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甘薯品种对甘薯茎线虫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和室内贮藏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21个甘薯品种对甘薯茎线虫病的抗性。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有4个:华北52-45、烟252、徐州781和176;抗病品种有北京553等7个;中抗品种有梅营7号等6个;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各2个。收获后室内贮藏30 d,各品种的病情指数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作物病虫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为深入挖掘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具有较高抗性的优良作物品种,试验采用发病率及虫情指数田间调查法,系统分析了34个甘薯品种(系)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的田间抗性效果,结果表明:赣GE12-27、赣GE12-09、浙薯33等19个品种对甘薯根腐病的自然抗病效果较好,田间发病率均为0%。宁紫1号、徐紫薯8号、赣GE12-27等6个品种对甘薯麦蛾和甘薯卷叶蛾的抗虫效果较好,田间虫情指数均为0%。湘174、W4000和N3020 3个品种对斜纹夜蛾和甘薯烦夜蛾的抗虫效果相对较好,其虫情指数均≤33.33%。本研究为指导利用薯类作物品种抗性开展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供了较好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不同肥料用量对不同甘薯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置3个甘薯品种共9个处理的试验研究得出不同品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相应增加.在不同施肥量下,不同甘薯品种产量以徐薯18号667m2施35kg复合肥产量最高,为1275.6kg/667m2;其次为红薯1号,为1232.2kg/667m2;白薯4号产量最低,为963.3kg/667m2.在同一施肥量下,不同甘薯品种产量高低顺序为徐薯18号>红薯1号>白薯4号>.同一品种在不同施肥量下其产量增幅大小顺序为红薯1号>白薯4号>徐薯18号.试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选择徐薯18号667m2施35kg复合肥是最佳的甘薯品种及适宜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4.
5.
不同密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潘大桥 《农技服务》2009,26(5):31-31
为了探求甘薯合理密植高产,对淀粉专用甘薯进行了不同净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每小区(32m2)种植216株的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8343.8kg/hm2。  相似文献   

6.
甘薯不同品种及密度对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薯5个品种、6个不同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品种不同,适宜的栽培密度不同,产量不同。京变、紫薯4600株/667m2、豫薯10号4200株/667m2、徐薯23以3400株/667m2、遗薯138以3800株/667m2的密度较为适宜,产量较高。紫薯各处理的产量及产值均较低,不适合在怀柔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8.
不同栽培密度对甘薯一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鸿 《农技服务》2009,26(1):25-25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甘薯一号在海拔800~1000 m地区的最佳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以栽7.5万窝/hm~2的产量(40 176 kg/hm~2)为最高,其次是栽6.0万窝/hm~2(产量为38 064 kg/hm~2);栽9.0万窝/hm~2,4.5万窝/hm~2的产量较低。经方差分析,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分析认为栽6.0万~7.5万窝/hm~2是甘薯一号在800~1 000 m海拔地区的最佳密度,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北京市顺义区土壤供肥特点和氮、磷、钾肥施用效应,以甘薯为供试作物,在北京顺义大孙各庄镇赵家峪布置了量级平衡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钾量级水平上,N2P2K2这个处理产量最高达2024.79kg/667m2;磷量级水平下,N2P1K2处理产量最高为2365.98kg/667m2。施氮、磷、钾肥对产量有一定影响,揭示该土壤地力水平偏低,生产实践中应及时监测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回归分析表明,最佳施肥量分别为氮4.78kg/667m2、五氧化二磷6.25kg/667m2、氧化钾8.29kg/667m2。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秦薯5号甘薯品种在关中地区适宜施氮量,在磷肥、钾肥投入不变的条件下,设置了5个施氮处理(纯氮0、37.5、75、112.5和150 kg·hm-2),研究其对甘薯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甘薯茎叶平均产量为50 274 kg·hm-2,较对照增产6 759 kg·hm-2,增幅15.5%;鲜薯平均产量为43 110.02kg·hm-2,较对照增产3 648.92 kg·hm-2,增幅9.2%。施用氮肥提高了甘薯茎叶和鲜薯产量。底施纯氮112.5 kg·hm-2产量最高,鲜产为44 872.91 kg·hm-2。综合分析,在关中地区速效氮69.44 mg·kg-1的中高产田,底施纯氮112.5 kg·hm-2,秦薯5号甘薯品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齐宁 8号是从AIS0 12 2 -2 ×鲁薯 8号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食用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经 6年 47处试验表明 ,春、夏薯鲜薯产量分别比徐薯 1 8增产 2 5 2 %和 8 1 % ,可溶性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徐薯 1 8,综合性状优良 ,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2.
应用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种衣剂可促进大豆生育,使大豆增产10.8%以上,地下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达56.0%~77.7%,大豆脂肪和蛋白质总含量增加,品质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玉米新品种囤玉118获得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对囤玉118进行了3个处理的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个试验处理的栽培密度中,以4 000株/亩产量最高,密度最佳。适宜种植密度为4 000株/亩。  相似文献   

14.
粤泰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以抗病品种丰丝占为母本、以优质品种齐粒丝苗为父本杂交,经系谱选育而成的高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产量、抗性和米质结合较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介绍了粤泰丝苗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长期定位施肥对甘薯块根产量及其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1980年建立的砂壤质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徐州点)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M)处理产量普遍高于化肥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施肥(CK)条件下淀粉和糖类积累速率比施肥处理干物质积累的速度快;施肥有利于淀粉积累,尤其是钾肥(K)在淀粉合成过程中作用明显,有利于淀粉型甘薯生长。施氮(N)有利于碳氮代谢,缺钾时干物质分配到块根中的比例小;氮肥能明显提高蛋白质含量,有利于改善鲜食型甘薯品质,蛋白质对钾磷肥效应不明显,M处理的蛋白质含量略低于氮钾磷(NPK)处理,但整体评价甘薯品质方面,M处理优于其他肥料处理。  相似文献   

16.
铅对叶菜用甘薯根系生长及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砂培设置5个不同浓度Ph处理,研究Pb对叶菜用甘薯根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处理浓度的上升,植株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当处理浓度大于300mg/kg,不仅植株生根的数量显著减少,新根的活力也明显减弱。Ph处理也降低了植株的光合能力,表现为光合速率下降。光效率减低。从光合色素影响因素上看,叶绿素a含量降低最为关键。其次为叶绿素b,而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期对郑杂棉2号的生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8年-2009年对郑杂棉2号不同播期条件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对郑杂棉2号的生育性状及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郑杂棉2号在黄河流域的最佳播期时段是4月20号至4月25号之间。  相似文献   

18.
长期不施钾肥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黄潮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施钾肥对甘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钾肥,薯块膨大期迟后、日增重减少,导致鲜薯产量下降;与施钾处理相比,不施钾可提高薯块干物质含量,而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明显下降;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不同甘薯品种的产量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以此筛选出高耐低钾力品种徐薯18、钾高效型品种徐薯25-2和钾敏感型品种苏薯7,可为品种选育和生产应用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在广西北流市民安镇才旺村百亩连片中试示范区进行玉丰点不同施N量、插植密度试验,以探讨施N量、插植密度对玉丰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量、插植密度、施N量×插植密度之间有显著的产量差异,30万穴/ha插植密度需要纯N180kg/ha和纯N210kg/ha的施N水平,24万穴/ha插植密度需要纯N210kg/ha的施N水平,36万穴/ha插植密度需要纯N150kg/ha的施N水平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由于脱毒甘薯增产效果显著,在全国甘薯产区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为探讨脱毒甘薯不同种代的增产效果,我们对不同级别种薯(苗)进行了栽培试验,以期为生产上推广应用脱毒甘薯和及时更换脱毒种薯,充分发挥脱毒甘薯增产潜力,提高甘薯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