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由于肝脏可合成和分泌脂蛋白,并可通过与脂蛋白降解有关的脂蛋白脂酶和与胆固醇酯化有关的卵磷脂-胆固醇转酰基酶的生成作用来调节脂蛋白的代谢,故作者曾探讨了脂蛋白的分析对评价肝病的意义。每周2次从病毒性、酒精性和药物诱发的肝炎患者抽血,作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百分比等分析,并作脂蛋白电泳、卵磷脂-胆固醇转酰基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是血浆脂蛋白中催化游离胆固醇酯化的关键酶,在高密度脂蛋白代谢和胆固醇逆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LCAT研究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LCAT生物化学特性、在脂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及准确测定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姜黄素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酶学机理.用高脂膳食喂饲Wistar大鼠4周,造成食饵性高脂血症,然后用高、低两种剂量的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血脂康、非诺贝特进行实验性治疗。给药3周后处死动物,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同时测定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肝素化血浆总脂解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结果发现,高、低剂量姜黄素、非诺贝特和血脂康均能使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降甘油三酯作用高剂量姜黄素和非诺贝特最优,降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低剂量姜黄素和血脂康最优,高剂量姜黄素和非诺贝特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同时能降低肝脏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高、低剂量姜黄素能显著提高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降低血浆游离胆固醇含量,高、低剂量姜黄素和非诺贝特能提高血浆总脂解酶和脂蛋白脂酶活性,高剂量姜黄素还能显著提高肝脂酶活性。结果提示,姜黄素具有明显的降低肝脏和血清脂质的作用,可能与提高血浆脂蛋白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信号转导通路在内脂素调控人THP-1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中的作用,探讨内脂素诱导泡沫细胞形成的机制和途径。方法 THP-1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随机分组,给予不同浓度的内脂素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进行干预,分别运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和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荧光学法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含量,总胆固醇与游离胆固醇之差为胆固醇酯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内脂素组细胞内脂滴形成增加,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升高(P0.05);随着内脂素浓度(10-7mol/L、10-6mol/L和10-5mol/L)升高,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r值分别为-0.73和-0.83,P0.05),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r值分别为0.91和0.72,P0.05)。与内脂素组比较,罗格列酮组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细胞内胆固醇酯含量降低(P0.05);随着罗格列酮浓度(10μmol/L、15μmol/L和20μmol/L)升高,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r值分别为-0.69和-0.84,P0.05)。结论内脂素呈浓度依赖性下调THP-1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的表达,上调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的表达,而罗格列酮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内脂素所诱导的上述效应。提示内脂素可能通过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信号转导通路上调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使细胞内胆固醇酯合成增加,从而诱导泡沫细胞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分化相关蛋白是否与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或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相互结合。方法5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RAW264.7细胞0、0.5、1、3、6h,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脂肪分化相关蛋白、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和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与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或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是否相互结合。结果随着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RAW264.7细胞孵育时间的延长,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脂肪分化相关蛋白、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和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的mRNA和蛋白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与0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n=3)。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RAW264.7细胞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0、0.5、1、3h时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与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结合,6h时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与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不结合;孵育0、0.5、1h时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与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不结合,3、6h时与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结合。结论在荷脂的RAW264.7细胞中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与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及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相互结合。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与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和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在细胞内脂质代谢中可能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卵磷脂和鞘磷脂对高密度脂蛋白 3介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测定了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磷脂含量及游离胆固醇 -胆固醇酯平衡的变化。结果发现 ,各组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从 79.75 μg/皿变为 42 .79、37.16、31.5 3μg/皿 ;高密度脂蛋白 3组和卵磷脂组中卵磷脂磷含量分别为 13.95和 16 .2 8μg/皿 ;高密度脂蛋白和鞘磷脂组中鞘磷脂磷含量分别为 5 .0 3和 7.0 1μg 皿。细胞与BSA、卵磷脂、鞘磷脂单独孵育后 ,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分别为 75 .30、74.6 5和 73.0 9μg/皿 ,游离胆固醇 /总胆固醇比值分别为 5 9.42 %、5 6 .95 %和 6 4.77%。结果提示卵磷脂和鞘磷脂均能促进高密度脂蛋白 3介导细胞内胆固醇流出 ,后者强于前者 ,而卵磷脂和鞘磷脂单独不能促进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鞘磷脂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向游离胆固醇转化 ,卵磷脂促进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向胆固醇酯转化  相似文献   

7.
胆固醇酯以脂滴的方式存储在胞浆内是泡沫细胞的主要特点,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游离胆固醇才能从细胞内外流到细胞外与胆固醇接受体结合,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代谢的第一步就是“水解”.水解是游离胆固醇外流的限速步骤,该反应由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催化.此外,胆固醇酯水解酶还调节胆固醇逆转运,从而参与体内胆固醇的最终清除.本综述旨在分析当前各种胆固醇酯水解酶的特点,阐述其参与细胞胆固醇酯水解来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能够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靶点的水解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脂质代谢紊乱与冠心病的关系,长期以来虽受广泛重视,但多集中注意低密度脂蛋白(LDL,β脂蛋白)和最低密度脂蛋白(VLDL,前β脂蛋白)浓度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指出,血浆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α脂蛋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HDL一般可再分为HDL_2和HDL_3,HDL_2密度为1.063~1.125,含蛋白质40%,脂质60%;HDL_3密度为1.125~1.210,含蛋白质55%,脂质45%。蛋白质中主要为载脂蛋白(又称阿朴蛋白或酶蛋白Apoprotein)A_1和A_2,占90%以上。HDL_2和HDL_3的关系未明。肝脏是合成HDL的主要部位。 HDL是胆固醇正常代谢所必需,它与细胞的游离胆固醇有高度亲和力。在卵磷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参与下,HDL能将肝外组织,包括动脉壁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  相似文献   

9.
问:你刊在2006,14:24“高密度脂蛋白也可能变成‘坏’的脂蛋白”一文,令人注意。能否就这个栏目再做详细解说。正常HDL逆向转输LDL的任务是怎么完成的?答:HDL是一组多种形态不同的脂蛋白颗粒,从盘状HDL到球状不等;起初是由肝、小肠生成apoA,表面包着单层磷脂与游离胆固醇。apoA在细胞膜表面通过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ABCA1)接受胆固醇(FC)与磷脂(PL)(图1)。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换酶(LCAT)把血液和细胞胆固醇转化成胆固醇酯,进入新生HDL。新生盘状HDL,接受胆固醇后,逐渐成熟成为小的球状HDL(HDL3)(图2)。胆固醇酯转化蛋白(CET…  相似文献   

10.
<正> 引言载脂蛋白A-Ⅰ和A-Ⅱ(apolioproteinA-Ⅰ,A-Ⅱ)是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载脂蛋白。它们对于维持HDL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人apoA-Ⅰ和apoA-Ⅱ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已经搞清楚,前者由2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后者由7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po A-Ⅰ可以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apoA-Ⅱ可以激活肝脂酶。这两种载脂蛋白在胆固醇从外周组织运输到肝脏的逆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和临床研究都证实血浆HDL浓度与冠心  相似文献   

11.
载脂蛋白A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载脂蛋白AⅣ相对分子质量 4 6 0 0 0 ,由 396个氨基酸组成 ,正常人血浆载脂蛋白AⅣ浓度为 13.0~ 2 0 .0mg/dL ,半衰期 18~ 2 7h ,降解速率 8.6 9mg/ (kg·d)。有 5个等位蛋白 ,其中载脂蛋白AⅣ 1和载脂蛋白AⅣ 2等位基因出现频率较高。载脂蛋白AⅣ在肝和肠中合成 ,其合成受脂肪吸收的调节 ,载脂蛋白AⅣ合成后以乳糜微粒的形式进入淋巴或血循环 ,其后很快进入d >1.0 0 6g/mL部分。在饥锇状态下 ,95 %以上的载脂蛋白AⅣ呈游离状态。血浆载脂蛋白AⅣ的重分配存在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依赖的和脂蛋白脂酶依赖的动力学关系。载脂蛋白C可以修饰载脂蛋白AⅣ与乳糜微粒和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的结合。载脂蛋白AⅣ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代谢 ,在促进胆固醇流动和甘油三酯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目前认为是细胞内唯一合成胆固醇酯的酶,维持着细胞以及生物体胆固醇代谢的平衡,而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cDNA在1993年首次被克隆之后,许多学者对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近年来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不仅决定于它的生成速率,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代谢水平。一系列的基因及其相关产物参与了高密度脂蛋白参与的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包括与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基因及其产物如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A1、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磷脂转运蛋白和脂蛋白脂酶等,以及降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基因和产物如清道夫受体B1、胆固醇酯转运蛋白、肝脂肪酶和内皮细胞脂肪酶等。而高密度脂蛋白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不能仅由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来明确推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降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联但不是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兔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家兔脂蛋白组成和脂代谢特点适合研究人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携带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人基因的转基因兔又成为研究人脂蛋白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一个独特工具。到目前为止,携带人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E2、载脂蛋白、肝脂酶、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脂蛋白脂酶、15-脂质氧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12,以及家兔的载脂蛋白BmRNA编码蛋白催化多肽1基因等已经在家兔身上表达。另外,人的栽脂蛋白(a)、栽脂蛋白AI、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和脂蛋白脂酶基因也已经被导入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陷的WHHL家兔体内。本文对利用转基因兔在研究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降血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高脂饲料组(模型组)及EGCG小、中、大剂量+高脂饲料组。测定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清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LCAT)、心肌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活性以及体外对大鼠血管反应性。结果 EGCG可明显降低喂以高脂饲料小鼠血清TC、TG及LDL-C水平,提高HDL-C含量,且作用与EGCG剂量呈正相关。EGCG在不同程度上可升高血清LCAT、LPL和HL的活性。结论 EGCG有显著降血脂效应,其机制一方面可能是促进了脂蛋白之间的代谢与转化,另外可能是因为抑制了肠道胆固醇的吸收,减少了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促进了血清和肝脏三酰甘油的分解。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人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在骨骼肌细胞表达的可能性,构建了一个由人巨细胞病毒早期增强子和促进子驱动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cDNA表达质粒。以阳离子介导其转染小鼠肌源性细胞株C2,获得成功表达,并在细胞培养液内测得有生物活性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提示有可能通过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基因转移至骨骼肌细胞的方法来提高人体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脂蛋白抗脂质氧化修饰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以外,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还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高密度脂蛋白含有的载脂蛋白、磷脂、二乙基对硝基苯磷酸脂酶、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以及其它蛋白成份,不仅具有螯合过渡金属离子、中断脂质氧化链式增殖反应的作用,还具有摄取、贮存、转运、酶解清除脂质氧化产物的作用,因而可对抗脂质氧化修饰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 他汀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该类药物的问世是调脂药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中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它的作用,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从而引起细胞内胆固醇减少,反馈调节细胞表面LDL受体的活力,促进血浆LDL-C消除,使LDL-C水平下降。但他汀类药物除了它的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脂联素对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的影响以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的功能变化,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THP-1来源的泡沫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用脂联素进行体外干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干预前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表达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脂联素在体外上调泡沫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载脂蛋白A1联合作用还能进一步增加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脂联素单独作用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转化为游离胆固醇。结论脂联素上调泡沫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表达,并促进其介导的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外流;脂联素还能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的水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表达脂肪分化相关蛋白对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及脂质蓄积的影响。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HA-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使用THP-1巨噬细胞,通过瞬时转染使之高表达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依次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或)丙泮尼地处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及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油红O染色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内脂质的蓄积。结果随着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脂肪分化相关蛋白及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明显增强,两者呈伴行关系。丙泮尼地能抑制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上调,且随处理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减少,并且能减少细胞内脂滴生成。与对照组相比,瞬时转染pcDNA3.1-HA-脂肪分化相关蛋白能使脂肪分化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升高。高表达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的巨噬细胞能使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增加,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蓄积,并协同增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加入丙泮尼地后,高表达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的作用被减弱。结论高表达脂肪分化相关蛋白能上调THP-1巨噬细胞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表达,促进细胞内脂质蓄积。脂肪分化相关蛋白可能通过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的蓄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