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经验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53岁男性患者,确诊为L4/5椎间盘突出症,行腹腔镜下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所用假体为Active-L(Aesculap,Tuttlingen,Germany)。手术包括先行腹腔镜下L4/5间隙的显露,切除L4/5椎间盘,再植入人工椎间盘假体。手术操作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结果手术成功完成,手术时间120 min,其中显露L4/5椎间隙约30 min,间盘切除及椎间隙处理约40 min,假体植入约50 min。术中失血约120 mL,术中C臂透视见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并于术后3天、4周、6周复查腰椎X线片,结果显示假体无松动、移位及下沉。现随访6周,患者自我感觉满意,腰痛明显缓解。结论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创和非融合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下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有望成为腰椎疾病治疗的另一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使用Charite SBⅢ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65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共有48个患者获得平均8.3年(5.2至11.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的术前诊断,把患者分为3组:①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的患者9例;②椎间盘退变(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合并腰椎间盘突出(nucleuse pulposus prolapse,NPP)的患者35例;③髓核单纯摘除术后复发(post-disctomy)的患者4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0~100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并拍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测量术前及随访期间手术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比较结果:在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都有明显改善,与术前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很好的保持,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术前评分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之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的评分缓解率好于其他两组(P<0.05);术前及各随访时间段,3组患者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退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单纯摘除术后复发都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椎间盘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椎间盘切除与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ADR)对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7例新鲜尸体腰段标本,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腰椎完整组、髓核摘除组、及ADR组的腰椎节段,在加载负荷为2000N的工况下,于中立位、前屈、后伸、侧弯不同体位时测量L4/5椎间孔高度、最大和最小宽度的改变,对其各组位移及载荷前后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完整组腰椎的前屈、后伸、侧弯使椎间孔的最大、最小宽度及高度有显著影响.髓核摘除组在载荷前后,其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的ROM均明显加大,与完整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前屈及对侧弯时,其高度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的改变与其它两组相反.ADR组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在各种运动时,ROM与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椎的屈曲运动增加椎间孔的孔径,后伸时则减少;同侧弯减少椎间孔的孔径而对侧弯增加该侧椎间孔的孔径.椎间盘切除后,可引起腰椎间孔孔经的减少;在相同载荷下,椎间孔的变化范围明显加大.ADR进行椎间盘重建后,椎间孔形态学改变接近正常组,提示ADR能基本恢复椎间孔的正常生理形态,达到生物力学性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腰椎人工全椎间盘经历了 40 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研制出许多新型号的假体,在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本文就腰椎人工全椎间盘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1 理论依据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退变性椎间盘髓核流体静力压丧失及炎性物质的释放所导致。传统的手术治疗包括单纯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及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同时脊柱融合。单纯椎间盘髓核切除术复发率高,尤其对存在顽固性腰痛的病例,单纯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效果欠佳[1]。脊柱…  相似文献   

5.
<正> 1993年5月至1997年7月,我们共收治17例腰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中,男12例,女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9岁,平均53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16个月。17例均经手术及病检证实,并全部得到随访。 1.2 症状与体征:患者均因腰腿痛就诊,病程多较长。其中诉双下肢酸重无力、间歇性跛行者8例,腰背疼痛伴单侧下肢酸痛麻木者7例,直腿抬高、拇背伸、跟腱反射阳性,另2例仅诉行走无力或一侧足后跟部麻木感。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8岁,因玩跳跳鼠摔倒后颈部渐进性疼痛、活动受限伴左上肢麻木感2天就诊.查体:颈6~7椎体棘突处轻度压痛,前屈受限.既往曾因摔伤致左锁骨骨折,玩碰碰车致额头软组织伤,但确认颈部无明显外伤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对邻近椎间盘变性的影响,为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制成两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模型(椎板间开窗、全椎板切除),模拟人体载荷前屈和侧屈运动,测量邻近椎间盘的压应力,并与正常对照组的椎间盘压应力进行比较。结果:在前屈和侧屈运动中不同手术对邻近椎间盘压应力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后路椎板开窗术具有创伤小,对手术区城和邻近节段的干扰及稳定性影响较轻微,可作为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选择;而全椎板切除对手术邻近节段的干扰和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8.
尸体植入新型人工腰椎间盘腰椎节段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280-283
  相似文献   

9.
杨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6):630-631
<正> 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腰椎间盘退变、突出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现在对椎间盘突出的外科治疗主要有椎间盘摘除和融合术两种,有较满意的近期疗效,但破坏了脊柱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人工椎间盘前路置换术(ADR)是治疗年轻患者退行性、疼痛性、狭窄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替代性治疗,能恢复脊柱功能单位的运动学能力和载荷特性。2001年6月至2002年11月,我院应用ADR治疗患者15例,疗效满意,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8~54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a。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手术节段L_(3~4)例,L_(4~5)12例,L_5~S_12例。4例患者进行了相邻两个节段间椎间盘置换术(L_(3~4)和L_(4~5)3例,L_(4~5)和L_5~S_11例)。术后4个月至1.5a随  相似文献   

1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翻修一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因"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四肢活动障碍13个月"于2006年 8月3日入院.患者于13个月前因"行走不稳、双手麻木半年"于外院行C5/6 Bryan Disc置换术,麻醉苏醒后呈四肢瘫.当地予神经营养、高压氧、针灸等治疗后,屈肘、肩关节外展自主运动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10年来行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感染的12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确诊为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患者严格卧床,早期静脉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并给予适量激素。对症状较重,除有腰背剧痛,还伴有肌肉痉挛、抽搐及高热等症状患者,应尽早行病灶清除术。结果:12例椎间隙感染患者,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6例。12例患者均治愈,在术后6-8周带腰围离床活动。随访6月-3年,愈后良好。结论:椎间隙感染者应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42例腰椎间盘源泉性下腰痛患者选择腰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其中12例行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30例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afro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分别于术前、术后对病人的腰痛情况进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在12例行PLIF者中,11例术后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1例仍有轻度腰痛,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0例行ALIF患者中,28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PLIF患者的融合率为90%,行ALIF患者的融合率93%。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尾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我科自1993年到2005年6月诊治马尾综合征者34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手术效果。结果:随访3~102个月,平均43个月,肌力及括约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肌力术后1周即有逐步恢复迹象,术后头3个月肌力恢复较快,但完全恢复均达1年以上,括约肌功能术后3d即有恢复,大部分术后6个月左右均能恢复,感觉恢复较慢。结论:马尾综合征手术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与手术时间早晚呈明显相关,以1周为界,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好。括约肌功能恢复次之,鞍区感觉功能恢复差。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妊娠超声测量胎儿后颅窝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中、晚期妊娠胎儿后颅窝池宽度(width of posterior cranial fossa,WPCF)的超声检测参考值,探讨WPCF与胎儿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常规经腹超声检测妊娠14~41周2848例胎儿WPCF,并随访至胎儿出生后。结果:接受检测的2848例胎儿中,正常2772例,出生缺陷儿76例。发现正常胎儿WPCF在32周之前随孕周增加而增宽,33周之后随孕周的增加而缩窄。最大宽度为13.4mm;正常胎儿WPCF≥8mm发生率占8.84%,畸形儿占17.46%,畸形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大部分染色体异常胎儿在中期妊娠时WPCF正常,至晚期妊娠时部分明显增宽。部分畸形胎儿如脑积水、典型Dandy—Walker综合症等WPCF明显增宽。结论:WPCF随孕周而变化,32周之前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宽,但33周之后随孕周的增加而变窄,29~32周最易检测。部分染色体异常和/或某些先天畸形胎儿妊晚期WPCF明显增宽。中晚期妊娠时WPCF≥10mm时应密切随访,WPCF≥14mm者应建议做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椎弓根螺钉在后路下颈椎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后路重建治疗下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2001年11月至2003年7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疾患31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端略下方,椎间小关节中央部的略外方(即由侧块的外缘向内约3~5mm),矢状面上内倾30°~45°,钉长为18~26(平均22.3)mm。结果:本组病例置钉193枚,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改善率为84.5%。随访9~28(平均17)月,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无断钉,植骨9~12个月左右达到满意的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6.3分。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后路重建治疗下颈椎疾患稳定性良好,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0min建立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血流阻断组(B组)和全肝血流阻断加氨基胍治疗组(C组),每组再根据观察时间段的不同随机均分成3个亚组。A,B两组按1mL/kg从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注射AG20mg/kg(溶于1mL/kg生理盐水中)。观察各组全肝血流阻断20min(T0)、再灌注4h(T1)门静脉血一氧化氮(NO)、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大鼠48h生存率,大鼠肺组织湿千质量比及电镜下组织结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0.T1门静脉血NO,ET,TNF-α及肺湿干质量比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C组明显低于B组(P〈0.05);B,C两组大鼠48h存活率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P〈0.05);B,C两组肺组织均存在病理改变,但C组明显轻于B组。结论:氨基胍具有保护全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大鼠肺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雄激素即男性激素对男性性别的分化和发育起重要作用。但雄激素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动物实验表明,雄激素对大脑性别差异的发育,以及对维持两性行为和认知的差异都非常重要。现已了解,决定人性别的基本要素与其它哺乳动物相似。但是,性激素对两性神经系统、两性行为、认知差异的影响,以及其与哺乳动物的相互关系还不甚了解,是一门吸引众多科学家研究的新兴领域。本综述通过对雄激素受体突变引起的雄激素不敏感综合症和5α-还原酶-2突变引起的5α-还原酶-2缺乏症的探讨,深入阐述了雄激素在男性性别、行为和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强调了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作用。方法:ASA分级Ⅰ~Ⅱ人工流产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4组,Ⅰ组先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Ⅱ组先静脉注射曲马多1mg/k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Ⅲ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Ⅳ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四组丙泊酚静注速率均为100mg/min。观察各组诱导及苏醒时间、用药总量,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手术全程丙泊酚给药量及术毕至唤醒时间对照组高于其他各组。Ⅰ组术中最低SpO2值在85%~90%之间或小于85%的病例均多于其他组(P〈0.05),Ⅰ,Ⅱ组术中舌根后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Ⅲ和Ⅳ组,Ⅳ组苏醒期兴奋躁动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麻醉效果达优者以Ⅳ组最少。术后下腹痛VAS评分0—2分者Ⅲ组优于其他组。结论: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中不但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而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对术后下腹痛也表现出更好的镇痛效果,是一种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阻断Kv1.3和Kir2.1抑制人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泡沫细胞分化过程中离子通道Kv1.3和Kir2.1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用3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孵育巨噬细胞60h建立泡沫细胞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上Kv1.3和Kir2.1的表达。观察Kv1.3和Kir2.1特异性阻断剂rMargatoxin和BaCl2对巨噬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结果:ox-LDL(30mg/L)孵育巨噬细胞60h后,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及胆固醇酯(CE)显著增加,CE/TC从(14.4±6.8)%提高到(57.9±3.5)%(P<0.05);但Kv1.3和Kir2.1的表达水平在巨噬细胞组和泡沫细胞组无明显区别(P>0.05)。Kv1.3和Kir2.1分别被rMargatoxin(0.1,10nmol/L)和BaCl2(75,125μmol/L)阻断后,细胞内TC和CE水平显著降低,CE/TC低于50%(P<0.05)。结论:Kv1.3和Kir2.1对泡沫细胞的分化均起关键作用,特异性阻断后能够抑制人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