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我国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广  吕延防  杨一鸣 《地球学报》2007,28(4):382-388
通过统计我国63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类型得到,断裂输导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定义和求取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据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强弱将它们划分为输导能力强、中等和弱三个等级.通过定义和求取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进行了研究,并据天然气聚集效率的高低将它们划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个等级.通过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综合评价参数与盆地类型和天然气聚集效率之间关系研究,得到盆地类型不同,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不同.天然气聚集效率不同,所需要的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我国53个大.中型气田生储盖组合类型及天然气运移输导类型的研究,认为生储盖组合类型决定了断裂是我国大一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通过这53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输导通道之间关系的剖析,发现被断裂输导的大一中型气田主要为高效和中效聚集的气田.这主要是由于断裂本身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同时其输导时期与源岩大量排气期匹配关系好.利用断裂输导天然气的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44个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我国要形成高效和中效聚集的大-中型气田的条件是:断裂输导天然气速度一般应大于0.47×10-12m/s.  相似文献   

3.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在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利用此评价参数对我国11个以砂体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我国11个以砂体为主要输导通道的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高效、中效和低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评价参数分别为大于0.25,0.250.03和小于0.03。根据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特征,对其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进行了研究,得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相对较高,仅在富拉尔基以西有限地区为中、低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区,其余广大地区皆为高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区。目前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已发现的天然气藏皆分布在高效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区内,表明齐家—古龙凹陷生成排出的天然气向西斜坡区运移具良好的输导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广  吕延防  于丹 《地球科学》2007,32(1):82-88
利用天然气地质储量、含气面积和成藏时期, 定义和求取了气藏天然气聚集效率.通过我国60余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的计算, 将其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种类型.通过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各种成藏条件叠合研究得到,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高效大中型气田形成主要受源岩供气能力、输导层输导能力和天然气封盖保存能力的控制.要形成高效大中型气田, 源岩生气强度前陆盆地一般应大于80×108 m3/km2·Ma,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26×108 m3/km2·Ma, 裂谷盆地应大于60×108 m3/km2·Ma.输导层输导天然气能力前陆盆地和裂谷盆地应大于5×10-14 m/Pa·s,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6×10-12m/Pa·s.盖层封盖能力CSI前陆盆地一般应大于1×1010 m/s, 克拉通盆地一般应大于5×109 m/s, 裂谷盆地一般应大于3×1010 m/s.天然气成藏期前陆盆地一般应晚于古近纪中期, 而克拉通和裂谷盆地均应晚于古近纪早期.   相似文献   

5.
油气运移通道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通道空间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通道的三种主要类型。据此提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三种基本输导层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它们在地下又可构成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由不整合面—断层、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四种组合,成为油气运移的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通道类型控制着油气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层可控制地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砂体组合、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裂、砂体—断层组合、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陆相断陷盆地中,断裂与砂体是构成油气运移输导网络的主要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的油气运聚规律,本文对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区的断砂组合样式进行了划分,并通过断裂、砂体输导性的定量评价分析了不同样式断砂组合对油气运移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依据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同,划分了油源断裂与多套砂体上下叠置组合、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调节断裂与砂体"Y"字型组合,共3类4种断砂组合样式,在空间上形成了"接力式"的成藏模式。断砂组合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控制了油气藏的类型;油源断裂与多套砂体上下叠置组合主要控制形成岩性-构造、断块类油气藏,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控制形成断块、断鼻和复合类油气藏,调节断裂与砂体"Y"字型组合控制形成断块类油气藏。②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过程;油源断裂根部与大面积砂体组合沟通深层烃源,在油源断裂活动时,油气先沿断裂运移至浅层,并远距离运移至断阶区高部位富集,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为油气提供阶梯式垂向-侧向运移通道,调节断裂与砂体组合则对油气富集起再调节分配作用。③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部位;当断裂输导概率f >50%,砂地比>0.50时,断砂组合起完全输导作用。在中浅层,油气沿输导断裂运移,输导断裂封堵性控制成藏;在中深层,油气富集程度则与砂地比值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区天然气勘探中遇到的天然气运移认识不清的难题,在实验(数值)模拟和大量调研基础上,综合钻井、构造和地震等资料,利用盆地模拟软件,开展了深水区天然气运移规律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深水区天然气运移主要受到“流体势场” —“通道场(输导体系格架)”—“约束场(区域盖层)”3场耦合的控制。高势生烃凹陷内的底辟带和晚期活化沟通气源断裂发育区的陵水组区域盖层完整性被破坏,天然气垂向运移为主,利于在区域盖层之上形成多个中小规模气藏组成的浅层大中型岩性型气田;部分凹陷边缘—低凸起及之上地区陵水组区域盖层保存完整,断裂—砂体—构造脊汇聚型复合输导体系发育,天然气运移侧向为主,利于在区域盖层之下形成深层整装构造型大中型气田,而新构造运动是深水区晚期大中型气田形成的重要诱因。深水区最终形成了浅层和深层两套成藏体系和3套有利成藏组合。成果指导勘探,在松南低凸起深层成藏组合勘探中首次获得突破性发现,继续拓展,有望在中央峡谷外找到新的大中型气田群。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影响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因素有断裂、不整合面及输导层.断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不整合面和输导层是油气进行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的3次形成期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后两期断裂规模较大、组合样式以背冲式为主,对油气的垂向运移、聚集成藏起到重要作用.3期较大的不整合面有T74界面、T70界面和T60界面.不整合面与上下地层之间存在3种接触关系:平行接触、削截接触和超覆接触,其中超覆接触关系具有最强大的输导能力.输导层有石炭系和志留系底部的连通砂体及下奥陶统顶部的岩溶.巴楚地区3次构造运动决定3次油气成藏,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对加里东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曲靖盆地生物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靖盆地新近系茨营组第三段的晚期生物气藏是新近系沉积之后,喜山运动时期各种成藏条件有效的时空配置的结果.在讨论曲靖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生物气源、储集层和盖层、圈闭形成以及天然气输导等成藏条件,阐述了生物气晚期聚集成藏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指出自第四纪以来,生物气源岩持续高效的产气作用是生物气成藏的物质保障,气藏的形成是生物气连续的补充大于逸散动态平衡的产物;背斜构造、砂岩上倾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是该区主要的圈闭类型;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沟通生物气源岩到圈闭的垂向和侧向输导通道,茨营组的连通砂岩体是生物气近距离运移的输导层.蔡家冲组大套湖相暗色泥岩的生物产气效率、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和圈闭的保存条件及其在时空上的动态配置是生物气晚期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莺歌海盆地DF1-1底辟断裂系统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莺歌海盆地的巨厚充填,高地温梯度及大规模的超压流体活动等特殊的地质背景,造就了DF1-1底辟构造的独特性,其内天然气的总体特征与底辟区的断裂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底辟区内的超压流体活动使其上覆地层产生众多的断裂和裂缝。这些垂向上的断裂和裂隙既构成了异常压力体系能量释放的主要通道。同时也形成了天然气运多的垂向输导体系。在断裂开启过程中上升的活动流体主要取决于断裂下延的深度及断裂上延所连通的中深一浅层的渗透性砂体,因此由断裂与砂体的相互配置所构成的输导体系在DF1-1气田的成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DF1-1的成藏特点,强调断裂系统与天然气运聚的相互促进关系,建立了断裂系统与天然气成藏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1.
Coal-formed gas generated from the Permo-Carboniferous coal measur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s for deep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offshore eastern China. However, the proven gas reserves from this source rock remain low to date,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odel for the coal-formed gas are not clear. Here we review the coal-formed gas deposits formed from the Permo-Carboniferous coal measure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The accumulations are scattered, and dominated by middle-small sized gas fields, of which the proven reserves ranging from 0.002 to 149.4×108 m3 with an average of 44.30×108 m3 and a mid-point of 8.16×108 m3. The commercially valuable gas fields are mainly foun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basin. Vertically, the coal-formed gas is accumulated at multiple stratigraphic levels from Paleogene to Archaeozoic, among which the Paleogene and PermoCarboniferous are the main reservoir strata. According to the transporting pathway, filling mechan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 the coal-forme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can be defined into three types: "Upward migrated, fault transporte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Laterally migrated, sandbody transporte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and "Downward migrated, sub-source, fracture transporte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Source rock distribution, thermal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are the fundamental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macro 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of the coal-formed gas. The fault activity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fault and caprock control the vertical enrichment pattern.  相似文献   

12.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付广  薛永超  付晓飞 《沉积学报》2001,19(4):617-621,636
通过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分布特征研究,提出了深层天然气成藏的 4种控制因素,即气源条件、盖层条件、断裂和不整合面,并对它们在气藏形成中所起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4种模式。即天然气沿不整合面短距离运移基岩风化壳成藏模式,天然气沿裂缝运移源岩区内火山岩成藏模式,天然气沿不整合面或砂体和断层长距离运移古隆起之上各种类型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地层超覆圈闭成藏模式。最后指出了该区深层有利钻探靶区。  相似文献   

13.
断裂输导系统及其组合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付广  付晓飞 《世界地质》2001,20(4):344-349
断裂输导系统是油气在地下进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它是由裂缝或裂缝-孔隙网络构成的,具有穿层,长距离垂向运移和周期性二个特点,断裂输导系统还可以与连通砂体,不整合面组合形式断裂-连通砂体,断裂-不整合面和断裂-连通砂体-不整合面复合输导系统,它们不仅控制油气成藏模式,而且其沿伸层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层位。  相似文献   

14.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负压)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金博  刘震  张荣新  郭锋 《地球学报》2004,25(3):351-356
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愈显密切,而异常压力不仅仅是指异常高压,国内外在发现许多异常高压油气藏的同时,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异常低压油气藏,而且异常低压在世界许多盆地中均有分布。因此,深入研究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同样重要和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异常低压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详细分析了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地层剥蚀卸载后的弹性回返(反弹)作用、流体的供排不平衡、轻烃的扩散作用、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渗透作用和温度变化等;最后论述了异常低压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大型火山岩气藏的发现,揭开了我国火山岩油气藏全面勘探的序幕。本文以油气钻探实践结果为基础,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大型火山岩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气源岩发育区控制气藏的宏观分布范围,气藏与源岩区的横向距离一般小于8km,源岩与火山岩厚度比大于2的区域对成藏尤为有利; 大断裂控制火山岩体呈条带状或串珠状展布,延断裂带火山岩厚度大,最大厚度超过1600m; 火山岩相和火山旋回控制储层发育状况,火山口或近火山口叠合相储层发育,储层厚度一般100~200m,有利储层常发育于火山旋回的顶部; 火山机构中心部位具有局部构造高、储层物形较好、断裂发育等特点,在气源条件优越时,是短距离垂向运移成藏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不整合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处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斜坡带上,发育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该区的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在剖面上将不整合划分为5种类型: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其中平行不整合分布在凹陷区,褶皱不整合分布在基底,断褶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下降盘,削截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上升盘,而超覆不整合多分布在隆起斜坡区;利用测井资料,在纵向上将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由于每层结构的岩性与厚度不同,形成ACE型、ADE型、BCE型和BDF型4种岩性配置模式。不整合构成埕北断坡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在其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在其之下依靠风化粘土层遮挡形成削截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油气藏。勘探证实,研究区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面上、下50 m范围内。开展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将拓宽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空间,对我国东部油气资源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