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33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时限分为≥120ms组和120ms组,分析两组患者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心房及左心室大小、左室壁厚度、二尖瓣返流、室内传导阻滞和住院死亡率间的关系。结果①QRS波时限120ms组LVEF、LVES、LAD、LVEDd均大于QRS时限120ms组;②两组间心功能分级、住院死亡率、室壁厚度、束支阻滞及房室阻滞发生率等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对判断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RS时限(QRSD)与心率震荡(HRT)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4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20例健康对照组。在心衰组根据NYHA分为轻度心衰组(NYHAⅠ~Ⅱ级,n=20),重度心衰组(NYHAⅢ~Ⅳ级,n=26)。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ED)作为心脏功能指标,常规心电图测量QRSD,与心率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心衰组QRSD、LVDED、T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T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心衰组QRSD与LVDED、TO呈正相关,与LVEF、TS呈负相关。结论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监测QRS时限和心率震荡,及时筛选出高危猝死患者,动态评估心衰进展程度,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QRS波时限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扩心病慢性心衰患者70例,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n=23)、Ⅲ级组(n=25)、Ⅳ级组(n=22),同期纳入无慢性心衰的扩心病患者30例为扩心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所有入选对象血清HCY水平和脑钠肽(BNP)浓度,QRS波时限,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不同组别血清HCY水平及QRS波时限的差异,观察扩心病心衰患者血清同型HCY水平与QRS波时限与心功能分级、BNP、LVEDd、LVEF关系。结果①扩心病心衰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其他两组,且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升高;②QRS波时限在扩心病心衰组显著长于其他两组,并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延长;③扩心病心衰组QRS波时限延长与血清HCY、BNP、LVEDd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对评价扩心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与血清HCY结合对扩心病心衰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另选60例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测V5导联最宽QRS波时限。比较两组的QRS波时限、血浆脑钠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QRS波时限和血浆脑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120 ms有112例,QRS波时限120 ms有98例,QRS波时限≤120 ms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低于QRS波时限120 ms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QRS波时限120 ms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QRS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呈明显正相关(r=0.815,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明显负相关(r=-0.723,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延长,且与血浆脑钠肽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国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比例,为进一步有的放矢的更好开展CRT工作提供相关的临床依据。方法连续入选本院门诊或病房就诊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同时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得QRS波群时限,并将心电图表现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共入选451例,以扩张型心肌病最常见,占80.3%。2QRS波时限≥120 ms147例(占32.6%),其中,QRS波时限≥120 ms心电图表现类型为左束支阻滞84例(18.6%),心室内阻滞44例(9.8%),右束支阻滞19例(4.2%)。3年龄段30岁、30~39岁、70~79岁、≥80岁QRS波时限与性别无差异,而40~49岁、50~59岁及60~69岁年龄段,女性宽QRS波的比例高于男性。4将QRS波时限分为120 ms、120~135 ms和≥135 ms三组,显示QRS波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存在正相关。5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QRS波时限越宽,心功能越差。6QRS波时限与LVEF值(分为0.20,0.20~0.30及≥0.30)呈负相关(r=-0.1402,P=0.0028)。结论国内心衰患者存在CRT适应证者的比例并不低,QRS波时限与左室内径、心功能及LVEF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标准药物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恢复正常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入选2008-10至2013-10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心衰)病房住院接受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出院后随访至2014-09或发生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根据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定义随访LVEF绝对值较基线至少提高10%且LVEF50%为恢复正常标准。调查抗心衰药物治疗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LVEF恢复正常的发生率。根据LVEF恢复情况分为LVEF恢复组和LVEF未恢复组。收集患者首次入院时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LVEF恢复正常的基线预测指标。以全因死亡或心脏移植为临床终点事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共有322例有完整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超声心动图中位随访25个月后,LVEF恢复组的91例(28.3%)患者LVEF恢复正常,其LVEF由基线时32.1%±6.1%明显提高至58.2%±4.9%(P0.01),而LVEF未恢复组的231例未恢复患者LVEF仅增加6.7%±8.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心衰病史短(≤6个月vs6个月,OR=0.330,P0.01)、收缩压水平高[每升高10 mm Hg(1 mm Hg=0.133 k Pa),OR=1.312,P0.01]、心电图QRS间期短(OR=0.979,P0.01)、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OR=0.960,P0.01)、LVEF高(OR=1.063,P0.05)及出院带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OR=2.579,P0.05)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LVEF恢复正常的独立预测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VEF恢复正常患者的长期无心脏移植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恢复患者(P0.01)。结论:部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过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后LVEF可以恢复正常,这与患者入院时心衰病史、收缩压水平、心电图QRS间期、超声测量LVEDD和LVEF水平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窦性心律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电图P-R间期、QRS波时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普通标准12导心电图选择窦性心律的DCM住院患者(DCM组)30例,符介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摄心脏正位片,比较两组心电图P波时限、P-R间期、QRS波时限;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LAED、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程度(MR),X线心胸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P-R间期(P<0.05)、QRS波间期(P<0.01)、LAED、LVED和LVEF(均p<0.01)及x线心胸比(P<0.01)明显不同,DCM患者中P-R间期或/和QRS波时限延长者具有更严重的MR和更低的LVEF(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P-R间期延长或/和QRS波时限延长与LVEF、MR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心功能进一步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单左室起搏(LUV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左房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接受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起搏模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15例为LUVP,15例为双心室起搏(BVP),收集30例患者CRT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内心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临床资料,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指标的术前及术后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LUVP组及BVP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QRS波时限、IVMD、SPWMD、MRA、LAVI、LVEED较术前减小,LAEF及LVEF增加(P均<0.05)。与BVP组相比,LUVP组术后6个月QRS波时限缩短[(133.8±9.1) ms vs(141.3±8.4) ms,P<0.05],MRA减小[(1.9±1.0) cm~2 vs (3.0±1.0) cm~2,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左室及左房结构、功能在CRT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缩短QRS波时限、减小二尖瓣返流面积方面LUVP较BV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 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ms)和“假性”LBBB组(假LBBB组:符合传统的LBBB标准,但尚未达到“真性”LBBB诊断标准,具体包括上述6个导联中仅有1个或没有导联出现切迹或者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 ms).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分级)变化.结果 共入选32例患者(男13例),真LBBB组23例,假LBBB组9例,术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LVEF及心功能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真LBBB组较假LBBB组LVEF增加显著(0.39±0.11对0.27±0.07,P=0.006),LVEDD缩小明显[(6.3±1.0)cm对(7.6±1.0) cm,P=0.003],提示真LBBB组对CRT治疗反应更佳.结论 符合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CRT中更显著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窄QRS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QRS波时限≤120ms、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标准差(SD of time from QRS to peak systolic velocity in ejection phase for 12left ventricular segments,Ts-SD)≥32ms患者行CRT治疗。CRT植入术前及术后1周行心电图检查。随访6~12个月,以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或6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5%以上作为临床有效的标准,负性左室重构定义为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15%。分析CRT植入术前、后QRS波时限(QRSbefore,QRSafter)及QRS波时限缩短值(QRSab=QRSafter-QRSbefore,)对CRT临床疗效及负性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入选31例患者,18例(58.1%)临床有效,其中13例(41.9%)负性左室重构;2各组QRSafter均显著大于QRSbefore(P0.05),QRSafter在负性左室重构组比无负性左室重构组增宽(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before、QRSafter和QRSab不是窄QRS波患者CRT术后临床疗效或负性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植入术前后QRS波时限不能预测窄QRS波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植入CRT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临床上多采用体表心电图中QRS波时限来判定是否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QRS波时限越宽,说明心室电激动顺序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越差,左心室收缩功能也就越差,对于CRT的反应率就越高,QRS波时限与心室不同步程度呈正相关[1-2].理论上,CRT术后QRS波形越窄,所达到的心脏同步效果越好(电同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慢性心衰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振幅的改变特点进行分析并作出总结,探讨此种变化特点对康复指导的意义.方法 选取70例2017年2月-2019年8月在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根据本组患者的QRS波时限将其分成QRS波≥120 ms组(32例)和QRS波<120 ms组(38例),再选取40名同一时期在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将其列为对照组,对其均行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观察并比较各组SV5+RVI振幅、SIII+RI振幅、12∑QRS总振幅(12导联QRS振幅之和),并对不同QRS波时限患者QRS总振幅、LVEDd、LVEF、LAD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SV5+RVI振幅、SIII+RI振幅、12∑QRS总振幅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 有明显的统计学意差异(P<0.05);观察组中,QRS波≥120 ms组患者QRS总振幅、LVEF均低于QRS波<120 ms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QRS波<120 m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左房内径(LA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其QRS波振幅随着时限的延长逐渐降低,且慢性心衰患者QRS波群振幅改变情况与其心功能的变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临床上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时,首先要详细掌握慢性心衰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振幅改变情况的特点,并根据次特点为康复治疗的实施提供指导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与碎裂QRS波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成功行PCI的260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TO患者,按照入院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 QRS组,76例)和无碎裂QRS波组(nf QRS组,184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电图(RT-3DE)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随访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WMSI)、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相比,nf QRS波组患者术后LVEF[(42.1±3.51)%比(53.26±4.47)%,P=0.03]增加、WMSI[(1.61±0.34)比(1.25±0.27),P=0.04]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亦有显著改善(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f QRS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能够改善CTO患者的心脏功能,nf QRS波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显著,分析体表心电图f QRS波可预测术后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 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134例,根据射血分数分为REF组(LVEF<45%,n=60)和PEF组(LVEF≥45%,n=74)。对照组入选同期住院无心衰的冠心病患者60例。各组患者分别测量心电图QRS 波时限、BNP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比较CHF组与对照组、REF组与PEF组间心电图QRS波时限、BNP水平的差异,以及REF组QRS波时限和BNP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结果部分应列举主要数据,并修改英文摘要] CHF组QRS波时限显著长于对照组(118.76±19.90 vs 82.65±6.16 ms,P<0.05),BNP水平亦高于对照组(587.73±642.30 vs 52.99±12.43 pg/ml,P<0.05),LVEF低于对照组(0.48±0.11 vs 0.59±0.05,P<0.05)。REF组 QRS波时限显著长于PEF组(136.43±10.86 vs 102.62±10.07ms,P<0.05),BNP水平高于PEF组(1071.44±625.68 vs 145.49±149.45p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EF组QRS 波时限与BNP呈正相关(r=0.669,P=0.000),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r=-0.176,P=0.000)。结论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 QRS波时限较长,血浆BNP水平较高,并且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差异。QRS波时限和血浆BNP水平可用于辅助判断心力衰竭类型及心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植入CRT/CRT-D患者,根据其术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为二组:正常组(FT33.50 pmol/L),低FT3组(FT33.50 pmol/L),观察二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并观察二组术后FT3的变化。结果CRT术后6个月,二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LVEF升高,其中低FT3组术后LVEF升高更明显(P0.05);二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LVEDd及PASP有下降的趋势。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低FT3组患者FT3水平显著增高(P0.01);正常组患者术后FT3水平与术前无差异。结论低FT3心衰患者对CRT反应不逊于FT3正常患者,其机制可能为CRT提高FT3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与心力衰竭患者左室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10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73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及同期就诊的100例健康体检者(非心衰组),根据心电图QRS时限将心衰组分为QRS时限100 ms组(n=271),QRS时限100 ms~119 ms组(n=108),QRS时限≥120 ms组(n=94)三个亚组。比较心衰组、非心衰组之间QRS时限、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差异,比较心衰组三亚组之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LA、LVEDd的差异,分析QRS时限与心脏超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心衰组较非心衰组QRS时限明显延长(101.45 ms vs.94.95 ms,P=0.000)、LA明显增大(39.73mm vs.31.07 mm,P=0.000)、LVEDd明显增大(51.88 mm vs.43.54 mm,P=0.000)。心衰组三亚组之间LVEF、LVFS、LA、LVEDd有显著差异(P0.05),且QRS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与LA、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QRS时限可作为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及衰竭心脏心室重构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QRS波时限〉120ms患者,CRT治疗前后1周行心电图检查。随访6~12个月,以心功能分级改善I级以上或6ra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5%以上作为临床有效的标准,死亡患者定义为无效,分析CRT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及QRS波时限缩短值对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79例患者人选,57例(72.2%)临床有效;(2)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治疗前舒张压、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能预测CRT的疗效(P〈0.01)。结论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可以预测宽QRS波患者的CRT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0例诊断为CHF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QRS间期分为QRS<120ms组和QRS≥120ms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 QRS<120ms组与QRS≥120ms组心功能NYHAⅡ级和Ⅳ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NYHA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120ms组LVEF均值高于QRS≥120ms组,LVEDd均值小于QRS≥120m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的CHF患者LVEDd明显增大,LVEF显著降低,并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肺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两家医院住院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52例,分为QRS波时限正常组(192例,QRS波时限≤120ms)、QRS波时限延长组(60例,QRS波时限120ms),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血清生化、心脏超声等结果及临床事件资料,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及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QRS波延长组患者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比例、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均较QRS波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与肺心病患者心衰加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肺心病患者评估短期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