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豫西吉家洼金矿位于熊耳山金多金属矿集区西部,是一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产于近南北向断裂带中,在倾向上呈"Y"字型分布,矿化以细脉-网脉状、浸染状黄铁矿化蚀变岩型金矿为主,其次为石英脉型金矿。热液成矿过程包括4个矿化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本次工作对吉家洼金矿床主要成矿阶段(Ⅲ)的闪锌矿进行了Rb-Sr同位素测年研究,以限定成矿时代。结果获得Rb-Sr等时线年龄为118.2±2.4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该年龄与熊耳山地区中的庙岭、祁雨沟、公峪等金矿床的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对于整个熊耳山地区的金矿成矿年龄具有一定的约束意义。锶-铅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吉家洼金矿的成矿物质为壳幔混源,新太古界太华群基底及其重熔形成的花岗岩体可能为铅同位素的主要物源。我们认为,吉家洼金矿床是熊耳山地区在早白垩世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岩浆-流体活动事件的产物,是整个中国东部金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陕西杨斜金矿床为东秦岭杨斜-丰北河金钨成矿带东段的一中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为热液石英脉型,赋存于商丹断裂带内北东—北北东与北西—北北西向次级断裂中,赋矿围岩为新元古代杨斜片麻岩套。矿石金属矿物为黄铁矿-自然金-黄铜矿-黝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中低温组合;热液成矿过程可划分钾长石-石英、石英-粗粒黄铁矿-自然金、石英-细粒黄铁矿-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近矿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及黄铁矿化为特征,远矿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金矿床主要受断裂、围岩及岩体(脉)控制,成矿时代不早于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3.
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东南段,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于早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断裂、节理裂隙内.流体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黄铁矿烟灰色石英脉阶段(Ⅰ)、黄铁矿白色石英脉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灰白色-灰褐色石英脉阶段(Ⅲ)、灰白色石英-方解石脉阶段(Ⅳ).通过矿相学观察、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在该矿床Ⅱ、Ⅲ阶段矿石中首次发现大量的金/银/铅的碲化物,主要产出在黄铁矿、石英或其裂隙中,矿物生成顺序可初步厘定为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碲铅矿→碲金矿→碲金银矿.基于赛坝沟金矿床矿石特征、成矿阶段及铅同位素特征,结合前人围岩及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和同位素研究,初步认为矿床中金碲物质来源于早志留世深部地幔和下地壳混熔形成的岩浆流体,成矿流体沿大型剪切带上升,并与地表大气降水混合后在剪切带相对张性及韧脆性转换等构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金成矿区位于江南造山带金成矿省的西南端,成矿条件优越。坑头金矿床是黔东南金成矿区的一个中型矿床,在其深部找矿中,发现除石英脉型矿体外,还存在蚀变岩型矿体。然而,这种蚀变岩型矿体的构造形态、蚀变类型、与石英脉型矿体之间关系和金的赋存状态尚不清楚。本研究与当前的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石英脉型矿体和新发现的蚀变岩型矿体为研究切入点,借助微区分析技术(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进行系统的“流体-蚀变-成矿”研究。蚀变矿物金红石矿物化学显示为热液成因,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的金红石标型特征。围岩的沉积-成岩过程(包括低级变质作用过程),主要形成了草莓状黄铁矿和含铁碳酸盐岩,为后期含金硫化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如Fe)。金的成矿富集过程主要经历了绢云母+毒砂+黄铁矿+石英(Ser+Apy+Py+Qtz)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Py+Apy+Qtz)阶段和自然金+石英(Au0+Qtz)阶段。在Ser+Apy+Py+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矿流体与围岩的初级交代,形成大量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的硫化带;Py+Apy+Qtz阶段主要为流体沿着剪切带再交代,形成蚀变岩型矿...  相似文献   

5.
牟平-乳山成矿带是胶东三大矿集区之一,目前在该带内已发现金矿床十余处及大量矿(化)点,其中大型金矿床为乳山(金青顶)金矿和牟平(邓格庄)金矿.本区金矿类型多为石英脉型,个别矿床在深部演化为蚀变岩型或石英脉与蚀变岩的复合型.根据野外实地观察和室内镜下研究,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石英-(少)黄铁矿(Ⅰ)、含金黄铁矿-石英(Ⅱ)、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Ⅲ)和石英-碳酸盐(Ⅳ)四个阶段,金成矿以Ⅱ、Ⅲ阶段为主.  相似文献   

6.
喜迎金矿床是新疆东南天山发现的一种新类型金矿,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甘草湖组碳酸盐岩地层中.容矿岩石为含陆屑砂屑白云岩,矿石中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多呈微细粒包裹金.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呈细脉浸染状分布.成矿期分为4个阶段:黄铁矿石英白云岩阶段(Ⅰ)、金.黄铁矿一石英一碳酸盐脉阶段(Ⅱ)、黄铜矿一黄铁矿一石英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Ⅳ),通过矿区成矿地质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特征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喜迎金矿床为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英城子金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缘,矿床产于近东西向韧性脆性剪切带(靡棱岩带)内,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层状和脉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主要结构为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半自形-他形结构,主要构造为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成矿作用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CO2-CH4-H2O体系.英城子金矿床与国内外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相比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其成因类型属于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8.
杨金和 《世界地质》2006,25(3):264-269
黑龙江嘉荫平顶山岩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成因类型的研究表明:矿区内不同阶段的细晶闪长岩、闪长玢岩形成一个含金矿体的脉岩带;矿床范围内圈定5条呈脉状沿北北东向展布的矿体;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以裂隙金、晶隙金和明金为主,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且主要与石英、黄铁矿、毒砂和水云母共生;成矿作用分为热液期及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纯石英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黄铁矿毒砂水云母石英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矿体形成于Ⅱ、Ⅲ热液活动阶段,第Ⅲ阶段为主成矿期,成矿温度为100℃~180℃;金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岩浆中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于晚燕山期。  相似文献   

9.
甘肃冯家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孙明  段晓华 《黄金地质》2003,9(4):34-38
冯家场金矿床位于祁连—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接合部位,金矿化严格受震旦—奥陶系李子园群木其滩组和近EW向断裂及小山坡闪长岩枝联合控制。在2 0km2矿区范围发现4条等间距平行展布的金矿化带,金矿化主体为石英脉型,次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次为金银矿。金的赋存状态以粒间金为主,裂隙金和包裹体金次之,最大粒度0 58mm×0 96mm×0 22mm,Au品位8×10-6~10×10-6。成矿阶段包括石英脉、黄铁矿 石英、黄铁矿细脉、多金属硫化物、方解石 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已发现的金矿化断裂与岩体内外接触带为本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河台金矿是一个强烈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热液蚀变成矿期的金石英脉阶段和金硫化物阶段,形成的矿石有蚀变糜棱岩型和富硫化物石英脉型.富硫化物含金石英脉中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早加里东期是河台金矿床主成矿期,成矿年龄为492±16Ma;矿区燕山期伍村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153.6±2.1Ma;结合已有的同位素资料,认为河台金矿床是华南加里东期构造-变质-岩浆作用及成矿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早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同期的造山带型金矿床,并可能有燕山期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喜马拉雅扎西康铅锌锑银矿床成因的多元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扎西康矿床是北喜马拉雅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中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Pb-Zn-Sb-Ag共生矿床.矿体赋存于SN向的高角度张扭性断裂带中, 该矿床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硫锑铅矿和辉锑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为4.5‰~12.0‰, 多数集中在8‰~11‰, 富集重硫且变化较小, 表明其硫源是一致的, 主要来源于围岩中的海相地层还原硫.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在18.474~19.637, 15.649~15.774和39.660~40.010范围内, 并成一条直线, 具有放射性异常铅的特征, 投图落在上地壳铅演化线附近.流体包裹体的δDV-SMOW为-127‰~-135‰, δ18OH2O为-13.7‰~12.4‰, 偏向于西藏地热水的分布范围; He-Ar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壳流体和饱和大气水的混合, 没有明显的地幔流体成分混入.其多元同位素组成与北喜马拉雅成矿带的金或金锑等其他矿床具有明显的差异, 表明其成矿作用具有特殊性, 在中新世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走滑阶段转换, 在北喜马拉雅构造带内形成一系列的SN向高角度断裂, 并促使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熔融层, 引起局部热流值剧增, 地温异常梯度增大, 驱动地下水对流循环, 萃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一套浊流或喷流灰黑色碳硅泥岩系地层中的成矿物质, 沿着SN向断裂带充填交代成矿, 属于沉积-构造-热泉水改造的多阶段充填交代热液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12.
辽西二道沟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矿脉产状受断裂严格控制。对该矿床的典型矿脉进行了详细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表明:二道沟金矿成矿热液的总硫同位素组成接近地幔硫的值(δ34S≈0‰),反映了成矿热液的硫主要来自深部岩浆;铅同位素206Pb/204Pb、 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变化在17047~17292、15319~15555和36991~37855之间,得出矿石铅主要来源为地幔,且有下地壳铅的混入;二道沟金矿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特征与西对面沟岩体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说明成矿物质的来源与西对面沟岩体(或这次岩浆作用)有密切联系。这些证据都证明了二道沟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甲乌拉大型Pb-Zn-Ag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甲乌拉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矿体分布完全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钼矿及磁铁矿等。文中重点分析了矿床的硫、氢、氧、碳和铅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硫化物δ34S集中为1.37‰~4.10‰,平均为3.10‰(n=13),极差为2.73‰;石英和方解石δ18Owater的变化范围较大(-18.96‰~+1.08‰) (n=9),均值为-11.36‰;δDV SMOW的变化范围比较集中(-133.6‰~-103.4‰) (n=9);27件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228 3~18.758 7、207Pb/204Pb=15.457~15.880和208Pb/204Pb=37.841~39.049,矿床的铅组成基本为正常的放射性成因铅;方解石δ13CV PDB变化范围为-5.2‰~-8.4‰,平均为-6.8‰(n=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及方解石的碳同位素均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的岩浆活动;石英和方解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晚期加入了大量加热补给的大气降水;铅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中铅的来源主要为幔源,矿床形成过程中混入少量的壳源铅。矿床稳定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的岩浆热液,特别与燕山晚期的火山次火山热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床成矿元素的聚集和沉淀也起到有利作用。成矿作用的发生是在一种总硫浓度比较低、中等氧化环境、相对开放的非平衡体系中进行的。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一种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的过程。甲乌拉大型Pb Zn Ag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火山次火山热液脉状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4.
滇中荒田铅锌矿床赋存于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接触界面上,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组合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白云石为主。热液方解石C、O同位素组成表明荒田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中CO_2的碳具有多元性,主要来源于幔源与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碳;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表明荒田铅锌矿床硫以岩浆硫为主,可能混有其他硫源(可能包括地层硫酸盐),铅同位素表明赋矿围岩、玄武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均有可能为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是多源混合后的产物;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83.2±3.4)Ma,指示荒田铅锌矿床形成于晚燕山期,荒田铅锌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右江褶皱带在中生代末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有关。而晚二叠世海相喷发火山岩对矿区铅锌矿床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盖层、赋矿层及矿化作用。综上,荒田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中的不同组分来源不同,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金翅岭金矿是位于胶东西北部招莱成矿带内的一个中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受招平断裂带下盘次级NE-NNE向密集构造裂隙带控制,成矿围岩为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本文通过对成矿作用过程中的贯通性矿物石英H,O同位素及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进行研究,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来源。研究表明:金翅岭金矿床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10件样品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值变化于-74.80‰~-95.70‰之间,平均值-85.41‰;δ18 O值变化于+1.30‰~+11.12‰之间,平均值为+4.95‰。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主要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黄铁矿流体包裹体3 He/4 He值为0.09R/Ra~1.51R/Ra,平均0.72R/Ra,位于地壳氦和地幔氦之间。根据成矿流体的壳幔二元混合模式进行计算:地幔流体参与成矿的比例为7.49%~11.85%,地壳流体占主导地位。40 Ar/36 Ar值为365.9~4 042.6,集中在地壳流体与地幔流体之间,大气饱和水的范围附近。结合H-O同位素的结果可知,金翅岭金矿床成矿流体是以地壳流体占主导地位的壳幔混合流体,而地壳流体端元又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并且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流体的比例随着成矿作用从早到晚,以及成矿流体由深到浅的运移而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6.
虎拉林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额尔古纳地块之上,处于上黑龙江盆地西侧,东与砂宝斯、老沟等金矿床相邻。矿床载金矿物主要为薄膜状、粒状及脉状黄铁矿,成矿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及隐爆角砾岩有密切联系。在对矿床详尽的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对金属硫化物硫、铅同位素分析研究,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揭示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黑龙江盆地虎拉林矿床矿石及围岩中黄铁矿δ34SV-CDT分布于0.7‰~2.2‰,平均为1.18‰,集中于1.0‰左右,呈塔式分布,显示主要为岩浆硫特征;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8.468~18.511、15.578~15.625、38.215~38.370,分布范围较小,且具有造山带铅特征。铅同位素μ值为9.41~9.50,均小于9.58;ω值为35.04~35.93,均值35.49,小于正常铅ω值;Th/U为3.60~3.66,显示出具有壳幔混源特征;在铅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显示出具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特征;Δγ-Δβ图解显示矿床铅来源于上地壳与地幔混合带俯冲岩浆作用成因的铅同位素源区。综合矿床类型、矿体产出特征、矿体及围岩硫、铅同位素特征认为,虎拉林金矿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的深部岩浆,同时存在上地幔与上地壳部分熔融物质的参与,成矿过程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背景下。  相似文献   

17.
冀西石湖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湖金矿101、116矿脉深部延伸稳定,品位有所提高,产状变化不大,南于深部探矿进展较好,而使其成为太行山中段大型金矿.石湖金矿的矿脉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总体属岩浆期后热液石英脉-断裂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本文采用幔枝构造新视角开展研究,通过对地质背景研究及铅、硫、硅、碳、氢、氧同位素的分析表明:石湖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成矿溶液主要为岩浆水,混有部分大气水.进而探讨了其成矿作用,建立了成矿模式,提出了具体找矿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者桑金矿床赋存于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沉积碎屑岩中,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是滇东南金成矿带上一个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沉积黄铁矿和热液硫化物(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值均为正值,变化范围较窄(8.4‰~11.3‰),与二叠纪沉积时期海水硫酸盐δ34S值一致,具有地层硫的特征。矿石中的硫主要通过地层中有机质与海水硫酸盐的热还原作用(TSR)提供。铅同位素组成中,206Pb/204Pb变化范围较宽,207Pb/204Pb和208 Pb/204 Pb较为稳定,计算获得的模式年龄变化范围大(-62~389Ma),甚至出现"负年龄",表明除正常铅外,还有较多的放射性成因铅的混入。铅主要来自于上地壳,有少量岩浆物质的混入。矿石与围岩的硫铅同位素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物质来源, 探讨其成岩、成矿机制, 通过现场调查, 结合矿床地质成矿条件, 对矿区典型的岩浆岩、围岩及矿石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及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矿区岩体属中酸性岩, 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 源于深部, 上侵时受地壳混染, 具同源特征.不同地质体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右倾轻稀土富集型, 岩浆岩、矽卡岩和矿石为同一成矿系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矿区花岗岩产于火山弧环境.矿石硫同位素δ34SCDT值为4.4×10-3~11.0×10-3, 处于岩浆硫跟围岩混合硫范围内, 成矿物质具多源性.矿石铅同位素Th/U值范围为3.46~3.69, μ值为9.46~9.52, 均低于9.58, 介于地壳与原始地幔值之间, 反应矿石铅具深源铅和壳源铅特征.铅同位素特征参数示踪、构造模式示踪和Δβ-Δγ图解示踪的结果表明: 铅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 以壳源铅为主并混合少量深源地幔铅.总结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 少量来源于周围地层.矿区岩体成矿演化过程复杂, 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化, 在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铅、锌矿化, 及至后期热液作用形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化, 是一个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20.
青海赛坝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青海赛坝沟金矿是近年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发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金矿床。文章对该金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和成矿时代进行了研究 ,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矿床主要赋矿围岩为花岗闪长岩_英云闪长岩 ,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 ,代表着柴北缘造山带的基底 ;矿床严格受NW向韧_脆性剪切带控制 ,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黄铁矿化 ;绢云母Ar_Ar法测得蚀变糜棱岩型金矿石的年龄为 (4 2 6± 2 )Ma,另见有含金石英脉切穿印支期花岗岩脉 [全岩K_Ar年龄为 (2 10± 3)Ma],矿化可分为两期。该矿床应为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_印支期复合造山作用形成的造山型石英脉亚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