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佴文惠  陈玉泽 《兽类学报》1998,18(3):192-195
采用复制带、C带和硝酸银染色等分带技术研究了水貂的核型和带型。结果表明,2n=30,枝型为10(M)+16(SM)+2(A),XX(M)。C-带显示该水貂的一些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比较丰富,从着丝粒区域延伸到两臂上,No.5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有些弱化;X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较常染色体的丰富。Ag-NORs有3个,分布在No.8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和一条No.2染色体长臂接近着丝粒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甘肃仓鼠的核型与分类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核型和带型技术对分布于陕西宁陕的甘肃仓鼠进行了研究, 其核型为2n = 24 = 16 m + 4 sm +2st + 2t 。由于没有得到雄性个体, 所以很难确定性染色体。部分染色体有着丝粒C - 带, 有1 对亚端染色体长臂具较大近着丝粒异染色质带, 暂定为X染色体。3 对染色体上有NORs。与已有报道的大仓鼠染色体比较, 两者有显著差异。因此从染色体特征上看, 将甘肃仓鼠作为大仓鼠的亚种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捕自我国浙江萧山市的臭鼩进行了组型、G-带、C-带和核仁组织区银染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臭鼩染色体数目为2n=40,组型为8(m)+2(sm)+10(st)+18(t),性染色体为,(?):X(m或sm),Y(m或sm);♀:XX(m或sm)。G-带较为丰富,每一对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带型,较易于辨别与配对。在C-带方前,4对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与5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着丝粒带,1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与9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缺乏C-带物质,性染色体具丰富的远端带及中间带.银染的结果显示,第5、12和13对染色体具银染物质。  相似文献   

4.
大仓鼠的核型与B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制片法,对分布于山东济南、泰山、东北长白山和陕西西安的大仓鼠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银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济南、西安和长白山的标本的二倍体数目和核型相似,2n=28,22t+4m+XY(st,m)。泰山标本的二倍体数目为2n=28~29,即在675%的中期相中多出了一条形态最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这条染色体为B染色体,可能起源于X染色体。泰山标本的A染色体组与上述3地标本相同。4地标本的G-带、C-带和银染核型相似。除B染色体外,每个端着丝粒染色体都具有着丝粒异染色质,AgNORs较恒定地出现在Nos2,4,8,9,13染色体上。也就是说大仓鼠的B染色体为C-带阴性,不携带核仁组织者。这种B染色体C-带阴性的特征在赤狐、黑家鼠和大林姬鼠朝鲜亚种中亦有报道。  相似文献   

5.
毛冠鹿种内异染色质变化与染色体多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法对8头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皮肤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发现了一种核型与以前所报道的几种核型不一致,确定为一新核型。在该核型中,染色体众数2n=47,2条X染色体异型,一条为端着丝粒,另一条为近端着丝粒。C-带显示该核型中异染色质除了分布在2条X染色体长臂中之外,在第一对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的一条近着丝粒区出现一异染色质“柄”。结合C-带及薄层扫描结果对毛冠鹿种内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中异染色质的含量和分布与染色体多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寄生于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腔内的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ignotus)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胃瘤线虫体细胞有12条染色体,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12=10 m+2 sm。由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性别决定模式为XX-XY,其中X、Y和1~4号染色体都为中着丝粒染色体,5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每对染色体都有特定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7.
两种小车蝗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蝗总科:斑翅蝗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昆虫精巢,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吉姆萨染色.首次对分布在广西的小车蝗属Oedaleus两个种隆义小车蝗Oedaleus abruptus(Thunberg)和红胫小车蝗Oedaleus manjius Chang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小车蝗的染色体摹数、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组式、染色体着丝粒类型和着丝粒C带等方面有着相同的特征,结构异染色质在染色体组中的总含量也比较接近;染色体是端部着丝粒和染色体都含有着丝粒C带带纹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个体大小、相对长度值、性染色体、除着丝粒C带以外的其它C带分布类型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所得结果符合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研究结果为直翅目的物种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有价值的生化遗传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云南兔(Lepus comus)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t:2n=48,NF=88。常染色体由6对中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和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除少数几对染色体(Nos.9,14,16,20)着丝粒C-带呈阴性外,其余均呈阳性或浅染,但异染色质的含量差异较大。Ag-NORs的数目为5-6个,分别位于Nos.1 7,19,21。通过与兔科其它属种核型的比较,对其染色体进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家隅蛛的染色体(蜘蛛目:漏斗蛛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秀珍  梁宁 《蛛形学报》1996,5(2):141-144
报告家隅蛛的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和性染色体组成。实验结果表明:家隅蛛的染色体数目是:雄性体细胞为43,雌体为46。性别决定机制是X_1X_2X_3O型。3个(对)X染色体是全部染色体中最小的和次最小的。所有染色体几乎都是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这一结论被对其C-显带标本的分析所证实。6~#~14~#染色体长臂末端有明显的结构异染色质。G-显带标本中,获得了清晰的带纹。  相似文献   

10.
长鬣蜥的染色体组型和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蕊芳  贺维顺 《遗传学报》1993,20(3):211-215
本文报道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有丝分裂染色体及C-,Ag-带以及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核型。染色体数2n=36,NF=48,核型组成为12V+24m(V为双臂大染色体,其中No.2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m为微小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主要分布在小染色体上。一对Ag-NORs分布于第2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刺猬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全血培养和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分布于我国南京市郊和济南市郊的刺猬染色体进行了组型、C-带、G-带和银染色的观察分析,并与东欧、西欧两种刺猬比较,它们之间的核型及带型差异显著;又将南京、济南及金清波(1985)报道的河南新乡三地分布的刺猬进行比较,它们的核型及带型也显示出一定差异,这种多态性在分类和进化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Conventionally stained, C- and Ag-NOR banded karyotypes of Guenther's vole, Microtus guentheri were studied from Turkey. The species possesses a karyotype of 2n = 54, NFa = 52 and NF = 54 in specimens from Kahramanmara? and Gaziantep provinces, whereas NF = 56 in females and NF = 55 in males were found in individuals from Kirikkale and Nev?ehir provinces. The X chromosome was a large acrocentric (NF = 54) or submetacentric (NF = 55, 56) while the Y chromosome was a small telocentric in all specimens examined. Blocks of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were located in the pericentromeric areas of autosomes including the X chromosome.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 (NORs) were located at the telomeric regions of the short arms of five acrocentric pairs and centromeric regions of two telocentric pairs in the Nev?ehir and Kirikkale specimens.  相似文献   

13.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14.
达乌尔黄鼠显带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乌尔黄鼠分布在我国北方及蒙古和苏联等区域,对牧草及农田危害甚大。有关达乌尔黄鼠的核型国内外已有报道(Lyapunova等,1970;蔡有余等,1985;马继霞等,1985)。签于其染色体的一些特征,达乌尔黄鼠有可能成为染色体工程及检测环境诱变剂等方面的实验材料。虽然苏联Lyapunova等(1978,1980)对黄鼠属某些种的G-带和C-带进行过比较研究,我国蔡有余等(1985)对达乌尔黄鼠的C-带和Ag-NOR进行了观察,但无法对其染色体进行逐个地准确识别,特别是对Χ染体色的正确识别。为此,我们对达乌尔黄鼠的显带染色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15-120
以野生太平洋鳕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n=8m+6sm+20st+12t,NF=60,即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位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60;染色体经银染后,Ag-NORs在不同间期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其中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2%);在分裂相中,具有1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7.1%),且在第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一条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为Ag-NORs所在区域,并未发现Ag-NORs联合现象及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远东刺猬的核型组成为13m+6sm+3st+1t+XY,NF=92,C带分布于5对近端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约占整个染色体长臂的1/2至2/3,Ag-NOR_5,位于2-3对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大耳猬的核型组成为18m+4sm+1st+XY,NF=92,C带分布于17对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Ag-NOR_5位于3-5对染色体上,其中—Ag-NOR位于染色体的长臂中部,两者的核型特征有明显区别,结合前人的工作,作者提出在远东刺猬的不同地理居群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核型。本文对普通刺猬属的远东刺猬、东欧刺猬和西欧刺猬的核型以及大耳猬属的大耳猬、达乌尔刺猬和秦岭短棘猬的核型还分别作了比较分析。此外,对远东刺猬联会复合体的形态、性染色体的配对行为和SC侧线加厚现象也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骨髓为材料,用秋水仙—低渗—空气干燥制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山瑞鳖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其2n=66 NF=60,其中近中着丝粒染色体4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4对和端部着丝粒14对。并有11对点状染色体。山瑞鳖与鳖的染色体数目是十分相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