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洞天福地以道教神仙思想和古人对理想聚居环境的构想为基础,融合地区特有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成为 独具区域特色的景观。采用传统文献统计方法梳理国外洞天福地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平台对国内CNKI 上的洞 天福地相关资料进行文献计量研究,并结合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及专著、主要会议论文,从研究成果较为集中的洞天 福地历史文化研究、宫观建筑及附属道观园林研究、洞天福地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及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四个方面分析中国洞天福地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探讨目前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研究内容上呈现出的特点,并展望未来,以期助力洞天福地申遗构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泰山三阳观位于泰山南麓凌汉峰下,其外围的山林环境优美,院落内部地形变化丰富,与泰山其他道教宫观大有不同。以三阳观院落及其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古籍及碑刻查阅等途径,梳理了三阳观的历史沿革并建立了道观的立体模型。从选址、整地、建筑、空间、植物等方面,分析了泰山三阳观“洞天福地”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总结出其意境营造的特点为巧于因借、山观相融、空间深远和意境清幽。  相似文献   

3.
泰山三阳观位于泰山南麓凌汉峰下,其外围的山林环境优美,院落内部地形变化丰富,与泰山其他道教宫观大有不同。以三阳观院落及其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古籍及碑刻查阅等途径,梳理了三阳观的历史沿革并建立了道观的立体模型。从选址、整地、建筑、空间、植物等方面,分析了泰山三阳观"洞天福地"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总结出其意境营造的特点为巧于因借、山观相融、空间深远和意境清幽。  相似文献   

4.
吴会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2,38(1):134-138
"洞天福地"仙境作为人间现实自然山川与神仙世界紧密联系的诗性地理空间,兼具神圣性、神秘性与诗性,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多有体现。以历史为序,通过分析相关题材画作,从与"洞天福地"绘画息息相关的社会信仰观念演变、绘画艺术审美习惯转向,以及民众(画家)生存空间地理环境认知拓展三方面来挖掘绘画中"洞天福地"仙境景观的流变缘由;在对画作景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洞""山道""林木(特别是古树)""云气"4类主要景观元素,进一步解读各要素在呈现洞天意象和体现道教象征意义、个体理想精神世界方面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5.
王子超  王克陵 《华中建筑》2008,26(9):207-210
以陆修静、陶弘景为代表的南朝道士进行的探险寻山活动,为道教徒找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理想修炼情境——人间仙境,促进了中国名山风景的开发与建设;唐代以司马承桢、杜光庭为代表的道教领袖,在皇帝的支持下,完成了道教"洞天福地"的评定与规范,建构了中国风景名山的系统框架。他们四人不仅是中国道教史上的关键人物,也对中国名山风景系统框架的形成与建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温州全域遍布低山丘陵,卧于江 流,濒临海洋,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迥 异的气象,在这样的气象背景下温州传统山 岳空间道教洞天福地被赋予更甚的“神仙” 色彩。重点关注其云雾、潮汐、海市蜃楼等 气象景观,结合史料逐一呈现温州洞天福地 中的气象景观表征,并对比温州与渤海湾地 区之间地理结构、道教聚集、气象景观的耦 合关系,阐明温州洞天福地在气象景观视角 下的地域性特色及其区域性的研究价值。此 外,从洞天福地的核心思想出发,探讨洞天 福地气象景观与理想人居环境之间的渊源。 该研究旨在发掘更多洞天福地气象景观资源 的自然与人文价值,以洞天福地为名山胜境 的代表,为洞天福地的道教风景名山建设提 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社会交往、文化展示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湘乡市壶天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古村落和现状村落公共空间的量化特征,对壶天村的公共空间演化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探求不同时间维度下村民活动与公共空间需求的关系,并对壶天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温州作为浙江道教洞天福地的三大聚集地之一,其迥异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充分反映温州洞天福地的人世特性.当地道教洞天福地中冗杂的民俗信仰与文人隐士的笔墨纷宏著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温州洞天福地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通性.这种互通性不仅表现在它的人文历史方面,也从其山岳和水文等自然景观中显露出来.据其山岳水文等自然景观的特征,在风...  相似文献   

9.
道教洞天福地作为中国名山风景的经典类型之一,在宗教山岳景观中占据独特地位。浙东天台山水神秀,历代高道以入山隐修为主要目的,形成了道教在区域山林的景观文化基础。从天台山“神仙之乡”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想象与实践”的视角切入,梳理了天台山洞天福地的景观流变:分析其“不死之福庭”地域性景观的形成经历了“赤城→桐柏”的信仰转移过程;以天台山为坐标,洞天福地格局打破了区域“层级”分布特征,而呈现大范围“州郡”空间格局。作为“联结点”的天台山,洞天世界沟通了宇宙、山、人3个基本场域,由此衍生出“洞宫”式和“周回”式山岳空间营建典范。旨在挖掘洞天福地中典型案例的价值,为中国洞天福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皇家名园北海中“一壶天地亭”为例,剖析中国古典园林“标题风景”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杨文斌  兰云凤 《华中建筑》2010,28(5):163-165
在对邯郸传统村落与民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天地庙,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使我们对天地庙的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针对关中地区乡村聚落山水人文营建传统几近断裂的问题,结合乡村规划建设中传承地域文脉、重塑风貌特色、提振社群凝聚力等现实需求,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的方法,通过挖掘和解析15座关中经典古村落空间格局的历史形态,提炼“空间组织的层次性”、“内外环境的关联性”、“人文结构的引领性”等空间组构秩序,并从融合环境形势、凸显人文结构、强化景观体验等方面,揭示与阐释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山水人文营建经验,旨在弘扬本土优秀营建传统、提升城乡保护与传承营建实效。  相似文献   

14.
富士见文化以眺望富士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影响江户幕府及大名氏族在庭园内创造了空间特征与精神信仰相融合的富士见景观。借助田野调查、古籍舆图、历史文献等,探究影响大名庭园富士见景观的发展背景。结合文化转译视角,对东京都区部及其周边的 7 个大名庭园内 11 处富士见景观的基本信息和谱系脉络进行整理,依据眺望类型、总体布局、建造形式、植物景观、功能属性等五个空间构成要素,转译形成同形转译、同意转译、形意转译等三种空间构成特征。补充了大名庭园眺望景观与借景富士山之间研究的缺憾,对相关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古典园林中扎根文化传统的借景研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葛顺志  沈实现 《中国园林》2024,40(3):138-144
洞窟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然界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洞窟景观,之后陆续产生了人工开 凿,或在天然的基础上加以人工而成的洞窟。以杭州西湖风景 名胜区洞窟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自 然人文资源,整理出洞窟所处的重要景点地理位置及其所涉及 的园林景观要素、历史人文面貌等相关信息,通过对洞窟自身 空间形态特点及成因的分析,将其从文化、天相、空间的多样 性等方面讨论洞窟景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玏  魏雷  赵鸣 《华中建筑》2012,(5):105-107
中国古典园林的完成多与画家有关,许多园林理论也与画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以王维的画论《山水诀》为研究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其画理,结合辋川别业这一园林实例,探讨了《山水诀》中的相关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美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山水诀》中的园林美学观点。希望通过对传统画理与园林美学的研究,在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式园林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现象研究,主要是根据还原的方法,突破城市街道景观纷杂的表象,找到特定街道景观文化的深层稳定结构,并在探析这些深层结构(原型)的同时,阐明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属性,以便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能够充分考虑其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前一段时间,中国及世界上的许多人突然对小行星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源于互联网上的一条讯息,一颗编号为2000qwy、直径达500多米的小行星,已于2000年9月1日上午,在离地球240万公里的外围,与地球“擦肩而过”,“全球1/4人口——约15亿人幸免于难”。这2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与月球距离的6倍,在天文学上是一个极小的单位,即便如此,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  相似文献   

19.
刘珂秀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0,36(10):35-39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岳红记  廖叶琳  唐赟 《中国园林》2023,39(6):127-132
“八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指某一地 域约定俗成的景观总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 并包含丰富的乡土地理信息和宝贵的民俗资料。以清代朱集义 “关中八景”碑刻上的图景、诗文为研究对象,在阐释“关中 八景”的概念、历史沿革、“山水形胜”的空间布局以及“天 人合一”景观构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关中八景”所蕴含 的山水文化、佛教思想、道教求仙等文化意象,以期为当今城 市建设与规划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