节灵活度为(6.36±1.40)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明显差别(t=1.542,P=0.137).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与弱视眼调节幅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94,P=0.032),调节灵活度的比较无明显差别(t =1.286,P=0.212).结论 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调节幅度明显低于非弱视眼及同龄正视儿童,其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与同龄正视儿童无明显差别.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调节灵活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棱镜式组合透镜对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的发展控制作用.方法 选取德兴二中80名初二近视学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除常规配戴看远用的眼镜外加看近的棱镜式组合透镜,对照组常规配戴看远用的眼镜.记录远用屈光度、矫正视力、远近隐斜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每3个月复查,看远屈光度上升0.50 D以上更换眼镜.观察期2年.另外检查40名正视眼初二学生的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量(正视眼组).结果 近视度数平均上升值治疗组为(0.812±0.325)D,对照组为(1.625±0.739)D,治疗组近视进展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9,P<0.001).结论 在青少年单纯性近视中应用棱镜式透镜,运用合理可控制近视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双眼协动参数在近视眼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Lü F  Xu D  Qu J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9):583-586
目的 探讨调节和辐辏的关系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 31例成人正视者与 4 6例成人近视者 ,近视者又分为高度近视者 (>- 6 0 0D)、中度近视者 (- 6 0 0~ -3 2 5D)和轻度近视者 (- 3 0 0~ - 0 5 0D)。双眼协动参数测量包括远距隐斜、近距隐斜及正、负相对调节 ,对不同屈光度数组的计算性调节 (AC/A)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近视组的计算性AC/A高于正视组 ,且计算性AC/A有随近视程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近视组和正视组的远隐斜及负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近视组的正相对调节其绝对值显著低于正视组 (P <0 0 5 ) ,且近视组的近隐斜较正视组的近隐斜有内隐斜倾向 (P <0 0 5 )。结论 调节、辐辏及其相互作用协动参数在近视者中有明显的差异 ,AC/A为该差异的关键参数 ,并因近视度数增高而呈上升趋势 ,AC/A增高表明近视者在近距离工作时存在视网膜离焦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代诚  刘梦  李宾中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997-2000

目的:探讨多焦点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于2020-07/08在川北医学院招募近视学生15人作为试验者,试验者首先配戴框架眼镜行双眼视功能检查,然后分别配戴单焦点与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间隔1wk),每种镜片配戴2wk后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MFRGP)、单焦点硬性角膜接触镜(SVRGP)和框架眼镜双眼视功能的差异。

结果:三种镜片立体视、远距水平隐斜、远距正融像性聚散、远距负融像性聚散、近距正融像性聚散、聚散灵活度、集合近点、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负相对调节比较均无差异(P>0.05)。与框架眼镜相比,配戴MFRGP近距水平隐斜、近距负融像性聚散、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AC/A降低(P=0.023、0.048、0.001、0.013、0.046); 与SVRGP相比,MFRGP近距水平隐斜、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AC/A降低(P=0.014、<0.001、0.001、0.009)。

结论:配戴MFRGP会引起近距水平隐斜、调节滞后、正相对调节增大和AC/A降低,这些变化可能对配戴者近距离用眼产生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中要考虑这些预期的变化,以便正确评估和管理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调节功能的变化,探讨调节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中的机制。

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2016-09/2018-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22例44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戴镜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未戴镜组。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2.75±1.16D; 未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0.10±0.32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组戴镜前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低于未戴镜组(P<0.01),调节滞后高于未戴镜组(P<0.05)。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幅度15.63±1.66D高于戴镜前11.25±3.15D(t=3.6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75,P=0.46)。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灵敏度14.63±1.58cyc/min高于戴镜前9.25±3.38cyc/min(t=2.8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38,P=0.71)。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调节滞后0.62±0.29D较戴镜前1.35±0.26D减少(t=2.57,P=0.02),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61,P=0.55)。戴镜12mo后,未戴镜组的平均屈光度为-0.75±0.35D,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15±0.22D(t=2.90,P<0.01),未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65±0.39D(t=4.24,P<0.01),两组间屈光度的变化差值有差异(t=5.30,P<0.01)。未戴镜组12mo前后调节功能的变化无差异(P>0.05)。

结论: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戴镜眼的调节功能较戴镜前明显改善,且与对侧眼一致,戴镜眼的屈光状态更稳定,未戴镜眼逐渐呈现轻度近视屈光状态,但调节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单眼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6-03于我院视光门诊单眼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患者56例11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试验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12mo后,试验组屈光度增加量(0.29±0.15D)与对照组(0.76±0.41D)差异显著(t=2.8631,P<0.001); 试验组水平角膜曲率变化量(0.27±0.11D)与对照组(0.20±0.14D)无差异(t=0.8204,P>0.05); 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量(0.14±0.10mm)与对照组(0.32±0.14mm)差异显著(t=2.7518,P<0.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减缓眼轴增长来控制近视度数的增加,从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少年近视眼的屈光矫正与近外周融合功能的关系以及评价双眼水平位均衡状态.方法 利用综合验光仪检测97名青少年近隐斜、近外周融合力和双眼水平位均衡的情况,将近视青少年按照近视程度.矫正情况分类,分组为A组,0.50~1.50D;B组,-1.75~-3.00D;C组,-3.25~-4.50D,分别同正常青少年进行近外周融合力的比较和双眼水平位均衡的评估,分析屈光矫正对近外周融合范围和双眼水平位均衡的影响,以及近隐斜和近外周融合范围的关系.结果 未矫组与正视祖和足矫组在近隐斜度(f=33.43,P=0.000)和近正融像性集合(F=90.55,P=0.00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近负融合像集合间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2.78,P=0.07).未矫近视青少年表现为近融合范围的变小,近融合范围的均值为(+11.22~-16.51).近正融像性集合与近隐斜存在负的直线关系(r=-0.785,P=0.00).正视组,足矫组.未矫组的双眼水平位均衡的异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2.467,P=0.002).结论 近视如不矫正,双眼水平失衡率显著增高;对近融合范围的影响在低度近视就已经非常显著,主要表现为对近正融像性集合的影响.对近融合范围的影响是近视程度越高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6.
近视眼戴镜对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戴镜情况对中度近视学生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方法:应用焦度计测量68名中度近视(-3.12~-5.87D)大学生的现戴眼镜度数,采用主观验光法测量应戴镜屈光度数。另选择16名正视(+0.50~-0.50D)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然后根据双眼平均等效屈光度的不同,镜片屈光度是否合适,以及戴镜状况分为:(1)正视组;(2)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3)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4)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5)戴镜不合适间断戴镜组。对上述84名大学生采用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远近水平隐斜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0.31△,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0.35△,-2.16△,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1.72△,-0.98△。近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4.46△,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2.80△,-0.48△,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3.15△,-1.00△。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的远水平隐斜显著大于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和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P<0.05),但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近视间断戴镜组近水平隐斜显著高于正视组和近视持续戴镜组(P<0.05)。结论:中度近视眼配戴合适眼镜并持续戴镜后,其远、近水平隐斜等调节和辐辏参数渐趋正常,有利于恢复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成都市青羊区3~18岁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患病现况,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2019-10/2020-01对成都市青羊区38所学校进行近视筛查,共计72270名学生,男37278名(51.58%),女34992名(48.42%),年龄3~18(平均10.22±3.22)岁。分析其近视的患病率、高度近视患病率、屈光参差患病率、屈光状态和眼轴发育情况。结果:近视患病率57.50%,高度近视患病率3.33%,中度屈光参差患病率9.80%,高度屈光参差患病率4.24%。相邻年龄组间两两比较:近视患病率6~14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高度近视患病率9~14岁、15~16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中度屈光参差患病率7~11岁、12岁与13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33),高度屈光参差患病率5岁与6岁、8~12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33)。眼轴长度:右眼23.658±1.258mm,左眼23.611±1.246mm,5~18岁左、右眼眼轴长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右眼比左眼轴长;同年龄段正视眼和近视眼眼轴长度比较(取右眼分析),6~1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屈光状态与眼轴的关系(取右眼分析):随着年龄增长,眼轴增长,远视逐渐降低,正视化后,近视逐渐增加,3~6岁等效球镜(SE)均值为正值,从7岁开始,SE均值变为负值,呈近视化改变,眼轴为22.923±0.759mm;不同屈光状态下的眼轴长度,远视为22.489±0.853mm,正视为23.023±0.802mm,轻度近视为23.860±0.965mm,中度近视为25.137±0.929mm,高度近视为26.252±1.040mm。结论:近视患病率、高度近视患病率与以往相比,呈上升趋势。预防近视在7岁之前,而防止向高度近视发展应当在10岁时开始,建议8岁以前形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防止中高度屈光参差的发生与发展。7岁开始呈近视化改变,右眼更容易出现近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眼轴长度来预测近视趋势,还可以通过眼轴长度评估近视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眼组(40例)、假性近视组(33例)、真性近视组(32例)。首先所有受试者检测主观调节反应(BCC)与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然后应用近远调节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在注视近点25 cm处与远点250 cm处时眼客观调节反应(AR)、调节微波动(AM)与调节滞后(AL),最后所有受试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 3组受试者BCC、NR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与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受试者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视眼组与假性近视组受试者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点25 cm处,3组受试者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  相似文献   

19.
余秀梅  张春燕  陈芳  陈志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69-1970
目的: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2011-06/07间来本院就诊的158例近视患者,其中男66例,女92例,平均屈光度-4.46±1.31D,平均年龄15.22±0.96岁。在进行散瞳和医学验光的基础上配戴矫正眼镜,试验组72例,对照组86例。试验组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3次/d,滴双眼,30d为1疗程。2wk复查1次,对调节幅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正负相对调节和屈光度进行评价,所得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试验组调节灵敏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眼:F=6.342,P<0.05; 右眼:F=7.966, P<0.05; 双眼F=6.922,P<0.05)。负相对调节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02,P<0.05)。屈光度变化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F=2.361,P>0.05)。

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有效改善青少年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