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子宫腺瘤样瘤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光镜观察。其中6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年龄21-58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肿瘤好发子宫角、宫底处。光镜下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形成腺样、腔隙、条索样结构,有些上皮样细胞可呈空泡状、印戒样。大多伴有平滑肌瘤或平滑肌增生。免疫组化:CK、EMA、VIM、Calretinin均阳性表达,而FⅧ因子相关抗原、CEA均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良性病变,符合间皮来源,尤其注意的是,此瘤出现以空泡、印戒样细胞为主时,易误诊为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结合免疫标记,可鉴别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方法对8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疫组织化学观察及文免献复习.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用即用型抗体SP染色法.结果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或无临床症状;疫组织化学显示:AE1/AE3、vimentin、calretinin阳性,ER、PR、CD31阴性.主要应于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瘤及淋巴管瘤、腺肌症及腺肌瘤等相鉴别.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仔细取材,准确把握镜下形态及鉴别诊断要点,合理应用疫组织化学技术,有助于正确诊断该疾病,避免临床及病理的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例特征、免疫组化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能力。方法采用HE染色、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光镜观察等方法,分析30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采用即用型抗体SP法染色法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30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临床表现没有特诊性;免疫组化表现:CK5/6、vimentin、calretinin阳性,ER、PR、CEA、CD31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病理检查和临床诊断极易出现遗漏和错误。免疫组化是临床鉴别与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1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0.65%,临床表现无特诊性。免疫表型:AE1/AE3、vimentin和calretinin(+),CEA、ER、PR和CD31(-)。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临床和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朱凤花 《九江医学》2005,20(3):82-83
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于子宫、输卵管及卵巢,也被认为是输卵管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组织发生尚有争议,由于临床无特征性表现,术前难以诊断。现将我科(2000年-2005年)10例子宫和卵巢的腺瘤样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探讨其发生和诊断及鉴别诊断等临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 1例位于子宫浆膜下,5例位于子宫肌壁间.光镜下,纤维结缔组织及增生的平滑肌间见大小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有的扩张成囊状,内衬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无异型,胞质红染,核圆形或卵圆形,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PCK、Calretinin、EMA、Vimentin阳性,CEA、FⅧRAg阴性.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为间皮来源的良性肿瘤,预后良好.免疫组化检查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少见的子宫腺瘤样瘤的认识。方法分析15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子宫腺瘤样瘤的诊疗方法。结果术前无1例确诊,行子宫全切术7例,子宫次切术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3例,剔除术中发现肿块边界不清,不易剥离。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恶变及复发。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超声学检查不易确诊,其生物学行为良性,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可以保留子宫,行肿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方法对10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0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1.25%,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及近浆膜的子宫肌壁间,内膜下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组成,伴有间质平滑肌增生。免疫表型:Vimentin(+),Calretinin(+)。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临床及病理检查均易误、漏诊。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郭红丽  陈刚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110-111,F0003
目的 研究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及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7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 17例平均就诊年龄44.8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或无症状,占同期子宫肿物的3.62%,良性肿物的4.08%.单发15例,多发2例.84.21%位于肌壁间,15.79%位于浆膜下.大体观均呈实性,灰红或灰白色,界限不清.镜下查见腺样或脉管样结构,腔隙内面衬有扁平、立方状细胞,细胞内有粘液.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良性肿瘤,易发生漏误诊,确诊需要仔细的病理取材及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11.
刘志蓉  刘红 《西部医学》2013,25(5):740-741,744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针对1406例因子宫平滑肌瘤切除子宫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对符合子宫腺瘤样瘤诊断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观察与病理分析。结果 1406例子宫平滑肌瘤中检出子宫腺瘤样瘤26例,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1.85%,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直径0.6~5.5cm,临床表现与平滑肌瘤相似。显微镜下肿瘤以形成不规则腺样或裂隙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为特点,伴有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织增生。肿瘤细胞AB-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HBME-1、MC、Vimentin、广谱CK、Calretinin呈阳性表达,CEA、CD34和F8呈阴性表达。结论子宫腺瘤样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平滑肌瘤,但二者常伴发,病理检查时多处取材,仔细观察,结合免疫组化可避免误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预后好,不复发,不转移。  相似文献   

12.
黄维清  纪萍  魏红军 《河北医学》2001,7(5):388-390
目的:用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特性及鉴定诊断。方法:收集睾丸和附睾腺瘤样瘤 病例20例,选用细胞角蛋白(CK),波纹蛋白(VIM),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S-100蛋白,血管VIII因子相关抗原(FVIII),平滑肌肌红蛋白(SMA),溶菌酶LYS,神经原纤维(NF)作为第一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以及特殊染色,AB-PAS染色,网状纤维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0例睾丸和附睾腺瘤样瘤的KCK及VIM均呈强阳性,EMA8例阳性(40%)S-100蛋白2例阳性(10%),SMA10例阳性,CEA,EMA,FVIII,MYO及NF均无表达,AB-PAS染色20例匀有阳性反应,网状纤维染色见瘤细胞周围网状纤维少,Masson三色染色部分间质呈红色,结论: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间为皮起源,附睾及其附近为最常见部位,CK,VIM及AB-PAS染色是睾丸及附睾 瘤样瘤的阳性标记物,特染及免疫组化结果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和总结卵巢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近6年间手术治疗的卵巢转移性肿瘤共37例,分析其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等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 卵巢转移性肿瘤发病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43.6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多以附件包块伴有腹水为主要特征,占45.9%(17/37),癌细胞检出率高达64.7%(11/17).双侧卵巢发生有24例,占64.9%(24/37).临床误诊率高达59.5%(22/37).肿瘤组织形态多数以印戒细胞癌和腺癌结构为主要表现.来源部位胃肠道肿瘤占75.6%,子宫内膜样腺癌占16.2%.结论 卵巢转移性肿瘤以胃肠道肿瘤转移最为常见,确诊需病理特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女性胃肠癌手术史者,需密切随访,警惕卵巢转移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乳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现。结果乳腺恶性肿瘤占乳腺肿瘤的10.36%,良恶性比例为8.65:1,发病率在10年间由4.72%上升至11.81%,呈逐年升高趋势;发病高峰年龄为40~49岁(36.22%);病灶均为单侧、单个包块,左侧多于右侧,左右两侧比为1.15:1。肿瘤直径以2~5cm最多见(54.33%)。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为最多见(81.10%)。可评估的96例中有65例(67.71%)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ER、PR和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0%、53.33%和56.00%;Ki67阳性表达率100.0%增殖指数平均为21%;p53阳性表达率为55.00%。结论乳腺恶性肿瘤是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肿瘤,预后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免疫组化等有密切关系,早诊断和早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32-135
目的 分析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入院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的7例患者,分析其病理形态特征、鉴别诊断要点及临床特点。结果 7例均有轻重不等的右下腹疼痛,阑尾均有增粗或囊性扩张,切面见有黏液,其中1例浆膜外有黏液。镜下黏膜上皮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固有层及淋巴滤泡消失,缺乏黏膜肌及黏膜下层,上皮下为纤维性组织,黏液侵入阑尾壁肌层,甚至达浆膜外,1例黏液内有少量低级别上皮,其余6例黏液内没有上皮。结论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具有低度恶性潜能,有复发的可能,有引起腹膜假黏液瘤的风险。手术时应尽量避免肿瘤破裂,尽量把肿瘤清除干净。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同时需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龚金凤  郑少江  郭峻莉 《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097-1097,1116
目的探讨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肉眼、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2例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22例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粘膜下肌瘤5例,肌壁间肌瘤12例,浆膜下肌瘤4例;镜下部分或全部胞核奇异,双核或多核易见,其中8例偶见核分裂像(≤1个/10HPF);全部瘤细胞胞质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染色阳性,呈肌源性表达。结论子宫奇异型平滑肌瘤是一种特殊的平滑肌瘤,临床表现是良性的,容易误诊,需与平滑肌肉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苗子金 《医学综述》2014,(15):2869-2870
目的探讨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诊断鉴别方法。方法对2012年3月榆林子洲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巨检镜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灰白色的肿瘤物,大小为7.2 cm×5.0 cm×3.7 cm,表面较光滑;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出现灰黄色,质地稍韧,部分质柔软;未见出血及坏死。镜检显示致密增生梭形纤维母细胞样,周围边界不清晰,细胞核呈现卵圆形或者梭形,并且无轻度异型性。肿瘤的部分区域有红染瘢痕样纤维,水肿区瘤细胞呈现星芒型,并且细胞核呈现卵圆形或者短梭形。病理诊断显示为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术后半年随访观察无复发与淋巴结转移。结论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形态上很容易与纤维肉瘤混合,且生物学行为显示为良性。临床中可以采取镜检和巨检以及免疫组织学方法进行诊断,提高该病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增强对卵巢黄体破裂的认识,及时诊断,减少腹腔内出血量及增加保守治疗机会.方法对我院20年来确诊的卵巢黄体破裂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中合并宫外孕13例(12.7%)、宫内妊娠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3.9%).误诊为宫外孕4例、卵巢囊肿破裂2例;误诊率为6%.内出血量与是否合并妊娠及破口部位有关,最多达2500 ml以上.保守治疗62例,手术治疗40例.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可减少内出血量及增加保守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19.
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其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本组8例患者的年龄30-56岁,其中7例为发生于淋巴结和纵隔的成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发生于皮肤的成人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组织学瘤细胞中等大小,呈弥漫分布,细胞界限不清,染色质细颗粒样或粉尘状,核分裂相多见,可见“星空现象”。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TdT和CD99。结论:成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有一定特征,诊断时应注意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