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23例不伴有重度肺动肺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腺苷预处理组(腺苷组,n=12)和对照组(n=11)。对照组在升主动脉阻断后采用常规改良冷St.Thomas液使心脏停跳行心肌保护(20?ml/kg),每30?min重复1次。腺苷组在体外循环(CPB)前缓慢静脉推注腺苷2?mg/kg行预处理,30?min内推完,此后施行和对照组相同的CPB和心肌保护方法。心脏停跳后行心内畸形纠治,完成心内操作后恢复心脏血供。观察心脏自动复跳率及术后心律变化、术后2、6、24和48?h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 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缺血末心肌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者。腺苷组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1.6%,而对照组为54.5%(P<0.05),对照组1例术后偶发室性早搏,2例需短时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两组血清CK、CK MB和LDH水平均有升高,但腺苷组在术后不同时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心肌组织形态学可见心肌纤维变性、横纹模糊及间质水肿明显,而腺苷组变化较轻。结论:腺苷预处理可减少心肌细胞缺血引起的心肌酶释放,减轻缺血心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有利于再灌注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不同的腺苷预处理方法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行心内直视手术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患者60例,按术中应用腺苷预处理的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例)。A组:静脉腺苷组;B组:停跳液腺苷组;C组:静脉腺苷+停跳液腺苷组;D组:空白对照组。各组其他处理相同。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阻断升主动脉30 min、开放升主动脉15 min及术后24 h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各组血清cTnT、MDA均有明显升高,A组、B组和C组术中、术后血清cTnT、MDA水平均明显低于D组(P〈0.05)。B组与C组cTnT水平在术后24 h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腺苷能模拟缺血预处理(IPC)的心肌保护效应,并且各种处理方法均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可以根据客观条件灵活实施不同的腺苷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腺苷静脉预处理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非紫绀型先心病及瓣膜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腺苷静脉预处理组;B组:空白对照组;两组其他处理相同。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阻断升主动脉30分钟、开放升主动脉15分钟及术后24小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两组血清CK-MB、LDH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实验组术中、术后血清CK-MB、LD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腺苷静脉预处理能模拟缺血预处理(IPC)的心肌保护效应,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同灌注方法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搏液组(A组)及含血停搏液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围手术期多时点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TnT。结果:术前两组的cTnT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1h至术后24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h、48h,B组cTnT水平明显低于A组。cTnT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cTnT是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含血停搏液比晶体停搏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心脏含血停搏液加入外源性腺苷在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38例心内直视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腺苷组在含血心脏停搏液中加入外源性腺苷(剂量337μmol),对照组单用含血心脏停搏液,分别经主动脉根部或切开主动脉经冠状动脉窦直接灌注,两组分别于心肺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2h,6h、16h,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测血清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观察心脏停跳及复跳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腺苷组诱导停搏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多巴胺用量少,两组术后CK-MB、cTn-I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实验组术后2h的CK-MB、开放后cTn-I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外源性腺苷加入心脏停搏液中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40例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脏停跳后以70~80cm高度落差持续灌注中低温含血停跳液,流量3~5ml/(kg·min),观察中低温含血停跳液持续灌注对心肌保护的效果.结果显示,持续灌注组中CK、CK-MB及LDH含量在心脏停跳及复灌期间皆明显低于冷晶体液间断灌注组,术后心功能状况较好,说明中低温含血停跳液持续灌注法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变温含血停跳液对重症心脏瓣膜置换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连续观察20例瓣膜置换手术,并随机分为晶体组10例和含血组10例,晶体停跳液的温度为4-8℃,含血停跳液的温度为8-35℃不等。分别间断顺灌冠状动脉,达到心电图呈直线。从临床效果、心肌生化(CK、CK-MB)评价两种方法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含血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的情况下,两组术后自动复跳率、起博心律出现率、CK、CK-MB峰值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用不同温度含血停跳液较单纯的冷晶体停跳液具有更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血清CK,CK-MB,LDH,cTnT值的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血清CK,CK-MB,LDH,cTnT值,判断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方法]选择3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及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别于停机时及术后2,24,48,70 h取静脉血测定CK,CK-MB,LDH值;选择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及15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停机及术后5,24,48 h时取静脉血检测cTnT值.[结果]随着主动脉阻断时间的延长,患者血清CK,CK-MB,LDH值呈进行性升高;心脏停跳液用量不相同,血清CK,CK-MB,LDH,cTnT值亦不相同;术中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者血清CK,CK-MB,LDH,cTnT值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血清CK,CK-MB,LDH,cTnT值的变化可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双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分为两组:A组(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17例;B组(间断顺灌组)17例。心肌保护方法:A组(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采用首次顺行灌注1520 ml/kg 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 min逆行灌注510 ml/kg停搏液,在主动脉阻断钳放开前58 min开始逆行灌注温血直至开放;B组(间断顺灌组)采用首次顺行灌注1520 ml/kg 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 min再顺行灌注510 ml/kg停搏液。在CPB开始、术后2 h和24 h分别抽动脉血测定心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CKMM)浓度。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的平均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00.9±19.6)min和(65.6±13.4)min;间断顺灌组的平均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99.1±19.8)min和(69.8±22.1)min。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的82%自动复跳率高于间断顺灌组的47%。两组中的cTnT、CK、CKMB和CKMM浓度,在术后均逐步升高,与CPB开始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上升的幅度小于间断顺灌组,在术后2 h两组中的cTnT、CK和CKMM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采用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方法安全可靠,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常规的间断顺灌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冷晶体停搏液和含血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应用冷晶体或含血停搏液灌注施行冠状动搭桥术35例。冷晶体组采用间断灌注;含血停搏液组灵活交替采用温血、冷血停搏液,结果含量血停搏液组与冷晶体停搏液组术前心功能及血清CK-MB值、冠状动脉搭桥支数、体外循环时间无差异,但含血停搏液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P<0.01)。术后血清CK-MB值、自动复跳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含血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不逊于冷晶体停搏液,主动脉阻断时间对心肌保护有更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瓣膜置换术中冷血停跳液持续-间断灌注技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50例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冷血组和晶体组,心肌保护分别采用冷血持续-间断灌注与晶体液间断灌注,观察两组病例体外循环前后心肌酶谱(CK、CK-MB、LDH)变化、术后低心排发生率、利尿剂用量和血钾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后冷血组CK、CK-MB、LDH升高值均低于晶体组(P<0.05);冷血组术中血液稀释程度减轻,术后利尿剂用量减少,低心排和低血钾发生率低于晶体组(P<0.05)。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冷血停跳液持续-间断灌注技术可改善心肌保护效果,降低术后低血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曲美他嗪预处理对瓣膜置换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口服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辅助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曲美他嗪预处理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min(T1),术后6h(T2)、12h(T3)及24h(T4)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主动脉开放后各时点cTnT、CK及CK—MB浓度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对照组中T1、T2、T3、T4时点cTnT、CK浓度及T2、T3、T4时点CK—MB浓度明显高于曲美他嗪预处理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口服预处理能够提升体外循环辅助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损伤诊断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血清标记物———心脏肌钙蛋白T(cTnT)来判断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 32例 ,随机分为预处理组 (实验组 )和对照组 ,两组在疾病种类、术中升主动脉阻断及转流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分别测定术前 ,术后 4h ,2 4h及 72h血清cTnT含量。结果显示 ,缺血预处理组不但降低术后血清cTnT升高的峰值 ,而且使cTnT的含量较快地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与冷停跳手术心肌酶学的变化,明确不停跳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冷停跳组),每组30例。两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5min,体外循环后2、6、24、48h采血测定心肌酶(CK、CK-MB、LDH、AST)。结果:对照组再灌注后CK、CK-MB、LDH、AST明显增高,与实验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浅低温不停跳手术能降低心脏手术患者CK、CK-MB、LDH及AST活性,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近年来对急性心肌损伤诊断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血清标记物——心脏肌钙蛋白T(cTnT)来判断缺血顸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32例,随机分为顸处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疾病种类、术中升主动脉阻断及转流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分别测定术前,术后4h,2,4h及72h血清cTnT含量。结果显示。缺血顸处理组不但降低术后血清cTnT升高的峰值,而且使cTnT的含量较快地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ECC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56-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173min,心脏停跳时间48-179min,术中灌注压50—80mmHg,心脏自动复跳22例,电击复跳6例,死亡3例,死亡率10.7%。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综合性的心肌保护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预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结扎新西兰大耳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min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120min,制作急性心肌缺彬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40min,放松结扎线后再灌注120min;缺血预处理(IPC)组:缺血5min,再灌注5min,反复3次,余处理方法同I/R组;蛇床子素预处理(Ost)组:缺血前30min经耳缘静脉静注蛇床子素25mg/kg,5min内注完,余处理方法如I/R组。于实验结束时从右心室取血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漏出率;采用TUNEL法原位标记缺血区凋亡心肌细胞并计算凋亡率。结果:各实验组血清SOD活性均较对照组高,MDA含量、cTnI及心肌酶(LDH、CK及CK—MB)漏出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各实验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蛇床子素注射液预处理可减轻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肌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脂肪乳后处理对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将心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20例,于主动脉开放即刻从体外循环机内快速注入200mL脂肪乳;对照组20例,同法注入200mL生理盐水。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及主动脉开放后0.5、1、2、4、24h采集桡动脉血,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同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心脏复跳情况、多巴胺使用量和术后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24h尿量和24h胸腔引流量。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多巴胺使用量、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24h尿量及24h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LDH、CK、CK-MB、cTnI水平均较主动脉阻断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DH在主动脉开放后24h时降低(P<0.05),cTnI和CK在主动脉开放后4、24h降低(P<0.05),CK-MB在主动脉开放后2、4、24h时间点降低(P<0.05)。结论 体外循环脂肪乳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释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对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对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两组,Ⅰ组(10例)用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Ⅱ组(10例)采用渚低温冷血停跳液间断灌注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在转流前,同中复温开始时及停机后1h,分别采血测定分析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转流期间和停机后1h,两组的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下降(P<0.05);Ⅱ组的红细胞刚性指数在转流期间高于转流前(P<0.05)。结论:用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易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保证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停跳心脏的效果。方法 选成年健康雄性杂种犬5 例,建立体外循环模型。阻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灌注200 μmol/L温血尼可地尔(Ⅰ组)500 mL,观察心脏停跳情况。30 min 后开放,观察心脏复跳情况。复跳30 min 再阻断升主动脉,灌注100 μmol/L温血尼可地尔( Ⅱ组) ,其他同Ⅰ组。第2 次复跳30 min 后第3 次阻断,造成单纯全心缺血,观察心跳情况。结果 两组浓度的药物均可使犬心停跳,再灌注后可复跳;单纯全心缺血30 min 未见停跳。结论 200 μmol/L和100 μmol/L的尼可地尔均可使犬心停跳,再灌注后可复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