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与单束重建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前交叉韧带股骨双隧道胫骨单隧道双束重建术做一客观评价.方法 对30名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韧带重建手术,根据病人的病情、医生建议和患者意愿,分成2组,单束重建组(A组)和双束重建组(B组)各15例.分别记录各组病人入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9个月时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时、6个月时、9个月时两组患者的IKDC评分(P值分别为0.458,0.387,0.265)和Lysholm评分(P值分别为0.857,0.938,0.58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相对于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在提高膝关节IKDC评分、Lysholm评分结果上没有优势.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都能良好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解剖单束保残重建和ACL解剖双束重建治疗ACL损伤的手术效果。
方法随访2021年1月—2022年4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00名,其中保残单束组100名,解剖双束组100名,进行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评估,随访1年。
结果ACL保残单束组和解剖双束组在术后1年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膝关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解剖双束组在术后恢复对抗性运动的比例较高(P=0.041)。
结论ACL解剖单束保残重建和ACL解剖双束重建在术后恢复日常生活的差异不明显,若进行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则ACL解剖双束重建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八股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49例A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8股胭绳肌腱双束双隧道重建ACL。取半腱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前内侧束,取股薄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后外侧柬,做胫骨、股骨双隧道,股骨端采用缝合钢板悬吊固定,胫骨端采用缝合纽扣固定肌腱;或者取一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前内侧束,另一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折叠为4股重建后外侧束,股骨端用微创钢板(Endbutton)固定,胫骨端用界面螺钉固定。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接受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除1例取腱处感染外,其余48例功能康复满意。49例患者中轴移试验I度阳性3例,Lachman试验I度阳性3例,屈膝90。前抽屉试验I度阳性2例,证实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ysholm评分从术前平均(50±7)分提高到术后(9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八股胭绳肌腱双束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关节镜下实施原位解剖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49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单束重建手术,观察组给予ACL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手术效果采用KT2000、Lysholm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手术前后,观察组的Lysholm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KT200检查结果提示,观察组21例(91.30%)前后和旋转的稳定性较好,2例(8.70%)3~4 mm前向松弛,轴移呈阴性。对照组14例(53.85%)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较好,8例(30.77%)松弛,4例(15.38%)手术失败,给予翻修。结论在在关节镜下实施原位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获得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关节镜下实施原位解剖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49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单束重建手术,观察组给予ACL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手术效果采用KT2000、Lysholm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手术前后,观察组的Lysholm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KT200检查结果提示,观察组21例(91.30%)前后和旋转的稳定性较好,2例(8.70%)3~4 mm前向松弛,轴移呈阴性。对照组14例(53.85%)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较好,8例(30.77%)松弛,4例(15.38%)手术失败,给予翻修。结论在在关节镜下实施原位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获得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6.
1背景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最常发生的膝关节运动损伤之一。据统计,约占到膝关节韧带损伤的80%[1]。ACL损伤后可导致膝关节不稳,近期影响关节前直向及旋转功能稳定性,并继发引起相应的半月板和软骨损伤,远期可加速膝关节的退变,导致膝关节不可逆的退行性变。因此,ACL损伤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关节镜对2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双柬重建术。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行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抽移试验检查,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比较术前与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IKDC评分。结果术前Lachman试验阳性24例(92.3%),前抽屉实验阳性20例(76.9%),抽移试验阳性19例(73.1%)。术后所有患者I。achman试验、前抽屉实验、抽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与术前相比阳性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I。ysholm评分(66.1±6.3)、Tegner评分(3.8±1.9)、膝关节IKDC评分(67.3±6.4)。术后Lysholm评分(95.1±2.3)、Tegner评分(6.6±1.5)、膝关节IKDC评分(92.5±3.1),术后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能更好地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断裂解剖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不稳定型ACL部分断裂患者先行诊断性关节镜检查,保留健存纤维束,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断裂的纤维束。采用Tegner、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以KT-2000值评估关节稳定性。结果:21例患者平均随访13.5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前抽屉试验(ADT)、Lachman试验均为(-),1例Lachman试验(-)/ADT(+),1例ADT(-)/Lachman试验(+)。21例末次随访时Tegner评分从术前的(2.27±0.79)分提高到(7.36±1.68)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73.6±3.4)分提高到(94.6±2.5)分,屈膝30°位KT-2000双侧差值从术前的(4.2±0.8)mm减少到(2.2±1.1)mm(t=9.836、7.356和10.482,P<0.001)。结论:保留健存纤维束,解剖重建不稳定型ACL部分断裂,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关节骨科接受ACL重建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例分为单束组(n=32)和双束组(n=31),分别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关节稳定度及活动度,功能评分,康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术后于3~6个月(首次)和12~18个月(末次)获得随访。KNEELAX3:单束组平均为(2.14±1.30)mm(首次)、(1.97±1.28)mm(末次),双束组为(1.78±0.98)mm(首次)、(1.46±0.73)mm(末次);Lachman试验:与健侧相比,单束组正常者(-)占81.25%(首次)、81.25%(末次),双束组占83.87%(首次)、87.10%(末次);IKDC评分:单束组正常者(A级)占62.50%(首次)、68.75%(末次),双束组占77.42%(首次)、80.65%(末次);Tegner评分:末次随访时单束组为6.03±0.54,双束组为6.00±0.58;以上数据双束组与单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轴移试验:与健侧相比,单束组正常者(-)占62.50%(首次)、68.75%(末次),双束组占87.10%(首次)、90.32%(末次);Lysholm评分:单束组为85.66±5.94(首次)、93.28±3.87(末次),双束组为88.77±6.13(首次)、96.23±2.64(末次);Teg-ner评分:首次随访时单束组为3.78±0.79,双束组为4.26±1.00;以上数据双束组与单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束解剖重建ACL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能够更早地恢复患者的运动水平;相对于单束解剖重建,双束解剖重建ACL更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留或非保留 ACL 胫骨残迹对 ACL 重建术后胫骨骨道的影响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65例孤立性 ACL 损伤病例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 ACL,其中 A 组27例,保留 ACL 胫骨残迹,B 组38例,采用非保留残迹进行 ACL 重建。术后进行 MRI 检查,测量胫骨矢状位骨道最宽处直径,以术后1周对应部位骨道直径为衡量基准,对骨道扩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Lysholm 评分评估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25例,B 组35例得以随访,其中 A 组平均随访12.4个月,B 组平均随访12.1个月。两组病例术后胫骨骨道均有不同程度增宽,以 B 组骨道扩大程度相对较高。结果表明胫骨骨道随时间延长逐步扩大,在术后6周即有明显的扩大,自术后3个月,骨隧道变化程度相对较小,并趋于稳定;两组资料胫骨骨隧道扩大程度在各个时间段上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稳定性良好,术后 Lysholm 评分在随访过程中逐步提高,两组病例在各个时间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gt;0.05)。结论是否保留 ACL 残迹对骨道扩大、术后疗效无相关性,但保留 ACL 残迹可以促进腱-骨愈合,降低骨道扩大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到2010年6月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32例进行分析。骨折按Schatzker分型标准,Ⅳ型16例、Ⅴ型12例、Ⅵ型4例均采用解剖型钢板,松质骨螺钉固定,骨缺损者给予人工骨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6%。结论: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方法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骨折的解剖复位、骨缺损处的合理并有效植骨、稳定的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析。骨折按Schatzker分型标准,Ⅳ型16例,V型12例,Ⅵ型4例,均采用解剖型钢板,松质骨螺钉固定,骨缺损者给予人工骨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6%。结论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方法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骨折的解剖复位、骨缺损处的合理有效植骨、稳定的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缝合锚钉技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青少年髌股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25例青少年髌股关节不稳定患者行双缝合锚钉技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髌骨侧采
用2枚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同时行髌骨侧止点加强缝合,关节镜下调节张力后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于股
骨隧道。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再脱位率、CT评价骨道位置及髌骨倾斜角,采用
Lysholm,Tegner和Kujala评分评价患侧膝关节功能。结果:2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20~40(平均24)个月。髌骨恐惧
试验均为阴性,无1例感染、再脱位及髌骨骨折。CT显示重建骨隧道位置良好,髌骨倾斜角术前为21.6°±2.3°,术后为
10.5°±1.6°;Lysholm评分术前为51.7±5.3,术后为93.8±6.5;Tegner评分术前为4.1±1.1,术后为5.5±0.6;Kujala主观评分术
前为53.5±6.4,术后为94.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缝合锚钉技术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
疗青少年髌股关节不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对ACL损伤后膝关节交叉韧带上下止点距离变化进行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8名志愿者单侧膝关节ACL断裂而对侧正常,在生理负重屈曲采集0°、 15°、30°、60°和90°时的相互垂直的2D图像,与CT(3D)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ACL、P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并两侧对比。结果 随屈曲角度的增大,ACL长度逐渐缩短、PCL长度逐渐增加;ACL断裂后ACL上下止点间距离、PCL长度和正常比在0°、15°和30°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ACL较损伤前增加、PCL较损伤前长度减小。结论 ACL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长度变化规律有明显变化;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可实现对膝关节生理负重过程中的韧带在体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寻不带皮肤的血管化肌腱移植的新供区,对带胫后动脉的跖肌腱游离移植作了研究.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20条小腿标本上,通过胫后动脉灌注以模拟临床实际操作的方法作跖肌腱与胫后动脉血运关系的解剖研究,并作跖肌腱血运模式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跖肌腱与小腿深筋膜中下段通过其腱周膜与胫后动脉存在稳定的血运关系,该段长度11.2±2.4cm,血运来源于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中下段的2~4支经深筋膜的穿支,管径0.8±0.3mm,其中管径大于1.0mm可供吻合用的穿支1~2支稳定地出现在距跖肌腱止点5~10cm处,血管蒂最长可达2~3cm.结论认为跖肌腱是血管化肌腱移植的可靠供腱;吻合胫后血管或分支的跖肌腱复合组织移植是临床上不带皮肤血管化肌腱移植的潜在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解剖位单束(ASB)重建与过顶位单束(OSB)重建联合玻璃酸钠腔内注射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湖北省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单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关节镜下OSB治疗,研究组采取关节镜下AS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膝关节活动度(KT-1000)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IKDC、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KDC、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KT-100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KT-10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Lachman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轴移试验阳性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轴移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