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知城市空间承载产业经济及其产出效益的特征,是制定政策引导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的基础。文章基于连续年份的企业注册数据、税收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关联分析,识别企业高度聚集和高税收产出的产业聚集区,分析这些地区产业及税收构成的演化特征。研究在北京市域和中央商务区两个空间层面开展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层面形成的若干产业聚集区,在研究年份中呈现出注册运营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经济活动频繁;(2)产业税收较企业的空间聚集度更高,且空间区位更为稳定,直接受金融业企业和各产业的高层级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3)中央商务区代表了一类典型的高税收地区,是高层级企业聚集的高标准办公聚集区,在研究年份中,地区内企业数量和税收均呈现出增长势态,由于此时间段内空间容量未出现显著扩张,所以地区发展主要得益于原有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企业的持续入驻。据此,文章提出引导高经济效益产业聚集的策略,主要是:(1)尊重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供给空间;(2)注重完善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支撑体系,吸引目标企业前来;(3)从城市层面加以统筹谋划,尽可能发挥这些产业聚集区的综合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3.
肖键  董征  刘杰 《建筑与文化》2015,(1):167-168
全球化环境下城市的发展要素在全球流动,城市如果想要得到好的发展就需要争取更多的发展条件与资源,也就是在流动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在流动空间支配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本身的场所空间会受其影响并处于不利地位。场所空间应该积极应对流动空间带来的影响,保证城市获取发展要素的同时减少负面效应,从而保证城市可以得到良好且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首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框架,分析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市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化。其次,结合这些规律和趋势,研究提出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以来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及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冯健 《城市规划》2002,26(5):57-62
对 198 0年代以来杭州市区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模式进行了总结 ,结果表明 :一方面 ,市区暂住人口数量较高的街区的分布经历了一个向四周外延扩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 ,市区暂住人口的分布又经历了一个在城市内部圈层之间 (尤其是中心区与中心区以外的市区 )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杭州市新一轮城市规划调整过程中 ,有必要参考市区暂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模式 ,增强城市内部各种基础设施规划的合理性。另外 ,暂住人口比重的空间差异及违法犯罪的空间差异特征 ,对城市社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城市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费移山 《建筑师》2022,(2):62-67
空间流动性曾经是现代建筑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其不断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通过绵延于建筑、城市、景观之间的流动性,使得建筑师能更为主动而深入地介入当代城市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但是面对流动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由此而来的流动空间对于场所空间的宰治,如何为人类创造生活的场所与交往空间,仍然是当代城市建筑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影响下的空间流动性及规划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广亮  甄峰 《规划师》2016,(4):11-16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对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居民活动等要素产生系统性影响,进而对城市空间组织的弹性和流动性产生作用。文章从时空压缩、区位因子及空间相互作用模式转变等角度出发,分析互联网对居民、企业、公共设施和场所节点流动性的影响,并探讨智慧社区、智慧办公空间、智慧消费空间和智慧产业空间的流动性特征,最后基于空间流动性变化,提出基础设施整合、要素流与空间协调、混合用地、存量规划等规划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面推进,以及全域全要素一张图精准化治理的不断深化,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杭州市萧山区以进化镇为试点进行全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在全要素全覆盖精细化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减、控、融、活"四大策略,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及详细层面规划要求,创新构建分级分类管控体系,希冀为国土...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伴随着城市空间集聚和扩散,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向集约化、多中心模式转变。城市综合体复合了办公、居住、商业商务等多种功能,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格局调整的有效动力。在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要做好城市整体空间影响的论证工作,突出其凝聚核心的效应,应从功能用地与交通整合的角度进行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有效组织片区功能用地布局的协调发展,并着力引导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信仰空间是村民春祈秋报、迎神赛社的地方,承载了当地风情民俗,体现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信仰建筑由全村合力建造,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建造技艺与艺术水平。传统村落信仰空间在满足村民日常信仰活动的同时,也是村民制定乡规民约、进行公共交往的重要场所。文章以平定县传统村落马山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建筑测绘、碑刻拓写、居民走访等方式进行基础调研,分析了马山村信仰建筑选址特点和空间秩序营造,探讨了传统村落信仰空间与民生之间的联系,以及信仰在维持乡村社会的内在力量,找寻马山村最核心的内涵,避免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的出现,以期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In China,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is a prototype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hose development mechan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region. Regarding the consumption space production of the metropolis amid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ince the 1990 s, the declin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just inevitable. Thu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more and more related to the expansion of urban consumption spac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s prov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concentric-radial pattern of rings of consumption spaces in the rural area surrounding Hangzhou. Taking three villages around Hangzhou as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Beauty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i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ir development mechanisms respectively. It proves that the three villages are all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ity of both production space and consumption space, yet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in terms of human settleme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concludes that this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driving forces which also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concentric-radial pattern of rings in rural areas amid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2.
徐小东 《新建筑》2008,(2):95-99
影响城市热力特征的主导因素是城市下垫面的物理性质,如城市的地形地貌、开放空间及其自身的城市化特征。如果这些因子设计不当,将会引起城市环境的结构性失衡和生物气候条件的改变,进而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开放空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开放空间优先应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准则之一。基于此,就开放空间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应对策略,以期为当今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杭州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永林 《浙江建筑》2008,25(6):8-11
以杭州正在建设的城市新中心建设工程——钱江新城为例,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函义及其对城市活力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对钱江新城规划管理经验的总结,探讨了国内中央商务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14.
配电网线路雷电防护能力较弱且线路结构路径复杂,需要分析支线结构对雷击浪涌传播特性的影响。利用EMTP软件搭建配电网线路模型,分析H型支线结构与π型支线结构下雷击过电压传播特性,通过行波理论对结果予以分析,讨论配网连接点处安装避雷器的防护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线路分支过电压随着距雷击点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且线路分支长度越长,分支终端过电压越小;线路结构分支数量越多,行波折射系数越小,各分支线路过电压越低,H型分支结构线路过电压明显小于π型分支结构;在配电网主线与支线连接点处安装线路避雷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分支过电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书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比较分析,指出空间在两种艺术里利用不同的方式对人类情感表达起到类似的作用。两种艺术可以相互借鉴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创作者的感情,并能够让阅读者或使用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16.
LNAPL在二维空间的运移机制与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乐  周启友 《工程勘察》2007,(2):19-22,75
本文利用改进多谱图象分析方法,对实验获得的图象进行处理,获取不同时刻LNAPL含量差值(LNAPL Content Difference)在二维空间上的分布图。通过图象分析探讨LNAPL在非饱和带中非均质条件下的迁移机制和分布特性。结果说明,介质的非均质性和流体特性对污染物的迁移产生重大影响;在“油-气”二相体系中,LNAPL含量差值分布呈现出较好的对称性,而在复杂的“水-油-气”三相体系中,LNAPL含量差值分布呈现出不对称性和非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也反映了毛细带中含水量分布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流动空间具有时空的去嵌入性、中心性和扁平化长期共存、自由开放和互相竞争的特征.城乡融合发展目前仍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发展相对独立、要素融入受限等诸多问题.从流动空间视角分析城乡关系的演进关系,并以楠木桥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城乡空间融合发展驱动和乡村空间演进机制,最终提出城乡空间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城市规划类期刊沿革、类型及选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康  王晖 《规划师》2005,21(12):23-27
国外城市规划类期刊的发展经历了始创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国外城市规划类期刊可分为综合类、应用类、理论类和历史类,各种类别的期刊都有一定的选题范围、价值取向和整体风格。从刊物的种类、数量与专业化程度上来讲,国内的城市规划类期刊与国外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但近年来与国外的交流日益丰富,编辑模式所体现的刊物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呈迅猛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9.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但促进着整个规划界的固有体系、价值导向和编制程序等各大方面,其影响也深入到了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内的规划系统的各个领域当中.以绿地系统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将<城乡规划法>的影响在这一领域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分析了新形势下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指导思想、自身体系、编制程序等方面所可能受到的具体促进和影响以及针对这些影响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外向扩张速度加快,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用地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功能与变电站的矛盾亟待统筹化解。本文基于GIS数据处理平台,分析杭州市变电站规划布局规律,摒弃复杂算法模型,提出关于变电站的可视化、一次性到位的网格化规划布局模式。网格化规划模式控制变电站服务半径,可以有效避免“站群”矛盾,并利用网格划分模式对杭州市主城区密集地区变电站规划布局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杭州市变电站规划布局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出变电站网格单元的规划控制指标参考体系,以达到变电站周边城市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并对将来城市其他基础设施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