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月8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的2011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本届论坛以"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的领导、文化产业界的企业精英、学术界的知名人士欢聚一堂,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是在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自2003年创办至今共举办了八届,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交流为宗旨,坚持"学术与现实的交融、战略与发展的创新"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重大政策、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的互动发展。作为国内最早发起、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论坛,新年论坛多年来密切跟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对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谐社会与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创意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软实力建设、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全球视野下的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等年度重要议题进行了持续性探讨,为国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区域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第十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7年1月6日、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以"新时代:美好生活与文化使命"为主题,下设"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与新途径""中国制造与创意设计""文化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三个分论坛议题,共聚文化产业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菁英,探讨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如何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发展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科学理性的文化、丰富多样性的文化,科学发展观视阈的文化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与方略,是完成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创造性地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和条件,深刻认识建设文化强国执政党的文化使命,加快实施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5.
第十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新征程:文化自信与融合创新"为主题,围绕产业热点,设置"新消费:人文科技与电竞时尚的守正创新""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创意管理与产业融合"等主题论坛,关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多元成功经验的吸收借鉴、中国文化创新境界的提升等议题,旨在为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开阔视野和理论观照。  相似文献   

6.
从汉语的"文""化"或西方语言的"文化"(culture)出发,文化可以定义为:关系向人的生成。文化主要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三重关系,而如何在当代生成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关系成为当代文化问题的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性为文化规定,其意义在于所聚集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等关系的当下呈现。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提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经历了一次从"有形"到"无形"的洗牌.从概念的界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文化的表达(如艺术、音乐、文学、宗教、戏剧及像视觉、听觉、味觉所表达出来的文化的信息等)和文化的文法(如感觉、心性、历史记忆、无意识的文化认同、无意识的生活结构和集团的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等).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文化的中心和边缘的划分要根据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中心和边缘,也不能在非遗政策上厚此薄彼.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文化结构的重组和运作功能的革新,这种重构在遵从民俗文化特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才能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进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论坛》2014,(10):F0002-F0002
经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河北省科技文化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于2013年12月在河北科技大学成立。该研究基地由河北省丰十科联与河北科技大学共建,办公地点设在河北科技大学。基地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特色,主要有6个研究方向: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性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文化载体功能结构设计与文化产品创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文化传承国别比较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化研究、文化产业政策法制保障研究、艾化与科技融合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核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明社会传承下来的各种遗产,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人们所赋予的集体性文化意义与价值体认,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历史性的主体存在样式,一种无意识地集体认同的想象和构建过程,从而传达了一个"我们曾经是谁"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必须有利于建立一种现代性生活的文化意义,实现与现时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这既是我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向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们要成为谁"这一未来主体性定位问题的积极回应方式。  相似文献   

11.
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梁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梁祝文化.  相似文献   

12.
天下兴亡,文化有责,兴之则强,弱之则衰。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根子。失去文化,一个国家就会停止心跳,即使生命不会马上消失,思想也会立即消逝。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立国作为通往大国之路的大国策,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一种反危机的国家战略,已上升到国家发展范式转变的高度。今天,中国正处于后危机时期加快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确立文化立国战略,正考量着一个国家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一、全面考察区域文化资源。找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一)整合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许多地方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要突出当地特色,注重当地资源开掘利用,充分运用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旅游生态文化等资源。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区域内的历史、人文、商业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并以合适的载体形式来展现这些文化底蕴。根据各地区资源特点和其他条件进行特色定位,打破地区分割,加强跨地区合作,避免同质化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4.
<正> 2008年11月9日,由改革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改革论坛在重庆圆满举行。来自高校、党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院系负责人,有关研究机构负责人,宣传文化系统的理论工作者,出版界、期刊界同行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代表40余人出席会议。论坛主题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针对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王佳宁编审、王秀模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5.
第十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7年1月7-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以“文创+时代:审美驱动与产业创新”为主题,包括审美驱动与产业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国智造与创新设计、两岸项目创新与交流合作等多个分论坛议题,反映了专家学者们近期对于“文创+”相关问题的思考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致力于洞察国际形势和国内趋势,探讨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新使命:大国文创与文化小康为主题,着眼于推进文旅融合和乡村协同,以科技创新助力文化创意,探索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和商业新模式,以大国文创稳步推进文化小康。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节迄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被称为中国文艺界的"全运会"。中国艺术节不仅反映了我国文化乃至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也蕴含着文化体制改革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理路,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日益深远。本文将以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为例,从大量调查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入手,就艺术节对区域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升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创新保障机制;积极促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形式创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搭建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铸造学习型组织,培养创新人才;扩展投融资渠道,解决文化企业创新的资金难题;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现代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自主创新指标体系,纳入文化企业及其领导业绩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 2008年11月27日,第五届改革论坛在重庆永川圆满举行。论坛由重庆文理学院和改革杂志社联合主办,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及部分大型企业的专家、学者70余人出席论坛。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红致欢迎辞并宣布第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现实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参照资源——能力——环境的分析框架,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大文化”逻辑路线,分别从“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公民文化素质的能动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力”、“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五个方面构建文化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美国2011年的各评价指标的发展状态为基准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强国指数进行分析和评价,将抽象的“文化”进行计量化的考核,直观地将中美两国的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