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孕妇的宫内感染率,减少新生儿产前受HBV的感染,提高接种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妊娠4月的孕妇乙肝标记物阳性者(HBsAg阳性、HBeAg阳性)共61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孕28周、32周、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联合乙肝疫苗和单用乙肝疫苗进行对照,以评价HBV阻断效果.结果联合免疫组宫内感染率为6.67%,单纯免疫组宫内感染率为19.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宫内感染的8例婴幼儿实行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1年后HBsAg的阳性率为50.00%.结论妊娠晚期多次注射HBIG确实能降低宫内感染率,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采用联合免疫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季乐丹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3):380-380,40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宫内感染的疗效及新生儿的预防。方法:60例双阳性(HBsAg、HBeAg)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31)。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1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取脐血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BsAg能有效降低HBsAg HBeAg双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和有效预防新生儿HBV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是世界流行性疾病,严重地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国内资料显示人群中乙肝HBsAg阳性率在10%~20%之间,孕妇的HBsAg阳性率在3.6%~62.8%之间,对母婴均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26岁,G2P0。因"停经32周,下腹疼痛1天,胎心消失12小时"于2009年9月27日由外院转入我院。末次月经:2009年2月23日,孕早期顺利,未作系统产前检查。9月26日因腹痛到当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传播方式,给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造成了困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以及控制宫内感染的初步研究。阐明宫内感染的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胎儿宫内感染与孕妇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携带状态、乙肝病毒DNA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产前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80例,并以1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乙肝病毒标志物的5项指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载量.结果 8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50%、25.00%、15.00%;其中44例大三阳的孕妇体内乙肝病毒DNA载量均>103copies/mL,而31例小三阳的孕妇仅有1例体内乙肝病毒DNA载量>103copies/m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626,P<0.001);44例大三阳孕妇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82%、45.45%、27.27%;而31例小三阳孕妇新生儿脐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DNA阳性检出均为阴性,其乙肝病毒DNA载量均<103copies/mL,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2.127、19.215、10.065,均P<0.01).12例乙肝病毒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由大三阳且乙肝病毒DNA载量>103copies/mL孕妇所分娩.结论 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大三阳和乙肝病毒DNA高载量(>103copies/mL)是母婴传播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36岁,闭经48天,阴道少量流血三天伴下腹坠痛。无任何诱因国于3天前阴道出现少量流血伴轻微的下腹疼痛,未见血块及肉样组织,无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及腹泻,无肛门下坠感。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10×8×6cm,见1.5×1.5cm大小孕囊,未见原始的胎心搏动,右侧附件正常,左侧卵巢约4×5×3cm大小,包膜完整。诊断:1.胚胎停育,2.左侧卵巢囊肿。于1997年10月15日下午门诊以胚胎停育,左侧卵巢囊肿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19次/分,血  相似文献   

8.
董其音  周晔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032-403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21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①3组孕妇妊娠合并症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异常者)中,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为23.3%、25.6%、20.9%和32.6%,与HBV携带组、正常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0.05。②3组胎儿围生期结局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LT异常者)中,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1.6%、20.9%、16.3%和27.9%,与HBV携带组、正常对照组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易使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增高,并使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升高。肝功能异常对上述症状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秋霞  肖静  蔡林儿 《现代保健》2010,(19):148-149
复合宫内外孕(HP)较为罕见,宫内孕合并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者更少见,极易误诊误治,造成治疗时机延误,由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本身危险性就较高,如失治、误治,将酿成严重后果,带来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HBV宫内感染及其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血清学(ELISA、RIA)、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核酸分子杂交方法研究35例HBsAg阳性孕妇引产胎儿,并以10例HBsAg阴性孕妇引产胎儿为对照。结果从胎心血中检测到HBsAg和抗-HBcIgM,从胎肝组织査出HBcAg和HBVDNA证实胎儿在宫内感染了HBV。血清学、免疫组化和分子杂交检测,HBV宫内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20.0%(7/35)、5.9%(1/17)和44.4%(12/27),表明HBV宫内感染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肖晗  吴旗  艾洪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683-5685
目的:检测乙肝感染孕妇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及所产新生儿脐血清HBV-DNA,探讨孕妇乙肝感染状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寻找有效阻断乙肝宫内感染的措施。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2例乙肝感染孕妇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用Realtime-PCR法检测新生儿脐血清HBV-DNA。结果:"大三阳"和"小三阳"孕妇分别占64.90%和21.19%,"大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88%,明显高于"小三阳"组的1.02%。孕妇血清HBeAg阳性组的新生儿脐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6.27%,远高于阴性组的1.28%。结论:孕妇乙肝感染状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密切相关,孕妇血清HBeAg可作为宫内感染发生的预测指标;HBeAg阳性妇女待HBeAg转阴后再妊娠,可大大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不同措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措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248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婴幼儿接受过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根据措施的不同分组,比较影响阻断措施的因素和各阻断措施的效果。结果:孕产妇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丈夫职业、HbeAg阳性对乙肝母婴阻断措施的有影响(P<0.05);不同干预措施婴幼儿6个月后HBsAg阳性率、6个月内和6个月后HBsAb抗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脐血HBV-DNA阳性率最低;婴幼儿出生6个月后HBsAg阳性率,儿童组和联合组低于疫苗组和孕妇组,出生后6个月内HBsAb阳性率和6个月后HBsAb阳性率孕妇组均为最高,其次为联合组。结论: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优于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颜俊青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134-4136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对妊娠生化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642例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组)和642例妊娠无乙肝病毒感染(aY-常妊娠组)的常规生化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 (1)乙肝组TP,ALB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TB,DB,ALT,AST,GGT,TBA,GCT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ALP与正常妊娠组无差别. (2)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和正常妊娠母体的并发症分别为:IGT 10.8%,6.2%:GDM 10.3%,4.8%;PIH 5.3%,1.1%;产后出血11.5%,4.0%;蛋白尿17.9%,7.5%;尿WBC阳性25.5%.7-8%;尿RBC阳性21.8,6.9%;血清总胆红素升高5.8%,0.6%;肝酶升高21.8%,2.8%. (3)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和正常妊娠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早产9.7%,2.7%;黄疸32.1%,8.3%;肺炎5.6%,1.9%:小样儿3.6%,1.2%;窒息4.1%,1.2%.结论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妊娠母体和新生儿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孕妇,临床应加强对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母婴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的免疫成功率和失败率,评价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效果。方法:选取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宫内感染新生儿54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非宫内感染新生儿134例和正常孕妇分娩的新生儿164例,观察各组的免疫成功率和免疫失败率。结果: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非宫内感染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77.05%,免疫失败率为22.95%;正常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88.67%,免疫失败率为11.33%;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59.18%,免疫失败率为40.82%。结论:主被动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新生儿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但仍存在较高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5.
26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中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在母婴垂直传播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孕10个月分娩的260例HBV感染孕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新生儿脐血的HBVM模式及其与母亲模式的关系。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产前孕妇进行HBVM免疫学标志联合测定,分娩后新生儿取脐血检测HBVM免疫学测定。结果: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和或HBeAg)阳性率34.23%(89/260),其中58例大三阳者新生儿脐血HBsAg(和或HBeAg)阳性率高达82.76%(48/58),202例小三阳者新生儿脐血HBsAg(和或HBeAg)阳性率达20.30%(41/202)。②89例新生儿感染者中,阴道顺产者有44例,剖宫产者有45例。③新生儿所出现的抗体阳性结果几乎都是其母亲所具有的抗体阳性结果。结论:HBeAg阳性是母婴垂直传播HBV的重要因素,剖宫产并不能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新生儿体内的抗体几乎全部来自于母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98例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采股静脉血后,臀部肌内注射HBIG 200 IU,三角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1月龄时再次注射HBIG 200 IU,1、6月龄常规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作为实验组;选取92例产前未使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生婴儿仅0、1、6月龄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两组婴儿分别在0、1、6、12月龄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随访两组婴儿至1岁。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保护率及免疫失败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3.06%和1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02%和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保护率分别为95.92%和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02%和7.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1 28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情况。[结果]1 280例血清中HBV DNA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有425例HBsAg呈阳性,宫内感染率为33.20%。按母亲HBV DNA含量滴度的高低分为5×103~4,5×105~6,5×107~8拷贝/mL三组,分别为436例、398例、446例,其胎儿宫内感染分别为8例、82例、335例,感染率为1.83%、20.60%、75.10%,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升高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HBV感染是指血清中HBsAg和HBV DNA检测阳性.然而随着高灵敏分子生物学技术在HBV检测中的应用,发现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或肝组织HBVDNA持续存在,从而提出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B virus infection,OBI)的概念[1].HBsAg阴性的HBV感染与许多临床情况有关,由于HBsAg阴性HBV感染难以用常规方法检出,成为较复杂的流行病学和临床问题[2].目前OBI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于OBI在不同人群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由于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不-,检测指标及方法各异,造成结果差别很大.本文就近年来OBI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发病情况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厦门市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情况和HBV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1 064名孕妇第一次到医院建立孕产妇保健卡时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其血清乙肝标志物,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外周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产妇179例随访至其分娩,并采集其分娩时的脐血和胎盘组织。对脐血进行HBsAg和HBV DNA的检测,对胎盘组织进行HBsAg的检测。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被调查的1 064名孕妇中,HBsAg阳性的孕妇共179名,感染率为16.8%。对179名HBsAg阳性的孕妇的脐血进行检测发现,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孕妇共34名,感染率为19.0%。孕妇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胎盘HBsAg阳性、孕妇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阳性、孕前超重,OR分别为5.123(95%CI:1.422~18.413)、4.619(95%CI:1.225~17.534)、3.343(95%CI:1.233~9.092)。结论 对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超重/肥胖孕妇,其新生儿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应加强自身防护措施,合理规避HBV宫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