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声国 《颈腰痛杂志》1998,19(2):119-120
挥鞭伤治疗分析李声国作者单位:355200福建省福鼎市医院挥鞭伤属急性颈椎损伤的常见病之一,大多于车辆冲撞,急刹车状态下发生本病。笔者于1995年8月至1997年3月间,以综合治疗方法收治26例颈部软组织挥鞭伤患者,疗效显著,并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2.
挥鞭样损伤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挥鞭样损伤(whiplash injury)其定义为由后方或侧方撞击所致的颈部加速减速机制所造成的骨或软组织损伤,最初由Crowe于1928年提出,专指机动车追尾撞车对乘员头颈产生突然的过伸及过屈作用力,使颈部软组织承受过度应力而造成的损伤,临床上将其它方式使颈椎产生类似动作所造成损伤也归于此类,目前关于它的发生机制及最佳治疗方案仍有争议,现就它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因为关于挥鞭样损伤的生物力学及防护措施近来研究较多,将另文单独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挥鞭样损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手术治疗的急性颈椎挥鞭样损伤纳入研究,以手术结果为参照,从椎前筋膜、前纵韧带、椎间盘、椎骨、后纵韧带、颈髓、颈后韧带复合体、颈椎稳定性方面回顾性分析其MR表现.[结果]椎前筋膜出血水肿(27例,90%),MRI上表现为椎前筋膜增厚肿胀伴信号改变,于T1WI序列上呈稍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于T2WI及STIR序列上呈高信号;颈椎前纵韧带断裂(27例,90%),手术显示47个断裂平面,MRI上27例显示33个断裂平面(70.2%),表现为线状或斑点状异常信号改变,T1WI序列上等信号、T2WI及STIR序列上高信号;椎间盘损伤(30例,100%),MRI显示形态信号改变;颈椎骨折(6例,20%),MRI全部显示;颈椎后纵韧带断裂(12例,40%),手术显示15个断裂层面,MRI上显示8例11个断裂层面(73.3%),表现为线状或斑点状异常信号改变,T1WI序列上等信号、T2WI及STIR序列上高信号;MRI上还显示颈椎骨挫伤(4例,13.3%);颈椎不稳(25例,83.3%);颈髓损伤(25例,83.3%);颈后韧带复合体损伤(25例,83.3%).[结论]颈椎挥鞭样损伤的MRI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交通伤致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特点,为急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诊收治的交通伤所致的263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急诊早期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该损伤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颈肩枕部疼痛不适和压痛最常见,多数患者伤后数小时内出现症状,但约1/3患者症状迟发;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阳性结果最低,CT和MRI阳性结果高;222例保守治疗和41例手术治疗的患者,经平均7.2个月随访总体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根据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易出现颈椎挥鞭样损伤的创伤条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较好,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町避免漏诊,CT检查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挥鞭样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挥鞭样损伤(whiplash iniury)也称颈椎屈曲/伸展损伤(flexion/extension injury)或加速/减速损伤(acceleration/deceleration injury),其定义为由后方或侧方车辆撞击所致的颈部加速减速机制所造成的骨或软组织损伤^[1,2],由此所导致的其他临床表现则被称作挥鞭相关性疾患(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据估计在美国每年发生的挥鞭样损伤超过100万例^[3]。作者重点对挥鞭样损伤诊断和治疗的有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挥鞭样损伤又称为颈椎屈曲/伸展损伤或加速/减速损伤,主要发生于车祸,也可由跳水事故或其他灾祸引起。其定义为:由后方或侧方撞击所致的颈部加速/减速机制所造成的骨或软组织损伤,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被称作挥鞭相关性疾患(whiplash—associateddisorder,WAD)。关于挥鞭样损伤的治疗方法,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各种治疗措施的有效性也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颈椎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力学领域,颈椎损伤的研究近年较受关注。利用生物力学的知识可帮助我们判断损伤后颈椎的稳定性,认识其影响因素,并对损伤进行恰当的分类。本文还介绍了椎体刚度、损伤前的生物力学特征(曲度、质量、惯性特征等)对颈椎损伤的影响、损伤时椎管的变化,以及近年发展较快的颈椎损伤的有限元模型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等交通工具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随之而来的交通伤不断增加,挥鞭样损伤的发生率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追尾事故中,颈椎挥鞭样损伤的发生率可达38%。英国因挥鞭样损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多达36.4亿英镑,  相似文献   

9.
<正>挥鞭样损伤(whiplash injury)是指一种能量的加减速机制转移到脊柱,由头部结构位置的快速变化所形成的能量转移到颈椎引起的,最常见于汽车追尾事故中。能量转移可能导致骨质或软组织损伤,也有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被统称为挥鞭样损伤相关疾病(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WAD)[1,2]。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挥鞭样损伤的发生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挥鞭样损伤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人们对挥鞭样损伤的认识也不  相似文献   

10.
<正>颈椎挥鞭样损伤是交通事故中最常见的损伤[1]。瑞典北部地区2000~2009年颈椎挥鞭样损伤的年平均发生率为235/10万,并以1%的速度逐年递增[2]。我国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但由于医疗条件及相关法规不足,颈椎挥鞭样损伤有关报道较少,其实际发生率估计高于西方国家,近年来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3]。大多数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在伤后几周内即恢复,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长期  相似文献   

11.
颈髓挥鞭样损伤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颈髓挥鞭样损伤病例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根据治疗方式和损伤后MR I所示脊髓受压程度的不同,将2004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36例过伸性颈椎损伤患者分成3组:非手术治疗组(8例)、受压不明显者手术组(10例)、受压明显者手术组(18例);比较3组间治疗前后的ASIA评分及Frankel分级改变。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行ASIA评分及Frankel分级,手术组均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过伸性颈脊髓损伤尽早手术减压是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的关键。凡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MR I提示有颈髓损伤,无论是否有明显脊髓受压者都应早期手术。手术可避免因颈椎管高压和颈椎不稳造成的继发性脊髓损伤,保证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苍伟  刘玉柱  金贞玉 《中国骨伤》2009,22(8):630-631
颈髓挥鞭性损伤,尤其是颈部症状不明显而又无放射影像异常者,常常易引起误诊。我院自1992年10月至2008年2月所遇初诊误诊患者18例,现对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齿状突骨折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齿状突骨折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袁文1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发生率约占颈椎骨折的10%~14%。由于齿状突在解剖形态及结构上的特殊性,损伤后不仅可导致寰枢椎不稳形成高位颈脊髓的急性或慢性的压迫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而且其不愈合率发生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自行设计颈前路融合支架(CFF)进行生物力学研究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将植入支架的颈椎功能单位进行拔出、压缩、侧压等力学测试,并与单纯植骨进行对比。结果颈前路融合支架各项力学测试与单纯植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植骨在生物力学上有自己的薄弱点,而融合支架有利于克服其生物力学上的缺点,更适应临床颈椎病患者治疗的力学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除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已普遍应用外,经关节螺钉和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也逐渐被重视。本文就此介绍下颈椎后路4种螺钉固定方式,并对各自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生物力学研究内容包括三维稳定性、抗拔出力、置钉技术和螺钉特点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技术,因其优越的三维稳定性和较强的抗拔出力,已经作为下颈椎不稳的一种有效固定方法。经关节螺钉固定作为一种新的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具有广范的手术适应证,并且该技术相对安全、简易,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不多,但通过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该技术可成为临床上可行的补救技术。上述4种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技术,各有其优劣,临床应用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将有助于下颈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两种具有不同表面构造的颈椎融椎器的初始稳定性及拔出力量。方法:根据BMD和不同节段将23个颈椎运动节段(C4/5或C6/7)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具有不同表面构造的颈椎融椎器固定(SynCage-CCurved和SynCage-CWedged),测试完整模型和固定状态下椎体在前曲/后伸、左右2侧弯和轴向旋转6种运动状态的稳定性,最后进行拔出试验。结果:SynCage-CCurved和SynCage-CWedged均能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但在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Syn-Cage-CCurved的拔出力量显著大于SynCage-CWedged。结论:SynCage-CCurved和SynCage-CWedged增加颈椎的初始稳定性的性能与其表面结构无直接的关系。与椎体终板吻合较好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8.
牵引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不同牵引角度及重量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5 具颈椎标本( C1 ~7)制成颈椎生物力学模型,观察牵引对下颈椎椎体( C4 , C5) 和椎间盘( C4 ~5 , C5 ~6) 应变以及颈椎总体位移的影响。结果 前屈15°牵引时,椎体的应变增加最大,中立位和前屈15°牵引时,椎间盘的应变增加最大,前屈25°和后伸25°牵引时,颈椎总体位移增加最大。上述各角度牵引后应变位移的线性变化以4 ~6 kg 较好。结论 在前屈15°、中立位4 ~6 kg 的牵引较为符合人体颈椎的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融合器椎间融合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集12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制作成3种颈椎融合标本,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颈椎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3种颈椎融合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正常组与自制融合器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种异体髂骨块组与自制融合器组的生物特性试验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制融合器与Bagby&Kuslich椎间融合器(BAK)组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制颈椎融合器强度大、刚度高、下沉移位小、颈椎稳定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采用新鲜成年尸体完整脊柱7具,以小型压力传感器模拟颈椎外伤后颈脊膜脊髓受压,观察不同致压深度下颈脊膜脊髓的受压程度,并对脊髓受压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颈脊膜脊髓受压时脊髓承受复杂应力:受压产生的剪力在脊髓中央最大;压力主要局限于颈脊膜脊髓前部。椎板切除对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无明显减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