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渭南市水产品及淡水养殖环境中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及病原学特征,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参照陕西省食品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及淡水鱼养殖环节中常见弧菌专项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样品的采集及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 434份水产品及淡水养殖环境样品中共检出致病性弧菌177株,总检出率40.78%;其中霍乱弧菌检出率最高(35.53%),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5.53%)。不同种类样品中淡水鱼致病性弧菌检出率最高(57.93%),其次为淡水鱼存养水体(42.59%)和淡水养殖场水底沉积物(40.62%)。不同采样环节中采自养殖环节的样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48.21%),其次为流通环节(17.24%)。检出的140株霍乱弧菌均为非O1群和非O139群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trh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为45.83%。结论渭南市水产品及淡水养殖环境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弧菌污染,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污染水产品样品的主要致病菌,淡水养殖环节中的水产品是遭受致病性弧菌污染的高危样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荆门市淡水鱼类在养殖、销售、餐饮环节中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等4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更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6年夏季在荆门市淡水鱼养殖场、销售市场、宾馆饭店采集淡水鱼343份、养殖水体42份、销售及餐饮存养水体36份,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进行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 荆门市淡水鱼中4种致病性弧菌检出率为62.39%(214/343),淡水鱼养殖水体检出率为30.95%(13/42),销售及餐饮水体检出率为22.22%(8/36)。在淡水鱼所检出的致病性弧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46.36%(159/343);其次为溶藻弧菌检出率为11.37%(39/343);霍乱弧菌检出率为7.29%(25/343);创伤弧菌检出率为7.00%(24/343)。淡水鱼和相应水体中检出的38株霍乱弧菌中36株为非O1/0139群霍乱弧菌,2株为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 荆门市淡水鱼中4种致病性弧菌污染较为普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淡水鱼餐饮环节、养殖及销售过程的监管力度,减少致病性弧菌所引起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吴莹  刘军  王银平  张苗  汪洋 《现代预防医学》2019,(12):2167-2170
目的 评估淄博市水产品的致病性弧菌污染水平,为加强该市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市300份市售动物性水产品中的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河弧菌、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进行污染分析,并对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00份被检样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总体检出率为31.00%,海水产品总检出率(33.72%)高于淡水产品(27.34%),螺类的检出率最高(61.9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为25.33%,且均携带tlh毒力基因,只有2株携带tdh毒力基因;血清学分布以O2∶K-为主,未见以O3∶K6为表型的大流行株。结论 淄博市市售水产品的致病性弧菌存在较高的污染率,尤以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为主,应加强市售环节的监督和监管。  相似文献   

4.
汪洋    高慧  武玉平  王淑田 《现代预防医学》2019,(9):1588-1590
目的 了解淄博市动物性淡水产品中常见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监管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养殖场、销售场所和餐饮店采集淡水鱼、淡水甲壳类和淡水贝类进行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 2014年至2017年,淄博市共对332份样品进行了检测,霍乱弧菌检出率27.54%(76/276)、副溶血弧菌检出率23.19%(77/332)、溶藻弧菌检出率6.76%(15/222)、创伤弧菌均未检出。不同年份比较,副溶血弧菌2016年检出率最高为32.14%(45/140);霍乱弧菌2014年和2016年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2.89%(25/76)、32.31%(42/130)。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溶藻弧菌在养殖环节、销售环节和餐饮环节均有检出,创伤弧菌在以上采样环节均未检出。结论 淄博市动物性淡水产品不同程度受到致病性弧菌污染,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销售和餐饮环节存在的污染隐患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致病性弧菌在沧州市水产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和食物中毒监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2021年沧州市水产品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监测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等4种致病性弧菌进行检测,对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基因检测,确定其毒力基因,并对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 220份水产品中74份检出致病性弧菌,检出率为3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2.73%,溶藻弧菌检出率为7.27%,霍乱弧菌检出率为2.73%,创伤弧菌检出率为0.91%。分离出的50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lh基因型,未携带tdh和trh基因;6株霍乱弧菌都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ctx毒力基因为阴性。结论 2021年沧州市部分水产品中存在致病性弧菌污染,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为主。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各类水产品的监管力度,降低致病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河南省淡水产品养殖环节4种常见致病性弧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状况,为河南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溯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参照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淡水动物性水产品养殖环节中常见弧菌专项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样品的采集和检测。结果 从开封市和鹤壁市淡水产品养殖场中分别采集水产品、养殖水体和水底淤泥共计312份,开封市检出73株霍乱弧菌(46.79%)、13株副溶血性弧菌(8.33%)和17株溶藻弧菌(10.90%),未检出创伤弧菌;鹤壁市检出8株霍乱弧菌(5.13%),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对1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3种毒力基因(TLH、TRH和TDH)检测。13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具有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有12株具有耐热相关直接溶血素基因(TRH),均未携带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对81株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群,O1群霍乱弧菌3株(小川1株、稻叶1株和彦岛1株),O139群霍乱弧菌5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73株。81株霍乱弧菌CTXA毒力基因阳性菌株7株,均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 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主要受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监测的2个地区污染情况存在差异,污染的优势弧菌是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收集淡水动物性水产品中弧菌的污染信息。方法选择达州主城区、大竹县、开江县的3个养鱼场、3家农贸市场、5家餐饮店的鱼和相关水体、水底沉积物,开展了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溶藻弧菌的定性检测。结果 4类样品4种弧菌总体检出率为37.78%,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0.44%,溶藻弧菌检出率为9.49%,创伤弧菌、霍乱弧菌(非O1/O139)检出率分别为3.65%。结论达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等致泻性弧菌的污染较为严重,由此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动物性水产品及其外环境中部分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溶藻弧菌)在养殖、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中的分布和可能污染源,为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养殖场、3个销售场所和3家餐饮店,分别采集鲜活/非鲜活淡水鱼/海水鱼及鲜活鱼类的水体/水底沉积物,检测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溶藻弧菌。结果 成都市动物性水产品及其外环境中4种弧菌的总体检出率为38.8%,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溶藻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7.5%、29.1%、1.9%、5.8%;养殖场所、销售场所、餐饮环节中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7%、45.5%、55.6%;弧菌在鱼肠/鳃中的检出率(94.7%)高于在鱼肉中的检出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1,P<0.001);弧菌在非鲜活淡水鱼中的检出率(75.0%)高于鲜活淡水鱼(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淡水水体和海水水体的平均盐度分别为0.19%、17.7%,平均钠含量分别为19.0 mg/L、3138.3 mg/L;弧菌阳性样品与阴性样品在温度、平均盐度和钠含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温度=0.000,t盐度=0.585,t钠=0.540,P>0.05)。结论 成都市动物性水产品及外环境中弧菌的检出率较高,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较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海市动物性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控制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北海市3个城区随机采集市场和超市销售的动物性水产品样本,参照《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致病性弧菌检测。结果采集动物性水产品样品240份,检出致病性弧菌180份,总检出率为75.00%,其中海水产品的致病性弧菌检出率为91.67%,淡水产品的检出率为58.33%,海水产品的检出率高于淡水产品(χ^2=35.56,P<0.05)。检出4种致病性弧菌,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57.92%),其次为溶藻弧菌(55.83%),创伤弧菌、河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83%和6.67%,未检出霍乱弧菌。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78.33%)高于淡水产品(37.50%)(χ^2=41.05,P<0.05)。检出的139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lh毒力基因,tdh和trh两种毒力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北海市动物性水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加强水产品养殖和流通环节的致病性弧菌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省淡水鱼养殖场中4种常见嗜盐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污染分布、变化规律及趋势。方法在福建省3个设区市的8个采样点,按季度采集淡水鱼养殖环节中活的鱼类、水体及水底沉积物,监测调查其嗜盐性弧菌污染状况。结果 800份监测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最高(13.3%),其余3种均较低(1.0%~1.1%);总检出率以第3季度较高(28.0%~31.0%)、第1季度偏低(1.0%);沿海城市(福州和漳州)总检出率比内陆地区(三明)高;不同样品中弧菌总检出率两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福建省传统意义海水中常见的4种嗜盐性弧菌已在淡水鱼养殖场中检出,应针对此形势调整卫生学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平湖市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污染状况及其致病力,为预防食源性疾病并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6—2017年平湖市海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大型超市的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采用弧菌显色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定性检测,并进行毒力基因、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239份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1.46%,创伤弧菌检出率为0.84%,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以O1、O2、O4和O5为主,分别占13.01%、26.02%、17.07%和17.07%,所有菌株均携带tlh基因,未携带tdh、trh基因,均为非毒力株,氨苄西林耐药率为69.57%;2株创伤弧菌均携带vvhA毒力基因,且对头孢西丁耐药。结论平湖市市售水产品中的致病性弧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均为非毒力株,不具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舟山市贝类海产品养殖、销售和加工等各个环节弧菌污染程度,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岱山县2家养殖场及与此2家养殖场相对应的销售场所和餐饮店采集120份样品,按照GB 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测弧菌。结果贝类海产品中检出率最高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94.44%;养殖水体中检出率最高为溶藻弧菌,检出率为68.75%;水底沉积物中检出率最高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81.25%。同一样品类别各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样品(P0.05)。在养殖、销售和加工环节,检出率最高的均为副溶血性弧菌(P0.05),比较不同环节的弧菌检出率,仅溶藻弧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山市贝类海产品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不同程度污染。需加强海产品的监测力度和安全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蚌埠市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蚌埠市农贸市场、超市、饭店水产品样品,依据《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水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素(TLH)、耐热性溶血素(TDH)、耐热相关溶血素(TRH)和TOXR基因.结果 共采集水产品2 00份,检出致病性弧菌93株,阳性数为80份,阳性率为40.0%,其中副溶血弧菌检出率22.5%、霍乱弧菌检出率3.5%、创伤弧菌检出率0.5%、溶藻弧菌检出率17.0%、河弧菌检出率3.0%;全部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5种致病性弧菌在蚌埠市水产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部分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情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分析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和增菌后分离两种分离方法对162份海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检出8种致病性弧菌361株,检出率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50.4%、溶藻弧菌21.6%、非O-I群霍乱弧菌15.2%、拟态弧菌5.8%、河弧菌3.9%、创伤弧菌1.4%、费尼斯弧菌1.1%和海鱼弧菌0.6%,未检出霍乱弧菌。结论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普遍且具种别多样性,不宜生食或半生食;同时应用两种分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弧菌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山东省淡水鱼产品从养殖到餐饮全链条致病性弧菌的污染来源。方法 2018年每季度在养殖环节采集淡水鱼、养殖环境样品,并根据供货信息在流通及餐饮等环节采集淡水鱼样品。致病性弧菌菌株分离、鉴定按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监测工作手册进行。并完成副溶血性弧菌tlh、tdh、trh基因及霍乱弧菌ctxAB基因检测和血清型鉴定。结果淡水鱼产品致病性弧菌总阳性率为29.66%,且在不同环节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养殖环节,非O1/O139群霍乱弧菌(33.75%)是优势弧菌,而在流通、餐饮环节,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升高明显。养殖环节鱼苗(56.25%)、水体(50.00%)、水藻(50.00%)是主要污染来源。64株副溶血性弧菌有6株检出trh基因。结论淡水鱼产品在不同环节均受到致病性弧菌的污染。养殖环境是养殖环节淡水鱼中致病性弧菌,尤其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污染来源,而在流通或餐饮环节淡水鱼中嗜盐性弧菌的交叉污染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开封地区鱼及相关水体中霍乱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情况,并分析不同来源菌株的同源性关系。方法参照GB/T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对所采集样本进行霍乱弧菌及溶藻弧菌的检测和霍乱弧菌的血清学分型,采用PFGE的方法对2种弧菌的代表菌株做分子分型。结果共检出霍乱弧菌72株,检出率为33.3%;检出溶藻弧菌101株,检出率为46.8%;从养殖场采集样本中霍乱弧菌为优势检出菌,而在销售和餐饮环节优势检出菌为溶藻弧菌;72株霍乱弧菌均为非O1/非O139群;16株霍乱弧菌代表菌株和20株溶藻弧菌代表菌株的PFGE分型相似度分别为53.6%~100.0%和60.1%~86.3%。结论开封地区鱼及环境中霍乱弧菌及溶藻弧菌污染较严重,菌株PFGE型别呈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泰州市市售淡水产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预警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不同监测季节分别从超市、农贸市场采集淡水鱼、甲壳类(虾、蟹、贝)水产品根据GB/T789.7-2003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结果]123份淡水产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的样品数为49份,总检出率为39.84%.甲壳类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5.32%,高于淡水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30.26%(χ2=7.61,P<0.05);夏季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7.81%,高于其他季节检出率. [结论]市售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严重,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且分离的菌株多数具有较强的毒力,是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连云港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了解海产品的污染状况,为有效预防食物中毒进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风险监测手册》的标准操作进行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采集到的79份样品中共分离出2种35株致病性弧菌,总检出率为41.8%。其中副溶血性弧菌30株(占85.7%),均不携带毒力基因;溶藻弧菌5株(占14.3%)。蛤蜊的检出率最高(48.1%),其次为扇贝(43.8%)。餐饮环节和流通环节(超市、农贸市场)采集的样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连云港市海产品中的主要致病菌,存在通过食用海产品感染的风险,应加强对双壳贝类海产品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9.
珠江河口水体及海、水产品致病性弧菌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东省广州珠江河口水网地区霍乱和副溶血弧菌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及其毒力基因携带特征,分析环境中霍乱弧菌与历史病例分布的关系。方法根据广州珠江河口地区水网特征进行监测,采集水体样品、甲壳类、贝壳类及鱼、蛙等海(水)产品计1 608份,应用PCR检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采用脉冲电泳场(PF-GE)法对既往暴发疫情病例分离菌株与本研究分离霍乱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出霍乱弧菌污染样品3份,总阳性率为0.19%,不携带毒力基因;PFGE聚类分析显示,与既往病例遗传关联度高;检出副溶血弧菌污染样品487份,总阳性率为30.29%,大部分不携带毒力基因;海水污染率高于其他环境水体,与水体深度、潮汐、水温、pH、盐度等有关。结果广州珠江河口地区海(水)产品、海水等外环境中存在霍乱及副溶血弧菌污染,外环境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以贝壳类海产品为最高。结论广州珠江河口地区海(水)产品、海水等外环境中存在霍乱及副溶血弧菌污染,外环境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以贝壳类海产品为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以霍乱弧菌omp W基因、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创伤弧菌vvh A基因、拟态弧菌VMH基因和溶藻弧菌gyr B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系统评价其特异性和检测下限值。结果成功构建致病性弧菌多重PCR检测方法。评价结果显示其特异性为100%,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拟态弧菌的检测下限值为100 CFU/ml,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检测下限值为1 000 CFU/ml;多重PCR的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分离培养方法(56%vs 17%)。结论该多重PCR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好,可用于海环境和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