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水富营养化影响微藻生长,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变化.以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磷浓度对其叶绿素荧光、细胞密度和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期找到海洋小球藻最适生长的磷浓度,为富营养条件下微藻生长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2±1) ℃、光照强度为4 000 lx、光暗比为12 h:12 h条件下,不同磷浓度对海洋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细胞密度及色素含量影响显著,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62 μmol/L处理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434.52 μmol/L处理组一直处在较高水平.说明海洋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对高磷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对低磷浓度培养反应敏感.非光化学淬灭(qN)的值,3.62 μmol/L处理组高于其他各组.从细胞密度和色素含量的变化可以看出,36.21 μmol/L处理组最高,434.52、3.62 μmol/L处理组均低于36.21 μmol/L处理组.海洋小球藻生长的最适磷摩尔浓度为36.21 μmol/L.  相似文献   

2.
张楠  陈蓉  王永忠  廖强  朱恂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496-1500
本文采用多孔曝气管的曝气方式,以蠕动泵为藻液循环的动力,研究了气体流量、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等因素对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内蛋白核小球藻生长与代谢特性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半定量法对不同光照条件下藻细胞内蛋白质、油脂以及多糖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气体流量、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有利于跑道池内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在本实验条件下,在最佳气体流量2 000 mL/min条件下,光照强度为3 500 μW/cm2,光照周期为16:8时最有利于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光照强度为2 000 μW/cm2和光照周期为16:8的条件均有利于藻细胞内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汾河水上公园再生水中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根据太原市气候状况选取了不同温度和光照梯度条件,根据实验水质特征选取了不同的氮磷浓度值,研究了温度、光照、氮磷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对再生水回用于景观用水产生的主要藻类小球藻形成水华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加和光照时间延长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繁殖;氮磷比对小球藻的生长影响较大,其中,小球藻在氮磷比为10:1-30:1时生长繁盛,氮磷比为44:1时生长受到抑制,即磷作为限制性营养盐,可抑制水华的发生;pH和溶解氧的变化趋势与藻细胞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可作为水体发生水华的快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上覆水环境条件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pH、DO环境条件下底泥对上覆水总氮、总磷释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总氮、总磷释放强度增加;中性(pH=7)不利于底泥总氮、总磷的释放,强碱性(pH=10)条件下总氮、总磷释放强度最大;底泥中总氮、总磷的释放强度总体随DO浓度的升高而降低。(2)底泥中总氮平均释放强度与温度(R2为0.998)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与pH(R2为0.976)和DO(R2为1.000)的关系都符合三次曲线;总磷平均释放强度与温度(R2为0.999)、pH(R2为0.999)和DO(R2为1.000)的关系均符合三次曲线。(3)极差分析发现,环境条件对底泥总氮释放影响的大小表现为温度DOpH,对底泥总磷释放影响的大小表现为pH温度DO。  相似文献   

5.
氮和磷对铜山源水库优势藻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研究了N、P等对铜山源水库优势藻类(绿球藻和舟形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P比为25时,绿球藻生长量最高,其限制因子是磷。绿球藻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没有显著变化。绿球藻和舟形硅藻混合培养时,绿球藻占优,而硅盐浓度对硅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城市二级出水水质特性,选择4 种不同氮磷水平的二级出水作为培养基,研究纯培养与共培养下,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在不同初始氮磷浓度下的生长状况及脱氮除磷的能力。结果表明,纯培养条件下,椭圆小球藻在2#(TN=15.00 mg/L,TP=1.00 mg/L)实验组中生物量最高,斜生栅藻在4#(TN=10.00 mg/L,TP=0.20 mg/L)实验组中收获最大生物量,椭圆小球藻与斜生栅藻对TP均具有70%以上去除率。共培养下,3#(TN=15.00 mg/L,TP=0.50 mg/L)实验组收获最高生物量,斜生栅藻生物量均高于椭圆小球藻,表明斜生栅藻在共培养条件下更具有生长优势,培养基中TN、TP含量分别降至5.00 mg/L和0.05 mg/L以下。2种培养模式均可达到对二级出水的深度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7.
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去除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氮磷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污水厂出水直接进入天然水体、或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灌溉、补充景观水体和回灌地下水,均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针对北京市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出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奥运公园的安全性,比较了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对营养盐(氮、磷)总量和不同形态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二级处理本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回用水需经过深度处理.在所研究的生物活性炭吸附、微滤、超滤、反渗透以及上述技术的组合工艺中,使用超滤和反渗透联用的工艺路线对脱氮除磷的效果较为理想,其他工艺对去除氮磷的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8.
易涛  山鹰  黄渤  唐涛  高旻天  魏伟 《环境工程学报》2020,14(6):1679-1687
工业苯酚废水无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构建既能去除苯酚又能积累微藻生物质的藻菌组合对实现苯酚废水净化及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研究了小球藻对苯酚的耐受性和降解性能;然后,构建了其与简单芽胞杆菌Bacillus simplex的共培养体系;最后,测试了藻菌比、藻菌接种浓度和苯酚浓度等对小球藻生长及苯酚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能耐受400 mg·L~(-1)的苯酚,但其对100~600 mg·L~(-1)苯酚的降解率仅为1.21%~11.66%;对于藻菌共培养体系,在固定小球藻接种浓度为0.2 g·L~(-1)、藻菌比为1∶4~4∶1条件下,3~5 d完全降解了400 mg·L~(-1)的苯酚,小球藻叶绿素(a+b)含量较单藻组增加了0.14~2.21倍,且随着藻菌比降低,苯酚降解效率及小球藻生物量逐步提高;在固定藻菌比为1∶1、小球藻初始接种浓度为0.05~0.4 g·L~(-1)条件下,4~5 d完全降解400 mg·L~(-1)苯酚,且在藻接种浓度为0.2 g·L~(-1)条件下,小球藻具有最高的比生长速率;在藻菌接种浓度0.2 g·L~(-1)、藻菌比1∶1条件下,6 d内完全降解500 mg·L~(-1)的苯酚,且在各苯酚浓度(200~600 mg·L~(-1))下,小球藻叶绿素(a+b)含量较初始接种值增加了1.54~4.71倍。与简单芽胞杆菌共培养可以促进小球藻生长并提高其苯酚降解能力,在苯酚废水净化及资源化利用领域展现了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水厂出水直接进入天然水体、或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灌溉、补充景观水体和回灌地下水,均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针对北京市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出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奥运公园的安全性,比较了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对营养盐(氮、磷)总量和不同形态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二级处理本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十分有限,回用水需经过深度处理.在所研究的生物活性炭吸附、微滤、超滤、反渗透以及上述技术的组合工艺中,使用超滤和反渗透联用的工艺路线对脱氮除磷的效果较为理想,其他工艺对去除氮磷的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小球藻净化猪场废水的效果,在户外条件下系统比较了预处理方式、管道光反应器的种类和光径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及其对猪场废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猪场原废水COD、NH4+、PO43-、TN、TP含量分别为710、491、54、590和108 mg·L-1 时,蛋白核小球藻对经过3级过滤预处理后的猪场废水净化效果最好,其中脱色率及NH4+去除率分别高达88.56%和83.48%,显著高于对原废水的处理效果(P-1。采用直径为5 cm的立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蛋白核小球藻,通过循环采收,藻粉产量可达到0.93 g·L-1,其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58.9%,汞、砷、镉、铅含量分别小于0.1、1.0、0.5和4.0 mg·kg-1,符合《饲料用小球藻粉》(DB32/T 564-2010)标准。采收小球藻后的出水中,NH4+、PO43-、色度的去除率均高达90%以上,基本达到国家排放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猪场废水的净化及蛋白核小球藻的工业化生产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及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土壤、植物、微生物是其基本构成,因此,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综述了人工湿地在N、P去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海藻酸钠为包埋材料,生物炭为添加剂,固定小球藻,制得生物炭-海藻酸钠联合固定化小球藻胶球,并将其用于水中氨氮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海藻酸钠联合固定化小球藻具有生物炭吸附和小球藻吸收协同作用,促进了小球藻的生长和水中氨氮的去除,且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胶球加入量和胶球粒径的增加而提高。生物炭-海藻酸钠联合固定化小球藻胶球制备最优方案为:生物炭浓度为0.26 g·L~(-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8%、胶球中藻细胞密度为3.0×10~6个·mL~(-1)、CaCl_2质量分数为1%;胶球重复使用一次的氨氮去除率可达66.87%。生物炭促进了固定化微藻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生植物去除水体氮磷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染河流的脱氮除磷效果,实验采用人工配置污水,对大薸、凤眼莲、慈菇、菖蒲、香蒲和水葱这6种水生植物去除氮磷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植物都能较好地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氨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3.71%~97.32%和76.69%~92.47%,对总磷(TP)的去除率为76.69%~92.47%,其中菖蒲对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慈菇对NO3-N的去除率最高,香蒲对TP的去除率最高。6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11.71%~54.57%和17.61%~64.56%。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针对污染物的种类来选择水生植物,也可考虑对水生植物之间进行搭配组合用以修复污染水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光合藻微生物燃料电池(PAMFC),研究了分别以乙酸钠或葡萄糖作为唯一电子供体时,对PAMFC的产电性能及其中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电阻为1 000 Ω时,以乙酸钠为电子供体的PAMFC最大输出电压是285 mV、最大输出功率为3.42 mW/m2;以葡萄糖为电子供体的PAMFC最大输出电压是247 mV、最大输出功率为2.68 mW/m2。同时,分别以乙酸钠或葡萄糖为电子供体的PAMFC中小球藻生长所达到的生物量分别是1.8 g/L和1.26 g/L,而对照组中的小球藻生物量仅为0.83 g/L。简单电子供体的电池性能优于复杂电子供体,同时更能促进PAMFC中阴极光合藻生长,使电池阴极得以固定更多阳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5.
生物质常被添加至富营养水体中以调节碳氮比(C/N),促进脱氮,但不清楚生物质的粒径和投加方式对富营养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和比例的影响。通过机械粉碎制得20~40、40~80、80~160目稻壳颗粒,并选取直接投加和无纺布包裹投加2种投加形式,以不添加稻壳或无纺布包裹砖块作为对照组。以超纯水为水样研究不同粒径和投加方式下稻壳的3 d碳氮磷释放特性;以成都市府河下游河段水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粒径和投加方式下稻壳的21 d静态脱氮特性。结果表明,在超纯水中,稻壳释放出CODMn(5.5~16.5 mg·L−1)、TP(0.18~0.45 mg·L−1)、TN(0.39~0.95 mg·L−1)、CODMn/TN(8.5~19.7)、CODMn/TP(27.9~37.5),前四者均呈现出80~160目>40~80目>20~40目的规律,仅CODMn和CODMn/TN呈现直接投加>无纺布包裹投加的规律。在静态脱氮实验中,21 d后,添加了稻壳的水样CODMn含量由28.1 mg上升至71.7~143.0 mg,TP含量由1.2 mg下降至0.2~0.5 mg,CODMn/TN由0.9上升至8.5~16.5,CODMn/TP由24.2上升至170以上,这4个参数的变化情况与稻壳的碳氮磷释放规律相同;TN含量由30.04 mg下降至7.64~8.68 mg,低于对照组(13.2~13.9 mg),但粒径和投加方式仅对实验初期水中氮的存在形态有影响。粒径决定稻壳的比表面积,投加方式决定稻壳的间隙,并影响微生物的附着效果,进而影响稻壳的碳氮磷释放效果。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生物质粒径和投加方式,以调节水中营养物质浓度和比例。  相似文献   

16.
产芝水库底泥和其间隙水中氮、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场调查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对产芝水库主要采样点底泥及其间隙水中TN、NH+-N、NO3--N和TP浓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底泥TN,TP和其间隙水中TN、总溶解性磷(TDP)浓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芝水库底泥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在表层均较高;而底泥中氮、磷浓度自深度为10 cm处向表层多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间...  相似文献   

17.
采用苦土为沉淀剂对模拟氮磷废水和实际氮磷废水进行了脱氮除磷实验研究,探讨了苦土投加量、pH及反应时间对废水中氮磷去除率的影响。此外,对苦土处理氮磷废水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苦土及反应沉淀物进行了XRD分析。结果表明,以苦土为沉淀剂,处理氨氮浓度为200 mg/L的模拟废水的最佳条件为:苦土与氨氮(NH4+-N)的质量比为25∶1,平衡时间10 min,氨氮去除率可达到93%,磷去除率达到99%。用苦土为沉淀剂处理南京某厂的实际氮磷废水(氨氮浓度为590 mg/L,磷浓度为1 630 mg/L),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磷的去除率达到99%。苦土处理氮磷废水的动力学数据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以化学反应为主。处理后废水中沉淀物的XRD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铵镁,进一步证明苦土处理氮磷废水主要以化学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凝胶包埋水华鱼腥藻与活性炭混合物,对比水华鱼腥藻在包埋、吸附以及悬浮状态下对高浓度模拟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水华鱼腥藻在包埋状态下对氨氮有更好的去除效果。通过正交实验研究SA、粉末活性炭(PAC)、水华鱼腥藻之间不同质量比的包埋混合物对去除污水中NH4+-N、TP以及处理后废水中微囊藻毒素(MC)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A量为8%时,SA、PAC和藻含量分别在0.5%、0.5%和0.2%为NH4+-N、TP的最佳去除组合,同时处理后污水中MC的含量也低于联合国标准1Iμg/L,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同时为产毒素藻类的利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20.
洋河水库水华优势种演替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鱼腥藻和微囊藻这2种洋河水库水华暴发常见优势藻,研究了其在不同温度及硝态氮浓度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温度15~25℃,硝态氮浓度0.05~10 mg/L的范围内,温度的升高、硝态氮浓度的增加,对鱼腥藻的生长影响不明显,却能够明显地促进微囊藻的增长。15℃或0.05 mg/L硝氮条件下,鱼腥藻的比增长速率高于微囊藻,而25℃或10 mg/L硝氮时,微囊藻的比增长速率分别达到了0.425 d-1和0.466 d-1,明显超过鱼腥藻。洋河水库逐年升高的硝态氮浓度以及夏秋季节比较适宜的温度促进了微囊藻的增长,可能是洋河水库水华优势种由螺旋鱼腥藻向微囊藻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