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60例DU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治疗组及西咪替丁对照组各80例,其中男114例,女46例;年龄15岁~76岁;病程3mo-31a;临床表现为间断性上腹胀痛,伴返酸、嗳气.在用药前3d~7d经内镜检查证实为DU活动期,溃疡直径>5mm.治疗组po奥美拉唑20g,1次/d;对照组po西咪替丁0.2g,3次/d,0.4g睡前服,疗程均为4wk.定期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治疗前后3d内分别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后复查内镜,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溃疡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服药后7d临床症状消失率奥美拉唑治疗组为100%(80/80),西咪替丁对照组为57.5%(46/80),P<0.01.服药后4wk内镜复查溃疡愈合率治疗组为95%(76/80),对照组为65%(52/80),P<0.01,二者有极显著差异.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副作用.结论奥美拉唑治疗DU疗效良好,临床症状消失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城乡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特点.方法城乡Hp感染阳性患者403例,城市62例、农村341例,以内镜检查次数分别统计胃炎(CG)、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胃癌(GC)、Hp阳性例数,并对年龄性别,城乡进行登记.应用珠海克隆科技公司生产的Hp检测试纸,在内镜下用普通活检钳取胃窦,体粘膜及病变活体组织,涂入该试纸上,试纸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Hp(+),不变色为阴性.5a内镜检查数和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检出数及城乡两级分表统计.结果403例Hp阳性患者年龄22岁~76岁,平均年龄35.87岁,城市35.20岁,农村36.84岁.CG平均年龄35.20岁,城市34.30岁,农村38.84岁.GU平均年龄36.43岁,城市34.86岁,农村37.65岁.DU平均年龄37.25岁,城市35.78岁,农村37.48岁.GC平均年龄37.25岁,城市39.28岁,农村41.10岁.403例Hp阳性患者城市检出率15.4%,农村Hp阳性检出率84.6%.农村检出率显著高于城市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总Hp感染率71.33%,复合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Hp感染率在50%~80%之间.性别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对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内镜证实的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70例,分两组,A组36例,其中GU12例,DU24例;B组34例,其中GU9例,DU25例,两组年龄、性别与病程相仿,平均年龄为38.8岁,男女之比为3.1:1,平均病程为5.3a.治疗:A组云南白药0.5g,3次/d,po,雷尼替丁150mg,2次/d,po,甲硝唑0.4g,3次/d,po;B组减去云南白药,余同A组.疗程4wb~6wk,前后分别查内镜、血、尿常规及肝功能,并记录临床症状及改善情况.结果溃疡愈合:DUA组愈合率87.5%,总有效率95.83%,B组愈合率72%,总有效率84%(P>0.05).GUA组愈合率83.33%,总有效率91.7%;B组愈合率66.67%,总有效率77.78%(P<0.01).疼痛缓解:用药1wk,A组缓解率83.33%,B组缓解率67.65%(P<0.01).实验室查两组血、尿常规,肝功能均正常范围内.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等,均较轻,不影响治疗.结论云南白药加雷尼替了伍用对治疗PU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服用安全、简便、价廉,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消化性溃疡(PU)的特点.方法内镜检查确诊的1432例PU,从其检出率、性别、年龄、季节、分布、大小、部位、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PU:①发病率,十二指肠明显高于胃溃疡(GU);②年龄,GU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后下降,十二指肠溃疡(DU)以20岁~30岁青壮年发病率高,51岁以后开始减少,平均年龄DU比GU小10岁;③性别,男性明显高于女性;④季节,GU春季发病率较低,夏秋季发病率开始上升,冬季发病率最高,DU春季和秋季发病率高,冬春季和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⑤大小,多为<1.0cm;⑥部位,GU依次为胃角>胃窦>胃体>胃底>幽门管,DU下壁>前壁>后壁>上壁>球后;⑦并发症,出血较多,梗阻较少,DU多于GU.结论PU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季节都有一定的关系,GU与DU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各种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特点、发病率、年龄分布、季节分布及性别比例情况。方法 对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10580例胃镜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7556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7286例,男3710例,女3576例,男女之比1.04: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70例,男317例,女53例,男女之比5.98:1;消化性溃疡(PU)2736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2349例,男1824例,女525例,男女之比3.47:1,胃溃疡(GU)295例,男236例,女59例,男女之比4:1,复合性溃疡(CU)92例,男71例,女21例,男女之比3.38:1,DU与GU之比7.96:1;发病年龄≤20岁:DU占3,58%,GU占2.03%.CSG占4.17%:21-30岁:DU占36,02%,GU占12.2%,CSG占50,4l%;31-40岁:DU占34.7%,GU占21.02%,CSG占34.89%;41-50岁:DU占21.2%,GU占24.75%,CSG占8.25%;51-60岁:DU占3,24%,GU占30_5l%,CSG占l,54%;≥60岁:DU占1.28%,GU占9.49%.CSG占0.74%:DU好发部位球前壁(55.05%),大弯(22.01%),小弯(12.98%),后壁(8%)。球后(1.96%);GU胃角(40.68%),幽门管(28.81%),胃窦(13.56%),胃体(10.85%),胃底贲门(6.1%);PU1、2、3、11、12月份检出率分别为31.36%、33.04%、30.96%、31.04%、32,56%。结论 ①上消化道疾病中以慢性胃炎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溃疡病;DU及CSG好发青壮年.比GU发病平均年龄早十年以上。②DU发病明显高于GU.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工作压力及烟酒是其高发原因;DU好发部位的顺序为球前壁、大弯、小弯、后壁、球后,GU为胃角、幽门管、胃窦、胃体、胃底贲门。③PU好发于冬春气温易变之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60岁消化性溃疡(PU)并出血的临床、内镜特点及转归.方法查找资料完整的老年患者93例并随机与同期≤45岁中青年患者79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出血诱因、伴发病、病死率及内镜溃疡、伴发癌变(GCa)、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肠腺化生(IM)情况.统计学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临床特点:出血量>1000mL,老年组38例,占40.9%,中青年组17例,占21.5%(P<0.01).出现休克,老年组20例,占21.5%,中青年组3例,占3.7%(P<0.001).大便潜血阳性超过1wk,老年组44例,占47.3%,中青年组5例,占6.3%(P<0.001).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老年组16例,占17.2%,中青年组3例,占3.7%(P<0.01).伴发病,老年组76例,占81.7%,中青年组15例,占19.0%(P<0.01).病死率,老年组10例,占10.8%,中青年组2例,占2.5%(P<0.05).溃疡特点:胃溃疡(GU),老年组63例,占67.7%,中青年组16例,占20.3%(P<0.001).十二指肠溃疡(DU),老年组30例,占32.3%,中青年组63例,占79.8%(P<0.001).伴发CAG,老年组76例,占75.3%,中青年组20例,占25.3%(P<0.01).IM:老年组60例,占64.5%,中青年组18例,占22.8%(P<0.001  相似文献   

7.
老年消化性溃疡(PUA)系指年龄在60岁(或65岁)以上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PU),现总结我院1990/1997PUA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1临床资料1990/1997我院PU门诊及住院患者413例,其中PUA72例(17.4%),男59例,女13例,男女之比4.5:1,年龄60岁~78岁,平均67.9岁.全部病例均经内镜证实根据溃疡部位分为胃溃疡(*U川7例,十二指肠球溃疡(DU)55例,随机取同期60岁以下PU30例(每年4~5例),其中GU和DU各15例,年龄2五岁~58岁,平均叩.五岁,男女之比3.9:互2结果ZI]仅床特点老年GU和DU人数构成比表IPUA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主要酸相关疾病演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10年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10年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主要酸相关疾病在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计53598例。选择全部十二指肠球溃疡(DU)、胃溃疡(GU)、反流性食管炎(RE)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却感染情况及DU、GU、RE检出情况的变化。结果10年来却的平均检出率为42.17%。1996年最高,为48.77%,2005年最低,为33.61%,却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DU、GU、RE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0.87%、3.53%和6.35%;1996年3种疾病的检出率分别15.91%,3.62%和3.53%;2005年3种疾病的检出率分别为8.30%,2.71%和6.06%。DU、GU的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RE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DU、GU、RE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3.72、53.49和55.83岁;1996年3种疾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3.42、50.61和51.92岁,2005年3种疾病的检出平均年龄分别为43.51、55.53和56.89岁。GU和RE的平均检出年龄呈上升趋势,DU的平均检出年龄无明显变化。结论坳的检出率近年呈下降趋势,DU、GU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RE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GU及RE的检出年龄呈上升趋势,DU的检出年龄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统计分析本地区消化性溃疡的某些流行性病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15年间胃镜检查的19528例,逐年按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消化性溃疡(PU)2577例,检出率为13.20%,其中胃溃疡(GU)457例(17.73%);十二指肠溃疡(DU)2044例(79.32%);复合性溃疡(CU)76例(2.95%)。男:女为2.72:1。DU发病率明显高于GU和CU,PU发病高峰为20~50岁,但各类溃疡的年龄分布差异显著,DU发病年龄较GU和CU约低10岁左右。并对PU的发病季节分布、病变部位、并发症及动态检出率作了分析。结论 PU的发病并未因现代众多抗溃疡新药的应用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中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患者在不同年龄组其病程、发病部位、临床症状的特点。方法经内镜、胃肠道X线或手术证实为PU705例,按其年龄分为青年(A)组、中年(B)组、老年前期(C)组、老年期(D)组.其中A组159例(22.55%),B组264例(37.45%),C组199例(28.23%),D组83例(11.77%).病程≤1a342例(48.51%),2a~9a262例(37.16%),≥10a101例(14.33%).不规则痛293例(41.56%),节律性痛163例(23.12%),饱胀174例(24.68%).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426例(60.4%),胃溃疡(GU)213例(30.2%),复合性溃疡66例(9.4%).并发症占382例(54.18%),其中出血315例(44.68%),穿孔55例(7.8%),梗阻12例(1.70%).根据以上资料,对青中老年人PU患者在不同年龄组按其病程、发病部位、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十二指肠溃疡(DU)发病率高于GU,青年组病变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86.8%),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和老年期组(P<0.05~0.01),与中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GU多发生在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发生部位多在胃角部和胃体部,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面明显上升.在年龄构成比上青、中年组和老年前期组、老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因素演变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十年来,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在国人中的演变有待进一步了解.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因素的演变情况.方法:对1987年1月~2003年12月在仁济医院接受胃镜检查而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者的年龄、溃疡类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整个观察期分为1987~1990年、1991~1994年、1995~1999年和2000~2003年4个时间段作进一步分析.结果:在4个时间段中,十二指肠溃疡(DU)和胃溃疡(GU)的平均发病年龄均呈上升趋势(P<0.01),DU患者的平均年龄依次为42.5岁、43.6岁、44.6岁和47.4岁,GU依次为48.9岁、50.1岁、49.5岁和52.6岁.DU患者的平均年龄较GU年轻近6岁.DU与GU的总体发病人数之比介于1.84和2.99之间.男性的DU和GU检出率均高于女性,DU男女之比为1.45:1~2.59:1,GU为2.08:1~4.27:1.1997年,全体接受胃镜检查者、DU患者和GU患者的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51.5%、78.5%和71.9%,至2003年则分别为31.0%、63.5%和58.0%.各组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近年来消化性溃疡,包括DU和GU的平均患病年龄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患者仍以男性为主.胃镜检查者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pylori阳性率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中、西药物结合相配伍,经我院反复研制,临床使用验证,对消化性溃疡(PU)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统计,全部病例1wk前经纤维镜检查确诊为PU,病例按确诊先后次序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A组40病例中:男33例,女7例;年龄18岁~63岁,平均年龄35.6岁;病程1mo~8a,平均3.8a;其中胃溃疡(GU)11例,十二指肠溃疡(DU)26例,复合性溃疡3例.B组30病例中:男24例,女6例;年龄19岁~62岁,平均年龄34.3岁;病程2mo~9a,平均3.9a;其中GU9例,DU19例,复合性溃疡2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病种分布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结果A组4wk治愈26例,治愈率占65%,8wk治愈34例,治愈率85%,有效3例,无效3例,占7.5%,总有效37例占92.5%,B组治愈19例,占治愈率63.33%.有效5例占16.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27例占90%.两组对比,4wk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基本一致(P>0.05),8wk内治愈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临床表现A组对PU的疼痛、胀满、纳差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B组.结论复方胃康片治疗PU效果高于单用雷尼替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巩固治疗消化性溃疡防止复发的效果.方法将内镜确诊近期治愈(溃疡愈合)的消化性溃疡105例,随机分3组,分别应用中西医结合;单独西药;未用药3种不同方法,并进行1a的随访观察.3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溃疡直径大小、Hp阳性率、原用药均相近(P>0.05).中西医结合组40例,应用丹参20g、公英20g、半枝莲20g、海蛸15g、白芨15g、黄芪15g为主药,1剂/d水煎服,同时每晚加服雷尼替丁300mg.西药组35例,每晚口服雷尼替丁300g.未用药组30例.疗程均为6wk.6mo和1a时复查内镜确诊溃疡是否复发.统计方法:采用组间X2检验结果6mo和1a时,中西医结合组溃疡复发率分别为0%和17.5%(7/40),西药组复发率分别为14.3%(5/35)和62.9%(22/35),未用药组复发率分别为46.7%(14/30)和76.7%(23/30).中西医结合组溃疡复发率和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中西医结合组Hp清除率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愈后中西医结合巩固治疗有良好的防止溃疡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中外合资蓝波公司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的肝癌检测试剂盒(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法)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生产的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盒,检测原发性肝癌43例,判断标准根据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制定的标准判定,其中男36例,女7例,年龄23岁~75岁,平均51.6岁.对照组:肝硬变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19岁~72岁,平均45.1岁;良性胃疾病(经内镜证实胃溃疡36例,慢性胃炎21例)57例,男41例,女16例,年龄17岁~76岁,平均45.3岁.统计学处理.X2检验结果测定值根据试剂盒的推荐值确立.血清α-L岩藻糖苷酶以>200nkat/L为阳性,≤200nkat/L为阴性;甲胎蛋白以>400ng/mL为阳性,<400ng/mL为阴性,结果阳性检出率,原发性肝癌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65.1%,甲胎蛋白62.6%;肝硬变组:血清α-L岩藻糖苷酶15.2%,甲胎蛋白全部阴性;良性胃疾病级:血清α-L岩藻糖苷酶3.5%,甲胎蛋白阴性.原发性肝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清α-L岩藻糖苷酶与甲胎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原发性肝癌中,甲胎蛋白≥400ng/mL组的α-L岩藻糖苷酶阳性率为55.6%(15/27)  相似文献   

15.
敦煌地区慢性胃炎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敦煌地区慢性胃炎(CG)的某些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逐年按月统计检出率、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嗜好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4a共检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萎缩性胃炎(CAG)、肥厚性胃炎(CHG)12566例,占受检人数的83.3%;男女之比为1.97:1;CG平均年龄为38.5岁;CSG平均年龄为26岁,发病由20岁以前的21%逐渐上升到30岁的36.8%达高峰,30岁以后逐渐下降;CAG平均年龄52岁.30岁以前的检出率为8.5%,30岁以后呈直线上升,到51岁~60岁的32.7%达高峰,60岁以后逐渐下降;上述临床结果显示CG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CHG平均年龄40.5岁,各年龄之间无明显差异,根据按每月检出率统计结果显示,本地区CG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季检出率明显高于秋冬季;干部检出率占37.5%,工人30.8%,农民28.7%,其他人员7%;有烟洒嗜好者占85.2%;本区20世纪80年代年检出率为80%,叨年代80.5%,从而显示90年代较80年代CG的检出率无下降趋势,所以如何降低我国人群中CG的发病率仍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结论本地区CG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本检查结果可代表本地区CG的某些流行病学特点,在目前人群普查困难的条件下,掌握这种流行病学特点对降低本地区CG的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4451例消化道癌作病理学分析,提供基本资料.方洁对本院1983/1997间手术和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消化道癌的所有病例作统计学分析,并按癌发部位将青(<30岁)、壮(30岁~40岁)、中老(40岁~70岁)、高年(>70岁)组作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男女之比约2:1;年龄7岁~87岁,平均61岁;各(青~高)年龄组占3.5%,9.5%,70%,17%;食管、贲门胃、小肠、大肠各占17.1%,50.7%,0.6%,31.6%;中老年组及高年组的食管高、低分化型鳞癌、大肠高、低分化型腺癌、粘液腺癌、乳头状腺癌均较青、壮年组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1,P<0.05).贲门部及胃病理类型相近,均以腺癌为极多,腺鳞癌及鳞癌罕见.贲门胃部低分化腺癌(占同部位79%)和印戒细胞癌(占所有同类型90%)的发生率高;其转移及残胃癌复发率(11%,8%),恶性度较高和预后差.癌前病变687例,与所有癌比为1:6.5;早期癌193例,占总数4.3%.结论普及筛查(如钡气造影、肛门指诊、内镜+活检等)和及时的病理学确诊有助于诊治,尤其是对青壮年人消化道癌和早期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草药白芨、枳实+呋喃唑酮对胃溃疡(GU)的治疗效果.方法经内镜证实有活动性GU,在Warthing-Starry银染色切片上Hp+患者96例(男64例,女32例,年龄18岁~68岁之间,平均38岁)进入本观察,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白芨、枳实各9g,1剂/d,水煎分2次早晚饭前po;呋喃唑酮0.2g,3次/d饭后po.对照组雷尼替丁0.15g,2次/d,po.两组疗程均为10d,停药后4wk复查内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全部患者于治疗前(第一次内镜检查)和治疗结束后(最后一次内镇检查),均从胃窦取(窦小、窦大各1块)活体组织2块,作Warthing-Starry银染色,在光镜下确定有无Hp存在.结果治疗组愈合率为86%(43/50),对照组为56.5%(26/4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19.2,P<0.01).治疗组Hp根除率为84%(42/50),对照组无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GU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苏冲剂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近、远期效果.方法经内镜确诊的5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GU7例,DU46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18岁~72岁.病程6mo~18a.临床表现为痞满36例,上腹疼51例,纳呆26例,嗳气35例,泛酸48例.应用胃苏冲剂(主要由紧苏梗、香附、陈皮、佛手等中药组成)、甲硝唑和羟氢苄青霉素三联治疗,并与对照组32例用麦滋林S颗粒、甲硝唑和羟氢苄青霉素三联疗法进行比较,胃苏冲剂或麦滋林S颗粒均3wk为一疗程,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均2wk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内镜和尿素酶法测定Hp.结果经胃苏冲剂三联疗法治疗3wk后,总愈合率治疗组45/53例(81.1%),Hp根除率42/47例(89.3%),Hp根除率2/6(33.3%);对照组27/32(84.3%),Hp根除者26/28(92.1%),未根除者1/4(25%).两级总愈合率和Hp根除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Hp根除的愈合率高于未根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追踪1a,治疗组已愈合43例,7例(16.2%)复发,其中Hp转阳的11例中7例(63.6%)复发,Hp阴性42例中仅5例(11.9%)复发,Hp阳性与阴性组复发率差异显著(P<0.01),两组溃疡复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胃苏冲剂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近、远期  相似文献   

19.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60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发病季节,出血病因,发患者群,诊断方法,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认为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最多是溃疡病,具体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胃癌等.本病有下列特点:①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9:1;②DU出血多于GU出血,为1.8:1;③冬春季发病高于夏秋季;④各种职业均可发病,青少年学生发病应引起重视.治疗体会有:①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②严密观察血压、尿量、血红蛋白等变化;③对溃疡病及胃、十二指肠炎症伴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有显著疗效;对肝硬变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用生长抑素施他宁等是目前最安全和有效的药物;④如经积极内科治疗仍不能控制出血者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治愈率高达98.3%.死亡率为0.5%,明显低于新近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0.
成都区域性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内镜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根据我院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检出情况及内镜下特征,探讨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4.8—2008.7间经胃镜确诊的455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大小、部位、并发症、Hp阳性率及老年性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的发生部位和大小。结果 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分别为5.98%和4.86%(P〈0.01),且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在两组的检出率均有差别(P〈0.01);两组胃溃疡的发生部位没有差别(P〉0.05),平均溃疡面积分别为1.479±3.737和3.209士7.914(P=0.01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0.89%(P〈0.005),不同类型溃疡的H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性溃疡型胃癌在胃底的发生率高于胃溃疡(P=0.0005),面积大于胃溃疡(P〈0.005)。结论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胃溃疡多好发于胃窦和胃角,并发症发生率高。溃疡性胃癌则好发于胃底,且溃疡的面积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