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气田是边水驱动的背斜型气藏,边水侵入日趋严重,水气比逐年升高,井筒积液严重,气井积液已成为制约气田稳产的主要矛盾,寻找合理的临界携液模型,准确的识别气井积液情况尤为关键。多液滴临界携液模型充分考虑了气井携液量及液滴直径的影响,在x气田识别气井积液的准确率为96%,并通过与常规临界携液模型对比,发现该模型更合适涩北气田。在气田开发方面,多液滴模型对气井合理配产、排水采气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涩北气田气井冬季易冰堵的现象,为延长气井的生产时效涩北气田开展了冰堵井的专项治理。根据气井冰堵的形成机理,并结合涩北气田的地质特征及气井生产现状,从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及降低井口温度损失两个方面着手,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井下节流工艺的推广、采气树保温的实施及气井工作制度的优化能很好的缓解气井冰堵的发生,降低反吹造成天然气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针对涩北气田气井冬季易冰堵的现象,为延长气井的生产时效涩北气田开展了冰堵井的专项治理.根据气井冰堵的形成机理,并结合涩北气田的地质特征及气井生产现状,从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及降低井口温度损失两个方面着手,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井下节流工艺的推广、采气树保温的实施及气井工作制度的优化能很好的缓解气井冰堵的发生,降低反吹造成天然气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4.
针对涩北气田水平井出水凸显的问题,对气井水平井垂直段、倾斜段、水平段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进行了筛选,建立了不同产气量条件下的最大携液量预测方法。以此为基础,研究提出了包括临界携液流量分析法、最大携液量积液诊断分析法、测压资料分析法、生产日报综合分析法等在内的气井水平井井底积液综合诊断流程与方法。对涩北气田58口水平井进行了井底积液诊断分析,准确率在88%以上。  相似文献   

5.
连续油管排水采气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里格气田为低压低产气藏,气井在生产中后期携液能力差,导致井筒积液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部分气井甚至出现积液停产现象。为提高气井携液能力,依据管柱优选理论并结合苏里格气田井筒现场情况,选择了连续油管排水采气工艺。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原Φ73.0mm油管内下入Φ38.1mm连续油管后,油压从1.1MPa降至0.9MPa,套压从7.1MPa降至3.6MPa,日产气量从0.286×104m3增至0.391×104m3,产气量、产水量均明显增加,取得了较好的排水采气效果。  相似文献   

6.
涩北气田目前主要采用的低温分离和常温分离工艺,但部分气井及集气管线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仍暴露出严重的堵塞问题。水合物是多年来困扰气田冬季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找到更具有实用性的配套开采工艺技术,文章结合在气田开展的井下节流工艺试验的数据资料,简述了该工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该项工艺技术应用在改善水合物形成条件、提高气流携液能力、减少能耗、减少管线堵塞次数等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对气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云南化工》2020,(1):165-167
延安气田整体为低产、低丰度的低渗致密砂岩气藏,由于气井低产低能,携液能力差,生产中后期井底或井筒普遍存在积液,严重影响了气井正常生产。为了解决延安气田气井开采后期普遍存在的井底积液问题,亟待采用成本低、操作简单的排液方法,经过现场施工应用总结了抽汲排水采气的工艺原理及优势。结果表明,抽汲排水设备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能清除井底积液、实现低产积液井连续携液增产稳产,在现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气井井筒积液会引发产量下降,井口压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目前对于积液预测所使用的临界携液模型主要有:Tunner模型、Coleman模型、李闽模型等,它们之间的差别为携液系数的变化,无本质区别。为了更准确的预测涪陵气田页岩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基于Tunner模型,考虑返排液量和井斜角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得到了适用于涪陵气田页岩气井的临界携液模型。  相似文献   

9.
苏里格气田属于低压低产气藏,气井生产中后期,因井底压力和产气量低,气井携液能力差,导致井筒积液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部分气井甚至出现积液停产现象.为提高气井携液能力,依据柱塞管柱优选理论,结合苏里格气田井筒实际情况,优选适合该气田的连续油管作为生产管柱,在原∮73mm油管内下入∮ 38.1mm连续油管,采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涩北气田井出水的现状,本文开展涩北气田排水采气工艺的系统研究。通过建立适应涩北气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预测气井出水时机,同时开展不同的排液采气技术适应性研究,提出了涩北气田排水采气工艺选择图版。  相似文献   

11.
针对涩北气田井出水的现状,本文开展涩北气田排水采气工艺的系统研究.通过建立适应涩北气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预测气井出水时机,同时开展不同的排液采气技术适应性研究,提出了涩北气田排水采气工艺选择图版.  相似文献   

12.
随着衰竭式开发的加深,由于地层压力下降,举升能量降低,以致气井产量达不到临界携液流量,井筒积液严重。气井积液已经严重影响到气井的正常生产和气田产能发挥。泡沫排液采气技术具有施工容易、见效快、成本低等优点,对积液严重的凝析气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两种新型适用于高含凝析油井(20%~90%)的泡排剂的现场应用,简述了该工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通过应用该工艺取得的经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气井井筒积液的敏感性参数,建立了一套气井的井筒积液规律分析的方法。主要以苏里格区块M气井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数据进行模型构建与优化,从油藏压力和油管尺寸两方面入手,通过井筒持液率、产气量以及临界携液流量的变化情况表现气井携液能力对参数的敏感性。该方法较好掌握了某M气井井筒积液规律:①气井产量对油管尺寸不太敏感,但小尺寸油管的与大尺寸油管相比不容易产生积液现象;②在同一油压情况下,油藏压力越低,井筒截面持液率越高。并针对现场实际提出积液后的有效处理办法,对苏里格气田的后续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里格气田属于低渗透气藏,气井产量较低,携液能力差,经常出现气井井筒积液,油套压差大,影响气井正常生产等问题。本文分析了苏里格气田低渗气藏的特点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泡沫排水采气的工艺和实施方法,并通过对苏里格低渗气田某气井进行了泡沫排水采气试验,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页岩气藏采用大规模水气压裂进行工业开发,相比于常规边底水气藏,涪陵页岩气田气井全生命周期均气水同产,且采出水为压裂返排液,气井的生产特征差异和变化较大,经典的李闵和Tuener模型计算的临界携液流量与气井实际发生积液的产气量出现了一定偏差。本文针对页岩气井的实际生产状况,运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气井携液临界产量的机理进行分析,考虑界面张力、临界韦伯数和液滴变形等参数差异对气井临界携液产量的影响,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准确预测气井连续携液的临界产量,对气井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消耗式开发的水驱凝析气藏,在开发中后期因地层压力下降,必然引起凝析油反凝析和边底水的侵入,地层中液相饱和度的增加,使储层中由单相流(气相)变成了多相流(油、气、水),极大地降低了含气饱和度和气相相对渗透率,从而导致气井产能急剧下降,造成携液能力降低而产生井筒积液,井筒积液又抑制气井的产气能力,导致气井停喷。要使气井恢复生产,必须排除井筒及地层中过多的积液,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排水采气,通过对陆上复杂断块凝析气田成功的排采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海上相似气田实际情况,进行了海上凝析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探讨,对于为海上凝析气田排水采气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气田开采作业过程中气井积液问题较为常见,为了能够有效控制此类问题,多运用气井临界携液模型来计算携液流量,进而控制积液问题的发生。目前气田开采作业中运用的气井临界携液模型较多,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能量守恒原理以及受力平衡理论,所构建的新模型,能够综合表征液滴,极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所用模型存在的缺陷。新模型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预测大牛地气田积液情况。  相似文献   

18.
涪陵页岩气田位于川东高陡褶皱带万县复向斜,是我国首个具备商业性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随着气田的开发,气井井筒积液的问题日益凸显,并影响着单井产能。根据气田的实际生产情况,分析气田实测井筒流压梯度特征,对比不同气液比条件下的临界携液流量特征,建立气田积液的判别标准。研究表明:气井积液过程中,井筒的流压梯度曲线有规律性;最大流压梯度-流压梯度差图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可判断积液程度;气液比越低,实际产量应越高于理论临界携液流量,需要对不同气液比条件下的临界携液流量进行修正;综合井筒流压梯度曲线特征、井筒流压梯度值、逐步判别分析、临界携液流量模型等方面建立的气田积液判别标准的应用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对于致密气藏而言,气井最小携液流量的计算尤为重要,是气田生产管理、气井合理产量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现场应用最广的方法是采用Turner、李闽和王毅忠模型进行气井最小携液流量计算,但是受到靖边气田上古致密气藏开采工艺的影响,传统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过对最小携液速度公式的理论分析,统计靖边气田上古气藏产水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反推出最小流速公式系数,进而得到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20.
针对低压低产气井原有生产管柱尺寸不合理,井筒积液严重,现有排液采气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维护成本高,有效期短。通过井筒压力损失和携液能力分析,优化了同心小直径油管参数,5口井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延长了低压低产气井稳产期,降低了维护成本,为低压气藏稳定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