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层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早期实验室C反应蛋白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住院KD患儿(KD组)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CRP分析仪定量检测105例KD患儿与5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的CRP含量。结果105例KD患儿常见典型临床表现除了发热外,依次为肢端脱皮、结膜充血、口唇鲜红、肢端硬肿、皮疹;以皮疹出现的时间最早,其次为卡疤红斑、结膜充血、口唇鲜红等,指端脱皮出现时间最晚;KD组CRP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疹、结膜充血、卡疤红斑、肛周脱皮对K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CRP异常有助于早期确诊KD。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KD的诊断指标,评价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疗效。方法 统计分析46例KD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 本组KD早期表现发热的发生率为100%,唇红干裂、皮疹、眼结膜充血及肛周皮肤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1.3%、86.9%、76%和69.6%.均出现在发病5d内,卡疤红肿发生率为10.8%,出现在发病3d内。46例应用IVIG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KD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肤黏膜改变。当出现发热、唇红干裂、眼结膜充血、皮疹时。应高度怀疑KD,及时做心脏彩超检查能提高早期诊断率。肛周皮肤改变及卡疤红肿具有早期诊断意义。IVIG防治KD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90例川崎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发热(100%)、球结膜充血(83.3%)、皮疹(81.1%)、唇红干裂(80.0%)、手足硬肿(66.7%)、颈部淋巴结肿大(50.0%)及肛周潮红脱皮(33.3%);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者分别为87.8%,82.2%,88.9%及8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8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87.5%)、唇红干裂(85.4%)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 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发热,伴有川崎病部分临床诊断依据,尤其是呈现川崎病面容者,同时应注意寻找川崎病的其他指征,如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并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旦确诊,尽早使用单剂IVIG 1 g/kg+阿司匹林以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牌洲湾医院2009年度诊断为KD的三例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三例患儿发热、皮疹、口角皲裂,口唇及肛周皮肤潮红,扁桃体红肿无脓苔,早期发生率100%,病程一周左右时血小板增高,晚期指趾端脱皮、肛周脱皮。结论除发热外,同时发现皮疹、口角皲裂、口唇及肛周皮肤潮红、扁桃体无化脓性肿大,可作为KD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不典型病例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对40例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病早期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口腔粘膜充血,肛周脱皮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7.5%,75%,92.5%,70%,77.5%,75%。血WBC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核左移,血沉增快,尿白细胞增多分别为100%,100%,100%,72.5%。结论:发热,皮肤粘膜病变为KD主要表现,当有发热,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口腔粘膜充血高度疑诊KD。;肛周脱皮,血WBC改变,血沉增快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对5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有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早期诊断KD的依据。结果发病早期≤3d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2例(3.8%);〈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的患儿;〉3岁患儿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患儿。≤5d发热52例(100.0%),皮肤表现45例(86.5%),唇红皲裂40例(76.9%),球结膜充血39例(75.0%),血沉增快46例(88.5%),白细胞升高44例(84.6%),C反应蛋白升高42例(80.8%);心脏冠脉病变3例发生在5-7d;6例查D-二聚体均升高。40例(76.9%)在早期≤7d做出了明确诊断。结论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及〈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是KD患儿早期较特异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在〉3岁患儿较常见。发热、皮肤表现、唇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升高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当早期高度怀疑KD的可能时,应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8.
沈忱  邓佳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29-130,13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9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分级标准分为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早期诊断KD的方法。结果两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表现,典型组患儿其他临床表现除肛周脱皮外发生率均高于非典型组,非典型组患儿肛周脱皮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组。两组患儿白细胞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血红蛋白、血沉、血小板、心肌酶CK—MB及白蛋白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为3.85%,非典型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为73.3%。两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436,P〈0.05)。结论KD临床以典型患儿为主,肛周脱皮、冠脉损害多见于非典型患儿,可据此对KD患儿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对提高后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川崎病标准的可能性。方法: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分析6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病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2.3%),眼结膜充血(76.92%),大部分病例在发病3天内便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皮76.92%,四肢末梢脱皮69.23%,肛周皮损较四肢末梢变化早。多形皮疹(70.76%),颈部淋巴结肿大(49.23%),血小板第一次检查均值增高70.75%。结论:川崎病患儿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述表现伴眼结膜充血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肛周皮损及血小板增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何业贵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6):686-687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以及对其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7月 ̄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89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皲裂,肛周红,卡介苗瘢痕周围红在川崎病中比较有诊断的价值。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IVIG可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发生,2.0g/(kg·d),单日1次的用法能更快控制发热、减轻症状。结论对KD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并早期动态地进行超声心动图追踪检查,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目前,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是首选方案,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刘丽辉  肖超跃  王波  陈娟娟 《吉林医学》2013,(20):3995-3996
目的:对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进行临床分析,提高对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方法:对32例不完全KD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的特点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2例不完全KD均有发热,伴有其他临床诊断标准5项中1项或者3项。口唇皲裂18例,球结膜充血18例,皮疹20例,颈淋巴结肿大16例,肛周皮肤发红脱屑17例,卡瘢红15例,手足硬肿18例。实验室指标中ESR、PLT和CRP增高居多,分别占62.5%和56.2%,WBC升高和HB降低均为50%。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冠状动脉急性期扩张11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不完全KD在小婴儿中常见,临床表现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潮红、脱屑,卡瘢红有助于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实验室检查ESR>40 mm/h及CRP≥30 mg/L应考虑不完全KD的诊断;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损害(CAL)可作为不完全KD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赵文生  吕进泉  杨勇 《重庆医学》2012,41(29):3109-3111
目的比较分析不完全川崎病(KD)与典型KD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结果,寻找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汇总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该院儿科的111例不完全KD与162例典型KD的病案资料。比较分析性别、年龄、发热、肢端改变、口唇黏膜变化、多形性红斑、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卡疤反应、血常规(WBC)、血沉(ESR)、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完全KD与典型KD在性别、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完全KD在肢端改变、口唇黏膜变化、多形性红斑、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低于典型KD(P<0.01),肛周脱皮(不完全KD组22%,典型KD组18%,P=0.19)、卡疤反应(不完全KD组9.9%,典型KD组0.6%,P<0.01)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不完全KD组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KD组(不典型KD组32.4%,典型KD组21.6%,P=0.04)。结论不完全KD好发于12个月内婴儿,肛周脱皮、卡疤反应、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示不完全KD的诊断,不完全KD更易发生CAA。  相似文献   

13.
吴正文 《中原医刊》2003,30(21):8-9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畸病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不典型川畸病的认识。方法:对不典型川畸病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病例入院均未诊断明确,均有发热,其中皮疹19例,眼结合膜充血13例,口腔粘膜改变1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3例,手足硬肿7例,指(趾)端脱皮15例,肛周红14例,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扩张10例。结论:不典型川畸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小儿,指(趾)脱皮、肛周红、血小板数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早期确诊,并应用IVIG的治疗对降低心血管并发症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陈翔  谢振华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0):784-785
目的分析探讨川崎病(KD)临床特点,尤其是非典型KD的早期诊断。方法2000年7月-2006年2月住院的4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KD35例占76.8%,非典型KD11例占23.9%。具有川崎病诊断标准5项为69.6%,非典型KD发病年龄偏小均值1.36±1.25与典型KD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PLT的变化稍晚;肛周脱皮和卡介苗接种处反应对KD的诊断意义比较大。结论非典型KD的诊断要注意肛周皮肤的变化以及卡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畸病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参照川畸病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65例川畸病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本病早期发热、眼结膜弃血、唇红干裂、皮疹发生率分别为100%,86.1%,90.8%,76.9%;肛周皮肤潮红94%出现在7天内;卡介苗接种疤痕反应常在3天以。结论:川畸病患儿发热,皮肤粘膜改变是川畸病早期临床表现。肛周皮肤损害及卡介苗接种疤痕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川崎病(KD)合并冠脉损伤(CAL)高危因素分析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1992年1月~2002年1月住院的84例KD患儿发病早期(7 d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发病7 d内发热、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1.4%、80%、66.7%、25%;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心电图与KD合并冠脉损伤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持续发热伴眼结膜充血、唇红或干裂、皮疹等可疑KD病例经病史、年龄、血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C反应蛋白等资料综合分析,可于发病7 d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预防冠脉病变,改善冠脉病变预后;早期白细胞升高、心电图阳性可以作为KD合并CAL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问题。方法 将70例患儿分为0~1岁组、~3岁组、>3岁组,分别比较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手足脱皮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及冠脉损害程度。结果 淋巴结肿痛在>3岁组表现突出,占81%,其他两组淋巴结肿痛不典型,出现时间(4.25±.73)天;皮疹在各组发生率较高,无差别,出现时间(4.27±3.75)天;手足硬肿及脱皮在各组发生率均超过60%,无差异,出现时间分别为(6.42±2.26)天、(11.69±3.94)天;冠脉扩张在0~1岁组相对高,除冠脉扩张外,其他不典型心脏损害在>1岁组发生率相对高。血沉、C反应蛋白早期升高各占89%、91%。结论 发热伴皮疹、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有早期诊断意义,年长儿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诊,婴幼儿可无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发生冠状动脉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在东莞市长安医院住院确诊为川崎病23例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象、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心脏彩超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口腔粘膜改变、皮疹、非化脓性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分别占100%、83%、78%、74%、28%、22%。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ESR加快、CRP升高,血小板升高分别占91.3%、86.9%、86.9%、82.6%、86.9%。结论发热患儿出现口唇充血皲裂及口腔粘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同时伴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ESR加快、CRP升高要高度怀疑川崎病的诊断,发热时间超过7天,CRP超过30是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仙花  吴浩峰  张锦铭 《吉林医学》2014,(21):4662-4663
目的:进一步提高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口唇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出现较早。80%以上的KD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WBC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增高。结论:不完全KD早期症状少,可结合肛周脱屑和实验室检查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分析21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