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肖春  马建民  王宁利 《眼科研究》2009,27(10):858-862
目的探讨NFκ-B抑制剂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在大鼠滤过性手术中抗瘢痕化的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PDTC组、丝裂霉素C(MMC)组3组,双眼均行手术。术后每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记录滤过泡存活时间。另取9只SD大鼠,每组3只,单眼手术,7 d后处死,观察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滤过泡存活时间,PDTC组为(13.16±2.588)d,MMC组为(13.75±2.352)d,阴性对照组为(10.06±1.806)d,前2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混浊,MMC组3眼,PDTC组1眼。病理切片显示术后7 d,对照组见较多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组织。结论PDTC抗瘢痕作用与MMC类似,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望成为青光眼术中抗瘢痕增生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作大鼠青光眼滤过手术模型,对以往建立的动物模型进行补充,以更好地开展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相关研究. 方法 SD大鼠10只,制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通过全巩膜隧道穿人前房25号硅胶管,末端埋于结膜下,连续缝合结膜瓣.同样方法做另外3只大鼠,分别于术后2、5、11 d取眼球做组织学检查,观察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通过大鼠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可以在结膜下形成良好的滤过泡,经过7~11 d逐渐瘢痕化.结论大鼠引流管植入术是一个可靠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可用于滤过手术后伤口愈合、瘢痕化过程及滤过手术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抗滤过泡的瘢痕化是眼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已证实热休克蛋白47(HSP47)的表达上调与人体多个器官和组织胶原纤维的合成以及组织纤维化过程密切相关,但其与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纤维化是否有关尚不清楚。目的探讨HSP47与大鼠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组织纤维增生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pargue—Dawley(SD)大鼠10只,所有大鼠右眼均行常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眼。应用随机数字法将术眼随机分为术后7d组和14d组,每组5只。术后每日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眼前节情况。分别于术后7d和14d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制备正常对照眼结膜组织和手术眼术区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标本中胶原纤维的增生及HSP47在滤过泡中的表达情况,计算标本中HSP47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即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10只大鼠右眼术后均可见弥散隆起的结膜滤过泡,局部炎症反应轻微。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眼结膜下组织比较,抗青光跟滤过术后术跟滤过泡组织中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呈疏松束状至致密束状排列。HSP47在SD大鼠正常对照眼结膜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见棕黄色染色,而在滤过术后7d的滤过泡组织中,HSP47在阳性细胞中染色强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强,HSP47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6.40±1.12)%,与正常对照组的(13.70±0.7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滤过术后14d时HSP47在滤过泡中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3.90±0.76)%,与术后7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SD大鼠抗青光眼滤过术后HSP47的表达量与滤过泡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相一致,提示HSP47在胶原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滤过泡瘢痕化是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汉防己甲素(Tet)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从而具有抗滤过术后瘢痕化的潜在作用。目的了解兔眼滤过性手术中植入Tet缓释系统(DDS)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将18只新西兰白兔36只眼行滤过性小梁切除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眼,术中按照分组将含0.3mgTet、0.2mgTet的DDS及无药物的空白DDS分别植入各组兔眼结膜瓣下。术后l、4、7、10、14d在裂隙灯下依据邻近角膜厚度标准的滤过泡面积对滤过泡进行评分;术后7d、14d行活体滤过泡组织的共焦显微镜检查,然后制备滤过泡组织学标本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各组的平均滤过泡得分显示,术后4~14dTetDDS组兔眼的滤过泡评分明显高于空白D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14d,0.3mgTet组兔眼的滤过泡评分高于0.2mgT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下及共焦显微镜下滤过泡形态学观察显示,术后7d、14dTetDDS组兔眼均可见清晰的滤过泡腔隙,滤过泡上皮下平均囊腔数量值及囊腔面积均大于空白DDS组(P〈0.01),0.3mgTet组兔眼滤过泡上皮下平均囊腔数量值及囊腔面积均大于0.2mgT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研究还表明,0.3mgTet组兔眼滤过泡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轻于0.2mgTet组和空白DDS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TetDDS能有效抑制滤过性手术后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提高兔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γ-干扰素对实验性青光眼滤过术瘢痕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γ-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在实验性青光眼滤过术中抗结膜下瘢痕形成的效果。方法1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每组8只16眼。均行小梁切除术,用药组于术毕即刻、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结膜下注射γ-IF500×10^3 IU,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作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滤过泡及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结果IOP:2组术后IOP均较术前下降,但2组间术后IOP无差异。功能性滤过泡:用药组14眼,对照组6眼。电镜观察:术后21d,用药组纤维排列整齐;对照组纤维排列紊乱。光镜观察:术后21d,用药组结膜下组织疏松,可见纤维间隙,成纤维细胞较少;对照组结膜下被纤维组织填充,成纤维细胞较多。结论γ-IF可有效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及巩膜瘘道阻塞,提高滤过术成功率,有临床应用价值。【眼科新进展2007;27(2):99-10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蒜素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兔眼滤过泡瘢痕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健康同品系大白兔36只72眼,随机分成大蒜素组、丝裂霉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24眼,均行小梁切除术。各组分别将浸有大蒜素(1.112 kg·L-1)、丝裂霉素(0.3 g·L-1)、生理盐水的棉片放置于结膜囊-巩膜瓣-巩膜床层间,5 min后完全取出棉片,充分冲洗。术后各组分别测眼压,观察滤过泡的形态,计算滤过泡面积并行眼前节照相。术后28 d处死各组兔,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对比观察各组结膜下瘢痕增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3组眼压较术前降低,随后眼压逐渐回升。各组不同时间内的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1 d、4 d、7 d、14 d两两比较中除术后4 d丝裂霉素组眼压比生理盐水组低(P=0.025)外,其余各时间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8 d生理盐水组眼压高于大蒜素组和丝裂霉素组(均为P<0.05),大蒜素组和丝裂霉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 3组滤过泡面积分别达到最大值,之后滤过泡面积逐渐减小。统计学分析结果示3组滤过泡面积减小量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是不同的(P<0.05)。不同分组之间的滤过泡面积减小量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大蒜素组与丝裂霉素组滤过泡面积减小幅度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比大蒜素组和丝裂霉素组的滤过泡面积减小速度更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8 d各组结膜上皮均完整无破损及增厚。HE染色显示大蒜素组和丝裂霉素组兔眼瘢痕组织较少,滤过通道较宽;生理盐水组兔眼瘢痕组织较多,滤过通道狭窄。Masson染色显示大蒜素组和丝裂霉素组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滤过区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疏松,结膜及巩膜间隙较宽;生理盐水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滤过区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致密,结膜及巩膜间隙较窄,形成大量的瘢痕组织。术后 28 d 根据胶原纤维占整个结膜和巩膜空间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大蒜素组[(58.13±5.33)%]比丝裂霉素组[(62.42±2.95)%]胶原纤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蒜素组和丝裂霉素组均比生理盐水组[(89.75±3.91)%]胶原纤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大蒜素和丝裂霉素有着相同的功效,可通过抑制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化,对功能性滤过泡有一定的维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制作合适的青光眼滤过术后球结膜滤过泡的动物模型并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病理变化,并掌握青光眼术后抗滤过泡瘢痕化治疗的时间窗和治疗靶点。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滤过术后球结膜滤过泡生存时间、形态学及组织学改变,了解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后滤过泡的形成及瘢痕化进程。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前房引流管植入法建立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分别于术后1、3、5、7、14、28d处死大鼠,获得术眼结膜滤过泡组织,并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滤过泡的变化。参照Kronfeld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分型方法对滤过泡进行分型,标尺测量滤过泡的长度和宽度,观察术后不同时间滤过泡面积的变化。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获取滤过区组织,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动态观察术后滤过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所有术眼在术后第1天均形成不同程度隆起的滤过泡。滤过泡生存时间为7~17d,平均生存时间为(11.93±2.23)d;术后1~5d,滤过泡的生存率均为100%,术后7d降至77%,术后14d降至20%,术后28d功能性滤过泡全部消失。术后5d,均为功能性滤过泡,均为Ⅰ型;术后7d,23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13眼,Ⅱ型10眼;术后14d,4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2眼,Ⅱ型2眼。滤过泡面积由术后第1天的(7.50±1.08)iTlm。逐渐缩小为术后第14天的(1.83±0.35)mm。。术后不同时间点滤过泡面积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056,P=0.000),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1~3d滤过泡组织的病理改变以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充血等炎症改变为主,自术后第5天,滤过泡组织成纤维细胞增加,随着时间延长,滤过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性滤过泡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32例(32眼)进行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并进行针刺分离,观察分离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观察3~18(平均8.9±4.5)mo,针刺后3mo平均眼压由(30.6±6.2)mmHg降至(16.7±5.2)mmHg,总成功率为84%;随访≥6mo,眼压由治疗前(31.2±7.2)mmHg降至(17.8±5.8)mmHg,总成功率为84%;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随访6mo以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76%;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有前房延缓形成3眼和前房少量积血3眼,3d后均自行恢复。结论: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刺分离对瘢痕性滤过泡的功能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 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抑制作用受到关注.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效果.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9周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个组,各组兔右眼均行常规小梁网切除术.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兔眼术毕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0.05 ml(25 mg/ml),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分别于术毕及术后3、7d注射贝伐单抗,每次均注射0.05 ml,丝裂霉素C组兔眼术毕局部涂用丝裂霉素C,生理盐水组兔眼术毕以同样的方法注射0.05 ml生理盐水.所有兔眼术后每隔1日用Schi(o)tz眼压计测量眼压,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其表面的血管分布,并用卡尺测量和计算滤过泡面积.分别于术后14d和28 d摘取实验眼行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滤过道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以计算微血管数目. 结果 各组兔眼术后眼压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P=0.47).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兔眼滤过泡的形态比较,术后7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高度隆起且弥散,表面血管稀疏.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生存时间为27 d,而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均为19d,生理盐水组为13d.术后14d各组兔眼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分别为(49.18±1.54)%、(26.41±1.23)%、(50.68±1.87)%和(70.63±1.81)%,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均低于生理盐水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胶原纤维百分比为(66.82±1.53)%,其他3个组出现瘢痕化.术后14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 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且为3.51±0.31,均高于贝伐单抗注射组、丝裂霉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有助于维持功能滤过泡的形态,抑制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对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细胞水平的观察,研究结膜滤过泡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滤过性手术的滤过机制.方法 对小梁切除术后3周至510周的59例患者共86只眼行裂隙灯、眼压及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将受试眼的滤过泡分为两种类型:①功能性滤过泡型(43只眼);②非功能性滤过泡型(43只眼).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过MMC再将各型滤过泡分为Normal组与MMC组.对各组滤过泡中微囊泡的大小、数量、结缔组织的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透明的微囊泡,上皮下存在比较疏松的结缔组织;而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没有或仅有少许透明度较低的微囊泡,结缔组织极致密;功能性滤过泡中出现新生血管的比例远远小于非功能性滤过泡.与Normal组相比较术中联合应用MMC的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直径较大、壁薄的微囊泡,其上皮下结缔组织较疏松,各层组织内均可见大量高反光颗粒;而术中联合应用MMC的非功能性滤过泡仅结缔组织比Normal组疏松.结论 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能对结膜滤过泡进行诊断成像,是一种与来自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完全吻合的新的活体检查方法 ,对将来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及其治疗。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青光眼滤过手术67例(8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14例14眼,其中渗漏性滤过泡1眼,滤过泡瘢痕4眼,包裹性滤过泡9眼。此14眼经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眼球按摩及球结膜粘连分离等治疗均使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及时正确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We used delayed 5-mg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s of 5-fluorouracil as an adjunct to filtering surgery in ten eyes with refractory glaucoma. The first 5-fluorouracil injection was made three to 15 days postoperatively and was used only when clinical signs suggested an impending bleb failure. These signs included flattening and localization of bleb, increased vascularity, early subconjunctival scarring, loss of microcystic conjunctival changes, and increa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fter a follow-up of ten to 17 months (mean, 13.7 months), an intraocular pressure of less than 21 mm Hg was attained in five eyes without medication and in four eyes with medication. The treatment failed in one eye. The average dose of 5-fluorouracil was 28 +/- 12 mg per eye. There were no conjunctival wound leaks. Six eyes developed transient corneal epithelial defects. The modified administration of 5-fluorouracil can result in fewer conjunctival wound leaks. Its use can be limited to those patients who show evidence of impending bleb failure.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形成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球结膜滤过泡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的表达对于术后瘢痕形成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滤过区组织中MMP-2及TIMP-2的表达与瘢痕形成进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将63只6~8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3、5、7、14、28 d组,每只大鼠任选一侧眼为实验眼.采用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建立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球结膜滤过泡的形成情况及眼前节反应,各组于相应时间点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其中3只眼制备完整眼球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检测标本中MMP-2及TIMP-2的表达和定位;另取6只大鼠结膜滤过区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MMP-2和TIMP-2在滤过区组织中的动态表达. 结果 所有术眼在术后第1天均形成不同程度隆起的滤过泡,维持时间为7 ~17d,平均生存时间为12d.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滤过区组织中M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21.67±4.37,在术后3d组开始逐渐增高,为183.67±5.61,术后7d组达峰值,为230.50±8.48,随后逐渐降低,术后28 d组为172.33±8.43,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滤过区组织中M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18,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滤过区组织中TI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02.50±6.25,在术后3d组开始明显升高,为162.67±7.00,术后5d组TIMP-2蛋白表达量达峰值,为232.00±11.03,之后逐渐下降,术后28 d组降至150.50±6.4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组间滤过区组织中TI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34,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MP-2、TIMP-2仅在大鼠结膜上皮层微弱表达,呈红色荧光,而在术后大鼠滤过区结膜组织上皮层和固有层均呈强荧光. 结论 MMP-2和TIMP-2在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区组织的动态表达与滤过泡的纤维化过程相一致,提示MMP-2和TIMP-2参与结膜滤过泡的瘢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是控制高眼压的主要方法,而滤过泡的纤维增生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瘢痕药物是抗青光眼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目的探讨紫杉醇在小粱切除术中的应用,评价紫杉醇对结膜下滤过泡的抗增生作用。方法32只家兔双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0.3g/L丝裂霉素C(MMC)组、0.2g/L紫杉醇组及0.3g/L紫杉醇组,每组8只兔16只眼。滤过手术术中巩膜瓣下分别用生理盐水、MMC、0.2g/L紫杉醇及0.3g/L紫杉醇浸泡3min。术后4、7、14、28d用Schlitz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情况,并分别在上述各时间点处死2只兔,摘除动物眼球,取5mmx5mm滤过道处组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Massoni色染色比较各组滤过道开放情况、炎性细胞数量和新生胶原纤维的增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第4天,4个组兔眼压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4,P=0.83;F=0.57,P=0.87)。术后第7、14、28天,MMC组、0.2g/L紫杉醇组及0.3g/L紫杉醇组眼压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g/L紫杉醇组眼压值均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4个组兔手术眼均为功能型滤过泡,术后第7、14、28天,MMC组、0.2g/L紫杉醇组功能型滤过泡的眼数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但少于0.3g/L紫杉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表明,术后生理盐水组滤过道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其他3组,0.3g/L紫杉醇组炎性细胞浸润最少。Masson染色显示,0.3g/L紫杉醇组新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明显少于其他3组。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局部应用紫杉醇能抑制炎性细胞、胶原纤维的增生,有助于功能型滤过泡的形成,可有效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5.
穆凯  应方微  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9):1675-1676
目的:解明胶壳聚糖可吸收膜支架对缓解兔眼实验性滤过泡瘢痕化的作用。方法:制备明胶壳聚糖可吸收膜,兔眼滤过手术中植入结膜下,并设立对照组。术后裂隙灯观察滤过泡情况。术后7,14d摘除眼球后常规病理HE染色,计算滤过泡腔面在结膜中形成的面积百分比,并按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明胶壳聚糖可吸收膜对滤过泡形成及纤维化的影响。结果:术后7d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见弥散隆起的滤过泡。术后14d实验组可见滤过泡扁平,对照组滤过泡完全消失。术后7d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高倍视野下滤过泡腔面积在结膜中形成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16%±1.02%,5.96%±0.85%,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术后14d实验组滤过泡腔面积在结膜中形成的面积百分比1.09%±0.13%,对照组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滤过泡,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t=8.52,P=0.012,实验组的滤过泡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明胶壳聚糖可吸收膜的支架作用对术后滤过泡的维持及防止滤过泡瘢痕化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和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对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将45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并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者随机分成2组:A组:27眼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B组:28眼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术后观察2组患眼眼压、滤泡、前房深度。全部患者术后观察6个月。结果2种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降眼压效果(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眼球按摩促进滤泡形成中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B组多于A组。结论2种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都有相同良好的效果。鉴于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眼球按摩中有较高被动性滤泡渗漏,因此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