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附加腔静脉成形的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及在防止移植肝流出道阻塞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3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选为肝移植受者。供肝的下腔静脉及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 (包括肝静脉 )均作了成形术 ,在单独股 -腋静脉转流术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3例病人术中均较平稳 ,手术时间和无肝期缩短 ,出血量减少 ,术后肝功能恢复快 ,恢复顺利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静脉成形术可防止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流出道阻塞 ,术中对受体的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并可缩短无肝期和减少腔静脉梗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附加腔静脉成形的背驮式原位肝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及在防止移植肝流出道阻塞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3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选为肝移植受者。供肝的下腔静脉及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包括肝静脉)均作了成形术,在单独股-腋静脉转流术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3例病人术中均较平稳,手术时间和无肝期缩短,出血量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静脉成形术可防止背工肝移植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术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推荐和总结在实施背驮式肝移植术中采用腔静脉成型术,以期减少术后肝脏流出道梗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2002年1月至2003年4月所实施的23例背驮式肝移植病人,术中实施受体肝静脉成型后,在腔静脉前壁做等腰三角形成型,与供体肝后腔静脉后壁的等腰三角形成型后对口吻合,以减少肝脏流出道梗阻的经验。结果22例病人术中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肝脏流出道梗阻。1例由于术中切肝时误将受体肝后腔静脉横断而改行原位肝移植,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流出道梗阻。结论在背驮式肝移植术中采用腔静脉成型技术,可以明显降低肝脏流出道梗阻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具有简化切肝过程,降低吻合难度,强化移植肝的稳定性,无肝期短的优点。当供受体之间大小存在明显差异时,或实施儿童的减体积性肝移植时该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强调用此法切肝时切忌误伤受体肝后腔静脉。  相似文献   

4.
改良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肝修整与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原位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中1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并发症的发生与供肝修整中的关系。14例中行动脉血管变异整形2例,门静脉搭桥吻合1例;14例各韧带修剪后缝合10例,未缝合4例。结果 全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14例围手术期无死亡;手术成功100%。术后腹腔内出血3例,与供肝修整有关2例。手术后无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无肝脏流出道梗阻。结论 修肝是肝移植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修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术中植肝时手术操作的难度及术后供肝存活的质量;关系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对于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肝修整中,肝后下腔静脉的成形至关重要,成形口与供肝静脉出口必相对应,可以有效防止血液涡流的产生,确保流出道通畅,并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4年5月实施的155例病人的159次肝移植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9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48例(包括改良背驮+术中门一腔静脉端侧吻合转流8例),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17例;术中行血管架桥5例,其中因门静脉闭锁及栓塞行供肝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间架桥2例,因动脉变异分支细小不能利用行供肝腹腔干与受体腹主动脉间架桥3例。159例次肝移植手术均未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结果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最短,术中失血输血量最少,其术中对循环和肾功能的影响与经典术式相仿。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与背驮式肝移植术相比流出道不畅发生率较低,总手术时间较短(平均少30min),但无肝期较长(平均长8min),术中及术后肾上腺出血发生率较高,对肾功能影响较大,三组术后ICU留置天数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542)。结论不同的肝脏移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术者的经验以及对术式的熟悉程度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从原则上讲,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及术中情况而决定。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背驮式技术(piggybacktechnique)较标准原位肝移植术,理论上有两个明显的优点:①在无肝期没有静脉转流情况下可提供持续下腔静脉减压。②因不需要作下腔静脉吻合,能缩短热缺血时间,另外,背驮式原位肝移植需保留肝后下腔静脉,在切除病肝时,可减少切除肝后下腔静脉造成的出血。所以,1989年Tzakis等[‘’首先报道了保留受体下腔静脉全长的原位肝移植术。随后,学者们对这一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对受体肝后下腔静脉采用部分钳夹,保留受体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建立肝静脉血流出道吻合口的方法,使之更为完善[’j。故有的学者相信…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介绍原位肝移植中腔静脉成形术的方法并评估其结果。方法:1994年11月至2000年9月,我们对连续115例原位肝移植9包括6例左外侧叶及2例右叶移植)病人采用了腔静脉成形术。在起初的4年里,53例(66.3%)移植病人需行股-腋静脉体外转流,而以后的2年内该比例降至8例(22.9)%。无一例病人需中转为背驮式或经典术式。结果:中位手术时间4.5h,中位热缺血时间25min,中位输血量6U浓缩红细胞。上述结果在首次移植及再次移植间无差异。本组无与腔静脉成形技术相关的围手术期死亡。包括活体原位肝移植在内,均未观察到肝静脉流比道梗阻。没有病人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需术后血透。病人留置于ICU的中位天数2d,中位住院天数为10d。结论:腔静脉成形术无需解剖肝后腔静脉,肝静脉或肝短静脉,肝下腔静脉也得以保留,并因此更有利于肝切除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在再次移植中优势更为明显。大开口的三角形腔静脉吻合容易操作,能在较三时间内完成供肝植入,且易与吻合血管口径的匹配,并可避免流出道阻塞。操作时间的缩短头了静脉体外转流的可能。我们认为腔静脉成形技术能适用于所有病人,且相应手术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肝癌术后复发病人实施了同种异体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手术。结果术中无肝期时间分别为90min、65min,出血量分别为1500ml、3500ml,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手术要保留肝后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对切除病肝技术要求高,采用阻断肝下下腔静脉、肝上下腔静脉方法切除病肝,以及受体肝静脉及其肝后下腔静脉拼合的口径与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开口,及其肝后下腔静脉修剪口径吻合,可降低术中出血及移植肝静脉回流障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91例肝移植手术方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和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对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实施的91例肝移植术式进行总结,其中经典原位肝移植术24例(A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43例和改良背驮加术中门鄄腔静脉端侧吻合转流8例(B组),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16例(C组);91例肝移植手术均未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结果: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最短(P<0.05),且术中输血量较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少(P<0.05)。3组术后ICU留置天数无显著差异(P=0.542)。结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和原位肝移植腔静脉成形术是肝移植的基本术式;从趋势上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将成为主流术式;对某一个具体病例选择何种术式需根据病情及术中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0.
背驮式肝移植技术改良(附41例次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背驮式肝移植在终末期肝病中应用的利弊。方法:自1995年9月至2000年7月,对39例患施行了41次背驮式肝移植。对供肝静脉回流通道重建技术进行了逐步改变,由供肝下腔静与受体成型的肝静脉重建,到供、受下腔静脉的端-侧吻合及侧-侧吻合,并进行了供体下腔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右心房的桥式吻合和原旁位供肝肝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重建悬吊。结果:手术技术的改良既避免了肝静脉回流不同程度受阻的弊端,同时缩短了无肝期和下半躯体淤血时间。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技术改良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并拓宽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Hepatic vein plasty for reconstructing graft outflow in Piggy-backy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NG Meng-long, LU Shi-chun, CHI Ping,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Center, Beijing You'an Hospital,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6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Meng-long,E-mail: mlwangwangml2000@yahoo.com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hepatic vein plasty on the graft outflow in piggy-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303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s were performed between June 2004 and November 2008. Piggy-back technique with hepatic vein plasty was used in 84 cases. Results Inferior caval vein pressu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ess in piggy-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an those in conventional technique without venovenous bypass , but comparable to those with venovenous bypass during anhepatic phase. No hepatic 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 was encountered after piggy 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hepatic vein plasty, and no acute renal failure developed because of this technique. Conclusion Hepatic vein plasty in piggy 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especially applicable to the patients with serious liver diseases requiring stable systemic hemodynamics, and with no worry about graft outflow obstruation.  相似文献   

12.
背驮式肝移植术及其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PBOLT)常见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方法:4例终末期良性肝病行5次PBOTT,其中2例为肝肾联合移植,1例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行再次肝移植。结果:5次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与背驮式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最长存活1年,生活质量良好,结论:PBOLT可适用于任何终末期良性肝病患,包括再次肝移植,正确处理第三肝门,以三根肝静脉成形后与供肝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是减少或避免该术式有关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及有关问题探讨(附32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外科新技术。方法  1995年 9月至 1999年9月 ,对 30例患者施行了 32次背驮式肝移植术。其中包括 1例减体积肝移植 ,1例肝肾联合移植 ,1例辅助肝肾联合移植 ,1例原旁位心房架桥肝移植 ,2例原位肝后下腔静脉心房架桥肝移植。结果 32次肝移植术均获成功 ,未发生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有 2例良性终末期肝病已分别存活 2年 10个月~ 4年 ,1998年以来施行背驮式肝移植术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 1年存活率达 70 % (14/2 0 ) ,肝肾联合移植及辅助肝肾联合移植的 2例已存活近 1年。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作为八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技术具有无需转流 ,血流动力学稳定 ,内环境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Recipient hepatectomy with inferior vena cava (IVC) preservation, the piggy back (PGB) technique, was adopted as our routine op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anhepatic phase of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to avoid the use of veno-venous bypass (VV-BP). In the last 5 years, 119 OLT in adult pati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our unit. In the first period (47 OLT), VV-BP was used in 59 % of the cases and cross-clamping in the rest. In the second period,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GB technique, 72 OLT were performed. VV-BP was used in 5.5% of the cases, PGB technique in 87.5% and cross-clamping in 6.9%.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need for VV-BP in the second period. Operating time and blood transfusion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VV-BP group. No PGB technique 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conclusion, the PGB technique reduced the need for VVBP with consequent savings in time,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cost of OL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4例肝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经典式原住肝移植术,麻醉前放置Swam-Gaze导管,右桡动脉导管及右股静脉导管,监测麻醉前期,切皮时,无肝前期末,无肝期5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15 min及术毕各个时期血流动力学参数,用t检验组间变化的差异性.再分别以麻醉前作时照处理数据.结果 24例肝癌患者均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手术时间(435±48)min,术中出血量(2 258±325)ml.术中输库存浓缩RBC(6.6±1.5)U、血浆(785±68)ml、平衡液(1 856±86)ml、血浆代用品(1 625±115)ml.①切皮时,中心静脉压(CVP),股静脉压(F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下降(P≤0.05或P≤0.01),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也随着降低(P≤0.05),MPAP降低(P≤0.05).②无肝前期末,CVP,FVP,MPAP,PCWP进一步下降(P≤0.01),CO和CI也随着进一步下降(P≤0.01),MPAP也进一步降低(P≤0.01).③无肝期5 min,CVP,MPAP,PCWP,CO,CI以及MPAP进一步剧烈下降(P≤0.01),即使周围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P≤0.05),MPAP依然进一步剧烈下降(P≤0.01),但FVP骤然升高(P≤0.01).④无肝期30 min,股静脉压有所回落(P≤0.01),MPAP,PCWP,CO以及CI较无肝期5 min有回升趋势(P≤0.01).⑤新肝期,CVP,MPAP,PCWP,CO,CI以及MPAP明显回升(P≤0.01);周围阻力下降(P≤0.05),FVP骤然下降(P≤0.01).⑥手术结束时,CVP,FVP及MPAP较新肝期进一步回升(P≤0.01),其他指标如MAP,MPAP,PC聊,CO以及CI也基本上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FVP基本上和CVP相差不大(P≤0.05).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原位肝移植术期间,协同麻醉作用,减少全身麻醉药对患者重要脏器的影响,扩张硬膜外阻滞区域血管,在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时,可增加回心循环的血流量,部分代替体外静脉-静脉技术的作用,减少血流动力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处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和处理。方法 21例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在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术,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血液动力的变化。结果 无肝前期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无肝期心排血量明显下降(P<0.05),但仍维持在正常水平。外周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转流30分钟后明显增加(P<0.05),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新肝早期平均动脉压和心排血量明显下降,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明显增加。结论 原位肝移植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术有助于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胆在新肝早期仍有明显血液动力学变化,需要通过快速输血输液,并将泵管内血灌入体内纠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转流冷灌注下的离体肝切除术,治疗位于肝门和肝静脉下腔静脉汇合处的巨大肝脏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常规手术方法难以完整切除的1例巨大血管瘤和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评估非转流冷灌注下的离体肝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3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6h、6.4h、7.3h,无肝期时间分别为3.8h、2.8h、4.0h。例1术后肿瘤无复发生存时间60个月例2术后复发生存25个月;例3因术后流出道狭窄,急诊行流出道扩大术,亲体辅助性肝移植术,最后于二次术后死于肝、肾功能衰竭。结论冷灌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离体肝切除技术拓展了外科治疗复杂肝脏肿瘤的思路,为常规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无肝期、减少了对肝移植的需求,将来能否普及仍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探讨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无肝早期和新肝早期变化和处理。方法:21例终末肝病病人接受肝移植手术,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观察无肝早期和新肝早期不同时间点的BP、HR、CO、CI和CVP值。  相似文献   

19.
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病人体、肺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0例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在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术,采用Swaan-Ganz漂浮导管监测不同时期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相比,手术期间MAP基本稳定;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功指数(LVSW)和右心功指数(RVSW),在转流期间有降低,在开放后新肝期15分钟有增高(P<0.05);肺动脉压(PA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在新肝期15分钟一定增加(P<0.05);体循环阻力(SVR)在无肝期增高,在新肝期15分钟降低(P<0.05);肺血管阻力(PVR)在新肝期15分钟增高;心率在转流期间加快(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手术中,在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术有助于血压的稳定,但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仍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