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动态观察在胫骨应力性骨折发生发展过程中X线与^99mTc核素骨显像的序列变化的组织学基础;并在其组织学基础上对两种诊断方法的价值及其特点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帮助。方法 采用电刺激下主动跑跳诱发的兔胫骨应力性骨折模型。运用组织学、X线及^99mTc核素骨显像方法对不同时期胫骨组织的变化做动态观察。结果 随着动物训练时间的延长,X线与核素骨显像结果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不同时期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类型及分布不同;相同的影像结果具有共同的组织学基础。结论 在应力性骨折的诊断中,X线和^99Tc核索骨显像各有其侧重,不能彼此替代;骨显像诊断分级仅能说明应力损伤存在和骨组织改建状况,不能直接反应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探讨军训致股骨应力性骨折的临床 X线特征。其结论是骨膜反应和 /或骨痂形成是股骨应力性骨折的特征性 X线表现 ,结合训练史、临床表现 ,对股骨应力性骨折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军训致腓骨应力性骨折的临床 X线特征。方法 :分析军训致腓骨应力性骨折临床与 X线资料 35例。结果 :军训致腓骨应力性骨折根据病程的长短具有不同的 X线表现 ,早期 X线无异常 ,中期以腓骨周边的平行状、丘状或梭状骨膜反应和 /或骨痂形成表现为主 ,增生骨膜或骨痂与骨皮质之间可见平行的低密度间隙 ,少数病例在增生骨膜和 /或骨痂的中间平面见横行致密带和横行骨折线 ,晚期表现为局限骨皮质增厚。结论 :骨膜反应和 /或骨痂形成是腓骨应力性骨折的特征性 X线表现 ,结合军训史、临床表现 ,对腓骨应力性骨折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微腺体增生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确定病理诊断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析7例宫颈微腺体增生,并结合文献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7例宫颈微腺体增生患者平均年龄41.6岁,其中3例有口服避孕药史;1例病理组织学显示宫颈微腺体增生伴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分析军事训练所致应力性骨折诊断技术。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军事训练所致应力性骨折解放军战士85例为研究对象,将MRI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常规X线摄片、MRI诊断、骨代谢生化指标诊断等技术。结果 X线诊断的正确率为75.29%,MRI诊断的准确率为90.59%,骨代谢生化指标诊断准确率为89.41%。其中MRI与骨代谢生化诊断,差异不明显,P0.05,X线诊断准确性最低,P0.05。结论骨代谢诊断与MRI诊断差异不明显,说明骨代谢诊断应力性骨折的效果较好,且较比的MRI诊断,骨代谢诊断的成本较低,其可用于早期军事训练所致应力性骨折,MRI诊断可用于具体诊断骨折部位等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6例中平均年龄29.6岁,13岁以下3例,2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其间可见多少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瘤组织中无成骨现象.结论 非骨化性纤维瘤呈良性经过,结合临床与X线表现,可作出明确病理诊断,应主要与骨巨细胞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疲劳性骨折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骨折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8例经临床随访或病理证实的疲劳性骨折的X线、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97例X线平片即可诊断,其中,骨膜增生49例,骨痂形成25例,骨折线23例。11例X线平片未见明显异常,结合CT、MRI即可诊断。结论疲劳性骨折通常根据其临床表现、病史和X线平片即可诊断,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结合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R和CT对军训致下肢应力性骨折诊断意义。方法对40例军事训练中怀疑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战士,行相应部位CR摄像,其中16例同时行CT扫描。结果28例诊断为应力性骨折,其中单独经CR诊断12例,经CR与CT共同诊断12例,CR阴性为CT补充诊断4例;单侧胫骨20例,双侧胫骨2例,踱骨6例。结论下肢应力性骨折具有特征的CR和CT表现,对诊断下肢应力性骨折各有优点。  相似文献   

9.
黎昕  张磊 《海南医学》2005,16(11):83-84
目的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与骨囊肿在X线及CT上的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收集印例手术病理诊断明确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与骨囊肿,结合有关文献对其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形态呈多样性,病灶内部改变不同。发生在骨干骺端时跨越骺板;而骨囊肿发生病理性骨折时骨碎片移位呈“碎片陷落征”。结论依其X线及CT表现并结合临床,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与骨囊肿大多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软骨母细胞瘤 (chondroblastoma,CB)骨膜反应影像与病理变化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文中观察CB的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变化,为肿瘤诊断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CB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重点观察骨膜反应的基本病变.结果 67例中32例出现骨膜反应(47.8%),发生在长骨25例,扁骨7例.20例位于骨骺和骨端附近,其中髋关节周围17例,占53.1%.29例X线片示软组织肿胀,脂肪线模糊变形.25例CT检查见骨膜反应环绕肿瘤膨胀区外缘,局部形成线状或薄层骨质增生,4例出现皮质断裂或塌陷,3例形成软组织肿块.13例MRI显示长骨骨膜反应与骨皮质平行的薄层长T1、短T2信号,并可见骨皮质旁细线状高信号,横轴位上皮质低信号伴周围软组织的中等信号.组织学上骨膜反应的表现多种形态,其中32例见骨膜水肿,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18例表现多量炎细胞浸润并见形成淋巴滤泡,9例表现滑膜炎及17例层状骨膜新生骨形成.免疫组化显示CD34、CD105血管阳性,D2-40淋巴管阳性,未见肿瘤累及脉管.结论 软骨母细胞瘤的层状骨膜反应常见,具有其特征性变化,认识其基本病理变化有助于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PECT/CT(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骨融合显像在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SF)诊断方面较单纯骨平面显像(Bone Scintigraphy,BS)诊断的增益价值.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12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根据实验方案进行特制的跑跳训练,持续5周;对照组4只,让其自由活动5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99Tcm_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MDP)骨平面显像和SPECT/CT骨融合显像.由专业医师双盲法判读骨平面图像、骨SPECT图像和SPECT/CT骨融合显像图像,诊断有无应力性骨折病灶,并与对应胫骨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骨平面显像诊断应力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31.25%(5/16)、87.50%(7/8)、50.00%(12/24); SPECT/CT骨融合显像诊断应力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00%(12/16)、87.50%(7/8)和79.17%(19/24).结论 在诊断应力性骨折方面,SPECT/CT骨融合显像较单纯99Tcm_MDP骨显像有增益价值,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对6例LPD的临床病理分析,探讨该病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结果肿瘤在腹腔内呈多发性结节状生长并突出于腹膜表面,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瘤细胞呈束,相互垂直交错排列,除其发生部位和生长方式不同外,其他组织学改变类似于普通平滑肌瘤。结论LPD是发生于腹腔内的良性平滑肌增生性病变,可结合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组织形态等确诊,注意与分化好的平滑肌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5例老年前期与老年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及湿疣样病变进行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PCR技术检测及临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原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及疑为尖锐湿疣的19例均检出 HPV6型、11型;原病理诊断为假性湿疣6例,有2例检出HPV6型及11型,结合临床,此2例应更正诊断为尖锐湿疣;在21例检出HPV的病例中,81%(17/21)合并其他疾病,其中外阴营养不良伴不典型增生2例,外阴癌及宫颈癌各1例。认为消除年龄因素影响,采集可靠病史是防止临床漏、误诊的关键;特征性的空泡化细胞有助于病理诊断,但未见空泡化细胞不能除外尖锐湿疣。并对老年前期与老年女性生殖道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癌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疲劳性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 ,在临床上并非罕见[1~ 3 ] 。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骨折线不明显 ,骨痂和骨膜增生相当显著 ,常易误诊为炎症或肿瘤 ,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以免贻误病情。笔者通过对 15例病例的分析 ,旨在对胫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病机理、X线特征及鉴别诊断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提高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1997~ 1999年我科共查出胫骨疲劳性骨折病例 15例 ,其中男 14例 ,女 1例 ,右侧 10例 ,左侧 5例。大中专入学新生 6例 ,武警部队新兵 9例 ,年龄 17~ 19岁 ,平均 17.5岁。病程 1周~ 2个月。2 临床表现无明显外伤史 ,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表现,探讨该病相对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改变.方法 对8例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5例,胸壁1例,颌下1例,腋下1例,淋巴结直径1.8~4.0cm,平均3.1cm.组织病理基本病变是,①闭塞性血管内膜炎;②血管周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③被膜及淋巴结周围组织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导致被膜显著增厚是梅毒性淋巴结炎相对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淋巴滤泡增生,滤泡间和副皮质区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伴有肉芽肿改变;散在小灶性坏死是诊断的参考性指标.结论 梅毒性淋巴结炎的组织病理表现仅具有相对特征性,非特异性改变多种多样,极易误诊为非特异性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者淋巴结结核等病变,其最终诊断仍需结合梅毒血清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55例HNL的临床资料,应用光镜观察其病理形态改变。结果55例中女性35例,平均27.5岁。47例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形态特征为在活跃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变的背景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淋巴细胞凋亡及核碎片几乎见于所有病例,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吞噬现象明显,无中性粒白细胞浸润,组织学上可分为3型:增生型,坏死型及黄色瘤样型。结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复杂。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此病是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但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1例经随访证实的应力性骨折的X线平片、CT、MRI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表现.结果 与X线平片比较,CT、MRI更容易发现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线,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应力性骨折需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正>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ALTH)为病因不明淋巴良性反应性增生病变。名称繁多,临床病理常误认为异位脾脏和胸腺瘤;或其它恶性肿瘤。目前对该病还缺乏统一认识;已往所报告均系临床病理分析;本组5例着重对ALTH 其转化免疫母细胞的组织学特性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对转化免疫母细胞的形态,生物学行为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观察和分析3例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大体形态、冷冻切片方法及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并结合文献总结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患者多见于老年男性,镜下改变为睾丸间质中大量形态较一致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有多型性及坏死.结论 睾丸的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疾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需结合临床、免疫组化进行诊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小叶型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0年7月确诊的5例AME的临床病理资料,调阅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指标表达情况,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5例组织学形态均为小叶亚型腺肌上皮瘤,2例术中冰冻诊断误诊为低级别导管内癌及小叶原位癌。组织学上主要由增生的肌上皮和腺上皮间质构成,各成分因病例不同而变化,增生的肌上皮形态不一,围绕被覆腺腔上皮的小腺腔,腔内可见坏死样物,免疫组化显示腺上皮表达CK、CK7,肌上皮表达P63、Calponin、S-100、CK5/6。5例ER和PR染色阴性或灶状弱阳性,HER-2均为阴性,Ki-67指数约10%-30%。5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未行进一步辅助治疗,截至末次随访,5例患者均未发生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乳腺小叶型AME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病变,形态学上多种多样,在术中及常规病理诊断中极易误诊为导管内癌、小叶瘤变及浸润性癌,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可有效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