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海凤  汶铁刚  连彩霞 《科技信息》2011,(31):442-443,368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治理,但面源污染却逐渐突出,愈来愈成为危害江河湖泊等水体的严峻因素。对面源污染负荷的定量核算及污染源评价是进行面源污染控制的基础工作。本研究采用了简便并具有一定精确度的输出系数法对三峡库区的耕地面源、农村生活面源、畜禽养殖面源的污染负荷进行了核算,并将核算结果应用于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了库区面源污染源评价,对控制面源污染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位于浙江北部的苕溪流域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具有典型的平原水网特征,地势平坦,水系复杂,河网密布.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强度大,导致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为探究苕溪流域主要污染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现状,采用输出系数法对苕溪流域氮磷污染负荷进行核算,从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四大来源进行了统计.结果 表...  相似文献   

3.
随着流域尺度的水污染防治思想日益得到科研工作者和环境管理部门的认同,传统的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和表征手段已难以适应新的流域治污思想的需求。设文研发了流域任意空间尺度面源污染负荷智能化源估算技术。并以江苏省太湖流域三级生态分区控制单元为例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能较好地实现对跨行政区域的任意空间面泺污染负荷的科学快速估算.为流域治污新模式提供切实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辽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结构组成与空间格局特征,应用输出系数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种主要污染物,对辽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结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径流是研究区最大的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在空间分布上,流域60%以上的污染负荷分布于辽河干流流域,而辽宁中西部的浑河下游、干流下游等子流域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东部丘陵区的浑河上游、太子河流域。  相似文献   

5.
2003年洛阳江流域面源污染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染物贡献最大的,其次是农田径流污染物,它们的COD、氨氮排放量约占整个流域的89%.  相似文献   

6.
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生态的冲击效应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整个食物链,但面源污染最为直接显著的危害对象是地表水污染.为了对苎溪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文中对其地表水中铅、汞、磷、氮、COD、挥发酚等污染物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及危害性,探讨对其控制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构建一个农业面源污染的前馈与反馈复合控制系统,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与水环境变化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湖泊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该文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相关统计、调查数据,计算了2006年~2014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面源污染与洱海水环境变化的关联性.研究揭示:1) 2014年流域农业污染的总排放量为8 303.63 t,折算成等标排放量COD、TN和TP分别为325.85、1371.29和420.10 m3/a,表明TN为污染超标的主要影响因子;2) 畜禽养殖关联度为0.71,种植业关联度为0.63,表明农业发展整体对洱海水环境影响较大,其中,大蒜、水稻、牛、猪的关联度分别为0.70、0.69、0.74、0.74,贡献率分别为9.35%、10.90%、35.09%、13.19%;3) 从空间分布看,海北片区的三营镇、右所镇、茈碧湖镇为流域重点污染源区,且流域主要污染物的增减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非均衡性.据此,探讨了未来洱海流域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农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和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研究了第二松花江流域面源污染的现状,并初步分析了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点源污染得到逐步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经越来越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农业面源污染中磷肥的施用在水体富营养化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困难,建立稳定、和谐与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的确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与拆分系统中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多义性路径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目前国内多义性路径识别的主要技术,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运用GIS进行多义性路径识别的原理和方法. 经过作者在郑少高速公路等路段的试验,证实了交通网络分配模型和GPS/GIS技术识别多义性路径,具有快速、准确、误差相对较少的优点,将是今后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与联网收费及拆分系统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厦门城市降雨径流氮磷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布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述了城市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危害.在GIS技术支持下,估算了厦门岛内氮磷污染负荷的分布特征.在12mm雨量下,厦门岛城市径流的单位TN负荷量为44.09kg/km2,TP负荷为2.86kg/km2,氮磷污染主要来源于城市道路,其次为商住区与工业区,三者的TN、TP之和分别占全岛负荷的93.4%和92.0%.最后分析了厦门不同城市用地的降雨径流氮磷污染差别的原因,提出了减少城市径流污染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南阳区域经济水平为分析对象,以经济水平替代传统的地形高程值,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中心地分级主观性问题,对区域的中心地体系分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组件式GIS是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式软件在GIS开发中的应用。本文阐述了GIS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组件式GIS的技术特点。同时介绍了ESRI公司的新一代GIS组件库——ArcGIS,并在Visual C++6.0平台下结合ArcGIS Engine实现了地图图层的删除操作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GIS和CAD技术的飞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空间数据信息.然而,由于不同的GIS软件,其数据格式各不相同,因而无法实现数据在不同GIS软件间的直接共享和复用.基于上述背景,针对目前在市面上较为流行的AutoCAD和Google Earth两个GIS应用软件,在深入地分析GIS数据在其中的存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GIS数据的解析方法,以KML语言为基础,结合ObjectARX和XML技术,提出了一种GIS数据的无缝转换技术,从而实现了平台间数据共享,极大地提高了GIS系统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6.
十堰市非点源污染状况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已有研究进展和实地调查资料, 研究了十堰市所辖县市区非点源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流失量、污染源构成及区域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2004 年因各种非点源污染流入水体的污染物总氮(TN) 、总磷( TP) 分别为 1. 79 万t和 0. 38 万 t。TN 主要污染源是化肥施用和畜禽粪尿, 分别占39% 和 25% ; TP 主要污染源是水土流失、化肥污染 和水产养殖, 三者之和占到 TP 流失量的 60% 以上。十堰市所辖县市区中, 郧西县和丹江 口市非点源污染最为严重, 市辖区污染最小; 丹江口市为水产养殖污染型, 郧西县为化肥污染型, 郧县和竹山县为化肥-水土流失污染型,市辖区、竹溪县和房县为综合污染型。该研究结果可为丹江口库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MIS与GIS集成开发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比较M IS与G IS,介绍二者集成开发的几种方式,并论述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管理的集成开发技术;以此为基础,结合校园信息的特点,讨论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闫利平 《中国西部科技》2007,19(6):55-55,64
本文研究了“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了“数字城市”信息系统的架构和创建“数字城市”指导原则、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19.
运用GIS软件MapInfo、ARC/INFO工作站和ArcView3.2建立五川小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包括小流域边界、水系、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地形图等.利用五川小流域等高线、高程点制作TIN,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在DEM的基础上进行表面分析,提取坡度、坡向、坡长等.运用ArcView的水文分析模块模拟流域的地表水网分布、水网密度.为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为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北京市重点地区电磁辐射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市在奥运行动规划中,明确将电磁辐射作为环境治理的重点.在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北京市重点地区(重点居民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奥运场馆区)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的4个地区,从总体上看电磁辐射水平都不高,与国家对公众照射的标准(GB8702-88)比较,均在其规定安全限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