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海南东中部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分析4个产量水平(高产组、中高产组、中产组、低产组)中4个生长年限(10,15,20,25年)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Cu、Zn、B、Mo、Fe、Mn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黄化槟榔叶片Cu含量最高,比中产组和高产组的高,但差异不大,高产组的最低。低产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分别比高产组的低47.7%,22.5%,49.0%,40.8%,58.8%。黄化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比高产组分别低44.8%,30.6%,54.4%,50.9%,62.6%。而比低产量的低5.5%,10.4%,10.7%,17.0%,9.2%。高产组与中高产组槟榔叶片Cu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中产组槟榔叶片Cu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无直线变化规律。4个产量水平槟榔叶片Zn、Mn、Fe含量随着生长年限呈降低趋势,4个产量水平中不同生长年限槟榔叶片B、Mo含量差异不显著,其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无明显直线变化趋势。结论:黄化槟榔叶片Cu含量较高,受生长年限影响不明显。槟榔产量水平、黄化病对叶片Zn、B、Mo、Fe、Mn含量的影响较大。高产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较高。带有黄化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最低。槟榔生长年限对叶片Zn、Fe、Mn含量有一定影响。而对B、Mo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稻子粒锰、铁、锌、铜含量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粳型红香黏品种红香1号与早熟长粒优质粳稻品系松98-131杂交后代F2∶3家系群140个株系,探讨了水稻子粒锰(Mn)、铁(Fe)、锌(Zn)和铜(Cu)含量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关系;并对子粒Mn、Fe、Zn和Cu含量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子粒Mn、Fe、Zn、Cu4种矿质元素含量均呈现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除Mn与Fe含量相关不显著外,其他元素间含量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构建了含78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与水稻子粒Mn、Fe、Zn、Cu4种矿质元素含量相关的11个QTL,分别位于第2、3、4、5、7、9和12染色体上。其中与Mn含量相关的QTL2个;与Fe含量相关的QTL2个;与Zn含量相关的QTL4个;与Cu含量相关的QTL3个。  相似文献   

3.
不同P-Zn配比对小麦幼苗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在3个P水平(0,0.6,3.0 mmol/L)和3个Zn水平(0,3,30 μmol/L)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生长及Zn、Fe、Cu、Mn营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麦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P、Zn的正常供应促进了小麦生长,二者的缺乏与过量均会抑制小麦发育,且这种影响在冠部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小麦苗期,Zn与Cu的吸收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供Zn则促进了Zn和Cu的转运,而Mn转运则受到了抑制;过量供Zn时,大量Zn被转运到冠部,同时明显抑制了(Fe+Cu+Mn)的吸收总量;P的供应显著地抑制了Fe的吸收,但P的供应提高了Zn、Cu、Mn的转运率;P、Zn在对Zn与Fe、Cu、Mn间吸收竞争的影响中,Zn本身的影响要比P的影响更为明显,供Zn明显促进了小麦幼苗对Zn的吸收;在小麦幼苗冠部,Zn与Fe的竞争中,供P利于Zn的吸收,缺P则利于Fe的吸收;而Zn与Cu以及Zn与Mn间的竞争中,缺磷时利于Zn的吸收,供磷后则利于Cu和Mn的吸收.总之,小麦幼苗Zn、Fe、Cu、Mn营养中,P、Zn的不同配比会不同程度地改变Zn与Fe、Cu、Mn的协同或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兰考矮早8、豫麦49-198和平安8号为材料,设置5个氮素水平(0、120、180、240、360kg/hm 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子粒产量及其N、P、K、Ca、Mg、Fe、Mn、Cu、Zn、B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子粒中N与B(r=0.879)、N与Mg(r=0.858)、Mg与Zn(r=0.871)、Mg与B(r=0.877)含量间相关系数较高。施氮显著提高了子粒N、Ca、Fe、Cu、Zn、B含量,K、Mg含量受施氮量影响较小,但P和Mn含量明显下降。兰考矮早8子粒中各种矿质元素(除B外)含量明显高于平安8号,豫麦49-198介于二者之间。施氮在提高小麦子粒产量的同时降低了P/Ca、P/Mg、P/Fe和P/Zn的值,增强了Ca、Mg、Fe、Zn的生物有效性。此外,研究发现施氮量达到180kg/hm 2后,继续增施氮肥小麦产量难以提升。可见,合理的氮肥管理可以提高豫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过量施氮不仅难以提高子粒产量,还会降低子粒P和Mn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微量元素,探究冬小麦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采用大田试验,设置1倍(B1)、50倍(B2)、100倍(B3)和500倍(B4)四个浓度处理(等量水为对照),喷施时期为苗期(A1)、苗期+拔节期(A2)、苗期+拔节期+扬花期(A3)、拔节期(A4)、拔节期+扬花期(A5)和扬花期(A6),测定成熟期产量及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处理下产量变化范围为3741~6204 kg/hm2,A4B4处理下产量最优,相对于对照产量增加了39.52%。锌(Zn)变化范围为31.07~44.68 mg/kg,A3B1处理下Zn含量最高。铜(Cu)变化范围为1.75~28.67 mg/kg,A1B1处理下Cu含量最高。铁(Fe)变化范围为73.62~203.99 mg/kg,A3B1处理下Fe含量最高。锰(Mn)变化范围为36.48~55.56 mg/kg,A6B4处理下Mn含量最高。相对于对照,Zn、Cu、Fe、Mn含量分别提高了37.86%、1650%、148%和26.82%。拔节期喷施高浓度微量元素对增产最有利,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影响微量元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扁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提供科学依据,以9年生‘叶尔羌’扁桃品种为试材,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生物量的构成特点、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和累积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扁桃树总干质量为112.13 kg/株,其中当年新生营养器官占14.14%,果实占7.72%,老营养器官占78.14%;B、Zn、Fe、Mn、Cu的含量均表现为新生器官(叶片、新梢、种仁、青皮、硬壳、细根)高于老营养器官(多年生枝、主干、主根、粗根),但主要在老营养器官中分配累积;扁桃树B、Zn、Fe、Mn、Cu总累积量为B 3115.56 mg/株、Zn 2167.36 mg/株、Fe 14242.71 mg/株、Mn 3039.86 mg/株、Cu 519.12 mg/株,每生产 1000 kg干商品扁桃需吸收B 227.27 g、Zn 155.87 g、Fe 526.73 g、Mn 163.56 g、Cu 36.08 g。  相似文献   

7.
以普通小麦农家种、野生二粒小麦和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合成的双二倍体为材料,运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A、B染色体组的同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A、B染色体组的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189,存在较大的差异,推测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A、B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番茄树无土栽培设施,包括营养液池、栽培池、供液系统、回流系统、控制系统、支撑设施,同时对其营养液配方施肥及其栽培技术管理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每千克水中大量元素含量为N-NO3- 100mg、N- NH492 mg、P-H2PO4- 30 mg、Ca2+240 mg、Mg2+26 mg、K378 mg;微量元素含量为 Fe 30 mg、B 0.5 mg、Mn 0.5 mg、Zn 0.05 mg、Cu 0.02 mg、Mo 0.01 mg,PH值为6.2~6.5之间。  相似文献   

9.
试验对贵州清水江河谷地区柑橘果园不同品种叶片中N、P、K、Ca、Mg、Fe、Mn、Cu、Zn含量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柑橘叶片中N、P、K、Ca、Mg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5~3.86g/100g.DW、0.144~0.238g/100g.DW、0.71~1.80g/100g.DW、2.09~4.54g/100g.DW、0.06~0.17g/100g.DW,叶片中Fe、Mn、Cu、Zn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127.88~211.80mg/kg.DW、34.24~78.58mg/kg.DW、8.65~15.14mg/kg.DW、7.45~11.32mg/kg.DW。树体中Mg、Zn元素含量较低,处于缺乏状态;N、P元素含量普遍偏高。柑橘园土壤全N含量范围为0.106~0.117g/100g,土壤速效P、K含量范围分别为5.95~43.81mg/kg、29.91~149.77mg/kg。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范围分别为11.79~54.54mg/kg、8.60~49.49mg/kg、0.08~0.78mg/kg、0.46~1.54mg/kg,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利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恩施富硒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采用硝酸-双氧水处理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富硒茶样品,并对其进行微波消解,然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Ca、Mg、Zn、Fe、Cu、Mn、Na、K、Sr、Cr、Ni、Se共12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对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富硒茶中Ca、Mg、Zn、Fe、Cu、Mn、Na、K、Sr、Cr、Ni、Se的含量分别为1 410.29、1 396.22、103.84、150.88、12.68、311.57、357.42、14 021.99、7.09、3.77、10.08、0.31 μg/g。该方法灵敏度高(上述金属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011 2、0.012 5、0.001 9、0.001 5、0.005 7、0.012 5、0.003 8、0.005 9、0.012 4、0.004 5、0.006 3、0.008 9),且回收率为95.3%~104.8%,相对标准偏差<5%。利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恩施富硒茶中金属元素含量,该方法精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为恩施富硒茶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方稻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与地理生态差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来自云南5个稻作区或16个地州的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583份糙米P, K, Ca, Mg, Fe, Zn, Cu和Mn含量,并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83份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为P>K>Mg >Ca>Fe>Zn>Cu>Mn, 多样性指数为P>Mn>Cu>K>Mg>Zn>Fe>Ca。滇中一季籼粳稻区是高Ca(164.86 μg/g), Fe(38.33 μg/g)和Zn(39.03 μg/g)糙米的分布中心, 尤其是大理和楚雄州糙米的Ca(205.88, 223.33 μg/g), Fe(87.89, 121.45 μg/g)和Zn (44.13, 39.33 μg/g)含量在云南16个地州中最高。思茅地区是云南低磷、低钾和低镁糙米含量的分布中心;红河和文山州是云南高钾和高铜糙米的分布中心。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和德宏州是云南地方稻糙米基于8种矿质元素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也是糙米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中心,这与基于云南地方稻种形态、同工酶和SSR标记确定的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中心有一定的相似趋势;这是本文中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些结果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糙米矿质元素(特别是磷)含量的多样性与稻种的遗传和基因多样性可能有某种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武兴德  薛颖 《华北农学报》1992,7(4):137-141
本文用ICPS-1000Ⅱ型等离子光谱仪,分别测定了苋菜、油菜、芹菜中的钾、钠、钙、镁、磷、铜、铁、锌、锰、锶十种元素的含量,标准曲线浓度与强度的相关系数(r=0.999)。在几种蔬菜中苋菜铁的含量高,苋菜5个品种中棠东红最高,而且锌、铜、钙、镁等也比较高。测定的7种油菜中,徐州苔菜锌铜比、锰铜比及锌铜锰总量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3.
张英华  周顺利  张凯  王志敏 《作物学报》2008,34(9):1629-1636
为了解小麦籽粒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调控机制及其与籽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以9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通过开花后减源(去叶、穗遮光)、减库(去50%小穗)处理, 分析了成熟籽粒中Fe、Zn、Mn、Cu等微量元素含量与籽粒重、蛋白质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并探讨了籽粒微营养素积累的源库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籽粒中Fe、Zn、Mn、Cu、蛋白质含量和籽粒重均在品种间和源库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去叶源不仅使籽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 而且使籽粒Fe、Zn、Mn和Cu含量明显降低; 穗遮光使籽粒重显著降低, 蛋白质含量略有提高, 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因品种和元素类型而异, 总体趋势为Fe、Zn和Cu含量增加, Mn含量降低; 去小穗减少库, 使各品种剩余籽粒粒重略有增加, 而蛋白质含量提高, 籽粒Fe、Zn、Mn和Cu含量均较大幅度提高。籽粒Fe、Zn、Mn和Cu含量主要受各元素供源的限制, 不同元素受供源影响程度不同, 且与品种基因型有关。籽粒中4种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及其与粒重和蛋白质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说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与籽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存在同步提高的可 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为正确评价喀斯特区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及有效利用土壤资源,以FAST(大射电)核心区西番莲、猕猴桃、八月瓜、冷饭团4种果园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分析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Cu、Zn)含量,并根据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及评价标准,评定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结果表...  相似文献   

15.
‘沙糖桔’结果树的营养需求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田和山坡2个类型土壤种植的已结果的‘沙糖桔’果园,采集叶片、树体和果实样品,测定其不同生育期的元素含量,分析2种种植类型的‘沙糖桔’营养元素含量季节性动态变化和各元素需求比例,提出适合当地‘沙糖桔’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施肥配方。结果表明:(1)P在开花期需求最高,K在开花期至幼果期需求最高;Ca和Cu在开花期最低,之后逐渐升高,成熟期达到最高;而Mg、Zn、Fe、Mn、B需求量均为开花期稍低,但是各生育期需求较为稳定。(2)水田种植的沙糖桔树体中大量元素N、P、K和中量元素Ca、Mg含量普遍高于山坡种植的;前者微量元素Cu、Zn、B含量低于后者,而微量元素Fe、Mn含量有相反的趋势。(3)根据多个果园的数据分析,生产1 t的‘沙糖桔’果,需N 1.242 kg、P 0.138 kg、K 1.366 kg、Ca 0.476 kg、Mg 0.126 kg、Fe 0.72 g、Mn 0.97 g、Cu 2.47 g、Zn 1.58 g、B 1.34 g;根据肥料利用率和柑桔类果树的氮磷钾施肥比例,推算生产1 t‘沙糖桔’时全年应施N 12.95~15.11 kg,P2O5 7.77~9.1 kg,K2O 12.95~15.11 kg。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品种辣木中铁、锰、铜和锌等微量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对西双版纳不同树龄的‘多油辣木’、‘狭瓣辣木’和‘PKM1 辣木’,在不同采收时期不同采收部位中的4 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种类品种、树龄和采收季节,在辣木的嫩梢和老梢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不同品种辣木中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现:铁>锰>锌>铜的趋势;叶中铁含量低于茎,锰和锌含量高于茎;辣木嫩梢铁、锰和铜含量低于老梢,锌含量高于老梢。铁和锌含量为:‘多油辣木’和‘PKM1 辣木’>‘狭瓣辣木’,锰含量为:‘狭瓣辣木’>‘多油辣木’和‘PKM1 辣木’,随辣木树龄的增加铁含量呈增加趋势,锰和锌含量呈下降趋势。铁和锌含量夏季低于冬季,锰含量夏季高于冬季。铜含量随品种、树龄和季节变化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7.
The inheritance of rachis fragility and glume tenacity in semi-wild wheat was studied in an attempt to help establish the taxonomic status and genetic origin of semi-wild wheat. Progenies of crosses and backcrosses of semi-wild wheat with the cultivar Columbus (common wheat) indicated that the fragile rachis and non-free-threshing character of semi-wild wheat were dominant to the tough rachis and free-threshing character of common wheat. F2 and backcross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rachis fragility and glume tenacity of semi-wild wheat were each controlled by a single gene in the cross of semi-wild wheat with Columbus. In the cross of semi-wild wheat with Triticum aestivum spp. spelta, the F2 and F3 population did not segregate for glume tenacity, but did segregate for rachis fragility. The F2 and backcross data suggest that three genes interact to control three types of rachis fragility, i.e. semi-wild wheat-type, spelta-type and the tough rachis of common wheat. Semi-wild wheat differs from common wheat in rachis fragility and glume tenacity. This wheat also differs from other wheats with fragile rachis and tenacious glumes (T. aestivum ssp. spelta, macha and vavilovii) in the pattern and degree of rachis disarticulation. We conclude that semi-wild wheat is likely a subspecies within T. aestivum at the same taxonomic level as spp. spelta, macha and vavilovii.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