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肝纤维化精密切片技术,研究切片中Ⅰ、Ⅱ相药物代跗酶的表达及其诱导性,并运用该技术研究和比较维拉帕米(Ver)在正常和肝纤维化大鼠切片中的代谢情况。方法:建立复合因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肝切片,以乳酸脱氢酶(LDH)漏出、切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噻唑蓝(MTT)还原能力为指标,观察切片厚度、培养液pH值和培养时间对切片活力的影响。切片与苯巴比妥钠(PB,0.5mmol.L^-1)、乙醇(50mmol.L^-1)或(-萘黄酮(β—NF,0.05mmol.L^-1)分别孵育0、2、4和6h后,检测切片中CYP1A、2E1、3A1/2和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GST活性。  相似文献   

2.
大鼠肝纤维化精密切片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肝纤维化精密切片技术,摸索最佳体外培养条件,用于体外肝脏异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建立大鼠复合因素(高脂、酒精和CCl4)肝纤维化模型,制备肝纤维化状态下的肝切片,建立培养系统,以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肝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肝细胞噻唑蓝(MTT)还原能力为指标,观察切片厚度、培养液pH值和培养时间对肝切片活力的影响。结果:大鼠经复合因素处理后,3周即可造成肝纤维化早期病理改变。在切片厚度300μm、培养液pH7.0的条件下,肝切片在6h内能够维持最低的LDH漏出量和最高的GST活性、MTT还原量。结论:肝纤维化状态下的精密肝切片技术,其切片厚度300μm、培养液pH7.0、培养时间6h时为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3.
精密肝切片中乙醛活化肝星状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精密肝切片中利用乙醛激活肝星状细胞,建立一种星状细胞激活的体外模型,为研究和筛选阻抑肝纤维化发生的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振荡切片机制备精密肝切片,建立培养系统。以700μmol·L-1乙醛孵育切片,培养0、2、4、6h,测定培养基和组织匀浆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乳酸脱氢酶(LDH)和羟脯氨酸(Hyp)含量,观察病理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结果:与0h相比,乙醛培养2、4、6h培养基的GST、LDH漏出量均显著升高(P<0.05)。切片组织Hyp含量6h较0h相比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片镜下可见4、6h有α-SMA阳性细胞表达,图像分析显示面积和阳性率较0h明显增加(P<0.05)。结论:精密肝切片与终浓度为700μmol·L-1乙醛共孵育6h可活化切片中星状细胞,该技术可作为良好的体外肝星状细胞激活模型。α-SMA免疫组化是一鉴定体外星状细胞激活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三硝基甲苯肝毒作用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硝基甲苯肝毒作用的某些特点周炯亮庄志雄蔡秀君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州510089)三硝基甲苯(TNT)是国内五种常见职业中毒危害因素之一。它对肝脏、眼晶体、血液、生殖等器官系统的毒害作用,国内外文献均有不少报道,但对其肝毒作用特点,仍掌握不够...  相似文献   

5.
醋氨酚所致精密肝切片损伤模型的建立及CYP2E1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技术,建立醋氨酚所致肝切片损伤的体外模型,并探讨CYP2E1活性变化对肝损伤的调节作用,为研究和筛选肝保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振荡切片机制备PCLS,建立培养系统。将终浓度为500μmol/L的醋氨酚分别与切片共孵育0、2、4、6h,测定培养基和切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体给予不同剂量(0.25、0.5、1.0g/kg)的CYP2E1诱导剂乙醇,每天一次,连续3d。末次给药8h后处死动物,取其肝脏制备PCLS,再与500μmol/L醋氨酚共同孵育6h,检测ALT和LDH漏出率。正常PCLS与不同浓度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DDTC,CYP2E1抑制剂)(5、10、20μmol/L)、500μmol/L醋氨酚共同孵育6h,检测ALT和LDH漏出率。结果:与常规培养组比较,醋氨酚孵育4、6h组的GST和LDH漏出率显著升高(P〈0.01)。与醋氨酚模型对照组比较,乙醇中、大剂量组LDH漏出率和小、大剂量组ALT漏出率皆升高(P〈0.01,P〈0.05);DDTC各浓度组ALT漏出率则降低(P〈0.05)。结论:PCLS与500μmol/L醋氨酚共孵育4h即能成功地建立体外肝切片损伤的模型。抑制CYP2E1活性可能对醋氨酚所致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而上调CYP2E1活性则可能加重醋氨酚所致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药的肝毒性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中药的肝毒性及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建立。与传统的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相比,精密肝切片法、肝细胞及亚细胞模型体外实验法得以直观地反映出药物对细胞及组织的影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方法利用质谱联用技术找出新的生物标记物,阐明肝毒性机制。这一系列的进展为广大的药学工作者对中药肝毒性及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8.
吲哚-3-原醇对乙醇损伤性大鼠肝切片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采用精密肝切片技术 ,研究十字花科类蔬菜提取物吲哚 3 原醇 (I3C)对乙醇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乙醇损伤肝切片模型 ,观察不同剂量I3C对培养液中肝损伤标志酶及肝细胞浆苯胺羟化酶 (ANH)、乙醇脱氢酶 (ADH)活性的影响 ,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乙醇5 0mmol·L-1作用肝切片 4h时 ,培养液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明显升高 ,同时肝细胞浆ANH活性升高、ADH活性降低 ;加入 10 0~ 4 0 0μmol·L-1的I3C后 ,培养液中各酶活性降低的同时 ,肝细胞ANH和ADH活性恢复正常。肝切片病理学检查也证实I3C的保护作用。结论 I3C能有效拮抗乙醇所致的肝损伤 ,其机制与改变乙醇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
药物代谢系指药物进入体内后,在机体作用下发生的化学结构转化,即生物转化(Drug Biotransformation).转化在体内酶的作用下进行,能把外源性的物质进行化学处理,从而引起药物的药理活性和毒理活性的改变.近年来,模拟体内代谢过程的体外代谢研究方法迅速发展,通过离体器官、细胞或酶系统进行体外代谢研究[1].中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有效成分或单体也作用于药物代谢酶系统,中药的体外代谢研究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代谢产物,推断药物可能的代谢途径及参与代谢的酶,计算体内药物代谢的清除率,研究药物的相互作用[2],更好解释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同时增强临床用药安全,为新药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吲哚-3-原醇对乙醛所致精密肝切片中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技术,研究吲哚-3-原醇(I3C)对乙醛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00~800μmol.L-1的I3C及700μmol.L-1乙醛与PCLS共同孵育6h,免疫组化法分析肝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并检测培养液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量及组织丙二醛(MDA)和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200~800μmol.L-1I3C可不同程度的减少乙醛激活的HSCs,并可明显降低乙醛升高的培养液中GST、LDH活性和肝组织中MDA和Hyp含量(P<0.05或P<0.01),呈良好的浓度依赖性。I3C给药组与乙醛对照组比较,培养液中TGF-β1含量降低(P<0.01),MMP-1/TIMP-1蛋白表达比值升高(P<0.01)。结论I3C能有效拮抗乙醛所致的HSCs活化,其机制与降低细胞氧化应激和促进基质胶原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切片技术及其在药物毒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Krumdieck组织切片机的问世和动态培养体系的发展,使精密肝切片技术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药物代谢研究中有着其他体外方法(肝细胞培养、器官灌流、微粒体制备)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本文介绍了肝切片的技术、制备、培养系统、特点以及在药物毒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与基因重组P450酶系在药物体外肝代谢中应用进展。方法 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分别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与基因重组P450酶系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 两种方法在药物体外代谢研究上既有统一又可互补,二者相结合可更有效的应用于药物的高通量筛选、代谢物种选择及代谢物生成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房》2017,(19):2703-2707
目的:为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代谢体外肝代谢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_(450)酶系Drug metabolismLiver metabolism in vitroMetabolism of liver microsome in vitroLiver perfusion techniqueLiver biopsy techniqueRecombination genetic cytochrome P_(450)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6年10月-2017年4月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英文文献220余篇、中文文献75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30篇。常见的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_(450)酶系等。药物体外肝代谢不能全面反映体内药物的综合代谢情况,与体内的真实代谢情况存在差异,今后需结合体内实验等方法来完善药物在体内外的药物代谢转运研究;目前肝灌流技术和基因重组P_(450)酶系等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对设备、实验操作成本、数据处理技术等要求较高,其运用和推广仍然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今后需建立简单、快速、经济、高效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7,(4):501-504
目的:研究抑毒调肝合剂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阳性对照,0.2 mg/kg)和抑毒调肝合剂低、中、高剂量组(2.7、5.4、10.8 m L/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复制肝纤维化模型,并于造模同时ig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8周。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2、MMP-1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TGF-β1、TNF-α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HA、PCⅢ、CⅣ、TIMP-1、MMP-2、TGF-β1、TNF-α水平显著升高,MMP-1、MMP-13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中Hyp、TGF-β1、TNF-α、MDA水平显著升高,SOD、GSH-Px、CA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抑毒调肝合剂中、高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血清中ALT、AST、HA、PCⅢ、CⅣ、TIMP-1、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中Hyp、TGF-β1、TNF-α、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抑毒调肝合剂高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血清中MMP-1、MMP-13水平以及肝组织中CA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血清中MMP-2、TGF-β1水平显著降低(P<0.05);抑毒调肝合剂低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毒调肝合剂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IMP/MMP平衡、抗氧化应激、降低TGF-β1水平和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5.
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中观察十种中药的抗肝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半乳糖胺GalN或四氯化碳CCl4引起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损伤模型,研究10种中药水提液的抗肝毒作用。结果表明:丹参、田基黄、过路黄、野萄花2-50mg/ml;女贞子、车前子10-50mg/ml;山栀、垂盆草、海金沙及干姜50mg/ml可使含GalN5x10^-3mol/L肝细胞培养液中GPT活性显著降低。其中丹参与田基黄又分别在CCl41.0x10^-2mol/L损伤肝细胞培养液及CCl4实验  相似文献   

16.
合成鱼腥草毒的抗炎镇痛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合成鱼腥草素灌胃给药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灌胃给药可以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延长热痛反应潜伏期,拮抗甲醛致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历的化学结构的变化过程, 也称为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大多是酶系统催化反应。药物通过代谢起到解毒作用,但也常常会出现代谢产物毒性更强;有的药物本身没有活性,但进入体内后,代谢产物具有活性。因此药物代谢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黄健  李鸣  李爽 《中国新药杂志》1999,8(5):309-311
目的:研究鸡新城疫病毒(NDV)对膀胱癌细胞在体内、体外杀伤作用。方法:采用了细胞培养和计数、光镜、电镜观察的方法及小鼠膀胱肿瘤模型(BST739)进行研究。结果:体外实验中,NDV组、卡介苗组及丝裂霉素C组对膀胱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杀伤作用;用透射电镜观察NDV作用后的膀胱癌细胞,发现胞浆中有病毒颗粒,体内实验证明,NDV、丝裂霉素C和止疥苗对膀胱癌细胞都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在瘤内瘤对侧注射NDV对膀  相似文献   

19.
金晶  黄芝瑛 《毒理学杂志》2008,22(3):239-241
肝脏在外源性化学物药物、毒物的代谢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药物和毒物进入体内经肝脏进行代谢后,转化为大极性的化合物排出体外或者被激活而导致毒性增加.在药物毒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中,原代肝细胞培养、肝组织切片、肝灌流、肝微粒体制备物温孵和基因工程细胞模型等体外实验被广泛应用[1-2].  相似文献   

20.
体外肝代谢模型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所有参与药物生物转化的器官中,肝脏是最主要的场所。药物在肝脏或者肝外的代谢是药物消除的一种主要方式。由于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直接与其药理活性和毒性特征相关,进而影响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药物在肝脏的代谢是临床前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相对于整体模型来说,体外研究模型以其快速、准确、高通量的优势在药物的肝脏生物转化研究中被药物研发的科学工作者广泛使用。目前常用的体外研究模型包括重组酶、微粒体、胞质溶胶、肝脏S9(S9)、细胞株、转基因细胞株、原代肝细胞、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肝细胞、精密肝切片和肝脏灌流。笔者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的概述,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并阐述其具体应用方向,方便研究人员选择合适可行的代谢模型,研究药物在肝脏中可能的生物转化模式,最终对药物在人体内的消除方式作出科学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