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初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在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转型实践,分析了双重市场激励型规制影响工业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并利用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双重市场激励型规制均显著地促进了工业绿色转型,但是费用型规制的促进效应存在递减特征。(2)异质性检验表明,费用型规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均GDP较高省份以及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省份的工业绿色转型促进效应更为明显。(3)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提高末端治理技术是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渠道。(4)研究还发现,费用型规制对高能耗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粉尘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投资型规制对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抑制效应更明显。(5)随着工业绿色转型程度的不断提升,双重市场激励型规制对工业绿色转型的边际效应先后呈现“L”形骤降特征。因此不断优化与创新环境规制手段,才是持续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基于超效率SBM-GML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2008-2018年绿色创新效率,并实证研究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值不断提高,但上中下游之间差异较大;FDI显著促进了本地绿色创新效率,但不利于邻近地区绿色发展;三类环境规制对本地绿色创新效率均有正...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均衡度指数、均衡比指数等定量方法,从东、中、西部和11省市尺度对长江经济带1066个自然保护区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布均衡性存在空间差异;(2)保护区在东部主要受经济状况影响,中部受人口数量影响,西部受省市面积影响;(3)森林生态类在中部和西部分布均衡,野生动物类在东部和中部分布较均衡,野生植物、古生物和地质遗迹在西部分布较均衡,内陆湿地在中部分布较均衡;(4)市级和国家级保护区分布较集中,县级和省级保护区分布相对均衡;草原草甸和海洋海岸类分布较集中,内陆湿地、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等分布相对均衡。研究成果可为优化研究区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拟定自然保护区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核心要求,城市生态协同发展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城市生态协同发展主要体现为特定地方对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度,体现了特定地方对流域性生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差异悬殊。协同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耗和污染排放较少的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污染较少的城市。而生态协同发展能力较差的城市多集中在那些能耗和污染严重的地区。这些城市形成了三大一级城市群和八大二级城市子群的空间分异格局。该格局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协同发展能力之间在现阶段并非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发展需要切实体现一体化治理(流域性)、中央集中性治理(国家战略性)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统筹性治理(复合地域生态系统)三大内在需求。从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恢复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工协作入手,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上下游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的战略协同。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模型测度综合指数,结合修正后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及非均衡分布特征。(2)空间关联结构由“单节点发展模式”演化为“点轴发展模式”,空间溢出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显著。(3)整体网络特征向网状化、稠密化、纵深化发展;个体网络特征显示,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为核心扩散点,网络向均衡化和片区化发展,且形成了“由东向西扩展,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特征。(4)时空距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差异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关键因素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作用机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单向链式作用路径,资源消耗强度、贫困差异和生态环境质量为最关键因素。②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和影响—响应跳跃式作用路径,产业结构为最关键因素。③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为状态—影响—响应的中断式作用路径,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和城市化为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SBM模型、ML指数评价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结论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总体无效,区域间的发展有差距;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总体走势相对平稳,没有太大波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因为技术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偏低但呈上升趋势。由此提出优化空间格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各省市间协同发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弹性系数法对可持续城镇化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也逐步上升,其中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资源环境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2)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中、上游依次递减、局部地区呈“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差异缓慢增大。各地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个别地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下降。(3)大部分地市表现不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状态,但表现可持续城镇化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子系统发展不协调、区域间发展差距大等问题,需根据不同地市可持续城镇化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唐燕秋  高飞  陈佳  熊强 《四川环境》2007,26(5):60-64
工业绿色化发展意味着消耗更少的资源或排放更少的污染物,本文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万元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4个指标为基础,提出了用绿色发展指数和绿色贡献指标综合评价一个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方法。利用2004年的数据,分析了重庆市所辖区县工业行业绿色发展指数和绿色贡献,评估了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县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主城区以及几个区域性的中心区县工业绿色发展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美丽中国生态位维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运用构建的美丽中国生态位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15年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研究上具有可行性;(2)长江经济带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和综合生态位因区域不同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分为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三大区域;(3)长三角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和长江上游区域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生态位匹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4)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生态位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工业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缓解当前资源约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推动绿色增长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四川省内32个工业园区2018年度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情况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对四川省工业园区整体绿色发展水平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发现当前四川省工业园区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偏低,与发...  相似文献   

14.
陈芳  史慧敏 《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104-111,88
基于要素资源配置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竞争效应,本文梳理了市场分割对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随着市场分割程度存在显著倒"U"形关系;在规模报酬递减作用下,市场分割对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从提升转变为抑制。未来破除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瓶颈的关键在于研发投入、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市场融合。另外,分样本回归表明市场分割导致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能源环境效率存在"中部塌陷"的风险。由此,加强研发资金的精准投入、提升对外开放度和中游地区支撑力,以及增强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是长江经济带提升能源环境效率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概况的基础上,运用Tapio弹性系数法测算了区内省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指数,比较并判断了脱钩状态和脱钩趋势.研究表明,2005-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硫排放之间以"弱脱钩"为主,而2007-2017年两者表现为"强脱钩"的趋势;该地区经济增长与水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旅游圈既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资源在一定空间上的配置和旅游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的组织形式,它是旅游圈和文化圈有效相结合的产物。在对滁州地区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客源结构、区位优势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如下发展策略与建议:以滁州为核心,全椒、明光、凤阳为中心轴,天长、定远为两翼,将全椒、天长、凤阳作为外围节点,接受周边地区旅游辐射;以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为框架,按照旅游效益最大化的配置原则,构建滁州文化旅游圈,以此增强滁州旅游的聚合力,对外形成正溢出效应,促进滁州旅游逐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实现旅游经济一体化和滁州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科技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和环境创新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采用能力结构模型,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对长江经济带科技一体化的现状、前景进行评估和判断,从时空维度揭示长江经济带科技一体化的匹配程度,并讨论不同省市在科技一体化中获益程度的相对变化趋势和时空关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科技一体化程度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长江下游地区科技一体化程度相对较强,中上游地区科技一体化较薄弱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且上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的综合区域科技指数差距日益增大。(2)长江经济带科技一体化耦合度发展网络具有极大的空间非均衡性,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湖北为"龙腰"、重庆为"龙尾"的科技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科技一体化获益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依然呈现出上、中、下游地区之间获益值及获益比的空间分配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量化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消耗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本文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加入水资源要素,构建改进的Romer增长阻尼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增长阻尼系数总体稳定,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程度经历了明显的强弱变化;②研究期内水资源增长阻尼显著降低并趋向平稳,说明水资源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减弱并逐渐稳定;③浙江、上海、江西等7个省份存在明显的水资源增长阻尼,区域差异显著。由此,本文建议: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资本投入、优化劳动力结构,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可构建水权交易机制,以期使长江经济带在水资源"大保护"约束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污水处理设施作为废水排放的处理终端,在区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17座污水处理设施为样本,以单位污水处理能耗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变量,BOD5等污染物的削减率作为产出变量,在考虑各类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异质性影响下利用WSBM模型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减排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CLAD模型对影响污水处理设施减排效率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设施综合减排效率较低且差异较大,设施单位污水处理能耗冗余率较高以及对总磷污染物减排效果不理想是制约其减排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设施的减排纯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以上海、湖南、云南三省份形成"三极"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设施减排规模效率则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设施减排效率外部影响因素的驱动效应差异明显,并据此提出了排水管网合理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美丽中国生态位维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运用构建的美丽中国生态位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15年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研究上具有可行性;(2)长江经济带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和综合生态位因区域不同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分为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三大区域;(3)长三角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和长江上游区域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生态位匹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4)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生态位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