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XML实现变电站中IED的自动识别和远程配置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针对目前在变电站二次系统改造中出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升级维护工作量大、成本高的情况,提出使用基于XML的配置文件对智能电子设备(IED)的配置进行描述,通过在系统端和站端传递配置文件对站端设备进行自动识别和远程配置的方法。对配置所涉及的一、二次模型进行统一建模,根据IEC 61850协议的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和系统实际需要对配置文件所用语言进行了定义。文中还在调度端、通信网络、站端和与其他自动化系统互联以实现信息共享等方面对技术基础、成本等实现条件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
部分省电力公司建设了智能变电站配置文件运行管理系统,针对智能变电站系统配置描述文件(SCD)、智能装置实例配置文件(CID)、回路实例配置文件(CCD)、智能装置能力描述文件(ICD)等配置文件开展管控工作,但仍然存在管控配置文件与现场装置运行配置文件不一致问题。以网络分析仪在变电站实时运行及与全站二次设备可靠通信的特点,利用报文分析、服务解析、网络节点变化、校验码等手段,实时对装置运行配置文件与归档配置文件进行比对分析,实现配置文件从站端到调度端全方位立体化管控,实现了配置文件离线、在线多维度无缝隙管控,提升了智能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源端维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一种源端维护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电力二次系统的模型数据共享技术,其在电力系统厂站端采用IEC 61850标准进行全站建模,对变电站的电网结构、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及一、二次设备关联关系进行建模,生成变电站配置描述(SCD)文件,并转换成IEC 61970公共信息模型(CIM)文件,然后由主站自动导入;厂站端还需提供接线图的可缩放矢量图形(SVG)模型给主站端;主站端可以向厂站端订阅需要监测的数据。通过上述过程,一个新建的或改造后的变电站(电厂)的二次信息可以免除传统的手工维护过程,同时模型、图形、数据可以在任何互联的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中共享。  相似文献   

4.
李金  张喜铭  胡荣  许艾  周华锋  邱荣福 《中国电力》2021,54(11):206-213
目前,变电站自动化设备软件与配置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测与验证也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给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维带来了极大风险。通过对网省/地三级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体系架构设计解决设备软件等软件版本的集中统一管理、管控;基于数字认证技术与国密算法对变电站内设备软件进行数字签名、验证,实现软件版本完整与可追溯。其核心内容及创新点包括:通过设计一套网省/地三级自动化运维管理系统来实现变电站设备软件、配置文件的集中统一管理、管控;采用基于数字认证技术与国密算法实现设备软件、配置文件的逐级数字签名与验证,解决软件版本在各流程环节的完整性与可追溯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智能变电站信息提取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电站配置语言是基于可扩展语言(XML)的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结构进行统一描述的一种语言,受lEC61850规定的统一的schema文件约束。在智能变电站站中需要通过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和采样值(SMV)2种通信技术对智能电子设备中的数据集进行收发。文章在研究XML解析和变电站配置文件内部数据关联性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对变电站配置文件信息提取工具。该工具能够根据解析的结果重新构建动态链表将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同时自动生成工程所需的配置文件和CID文件。  相似文献   

6.
提出基于SVG/XML/CIM的变电站自动化工程配置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即将可扩展矢量图形(SVG)作为变电站图形和完整配置信息封装为整体的信息载体,在子站侧提供基于SVG及公共信息模型(CIM)设计并封装了完整配置信息的变电站一次引导图、电网地理接线引导图的配置编辑系统,进行电网拓扑、变电站一次引导图、自动化系统(主站、子站、智能电子设备)、通信系统等配置。该编辑系统将与主站实现信息交互,通过Java RMI或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将子站完成的配置信息远传至主站自动入库,实现了“子站侧图形配置、主站侧免维护”的开放式工程配置系统,并在实践中获得了应用。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一体化建模与模型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接口与功能规范的分析,提出从在线监测智能电子设备(IED)到站端监测单元与状态监测主站的一体化建模方法。针对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主要关注一次设备及其部件的实体信息的特点,采用公共信息模型的电力系统资源类和资产类,建立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电网结构与一次设备模型,并给出站端监测单元与状态监测主站之间的模型共享实现方案,以减少建模的工作量,保障模型的一致性。以IEC 61850模型为基础,对状态监测数据接入规范进行扩展,建立在线监测IED与站端监测单元的设备参数与数据模型,并给出在线监测IED与站端监测单元之间数据映射的实现方法,以实现在线监测数据模型的源端维护。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快速发展,站内二次设备实现了数据模型的标准化,设备间实现了数字化互通互联,但在运行维护层面仍沿用传统的就地检修方式。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终端技术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远程管理方案,并根据此方案开发了虚拟终端系统。该系统由主站端远程浏览服务器、主站端浏览软件、子站端代理服务器3部分组成,通过主站端可随时远程查看智能变电站内二次设备运行情况,便于全局掌握变电站运行状态,缩短了故障处理响应时间,降低了运维成本。  相似文献   

9.
刘东  刘彬  杨嘉祥 《黑龙江电力》2010,32(2):110-114
介绍了基于XML的SCL和它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种配置文件及配置过程。通过对一个简单变电站的SCL描述,分析了应用SCL的配置方法,并选择了能够实现SCL配置文件的XML-pad工具来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配置结构。该工具的应用可以提高SCL文件的编写效率,进而推动IEC61850新标准在电力系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是电网能源转换和运行控 制的核心节点,当前数字化、标准化的智能变电站已广泛建设,数据通信网关机信息点表是变电站与主站信息交互的基础和关键。新建变电站时需要站端与调度主站逐条人工比对信息正确性,数以千计的信息点使得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提出变电站监控信息自动核对新方法,以智能变电站全站配置文件(SCD)和远动信息配置文件(RCD)为基础,利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搭建系统实现新建变电站监控信息的自动核对,为新建变电站信息点表核对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智能变电站SCD文件生成复杂,同时这些过程均需人工配置,易由于人为因素引起错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即插即用文件自动配置技术。首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配置文件自动生成下发的机制进行了说明,从智能变电站二次PNP对象、智能变电站PNP注册管理和智能变电站PNP对象通信接口阐述了P2P信息交互架构。设计了配置文件自动配置逻辑,并对SCD配置文件自动配置、间隔层二次设备自动配置和过程层二次设备自动配置分别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基于IEC61850的即插即用标准接口模型,并对各类接口分别进行了说明。最后,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配置文件自动配置应用证明了所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刘杨 《电世界》2007,48(11):22-25
我分公司2005年大修时对5个变电站进行了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改造前,这5个变电站一次和二次有关设备已加装电量和非电量(如温度、压力)变送器或传感器,在站内装设远动终端装置RTU和远动通道等设备,具备四遥功能(遥测、遥信、遥控、遥调)。但RTU经常出现故障,轻则造成总变电站不能对分变电站进行监控,严重时发生高压断路器误动作,造成全站停电。因此,大修期间决定对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快“无人值守+远程运维”的变电运维新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端数据推送的智能变电站远程可视化运维与无人值守技术,搭建智能变电站远程可视化运维系统,通过站端在线数据采集装置对变电站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然后将数据推送汇总到主站端在线监视系统。主站端在线监视系统通过图形化建模技术实现站端一二次设备状态远程可视化,通过制定智能巡视策略定期对站端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通过隔离装置进行数据跨区穿越,将保护动作信息实时主动推送到运维相关人员的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智能变电站远程可视化运维与无人值守。通过变电站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秦莹 《电工技术》2018,(8):117-120
为实现对继电保护和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操作、调试维护、检修试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定了一套多级协同的电力系统二次专业培训基地建设方案,采用部分真实的二次设备,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电力系统二次专业培训系统,涵盖了主站端调度员和子站端操作员的培训需求.主站和子站间通过模拟的电力调度数据网进行组网,实现信息交换,形成多级协同,为继电保护、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逼真的培训环境.通过仿真培训,现场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了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配置语言(SCL)及微软公司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组件库MSXML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变电站配置文件建立智能电子设备IED模型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了根据IED的配置文件动态建立IED模型的方法,最终给出了动态建模的具体实现过程及结果,为进一步实现设备即插即用做准备。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对继电保护和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操作、调试维护、检修试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定了一套多级协同的电力系统二次专业培训基地建设方案,采用部分真实的二次设备,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电力系统二次专业培训系统,涵盖了主站端调度员和子站端操作员的培训需求。主站和子站间通过模拟的电力调度数据网进行组网,实现信息交换,形成多级协同,为继电保护、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逼真的培训环境。通过仿真培训,现场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电力系统厂站端二次系统的设备及网络结构、设备运行工况及信息的安全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电力系统厂站端二次系统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方案,研究并实现1套针对各种二次设备的综合监管系统,该系统具有可伸缩扩展性,可提升电力系统厂站端二次安全防护监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进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个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的应用已是电力系统变电站发展的大势所趋,变电站新老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改造过程,又是众多专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进行的一个复杂过程,1个变电站的改造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变电站的改造不能一步到位、全部完成。而对于调度和监控人员又需要随时掌握变电站所有设备的运行状况并根据情况改变变电站的运行方式。这样二者就产生了矛盾,针对这一问题,级联式综合自动化系统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淮南供电公司洞山变电站综自改造过程中,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妥善合理地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状,分析了内蒙古电网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设备配置分散、信息共享程度差、网络安全系数低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内蒙古电网的变电站一体化监控平台建设方案,实现网络结构优化、站内设备完整监控、设备合理配置,以及与主站端进行信息交互并可接受主站端下发的各种调度控制指令等功能,整合了系统资源,提升了设备性能。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电业局66kV经纬变是担无人值班设计的,是一座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变电所。二次系统采用了微机保护、微机远动和变电站远方监控设备。于1993年2月开始设计,1994年12月投入运行,变电站微机监控系统在所内实现了经RTU遥控开关、调整主变分接头、数据采集和处理、事件顺序记录、历史数据存贮、大屏幕CRT显示运行状态和打印制表等功能。1995年4月变电站微机监控设备迁移至哈局调度端,在远方实现了上述功能。目前该系统设备运行稳定,所内监控、制表等大部分工作已完全在调度端完成,变电所内部实行减人运行。现主要介绍二次系统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