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用工业压力管道未焊透缺陷容限尺寸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中未焊透缺陷安全状况等级划分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借助有限元手段和GB/T19624-2004附录H的方法,对定为4级的缺陷环向长度与管周长比L/(πD)分别为1,0.5,0.25的根部未焊透缺陷进行了内压作用下的静强度分析和局部减薄缺陷塑性失效安全评定,得到了新的未焊透缺陷的容限尺寸,扩大了《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中未焊透缺陷的定级范围。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用工业压力管道的经济效能、提高安全监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含未焊透缺陷工业压力管道的安全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试行)中未焊透缺陷定级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对含不同缺陷长度与管周长比为4级未焊透缺陷的工业压力管道模拟试件进行了拉伸试验、极限载荷试验以及爆破试验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强度削弱因子、塑性极限载荷及其失效形式与压力、变形情况,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取的新的未焊透容限深度是安全的.其失效模式是由塑性极限载荷控制的,可直接以塑性极限载荷作为管道的极限承栽能力进行缺陷评定.  相似文献   

3.
含未焊透缺陷压力管道极限载荷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压力管道最常见的失效形式是塑性失效,塑性极限载荷也就成为决定管道承载能力并评介结构完整性的重要参数.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分别得到了内压作用下含不同缺陷长度与管周长比未焊透临界深度的管道极限载荷,获得了设计许用应力,并对其在内压下的安全性能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按塑性极限分析法得到的未焊透临界容限深度均大于<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中4级未焊透缺陷的定级范围.揭示了其保守性.  相似文献   

4.
未焊透是压力管道焊接接头常见缺陷之一,严重时会导致管道的承载能力明显降低,进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目前我国的《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中对未焊透管道的定级是很保守的,为了减少对未焊透缺陷的返修,文章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通过简化未焊透管道的影响因素,并研究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管道失效模式与缺陷尺寸的关系,获得了未焊透管道的极限载荷曲线簇;再运用塑性力学分析方法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筛选,得到了焊接缺陷的安全尺寸;最终通过试验验证极限载荷数值分析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含有超标焊接缺陷(如未焊透)的管道不通过复杂应力计算和安全评定即可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某公司集中供热蒸汽管道进行定期检验为例,解读如何有效的执行《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等规范标准,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缺陷进行安全评定,消除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缺陷,保留对安全运行没有威胁的缺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经济损失,为集中供热管道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着重介绍了工业压力管道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强调了工业压力管道设计必须同时符合《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及相关专业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压力管道以其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在各个领域当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对其进行安置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较为特殊的规范对其进行安装,使得其焊接过程存在较多缺陷。此外,技术的发展使得其质量逐渐得到提高,但是其在现实应用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存在各种缺陷,使得其现实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针对此种状况进行必要的研究。文章针对安全评定对压力管道的现实意义展开必要分析,将断裂力学工程安全评定方式的具体应用现状进行描述,针对压力管道失效评定准则进行解读,最后对压力管道缺陷安全评定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应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在用压力管道焊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在用工业管道的检验 ,提出了超声波探伤在压力管道检验的重要性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9.
郭方文 《广西轻工业》2008,24(10):28-28
对在用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工作中企业提出的问题,依据《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和释疑,并对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铸铁烘缸的定期检验和安全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烘缸定期检验中发现的表面裂纹进行了铆补,并通过应力强度因子理论对缺陷进行安全评定.结果表明,经过铆补和断裂力学的方法进行安全评定后,烘缸仍有足够的安全裕度,在正常工况下运行是安全的,不会发生失效.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在含缺陷铸铁烘缸安全评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温管道腐蚀状况的超声导波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叶宇峰  程茂  夏立  项智 《轻工机械》2009,27(3):57-60
超声导波检测应用的范围与导波激发的原理有关,根据高温管道的特点,选择采用磁致伸缩效应作为高温管道超声导波检测的激发原理。介绍了采用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新型导波仪MsS3030以高温管道的导波检测为例进行的现场检测,同时利用现场测厚验证导波检测的可靠性。结果证明,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导波检测可以实现高温管道的在线检测,能有效发现腐蚀等面积缺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啤酒制造工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发酵生化过程,工艺管道连接错综复杂且输送管线较长精度要求高.在安装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控制好氩弧焊和各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点.只有采用了一系列正确的工艺流程及施工工艺保证措施和安全保证措施才能使工程质量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凹陷是海底管道受到外部挤压或碰撞而产生的几何缺陷,是造成海底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供一定的海底管道设计、制造、安装及运行监测的参考依据,文中从安全评价方法与屈曲机理两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基于深度和应变模型的纯凹陷和含其它缺陷凹陷的评估方法,介绍了含凹陷海底管道在纯外压、纯弯矩和内压+弯矩载荷作用下的屈曲机理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研究还不够全面,并指出可以考虑基于应变、应力的双重准则和其他缺陷的具体影响,以及国内安全性评价准则建立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多种载荷作用下的屈曲机理研究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筒式加压溶液过滤器在气保焊丝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筒式加压溶液过滤器在气保焊丝生产中选型、安装、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气保焊丝生产的镀铜工序使用筒式加压溶液过滤器,可有效延长硫酸铜镀液的使用寿命,成品焊丝表面光泽度好,缠绕后在50倍显微镜下观察,铜层结合力良好,无起鳞、麻点等表面质量问题,铜镀层均匀,厚度稳定在0.2~0.25μm,防锈性能良好,焊接效果好,焊接时送丝均匀、稳定。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与食品伦理道德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振建 《食品科学》2007,28(2):375-378
本文认为,应该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中不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符合人体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绝大多数情况下,食品安全问题是靠伦理道德约束的,法律法规也只有在借助于道德被提升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时,才能有效实施。“法德并济”是必要的。文章提出了食品伦理道德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制定食品伦理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塑造道德楷模、强化舆论宣传、培育企业自我监督机制、利用利益机制调控、建立企业的信用系统等。  相似文献   

16.
含Ti焊接用线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焊接用线材主要向550 MPa级高强耐候钢材和含Ti焊材2个品种发展,含Ti焊丝在焊接电流较大时,可减少飞溅30%~50%,焊缝成形性也好,市场前景大。介绍含Ti焊材的技术要求和试制情况,对试制的含Ti焊材中存在的夹杂、结疤等缺陷进行分析,发现是为了回收Ti而加入铝所造成,通过采用低铝冶炼辅料,适当提高浇注温度,不仅解决了水口结瘤、拉速变化大、表面质量差的问题,还使生产稳定,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成材率由79%提高到98.23%。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多台在役球罐的定期检验中发现的裂纹缺陷的数量、位置、尺寸及使用介质等因素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柱腿角焊缝裂纹和内表面裂纹数量最多,焊接接头上的裂纹主要以柱腿和环焊缝为主,裂纹尺寸大部分在50 mm以内。经分析,强力组装引起的拘束力、焊接残余应力、焊接接头的氢含量和淬硬组织的存在是裂纹形成的主要因素,合理控制这些因素能有效地提高球罐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材料强度的利用效率,实现纤维缠绕管强度比沿壁厚的均匀分布,在内压和轴向力作用下,基于Tsai-Wu 准则,以沿壁厚方向的最小强度比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变缠绕角纤维缠绕管的最优化模型。提出将复合形法和梯度法相结合的改进优化算法,通过优化逐层变化的缠绕角使最小强度比最大化,实现强度比沿壁厚更均匀分布。以玻璃纤维管为例,在纯环向应力、环向应力与轴向应力之比为2:1和1:1的3 种工况下,研究不同壁厚条件下最优缠绕角分布及其强度比提升效果和均匀程度。结果表明:优化后结构的材料利用率明显提升,不同工况、壁厚对最优缠绕角的分布规律影响很大;最优缠绕角可以实现沿壁厚等强度。  相似文献   

19.
E. Rendueles  O. Alvseike  R. Capita 《LWT》2011,44(5):1251-1260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HHP) processing as a novel non-thermal method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producing microbiologically safer products while maintaining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item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process and it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has been widesprea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with many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describing its use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The review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HHP on foodborn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their structures and adaptive mechanisms, th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that affect its application with a focus on microbiological safety, and research needs. In a risk assessment context, tools and mechanisms in place to monitorize, optimize and validate the process, and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and modelling the leth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