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船厂航电枢纽工程坝址区域河道狭窄、弯曲,设计初拟方案的船闸下游引航道导航墙布置占据了河道部分过水断面,严重影响泄洪闸的泄流能力,且其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流态和流速无法满足通航的要求。通过水力模型试验,优化了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导航墙的布置和长度,明显增大了泄洪闸的泄流能力,改善了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运行流态,满足了船闸通航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三峡船闸上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模型试验成果,阐述了三峡船闸上引航道在船闸充水过程中,重力波流运动的演变规律以及船队系缆力变化过程,论证了船闸输水系统上游取水口布置形式的合理性,研究了在船闸单线充水运行条件下,上游引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而双线同时充水则不能满足要求。同时还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对于影响重力波流运动的多种控制性因素以及通航水流条件的若干改善措施进行了深入讨论,指明了下一阶段三峡工程引航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建设动态三峡永久船闸上游引航道非恒定流模型试验结束第一阶段工作长委长科院宜科所前坪试验场水工模型试验人员,自4月30日至5月3日,连续奋战3天3夜,顺利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1:100水久船闸上游引航道非恒定流试验第一阶段不同流量级的测试工作,为...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水工整体模型试验研究,优化了泄水闸体型,对上、下游引航道导航墙及航迹线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5.
五强溪枢纽通航水流试验与实船通航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通航水流和船模试验与实船航行资料比较结果表明: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的通航水流条件与水力学模型试验结论基本一致,能满足现行船舶的通航要求。文中分析了目前在设计最高通航流量下船舶还不能航行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波  程子兵  金峰 《人民长江》2012,43(7):67-69
水电站引航道隔流堤采用透空型式,虽可调整航道口门区的流速分布,改善不良流态,但也会对引航道停泊段的水流条件产生不利影响。结合构皮滩水电站工程实际,采用水工模型试验和船模试验的方法,对构皮滩水电站下游引航道隔流堤不同透空形式的水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透水通道平面角度45°,透水通道9个,透水面积75.6 m2时,下游引航道停泊段及口门区的水流条件均满足通航要求。对类似工程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进一步弄清了第二期施工导流期的明渠和临时船闸引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和泥沙淤积情况,提出了引航道防淤减淤和河段的防护等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溪口枢纽位于多湾河段连接处,引航道及口门区水流条件复杂,上游半开敞式引航道受枢纽泄流影响较大,下游引航道受下游45°弯道和小支流影响较大。通过枢纽整体水力学模型试验分析了引航道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并给出了优化布置方案。枢纽泄洪水库动水对上游引航道内水流干扰大,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保证通航安全的枢纽泄洪调度建议。通过合理疏浚河道凸岸滩地,并适当调整引航道布置长度和角度,有效地改善了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原型实测资料、模型试验以及分析计算,对葛洲坝三江引航道冲沙期泥沙输移特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水流和泥沙的相互关系,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以提高引航道的冲沙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运用后坝区河势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在河势变化方面的初步总结,旨在揭示坝区河势发展的特定规律,为坝区上游船闸及升船机引航道的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姜伯乐  徐刚  李静  严伟 《人民长江》2008,39(4):74-76
银盘水电站坝址地形条件十分复杂,通过比较不同的隔流堤长度、枢纽调度方式下的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以及船模试验验证,分析探讨了不同泄洪方式及隔流堤长短对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的影响.提出了合适的隔流堤长度及枢纽运行方式.模型试验成果表明:在最大通航流量下,短堤方案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要好于长堤方案,船模试验也证明,船舶上、下航行指标能满足船队进出口门航行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飞来峡水利枢纽通航水力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飞来峡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布置在弯道凹岸岸一侧的特点,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基本上解决了引航道与天然航道的衔接及口门区的不利流速,流态问题,改善了通航条件。  相似文献   

13.
 1981年葛洲坝一期工程运行以来,发现船闸泄水后三江下游引航道出现往复式不稳定流,这种流态必将影响航道的淤积规律。为此,进行了原型四级流量同步观测及室内模型试验。特别是1987年将医用B超声波仪用于模型试验观测,获得了许多可贵资料,使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引航道水流结构及淤积规律的认识也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4.
盘龙寺拦河闸枢纽工程拟在右岸兴建引航道,需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分析盘龙寺拦河闸枢纽工程通航建筑物的布置方式及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试验结果显示:在5年一遇洪水条件下,上游航道口门区纵向流速最大为1.33 m/s,横向流速最大为0.28 m/s,稍微超标;原方案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在四种试验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超过规范要求,原因在于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受河道弯道影响,航道中心线与河道主流存在夹角引起汇流不平稳。为了通航安全需在上游引航道局部段设置引航线,控制最大通航流量应设置为4 900 m~3/s。同时,提出了下游引航道口门区优化布置方案,改变下游引航道外侧导墙布置长度,将原来的末端40 m直线型导墙改为半径为50 m,偏角为16°,偏向河中央的弧线型导墙。改进后的方案有效地改善了下游引航道口门区附近的通航水流条件,流速符合内河航道通航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5.
柳城水电站工程原枢纽布置的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受上、下游河床高程及侧收缩的影响,水闸的泄流能力不足,同时,电站进口的流态较差,尾水出流直冲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严重影响通航安全;试验中通过对枢纽附近河床的开挖、在船闸上游引航道左侧滩地修筑导流堤以及将电站与水闸之间的导流墙由实体墙改为空心透水墙.提高了泄流能力,改善了电站进口水流流态及船闸下游引航道的通航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亭子口水利枢纽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亭子口水利枢纽具有泄洪落差与泄洪单宽流量均较大、建筑物布置相对比较集中、下游河势复杂等特点。通过水工断面模型试验,对表、底孔体型及消能工进行优化,推荐表孔采用宽尾墩消力池联合消能型式,底孔采用突扩跌坎型式,并经过整体模型试验验证,其泄洪消能均能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在水工整体模型上对下游引航道左右岸线及河床的整治、隔流堤长度和堤头偏角调整等方面影响因素的比较优化,提出了可行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7.
老口航运枢纽工程是一座以航运、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为改善南宁市水环境创造条件的综合性枢纽.泄水闸坝的消能防冲设计应满足船闸下引航道和电站正常运用的要求,减轻对下游河床的冲刷.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的验证,泄水闸坝的闸下消力池消能效果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利泽航运枢纽采用左船闸右厂房的整体布置方案。依托工程自身特点,结合水工模型试验,对各级流量下船闸上下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引航道口门区附近纵横流速以及回流速度过大的改善措施,进一步实现了对船闸总体布置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某电航枢纽整体模型试验,研究船闸导航建筑物实体和透空结构型式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通过对外导航墙透空的位置,长度,角度和高度的变化对整个引航道以及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变化情况作深入研究分析.试验得出,当透空比为0.4,透空孔轴线与导航墙轴线顺水流方向交角成30°(顺时针方向)时,有利于减少引航道内的泥沙淤积,改善了引航道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坝区河道弯曲,河势变化比较复杂,水库蓄水后期泥沙淤积严重,对通航建筑物上引航道的水流条件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难以保证船舶安全通畅,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坝区河民上引航道的关系,选择合适的上引航道布置方案。当前,上游引航道布置有“小包”、“大包”、“全包”三个方案。从保证安全通航,远近结合,有余地,并且可将临时船闸改建的冲沙闸包括在上引航道内,以“全包”方案有利,与此同时,填筑长堤缺口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