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疗“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2.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以上两条可知,半夏泻心汤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和肠道,属于调和肠胃之剂,在临床上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常而致的肠胃不和的常用方.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体会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只要辩证病机符合"半夏泻心汤证",遂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甚佳,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泻心汤类方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应用本方为主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获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治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笔者自2000年-2003年,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老年人慢性胃炎9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寒温平调,辛开苦降,具有消痞除满之功。是和解少阴之代表方剂之一,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为汉代医祖张仲景所创制,首见于《伤寒论》,主用于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邪气入里,以致寒热互结于中洲,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痞症。因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切而被后世人们所青睐。同时也因而衍化出许多方剂而来,如枳壳桔梗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泻心汤、枳实消痞丸、中满分消丸、乔氏阴阳攻积丸、加减半夏泻心汤、连朴饮、蚕矢汤等。  相似文献   

9.
认为三焦与痞息息相关。运用三焦理论来阐释半夏泻心汤,拓展了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为经方活用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始载于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一书。由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其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专方,主要用于心下痞、呕吐、下利而烦为表现的疾病。本文报道一则其治疗利拉鲁肽注射后引起的顽固性腹泻的有效案例,表明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反应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传统经方半夏泻心汤对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加减治疗。结果半夏泻心汤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如食管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均有很好的疗效。结论本方辛开苦降甘润,泻不伤正,补不滞中,具有寒热平调、补泻兼施、消痞散结之功。临床上只要符合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病机的消化道疾病均可用之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五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按之自濡等证,但其证治与组方各有所异。本文试将自己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方的证治组方规律、临床运用谈几点意见。五泻心汤证治组方规律五泻心汤所治皆以心下痞满,按之自濡为主证。如论中第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各方证治及组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出白张仲景《伤寒论》,原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原为小柴胡汤误下三种变证之一而设,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半夏泻心汤."方由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补中焦,被历代医家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原为心下痞之主方。基于仲景学说,医家多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疾病,其在临床消化科更为常用,是公认的治疗中焦脾胃疾病的良方。中医讲求病因辩证,结合临床实践不难发现,半夏泻心汤在现代医学中应用颇多,在Hp相关性胃炎、溃疡性疾病、癌前病变及癌症等一系列疾病中发挥功用,关键在于辨证论治、人病一体相结合,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始载于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一书。由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其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余在临床上,应用本方,不拘于小柴  相似文献   

18.
胡珂擅长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诸病。他强调在辨证基础上注意舌诊以辨清其寒热虚实偏颇,广泛将半夏泻心汤应用于口疮、口臭、不寐、吞酸、痞证、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等病。本文概括其应用半夏泻心汤临床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痞证的分类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仲景《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 将痞证分为热痞、热痞兼表阳虚、呕利痞、水饮食滞痞、胃虚痞、痰痞、气痞等七类。并根据其共同发病机理,探讨其治疗方法。着重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各类痞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暑泻3例黄雪梅(成教部410007)主题词半复泻心汤/治疗应用,腹泻/中医药疗法,儿童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为痞证而设,笔者用其治疗小儿暑泻亦效如桴鼓。现将典型病例整理如下:例1刘某,男,2岁,1993年7月13日诊。其母代诉,患儿平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