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3种肠道清洁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顺产儿脐部护理中修剪法配合Orem自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名顺产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按常规进行脐部护理;观察组择期行脐部修剪,同时根据Orem自理模式进行全补偿、部分补偿及支持一教育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脐带出血、脱落及疑似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均未出现脐带出血情况;两组出生后9d回访时脐带脱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修剪法配合Orem自理模式进行脐部护理,能促进新生儿脐带早脱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脐带护理方法的效果,探究怎样促进新生儿脐部早日愈合.方法:将1000名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50例和试验组550例,对照组新生儿脐部采用气门芯和脐带夹双重结扎法,脐带残端用0.5%碘伏消毒后包裹无菌敷料,24h后去掉敷料,试验组新生儿脐部同样采用双重结扎法,脐带残端用20%高锰酸钾溶液烧灼后暴露,两组新生儿每日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观察两组新生儿脐带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新生儿在脐部红肿、脐部出血和脐周渗出物方面优于观察组,在脐带干燥和脱落时间上优于观察组,两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脐带残端暴露游泳对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358名正常新生儿分为两组各179名,观察组新生儿游泳时脐带残端直接暴露在水中,对照组新生儿脐带残端用脐贴保护.结果 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新生儿采用脐带残端暴露游泳法,有利于脐带早干燥、早脱落,减少脐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车荣 《护理学杂志》2012,27(14):40-41
目的探讨脐带残端暴露游泳对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和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影响。方法将358名正常新生儿分为两组各179名,观察组新生儿游泳时脐带残端直接暴露在水中,对照组新生儿脐带残端用脐贴保护。结果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新生儿采用脐带残端暴露游泳法,有利于脐带早干燥、早脱落,减少脐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05—2017-02间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儿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脐部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二次剪脐的改进断脐方法和加强换药等脐部综合护理措施。观察2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及脐部感染率等。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脐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脐部实施综合护理,可缩短脐带脱落的时间,促进创口愈合,并预防发生脐部感染。  相似文献   

6.
张丽君 《中国科学美容》2011,(14):117-117,135
目的探讨开展延伸护理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按出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延伸护理,即新生儿出院后2d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脐部护理知识,帮助产妇及家属解决新生儿脐部护理操作和认识上的问题。对照组从产科出院后未进行延伸护理。结果两组新生儿在脐炎发生情况、脐带脱落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新生儿延伸护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确保新生儿脐带正常脱落。  相似文献   

7.
延迟断脐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断脐对缩短脐带残端脱落时间,预防及减少脐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即时按常规方法断脐;现察组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清理呼吸道、擦干羊水后,距脐轮约10cm处钳夹脐带阻断血流,剪断脐带,气门芯结扎及无茵纱布包扎后行母婴皮肤接触30 min,再按常规方法断脐.结果 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干燥情况、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脐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迟断脐可以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早期脱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Orem自理理论增强血液置换后多脏器衰竭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将143例血液置换后脏器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分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以Orem自理理论为指导进行护理.于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以Orem自理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血液置换后多脏器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按精神科常规护理.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8周末,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IPRO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躯体生活自理及工具性自理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P<0.01).结论 应用Orem自理模式训练可有效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行为和社会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断脐对缩短脐带残端脱落时间,预防及减少脐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即时按常规方法断脐;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清理呼吸道、擦干羊水后,距脐轮约10cm处钳夹脐带阻断血流,剪断脐带,气门芯结扎及无菌纱布包扎后行母婴皮肤接触30min,再按常规方法断脐。结果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干燥情况、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脐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断脐可以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早期脱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