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罡 《古生物学报》2023,62(3):390-397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三湾上三叠统安源群的近方形安源叶肢介(Anyuanestheria subquadrata Zhang and Chen in Zhang et al., 1976)的模式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其中包括壳瓣背部生长带上的多边形中–大网装饰,以及腹部生长带上的两种装饰类型:每条生长带上部为稀疏纤细的线脊装饰,每条生长带下部中–大网装饰装饰。网状装饰的特征是网壁纤细,网底平浅,印在外膜上表现为彼此濒临的多边形平台。基于以上观察,本文重新修订了安源叶肢介属壳面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2.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23,62(2):301-308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包括两个属: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Tasch,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Shen,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gen.nov.),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1994,33(2):156-164
描述了采自英国伯维克郡下石炭统下泥石群(杜内附)叶肢介一新属-longesheriagen.nov.据壳瓣生产带上发育大网状纹饰构造。归属于Loxomegaglyptidae科,从而使该科的地质历程从晚二叠世,一直追溯到早石炭世早期。讨论了新属与该科其它属之间的形态特征联系。认为化石为原理藏,含叶肢介崦层属非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非海相双壳类Ferganoconch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宝玉 《古生物学报》2006,45(2):259-264
Ferganoconcha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中亚、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下、中侏罗统的一类非海相双壳类。Ferganoconchasibirica的产出表明道虎沟地区道虎沟层与辽西地区的海房沟组和冀北地区的九龙山组层位相当,时代介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之间。结合昆虫和叶肢介化石反映的时代,认为道虎沟层的时代可能为中侏罗世早中期。综合近年来在Ferganoconchidae的分类方面取得的进展,对F.sibirica进行了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5.
自从Triglypta Wang(1984)属建立以来,在国内、外陆续发现了一个具有针孔状-小网状-线脊状三种装饰的叶肢介化石群。这个化石群的属种装饰揭示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为此建立三饰叶肢介科Triglyptidae fam.nov.。该化石新科在研究叶肢介的系统演化和地层划分对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是著名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甲壳动物,关于它的形态、壳瓣结构及微细纹饰特征的研究已相当详尽,但一直没有关于其软体构造的报道。本文描述的凌源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lingyuanensis)采自辽宁北票市尖山沟村,产于下白垩统义县组的尖山沟夹层。这些软体构造包括:头部...  相似文献   

7.
新疆尼勒克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新疆伊宁地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叶肢介化石1新属2新种。其装饰特征与已知侏罗纪早、中期的类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据叶肢介在地层中分布特点及保存状况,认为其生活在浅水的湖沼环境并属于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8.
1962 年, M. J. Copeland 报道了加拿大北极梅尔维尔岛中–上泥盆统梅尔维尔岛组的叶肢介化石。2014 年秋, 作者对馆藏在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模式标本进行了观察、照相, 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分类特征, 在此予以补充修订。1、壳瓣具有 3–5 条放射脊的翼李氏叶肢介属(Pteroleaia)是梅尔维尔岛泥盆纪最具特色的类型, 与其保存在同一层面上还发现有另一类个体十分微小的棒叶肢介属(Rhabdostichus), 该属与美国中北部及加拿大艾伯塔地区同时代的叶肢介可以对比, 之前这一类型的标本仅见于该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 其在北极地区的出现为首次报道。同时对归于棒叶肢介科(Rhabdostichidae)的另外两属(Rhabdostichops 和 Archaeositum)的含义进行了甄别, 认为前者建属特征不成立, 后者不应属于该科。2、产于梅尔维尔岛 Dundas 半岛的叶肢介, 个体数量多且密集堆积, 曾被鉴定为 Asmussia canadensis 的那些个体的壳顶都发育有一个细小的、凸起的卵形瘤状构造, 依据这一重要鉴定特征, 其分类位置应属于锥顶叶肢介亚科(Vertexiinae)的犄叶肢介属(Cornia), 从而使这一属的地质历程从石炭纪追溯到中泥盆世。这些化石的修订, 丰富了我们对加拿大北极地区泥盆纪叶肢介面貌的认识, 为研究相关类群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文中也讨论了李氏叶肢介亚目(Leaiina)三个早期叶肢介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 Pteroleaia (Rostroleaiidae)代表了形态特殊的一个演化分枝, 早仅见于泥盆纪并很快灭绝。壳瓣具有两条放射脊的叶肢介科(如: Leaiidae)被认为是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演化主干, 兴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广东中泥盆世早期(Givetian)桂头群中的叶肢介组合以 Hepuleaia (Praeleaiidae)为主, 并包含壳瓣具两条放射脊的种类, 该组合是迄今已知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最早代表, 这表明该亚目应起源于中国而非欧洲。  相似文献   

9.
Bean(1836)在上个世纪曾描述过英国约克郡北部斯卡伯勒附近格里斯托普湾(Gristhorpe Bay)中侏罗统巴柔阶(相当 E.(o.) sauzei带)克洛顿组(Cloughton Formation)格里斯托普层的一些化石,包括双壳类 Unio distortus Bean, 介形类 Cypris concentrica Bean 和 Cypris arcuata Bean (Cypris M?ller, 1776). 嗣后不久, Jones(1862)认为 C.concentrica 是一个叶肢介化石并将这个种归入了 Estheria R?ppell, 1837.本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诺沃日  相似文献   

10.
乌统昱 《古生物学报》1991,30(5):630-642
本文对陕西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和对比。本组合特征是:(1)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群是以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两属为主要代表,并含有稀少的、但又十分重要的Xiangxiella分子和许多Palaeolimnadia,Diaplexa分子,(2)与和尚沟组叶肢介化石群关系比较密切,而与铜川组叶肢介化石群差别甚大。在华北地区,该叶肢介化石群所在层位比较稳定。本文认为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相当我国南方Xiangxiella叶肢介群。文内还对许多新种作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花吉营下白垩统西瓜园组的花吉营丰宁叶肢介(Fengninggrapta huajiyingensis)的正型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以前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特征,其中包括:1)胎壳附近窄生长带上的小到中网装饰和密而细的线脊夹小网装饰;2)胎壳附近生长线上的小网装饰;3)靠腹边缘生长带粗壮线脊下端向下接近生长线时膨胀变成三角形"滨生长线瘤"。从而修定丰宁叶肢介的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冀北丰宁满族自治县花吉营下白垩统西瓜园组的花吉营丰宁叶肢介(Fengninggrapta huajiyingensis)的正型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以前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特征,其中包括:1)胎壳附近窄生长带上的小到中网装饰和密而细的线脊夹小网装饰;2)胎壳附近生长线上的小网装饰;3)靠腹边缘生长带粗壮线脊下端向下接近生长线时膨胀变成三角形"滨生长线瘤"。从而修定丰宁叶肢介的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13.
叠饰伪转叶肢介(Difalsisca)的特征是初生壳大,背缘末端的后背角反弯曲,装饰为小针网状,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有叠网状装饰。新属与伪转叶肢介属(Falsisca)的区别就是具有叠网状装饰,其他特征均相似。叠饰叶肢介科(Diestheriidae Zhang et Chen)是1976年建立的。主要特征是在壳表面原有的网、线和线网状装饰之上又叠覆一层更大的网状物,称为“叠网状装饰”,它主要分布在壳的后腹部生长带上。本科包括叠饰叶肢介属(Di-estheria Chen,1976),新叠饰叶肢介属(Neod-  相似文献   

14.
道虎沟生物群是我国近年来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其时代属于中侏罗世,但它的产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仍存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道虎沟化石层属于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或海房沟组,但另一些学者却认为它属于中侏罗统或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一些学者将化石层底部的砾岩层划归九龙山组,而将化石层主体连同其上的大套火山岩划归髫髻山组。通过近些年的野外考察,笔者在道虎沟村东的道虎沟化石层底部砾岩中找到了与其他层位类似的凝灰质页岩夹层,内含典型的道虎沟生物群动植物化石。因此,道虎沟底部的砾岩无疑是道虎沟化石层的一部分。结合目前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证据,道虎沟化石层归入中侏罗统上部的海房沟组较为合适。随着燕山运动的发生,道虎沟生物群的代表分子在宁城盆地中侏罗世沉积开始之前就已经产生,其起源需要到更古老的地层中寻找。  相似文献   

15.
道虎沟生物群是我国近年来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其时代属于中侏罗世,但它的产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仍存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道虎沟化石层属于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或海房沟组,但另一些学者却认为它属于中侏罗统或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一些学者将化石层底部的砾岩层划归九龙山组,而将化石层主体连同其上的大套火山岩划归髫髻山组。通过近些年的野外考察,笔者在道虎沟村东的道虎沟化石层底部砾岩中找到了与其他层位类似的凝灰质页岩夹层,内含典型的道虎沟生物群动植物化石。因此,道虎沟底部的砾岩无疑是道虎沟化石层的一部分。结合目前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证据,道虎沟化石层归入中侏罗统上部的海房沟组较为合适。随着燕山运动的发生,道虎沟生物群的代表分子在宁城盆地中侏罗世沉积开始之前就已经产生,其起源需要到更古老的地层中寻找。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产于内蒙古宁城县中-上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的一块昆虫化石,建立1新种——拉氏道虎沟树蜂(Daohugoa rasnitsyni Ding and Zhang Haichun sp.nov.),归入道虎沟树蜂科(Daohugoidae Rasnitsyn and Zhang,2004)。根据新材料,对道虎沟树蜂科的特征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产于内蒙古宁城县中-上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的一块昆虫化石,建立1新种——拉氏道虎沟树蜂(Daohugoa rasnitsyni Ding and Zhang Haichun sp.nov.),归入道虎沟树蜂科(Daohugoidae Rasnitsyn and Zhang,2004)。根据新材料,对道虎沟树蜂科的特征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8.
论非洲叶肢介科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0-597
叶肢介化石生长线下缘锯齿状构造曾作为非洲叶肢介科(Afrograptidae)分类的主要特征,通过扫描图像,从比较解剖学研究入手,揭示了现生与化石叶肢介壳瓣的锯齿构造是由于分布于生长线的一排刚毛,基部关节脱落而形成的;分析了生长线刚毛的形态是属于长针形的轴刚毛,主要司触角功能;在5科18属现生叶肢介中,至少3科7属32种具有生长线刚毛,22属化石叶肢介有锯齿构造;作者认为这一构造被视为非洲叶肢介科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壳瓣的放射褶或粗瘤构造在高级分类上更重要,进而对该科的含义进行了厘定;从壳瓣具有多条放射褶这一构造特征来看,它与小叶肢介超科(Estheriellioidea)的成员在发生关系上比较密切,小叶肢介超科可提升为亚目(Estheriellidea),包括小叶肢介超科和非洲叶肢介超科,是中生代初兴起的一个类群。在白垩纪中期消失。  相似文献   

19.
陈丕基  莫S 《古生物学报》1991,30(2):243-245
字母形叶肢介(Ipsilonia)是诺沃日洛夫(N. Novojilov, 1953)创立的1个属,壳瓣发育后期生长带前、后端在接近背缘时都反转向外弯曲,形如翼状,壳顶位于背缘中部,有18条生长带,整个壳瓣外形象1个斜放的希腊字母“ε”,形状非常特殊,模式种Ipsilonia auriculata Novojilov,1953产自苏联库尔斯克图里和布梁地区中泥盆世早吉维特期地层。此后,经过了35年,在世界各地均未再见报道。1988年,笔者之一应邀赴英国研究苏格兰西北部斯凯岛(Skye Island)上大河口群(The Great Estuarine Group)中侏罗世叶肢介动物群期间,曾两次去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观摩150  相似文献   

20.
沈炎彬  朱彤 《古生物学报》1990,29(3):309-314
中国古生代的叶肢介知之甚少,南方早二叠世的叶肢介迄今尚无正式文献记载。1974年4月,福建地质一团在该省进行煤田勘探时,曾于钻孔中发现叶肢介化石,标注层位为龙潭组。只因化石数量太少,壳瓣保存不完整,产地又不详尽,因此,一直未作报道。之后,福建196煤田地质勘探队王信,在下二叠统童子岩组也找到了这一类型的叶肢介。1982年11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