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对2014年重庆口岸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感染来源。方法采集2014年重庆口岸首起聚集性输入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样本,进行IgM/IgG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实时荧光RTPCR)以及病毒分离;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分离株E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共采集21份血清样本,其中4份样本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IgG均阴性;9份样本为登革热病毒1型核酸阳性。分离得到4株登革病毒,4株病毒的E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印度尼西亚的毒株进化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1%。结论输入性登革病毒与印度尼西亚的登革病毒1型亲缘关系最近,提示其传染源极有可能在印度尼西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登革热尿液核酸检测(Urine RT-PCR)、NS1抗原检测(NS1 ELISA)、血清核酸检测(Serum RT-PCR)和血清IgM抗体检测(IgM ELISA)等4种方法在登革热疑似病例中的检测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北海市93例疑似登革热病例的尿液和血清标本,采用4种方法分别检测登革病毒核酸、NSl抗原和IgM抗体等,分析比较各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4种检测方法中阳性率最高者为Urine RT-PCR (70.97%),最低者为IgM ELISA (48.39%);4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P0.05)。Urine RT-CR与NS1 ELISA的一致率最高(92.47%),Kappa值为0.830。将疑似病例按病程分为早期(1~5天)和中晚期(6~16天) 2组;Urine RT-PCR法在病程1~16天均能检出,Serum RT-PCR和NS1 ELISA法检出性者的病程为1~9天,IgM ELISA法为2~16天;病程早期Urine RT-PCR和NS1 ELISA的阳性率最高,均为64.71%;病程中晚期Urine RT-PCR和IgM ELISA的阳性率最高,均为88.00%;同一病程分组4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rine RT-PCR法的检测能力要优于其他3种方法,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将该法用于登革病毒日常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原核系统中表达登革病毒1~4型膜蛋白B区的型特异性抗原,开发登革病毒感染系列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方法利用PCR技术从登革病毒标准株扩增膜蛋白B区抗原基因,通过酶切消化后连接到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 StarTM(DE3),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液相层析法纯化;并用Western Blot(WB)及ELISA法对表达产物的抗原性进行检测。用重组抗原制备登革病毒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用该试剂对广东省登革热监测血清库样本的登革病毒抗体测定,并与进口登革IgM抗体检测试剂(澳大利亚PanBio)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达产物具有较高的浓度、纯度和良好的活性。重组抗原对16份登革病毒分离阳性血清中的登革病毒IgM抗体有良好的抗原反应性(A均≥0.29,cut-off值为0.2);对2004年中山市登革热疫情65份患者血清样本的IgM、IgG检出率均达100%(65/65、28/28)。用重组抗原制备的试剂检测了617份登革热疑似病例血清中的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70.66%,其中对123例临床确诊登革热病例血清的IgM阳性率为90.24%;检测1 675份登革热监测血清样本的IgG抗体,阳性率为9.19%;用该试剂与进口试剂分别对34份临床确诊的登革热病例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两者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18%、73.53%。结论制备的登革病毒重组抗原可用于研制登革病毒感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  相似文献   

4.
2000-2004年广州市登革热血清学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对2000-2004年广州市登革热(DEN)病原体分离鉴定及流行特点分析,为该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法、免疫斑点法、免疫层析法、对疑似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进行检测。用C6/36细胞对早期病例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以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RT-PCR方法鉴定。RT-PCR法检测成蚊、蚊幼。结果 病毒分离株经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RT-PCR检测鉴定为Ⅰ级登革病毒。检出幼蚊有登革病毒Ⅰ型。结论2001-2004年广州市的登革热流行是由Ⅰ型登革病毒感染所致,2002年出现暴发与流行并延伸到2003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出口加工区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为制定登革热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在深圳市出口加工区随机抽取17~60岁健康人群508人进行血清登革热病毒Ig 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检测508人中,登革病毒Ig G抗体阳性的14人,阳性率为2.76%。登革病毒Ig G抗体阳性率,男性为2.15%,女性为5.56%,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P0.05);17~25岁阳性率为2.61%,26~35岁为2.23%,36~60岁为3.55%,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间登革病毒Ig G抗体阳性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圳市出口加工区及周边片区健康人群中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率较低,提示一旦存在输入传染源,则有登革热暴发疫情的可能。建议积极开展预防登革热的宣传教育,加强登革疫情和媒介监测,完善登革热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发生疑似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实验诊断和病原分子溯源.方法 对40份疑似患者的血清样本同时进行登革病毒抗体、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对分离毒株提取病毒核酸后用RT-PCR方法扩增E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同源性与进化分析.结果 40份血清样本中登革病毒IgM抗体阳性17份(42.5%),IgG抗体阳性4份(10.0%);核酸阳性34份(85.0%);分离到登革病毒3型(D3)28株(70.0%).选取13株D3分离株测序,E基因全长均为1479个核苷酸(nt),无插入或缺失突变,推导编码493个氨基酸(aa).13株浙江D3分离株之间E基因同源性为100.0%.浙江D3株与2004年沙特阿拉伯分离株(Sandi Arabia/2004)的同源性最高,nt和aa同源性分别为99.3%和100.0%;与原型株(D3/H87/1956)相比同源性分别为93.4%和97.4%;与1980年中国广西D3分离株在该区域的同源性分别为93.6%和97.4%.E基因进化树显示浙江D3分离株在GⅢ进化支上,与浙江株亲缘关系最近的毒株为沙特阿拉伯株,均在同一进化支上.结论 引起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原是登革3型GⅢ亚型,该病毒最有可能来源于沙特阿拉伯.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病毒,获取全基因组数据并分析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集河北省1例由柬埔寨输入的登革热疑似病例的血清样本,用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以及NS1抗原;利用Vero E6细胞从血清中分离登革病毒,并采用Real-time PCR对病毒进行分型;扩增病毒全基因片段,将序列与国内外分离株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胶体金检测显示该病例血清登革病毒IgM、IgG抗体和NS1抗原均为阳性,从早期血清中分离到登革病毒,鉴定为I型登革病毒,分子进化分析揭示该分离株与东南亚地区毒株最为相似,病毒全基因组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99%,而与近年国内其他地区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国内登革热的防控依旧需要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贵阳口岸及周边地区人群登革病毒感染状况,采用ELISA法对755份血清样本进行登革病毒抗体检测.从中检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55例,阳性率为7.28%.贵阳机场工作人员、兴义机场工作人员、册亨县居民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4.5%和7.2%.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组人群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P>0.05).由于存在登革病毒感染,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对口岸地区人群和蚊媒的监测力度,强化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密切关注登革热的疫情动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3年南宁口岸回国人员中发现的5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出入境登革热监测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年南宁口岸回国人员体检中发现的5例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RT-PCR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5例病例均为输入性实验室确诊病例,来自登革热疫区,出现乏力、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4例患者的DEV-IgM呈阳性,1例呈阴性,5例的登革病毒实时荧光RT-PCR结果均呈阳性.结论 荧光RT-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近几年南宁市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增多,应加强进出口岸及边境地区的监测和防控,避免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或局部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1.
登革病毒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技术快速检测登革病毒。方法利用Taqman MGB技术,根据登革病毒3′端非编码区的一段高度保守序列,设计登革1~4型荧光PCR通用引物和TaqmanMGB探针,以登革热毒株作为标准,以乙脑毒株作对照,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登革病毒的快速方法。并对8份ELISA法检测阳性的临床血清标本进行RT-PCR及荧光PCR扩增。结果RT-PCR检测8份临床血清标本,2份阳性,阳性率为25%。实时荧光PCR检测登革病毒cDNA灵敏度为0.17pg/μl,病毒液灵敏度为10-5TCID50,与乙脑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8份临床血清标本,5份阳性,阳性率为62.5%。从RNA提取到检测结果仅需4h。结论Taqman MGB实时PCR检测方法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作为登革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于登革热的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6—2011年中山市登革热媒介监测、血清学监测和暴发疫情监测数据,为中山市下一步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1年,媒介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每月定点监测,监测点包括:1家综合医院、1个小区和1家公园。血清学监测选择2家综合医院,2007—2011年,7—11月份连续采集≥100份发热伴骨痛或皮疹的门诊病人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登革热IgM抗体。采用SPSS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1年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结果显示所捕获的均为白纹伊蚊,12月至翌年3月诱蚊诱卵阳性指数(MOI)中位数<2,为伊蚊不活跃期;4月伊蚊密度上升,MOI中位数为2.37;5—10月MOI中位数>9,为伊蚊活跃期;11月伊蚊密度下降,MOI中位数降低到3.48。2006年MOI高峰为9—11月;2007—2011年MOI高峰均出现在5—8月。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仅2008年发现1例登革热IgM抗体阳性,阳性率0.9%(1/111)。2006—2011年间发生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首例发病日期为2007年9月22日,末例为10月7日,疫情持续16 d,罹患率3.81%(16/420)。2007年9月和10月的MOI分别为6.50和6.85。结论 2006—2011年中山市登革热以散发病例为主,仅2007年出现一次小规模暴发。5—10月是伊蚊活跃期,中山市登革热暴发的风险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市民开展灭蚊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快速检测麻疹病毒核酸,早期确诊麻疹疑似病例,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麻疹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对沈阳市2013年4月-11月63份麻疹疑似病例,在出疹3 d内采集静脉血和咽拭子。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 M抗体,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麻疹病毒核酸,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63份麻疹疑似病例中麻疹病毒Ig M抗体有27份为阳性,阳性率为42.86%;麻疹病毒核酸有32份为阳性,阳性率为50.79%;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中,4份分离到麻疹病毒,分离率为12.50%。麻疹Ig M抗体检测和实时荧光RT-PCR检测同为阳性27份,同为阴性31份;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而麻疹Ig M抗体检测阴性的为5份,2种方法检测的总符合率为92.06%。结论实时荧光RT-PCR法是一种灵敏、准确、安全的快速检测麻疹病毒核酸的方法,可用于麻疹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诊断早期麻疹病毒感染的两种实验室方法,即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检测病毒RNA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方法收集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静脉血和咽拭子,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麻疹特异性IgM抗体,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咽拭子麻疹病毒RNA。结果142例麻疹疑似病例中,血清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30.99%(44/142),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阳性率为69.72%(99/142),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法检测阳性率(P<0.001)。综合以上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实验室确诊病例总数为106例,总阳性率为74.65%(106/142),ELISA法灵敏度为41.51%(44/106),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灵敏度为93.40%(99/106)。出疹后第1至第3天,ELISA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23.81%、29.41%、44.83%;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4.19%、70.77%、80.77%。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灵敏度高于血清ELISA法,更适合于麻疹病毒感染早期的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近年来汕头口岸出入境人员的登革病毒(Dengue Fever,DF)IgG抗体水平。方法随机采集825名出入境人员血清标本,用快速免疫层析法(ICT)检测试剂进行登革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检出63例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者,总阳性率为7.64%。结论汕头口岸出入境人员的登革病毒IgG抗体总阳性率高达7.64%,表明应加强对口岸登革热的监测及出入境人员的血清学检测,严防登革热病例的发生并通过口岸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 2007 年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深圳市龙岗区某鞋厂流感暴发流行情况进行病原学研究.方法 采集发热患者的鼻咽拭子 27 份,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 17 份和恢复期患者血清标本 12 份.27 份鼻咽拭子标本,采用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 、胶体金法、MDCK 细胞培养、鸡胚分离培养方法 进行病原学检测;血清标本采用血清学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结果 27 份鼻咽拭子标本中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阳性 17 份,阳性率为 62.96%(17/27);胶体金法检测阳性 12 份,阳性率 44.44%(12/27);MDCK 细胞分离培养,其中 2 份鼻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 2 株 H3N2 亚型流感病毒,阳性率 7.41%(2/27);鸡胚分离培养未分离出流感病毒.6 例病人的双份血清学检测结果 显示:恢复期抗体比较急性期抗体有 4 倍或以上增长. 结论 该起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由 H3N2 亚型流感病毒引起.荧光定量 PCR 法的特异性高、灵敏度好,可用于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杭州市2018年-2020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特征.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病毒核酸及其型别,挑选11株代表性病毒株进行病毒分离、E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及构建进化树,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年-2020年疫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8年-2020共发生7起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广东省河源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和暴发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疫点开展病例筛查和蚊媒调查,采集可疑病例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用RT-PCR方法进行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分型。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起疫情从首例至末例的时间跨度为51 d,共发生病例32例,均为轻症无死亡。32例病例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15~64岁,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登革病毒Ⅰ型阳性14例。首次伊蚊幼虫密度监测核心区符合防控要求的为11个,占64.71%;警戒区符合防控要求的为5个,占41.67%;监测区符合防控要求的为11个,占52.38%。采取控制措施后10 d,媒介BI值下降至5以下,疫情得以控制。结论本次疫情由登革病毒Ⅰ型引发,首发病例未能及时发现和疫点地区蚊媒密度较高可能是引起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登革热流行区应加强疫情和蚊媒监测,做好预警和灭蚊防蚊工作,预防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尽早发现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对2011年6月20日-2011年8月31日东莞市应急监测病例及疫情监测病例血清样品,采用荧光PCR检测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登革热核酸检测阴性者,再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结果:共收集及检测248份合格血清样品。其中,应急监测病例血清23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疫情监测病例血清14份,检出2份为登革热IgM抗体阳性,1份为登革热核酸阳性,为IV型;确诊2例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结论:通过实验室应急监测,发现了登革热病例,及时控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登革热NS1抗原、病毒RNA和IgM抗体检测在登革热病毒感染早期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6—11月,连续采集广东省疑似登革热患者432份血清样本,所有样本同时进行了4项商用诊断试验,包括NS1快速诊断试验(RDT)、NS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定量RT-PCR(qRT-PCR)试验和IgM/IgG ELISA试验。结果 361例(83.6%)样本被检出登革病毒NS1抗原或病毒RNA或IgM抗体阳性,其中317例(87.8%)和43例(11.9%)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登革热病例。NS1抗原总阳性率最高(358份,82.9%),其次是病毒RNA(268份,74.3%)和IgM抗体(179份,49.5%)。在采集标本时,本研究观察到疾病早期NS1抗原和病毒RNA呈阳性、而IgM抗体是逐渐出现阳性的时间变化。NS1 RDT(97.0%)和NS1 ELISA试验(98.6%)对急性期和急性后期标本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qRT-PCR(88.9%)和IgM-ELISA(59.3%)试验(P 0.01)。NS1 RDT和NS1ELISA的检测结果相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363,P 0.001),qRT-PCR对急性期标本的敏感性高于IgM-ELISA(P 0.01)。结论在以原发性感染为主的非登革热疫区国家,应重视高灵敏度的NS1抗原检测。病毒RNA检测对登革热早期诊断仍有价值,而IgM抗体检测最适合作为第5天或第5天以上患者的辅助诊断方法。为了从诊断角度及时做出适当的疫情反应,迫切需要这些信息和进一步的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