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将其分为1~3岁组、4~6岁组、7~13岁组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结果 9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表现中,发热占93.5%、咽峡炎占81.7%、颈部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孟淑英  孟宪萍 《河北医药》2008,30(11):1739-173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致,小儿期常见。将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传单增多症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8个月~14岁,平均年龄4.6岁  相似文献   

3.
杨孝红  董丽  张莹莹  李莹洁 《贵州医药》2007,31(10):914-915
2004年3月至2006年11月我科收治的4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其中26例使用清开灵和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1],且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咽峡炎的患儿40例。其中28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一种多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常见于儿童。由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过敏引起者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1]。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病原体,MP感染可出现全身多系统的临床表现,部分患儿会并发传染。现将我科2007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现报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病变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临床易造成诊断延迟和误诊.为了加深认识,现将我科收治的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例临床报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郭瑞官,陈长权,杨晓媛长乐市古槐中心卫生院林锦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延误诊断,现将我科收住的15例IM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儿童典型的EB 病毒(EBV)感染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为临床表现和EBV 感染证据等.有EBV 感染证据及相应临床表现,但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为非典型EBV感染.现将我两院2007 年7 月至2011 年8 月收治的150例EBV 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所具备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80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其中有65例患者获得痊愈,7例患者获得显著恢复效果,6例患者获得有效恢复效果,其总有效率为97.5%。结论 相关的医护人员应该足够的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所具备的临床特征进行重视,这样的话则可以及时的对该病进行诊断,有效提升诊断率,并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1.1对象1994年6月~2001年10月我科住院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7例.其中,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5.25岁. 1 2入选病例诊断标准(1)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并合并有以下任何一点:咽痛、皮疹、鼻塞.(2)外周血象变异淋巴细胞>10%或/及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本院大于1:56为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伴肝功能损害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7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各年龄组肝损害发生情况;再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否超过50 U/L,比较有肝损害与无肝损害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的区别。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肝损害发生情况不同,7~13岁组肝损害发生率高于1~3岁组(P<0.05);肝损害组脾脏肿大、异形淋巴细胞异常的比例高于无肝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7~13岁患儿发生肝损害可能性较大,且合并肝损害患儿多有脾肿大和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2009年8月~2011年4月,我科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7例,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刘欣 《青岛医药卫生》2010,42(2):104-105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和21例误诊的临床资料,并对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误诊,误诊时间为3天-2周,经过1-3次实验室检查确诊。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并且配合实验室检查确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合理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急性自限性疾病。现对我院1999-2008年诊治的2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α-干扰素与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α-干扰素组、阿昔洛韦组和对照组各24例。α-干扰素组给予肌肉注射α-干扰素,疗程5~7 d,<1岁患儿1~ 2 μg/(kg·d),>1岁患儿10 μg/d;阿昔洛韦组予以阿昔洛韦5 mg/kg,每8 h一次静脉滴注,疗程5~7 d,对照组患儿不采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结果:α-干扰素组的退热时间(3.63±1.77)d,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5.25±1.28)d,肝脾肿大恢复时间(5.88±1.36)d,均较阿昔洛韦组及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12.5%)。结论:α-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及安全性要优于阿昔洛韦,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急性自限性疾病.现对我院1999-2008年诊治的2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的分析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都以发热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多伴有3系以上功能受损为突出表现。结论持续发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重、多伴有3系以上功能受损为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重点,同时应注意变异淋巴细胞及血清嗜异凝集反应,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时应用α-干扰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杜艳红 《黑龙江医药》2006,19(3):226-2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一般多见于年长儿及少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EBV感染率达90%以上,但多呈不显性感染。近年来不典型IM有增多趋势,对我院儿科门诊2003年4月-2005年4月间临床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91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近年有增多趋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和体征变化多端且不典型,对此病应提高认识,现将我科收治的7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许天兰 《贵州医药》2002,26(6):518-5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以下简称传单 )是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巨噬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我科近几年收治 16例经测血EBV抗体阳性而确诊的传单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3例 ,发病年龄 2月至9岁 ,<1岁 2例 ,~ 3岁 3例 ,3~ 5岁 7例 ,>5岁 4例。1 2 临床表现 发热 12例 ,热程 5~ 15天 ,咽部充血 12例 ,颈部包块 3例 ,均有淋巴结肿大 ,单纯性肝肿大 2例 ,单纯性脾肿大 2例 ,肝脾均肿大 5例 ,充血性皮疹 2例 ,双眼睑浮肿 1例 ,角膜混浊 1例 ,头痛 1例 ,面色苍白 2例 ,心动过速及心音低钝各 1例 ,咳嗽 4例 ,…  相似文献   

20.
黎金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324-1325
目的:提高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6年9月我科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咽峡炎(100%)、肝大(77.8%)、脾大(44.6%),颈淋巴结大(88.9%)、异常淋巴细胞等于或超过10%(100%)。合并症中肝功能损害最常见,肝功能异常66.7%,肝功能损害以酶学改变为主。早期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结论:对婴幼儿出现持续发热伴化脓性扁桃体炎且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尤其肝功能损害应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