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40CrNiMo钢和38CrMoAl钢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其它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添加不同量的富铈稀土,分析了渗氮层深度、硬度及微观组织,揭示稀土含量与离子渗氮催渗效果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富铈稀土对40CrNiMo钢和38CrMoAl钢的催渗效果与稀土放入量成抛物线关系:催渗效果随着富铈稀土加入量的增加先提高而后降低;并且适量富铈稀土的加入,可有效降低40CrNiMo和38CrMoAl钢渗氮层中白亮层的厚度及脉状渗氮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钟厉  门昕皓  周富佳  韩西 《表面技术》2020,49(3):162-170
目的探索38CrMoAl喷丸预处理与稀土离子多元共渗复合强化新工艺的效果及其机理。方法通过设计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优处理工艺,在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分别测定渗氮后各试样的表面硬度及渗层厚度,观察其金相组织,利用SEM和能谱分析研究每组试样渗氮层的性能及产生原因。结果 38CrMoAl钢喷丸预处理与稀土催渗离子多元共渗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渗氮温度540℃,氨气流量2.0 L/min,保温时间9 h。38CrMoAl钢试样的最大硬度为1221HV,渗层厚度为355μm。38CrMoAl钢试样的金相显微组织分析表明,喷丸预处理、稀土催渗对等离子多元共渗有促进作用,两者复合工艺的多元共渗作用效果大于单一稀土催渗和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38CrMoAl钢试样渗层的能谱检测结果显示,复合处理工艺与单一处理工艺相比,在同一深度渗入的氮、碳、氧元素含量以及渗层深度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喷丸预处理与稀土催渗离子多元共渗工艺优于普通多元共渗和稀土多元共渗,喷丸和稀土的复合处理可以显著增强渗层厚度和渗入元素含量,有利于材料表面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稀土在离子渗氮中的氧化对催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稀土催渗离子渗氮过程中,稀土与氧之间的作用对催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新稀土块进行催渗时,稀土易与渗氮气氛中的氧结合,使气氛中的大部分氧被清除,大大削弱了氧对不参氮的阻碍作用,提高了渗速,稀土遥这种除氧作用是稀土催离子渗氮的又一重要原因,用过的旧稀土块催渗效果差,原因是在其表面形成了一怪厚的氧化物,使稀土的催渗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若将这层氧化物剥去后再使用,稀土的催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普通渗氮速度慢、周期长、渗氮层薄且脆性较大的缺点,研究了La、Ce、Pr、Nd混合稀土对38CrMoAlA钢的气体渗氮行为的影响,并对钢渗氮处理过程中的稀土催渗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稀土能明显提高38CrMoAlA钢表面及近表面的硬度,而且稀土的作用在高温渗氮条件下比在低温渗氮条件下更明显,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在稀土周围形成了氮原子气团造成的;但稀土的加入略减小了渗层厚度,这是由以稀土原子为中心的间隙原子气团的"土坝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对液压柱塞用38CrMoAl钢进行了低温离子渗氮,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对处理后的38CrMoAl钢试样的显微组织、表面硬度和渗层脆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510 ℃常规离子渗氮,38CrMoAl钢经450 ℃×6 h低温离子渗氮后无白亮层产生,且XRD表明38CrMoAl钢表面无γ'-Fe4N相生成。同时,压痕周围无裂纹产生且硬度高于510 ℃×6 h常规离子渗氮。  相似文献   

6.
利用活性屏离子渗氮(ASPN)技术对38CrMoAl钢在纯氮气氛下进行离子渗氮处理,对渗氮层的硬度、深度、组织结构以及收集粒子的形貌、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压较低时,Fe主要与O结合生成大量的氧化铁而不能进行ASPN处理,氧起主导作用;只有在电压较高、Fe与N的结合能力较强时才主要生成吸附大量活性氮原子的氮化铁进行ASPN处理.  相似文献   

7.
对表面残存不同厚度脱碳层的38CrMoAl钢塔形试样进行离子渗氮,借助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多种手段,对试样渗速、硬度及渗氮前后的微观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残余的脱碳层里存在较严重的魏氏组织;残余脱碳越严重魏氏组织越多;离子渗氮的渗速随着表面脱碳层厚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魏氏组织中大量的铁素体为氮原子扩散提供了快速渗入通道及形成大量氮化物的场所,在渗层表面形成大量的鱼骨状、网状、脉状氮化物,数量随着脱碳层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不断向渗层深处延伸。38CrMoAl钢表面残存脱碳层虽然有加快渗速的作用,但会增加渗层的不良组织,增加渗层剥落的风险。故38CrMoAl钢制工件做普通调质应适当加大加工余量。  相似文献   

8.
钟厉  王帅峰  门昕皓  韩西 《表面技术》2021,50(12):159-166
目的 探究38CrMoAl钢钛催渗等离子渗氮工艺及机理.方法 在其他工艺参数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常规等离子渗氮与钛催渗等离子渗氮处理对比试验,研究38CrMoAl钢钛催渗离子渗氮处理随渗氮时间的变化规律.对试样进行表面硬度、渗层深度检测和显微金相组织与SEM形貌的观察,探究不同处理工艺的催渗效果及钛催渗等离子渗氮的机理.结果 在渗氮的前3 h,渗氮层厚度增加明显,当渗氮时间超过3 h后,其氮化层的厚度便趋于饱和.对比不同时间(3、5、8 h)钛催渗等离子渗氮的表面硬度,差距不大.综合得出38CrMoAl钢在渗氮温度535℃、氨气流量2.0 L/min的工艺参数下,钛催渗等离子渗氮效率最优的渗氮时间为3 h,其表面硬度为1160.8HV,渗层深度为300μm,优于常规离子渗氮8 h的作用效果.结论 38CrMoAl钢试样经过钛催渗等离子渗氮后,渗层的表面硬度和深度明显高于常规离子渗氮.钛的加入可以促使合金元素向表面富集,有利于表面合金化,提升渗氮效率,增强渗氮效果.  相似文献   

9.
氮化-氧化复合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综述了各种氮化一氧化复合工艺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含氧气氛的添加对渗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含氧气氛的添加方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渗氮前添加可加速渗氮;渗氮后添加可提高氮化层的耐磨性、耐蚀性;在渗氮过程中添加形成氧氮化,在加速渗氮的同时还可提高渗氮层的表面性能。其中,离子氮化后氧化一直是国外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中发现不同形状38CrMoAl钢产品进行离子渗氮时,易出现渗氮层剥落的现象。通过对剥落处的外观观察、渗层硬度梯度测试、渗层金相OM和SEM观察,对剥落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38CrMoAl钢产品由于氧化脱碳层较厚、淬火畸变较大、加工余量较小等原因,极易出现氧化脱碳层加工去除不完全现象,残余的氧化脱碳层会导致渗氮层表面硬度下降,并且在渗层内易产生大量微裂纹,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渗层表面出现剥落现象。  相似文献   

11.
含稀土钢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渗氮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延武  徐洲 《金属热处理》2001,26(8):9-11,14
研究了在38CrMoAlA钢中加入稀土对气体渗氮和液体渗氮的影响。发现在两种渗氮方式下钢中稀土都能明显提高表面及近表面硬度,但略减小了渗层厚度。同时还发现,钢中稀土元素对气体渗氮比对液体渗氮的影响明显。而且,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稀土含量约0.0955%(质量分数)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低铝加钒的38CrMoAl氮化钢的氮化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低铝(0.65%Al)加钒(0.25%V)的38CrMoAl钢的性能可完全达到原38CrMoAl钢的性能。氮化后,氮化表面硬度达HV100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改变铬和钼的含量对38CrMoAl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 《热处理》2014,(3):43-46
研究了常规38CrMoAl钢和提高铬含量、降低钼含量的38CrMoAl钢在调质态力学性能和渗氮层深度、耐磨性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异,探索通过改变成分来降低38CrMoAl钢成本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钼含量降低,铬含量提高,使材料的强度提高,韧性和塑性稍稍降低,而渗氮层变厚,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内孔等离子喷涂Ni45-15%Mo涂层与38CrMoAl渗氮层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内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内径矿150mm的发动机气缸套内表面38CrMoAl基体上,在开放条件下制备Ni45—15%Mo涂层,并与缸套内表面渗氮硬层,在边界润滑条件下进行了环块滑动摩擦磨损对比试验。对内孔喷枪的粒子飞行速度进行了在线监测研究,对喷涂层与渗氮层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结合强度对耐磨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8CrMoAl基上内孔等离子喷涂层与渗氮层相比磨损量减小0.3mg,摩擦因数减小0.02,涂层摩擦偶件表面榀伤小于渗氛层偶件.涂层综合麾檫学件能优干渗氛层。  相似文献   

15.
林义民  徐洮  薛群基 《热处理》2007,22(3):29-34
脉冲直流等离子渗氮处理已成为金属材料表面强化的重要方法。介绍了1Cr18Ni9Ti不锈钢、38CrMoAl渗氮钢、Cr12MoV模具钢等几种常用材料的脉冲直流等离子渗氮处理的工艺特点和性能变化,并对等离子渗扩处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A nanocrystalline surface layer was fabricated on a 38CrMoAl steel plate by means of a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SMAT). The average grain size in the top surface layer (10 μm thick) is about 10 nm, and the grain size stability can be maintained up to 450 °C. The effect of the surface nanocrystalline layer on the gas nitriding process at a lower tempera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wear property measurements. The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evidently enhances nitriding kinetics and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an ultrafine polycrystalline compound layer.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is new gas nitriding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resulting surface layer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nitriding, demonstrating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for materials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7.
循环氮势快速离子渗氮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循环氮势快速离子渗氮工艺机理和方法。对40Cr和38CrMoAl钢进行了离子湖氮。结果表明,与常规离子渗氮工艺相比,该工艺能显著地增加材料的渗氮层深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塑性变形和稀土元素对离子SCN共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塑性变形对离子SCN共渗过程和气体氮化过程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规律;稀土元素对离子SCN共渗工艺具有明显的催渗作用,且发现对于合金钢的催渗效果要比碳钢大。对室温成型工件进行稀土SCN共渗工艺处理,可有效地改善工件表面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