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城人口流动是我国目前最活跃的人口现象之一,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人口本身的生育行为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乡城人口流动中经济变量变动对生育行为所产生的一定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孩子的价格、成本、效用及其家庭收入等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会导致乡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十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口的自发流动是要受到限制的,因而不存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浪潮,另一方面,原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依然发挥作用,自农村流入城市的流迁人口的社会身份始终是农民。于是,大规模的乡城人口流迁使得在原来彼此隔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内部的亚二元结构,其中包括城市内的亚二元生育模式。由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有关人口迁移流动的制度创新不够,管理跟不上,特别是对流迁人口的计划生育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理论思考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农村发展与人口流动、城镇化(包括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视野,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乡城、乡乡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提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渠道、流动机制、制度创新、宏观调控、据点——网络二元城镇化及其非平衡布局、一县一市型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等10个方面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流动制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李永宠1958年至1984年,中国政府实行的是静态等级人口流动制度;1984年至今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政府实行的是动态混合型人口流动制度,即残存状态的等级人口流动制度与萌芽状态的新人口流动制度所组成的混合型人口...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流动中的健康选择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年中国流动与健康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人口、农村外出返乡人口、乡城流动人口以及城镇居民等不同流动特征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进行比较,并系统检验了我国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两种健康选择机制——"健康移民"(healthy migrant)效应和"三文鱼偏误"(salmon bias)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流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健康移民"和"三文鱼偏误"选择效应。在控制被访者的年龄、性别、主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相关健康行为后,流动人口自评一般健康、慢性病状况、经常性身体不适和肺活量等健康指标显著优于农村留守人口,乡城流动人口患有慢性病和出现经常性身体不适的可能性也显著低于农村返乡人口。在控制相关变量后,乡城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除慢性病和心率过高症状外)不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了人口的乡城转移经济与转移不经济,以此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迁移问题。笔者认为,人口的乡城转移从长期和总体上是经济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因为速度、规模等问题使得人口乡城转移发生不经济问题,所以,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可以矫正这些不经济现象。人口乡城转移不经济的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诱因,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使人口的乡城转移合理、有序、渐进和经济。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进程必然发生的乡城结构转换。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同时还是农民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城乡“壁垒”虽然已被打破,但农民仍然不能畅通无阻地穿越乡城之间有形和无形的“户籍墙”,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因而被分割成两个子过程:第一阶段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农民工的过程已无障碍,第二阶段从城市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和身份变化过程,目前依然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8.
乡城人口流迁是城镇化的产物。中国正在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而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是在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为案例,在分析北京市目前就业压力和来源、流动人口的变动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及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关于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就业之间动态关系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9.
孙博  唐远志 《西北人口》2011,32(1):64-66,72
人口省际迁移与乡城迁移对城镇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构建了包含人口省际和乡城迁移因素的动态预测模型,对2010-2060年陕西省城镇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第一,省际迁移和乡城迁移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倒V型分布,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随时间推移,人口省际和乡城迁移趋势减缓。第二,在人口省际和乡城迁移的影响下,2047年陕西省城镇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之后回落,而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规模在预测期内始终呈现增长趋势。第三,人口省际迁移和乡城迁移因素使陕西省城镇老龄化趋势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人口迁移流动的不同形式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整体强度的国际对比、人口迁移流动的微观生命过程、以及人口循环流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近期演变等4个方面回顾了国际上对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趋势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并根据从中获得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未来走势做出判断,认为目前我国人口在区域和乡城间迁移流动的减缓更多预示的是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改变,而不是其整体规模和强度的下降,后者还有着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今后仍不可忽视针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各种公共服务的转移、接续问题,并要根据人口迁移流动形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在城市间和城市内部迁移流动上升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改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广东人口迁移流动态势的形成 1978年以前,囿于全国计划经济的经济格局和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户口制度的束缚,广东省境内人口活动并不显著。直到1977年广东省总人口中有记录迁入活动的人口占1.34%,有迁出活动的人口占1.26%,且大部分是同一人相对于广东境内两个不同地方的记录(广东省人口普查办,1987)。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成分迅速增大的市场经济不断对户口制度带来冲击,户口制度本身亦逐步改革,广东省人口活动由此渐趋活跃。于省内,人口从农村向城镇涌动。于省外,人口不断向广东涌入。演变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流动人口1000多万,其中来自省外达800万。人口流动率约13.09%。比之美国20%,日本和苏联6—7%的近年年均国内人口迁移率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12.
人口流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制度变迁为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配置效应、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和累积效应在正反两个层面呈现多元态势。同时,劳动力流动引致区域间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差异。“民工荒”现象从侧面表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效应空间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13.
CGSS 2010的数据分析发现,只有不到1/10的农民已经实现乡城永久迁移,接近1/10的农民有乡城永久迁移意愿.阶层分化对农民乡城永久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白领阶层农民已经永久迁移和有永久迁移意愿的比率均最高,蓝领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次之,农业劳动者阶层最低;主观阶层、阶层流动预期对农民乡城永久迁移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主观阶层等级越高,阶层流动预期越好的农民永久迁移意愿越高.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设计应改善蓝领阶层的生存环境、加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进入白领阶层的渠道,以推进农民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已有的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忽视了人口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必须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工业化目标与人口双重约束下的制度变迁过程 ,人口增长是推动中国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5.
黄润龙 《人口研究》2003,27(3):47-49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首次普查.文章认为,延用传统的常住人口调查及过于复杂的调查指标体系是造成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的主要原因.针对社会上大量的流动、迁移人口,文章建议人口普查应以调查现住人口为主,同时应多方位地提供普查信息化资料,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使普查成本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从广义上讲,人口流动是指居住地发生临时性改变的人口移动。它是相对于人口迁移的一种人口机械变动。但是,在实际统计上,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由于户口登记制度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2006年在大连、上海、武汉、深圳、重庆五城市乡城流动工人的调查数据,对影响乡城流动工人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流动工人的抵抗风险能力、就业的正规化程度及组织程度对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有显著影响;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对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没有显著影响;企业特征是影响流动工人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水利建设中的移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随着现代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世界人口的流动、迁移日趋频繁。我国现在正从封闭的自然经济向着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商品经济方向发展。由此,必然要打破过去农村人口长年固定不动的局面,促进人口的流动或迁移。但在我国有一类人口迁移现象,至今未被重视,很少有专门研究。这就是由大型基本建设而引起的人口迁移问题,而其中突出的  相似文献   

19.
《人口学刊》2019,(1):45-57
一个人的流动经历与其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不仅与迁移的地理距离有关,也与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文化差异有关。跨文化迁移一般是通过心理压力、生活方式、收入水平和社会网络等途径对移民健康产生影响。本文选取方言、饮食和观念距离作为文化距离的代理变量,使用2014年CLDS数据分析跨文化迁移对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乡城流动人口对于流动的文化距离具有选择性,他们大多在同一方言区和饮食圈内部进行流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观念距离也较近。基于Probit回归结果发现方言和观念距离对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有显著负面影响,收入水平和社会网络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但饮食距离对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不显著。本文为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构建了PSM模型,同时使用地形距离这一客观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使用"诊断需住院"和"身体疼痛"两个客观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成立,具有稳健性。此外,方言和观念距离对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流动持续年份、性别、流动次数、本地方言技能是导致该异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流动人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流动人口 :我们了解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城乡出现了一个格外引人关注的人口现象 ,那就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 70年代末 ,这一流动人口的规模尚比较有限 ,因为当时的人口流动还受到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 1984年 10月 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和 80年代中期政府及学术界大力提倡的发展小城镇战略为广大农民参与流动提供了政策上、理论上的依据 ,从而中国人口流动进入了历史上罕见的高峰时期 ,人口流动问题也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流动人口问题如此引人注目 ,但我们对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