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Planning》2017,(10)
由于在实际生产中棍状结构比管状、圆台状结构更易于生产,为研究2种纤维增强材料棍件的能量吸收性能,选择了拉挤成型方式制成复合材料棍件(包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棍件和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棍件)。其中,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棍件的制作方式采用在拉挤成型的棍件外层进行编织,然后对整体进行二次固化的混合成型技术以增强玻璃纤维纺织复合材料吸能性。运用实验研究法,利用万能实验机对试样进行准静态压缩实验并制成观察实验片,将准静态压缩实验后得到的数据计算比能量吸收值,通过光学显微镜绘制观察图和模式图分析其破坏机理。一方面探究了外层编织角大小(27°、33°、46°)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棍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比了相同尺寸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棍件和外层编织加固的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棍件的能量吸收性能。研究表明:编织角为27°的棍件能量吸收性能最好(比能量吸收值为54.5J/g),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棍件(比能量吸收值为131.4J/g)吸能性优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棍件。  相似文献   

2.
《建材发展导向》2005,3(4):92-92
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所用的树脂基体是分散介质,增强材料为分散相,另外在增强材料与基体树脂之间还有第三相。即它们的界面。这三个单元的有机组合。使所制成的玻璃钢复合材料具有单独组分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异性能.这正是复合材料得以飞速发展、日益受到各个工业部门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国外建材     
国外一家公司最近开发成功一种新的三维编织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可以使三维编织织物的生产速度比原来的技术提高5倍,并且还能降低三维编织织物的生产成本。到目前为止,在复合材料工业中大量使用三维编织织物作为增强材料的主要障碍是三维编织织物的价格太贵,另一个因素是无法生产出大尺寸的三维编织织物。采用这家公司新开发的三维编织技术,可以生产出最大直径达760mm,壁厚达9.5mm的三维编织织物。 三维编织织物可以用玻璃纤维、石英纤维、  相似文献   

4.
树脂传递模塑(R es in transfer m o ld ing,RTM)是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术,以RTM成型三维编织增强复合材料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综述了三维编织增强体RTM成型技术、RTM成型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及该技术在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NSAS—Lewist研究中心(Cleveland)的研究人员研制了用作低绝缘材料(即屏蔽罩)的纤维增强钡锶铝硅酸盐微晶玻璃.氯化硅和碳化硅(Hi Nicalon)纤维用来增强基体.这些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韧性、低介电常数和在较宽温度区域内的低电磁波吸收.这些复合材料可制成二维绝缘层,其方法是基体浆料灌入纤维束,然后烘干、切片、堆积并热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混凝土结构加固、修补用片材、树脂基体的要求、类型和性能 ,讨论了民用结构复合材料的成形方法 ,说明了民用复合材料和宇航用复合材料在材料选择、性能要求、工作条件、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不同。给出了不同增强材料片材、不同基体树脂的主要性能数据和有关成形方法的结构效果。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火箭,航天及航空等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主要用作制成的复合材料结构,实力的增强材料和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比综合指数在现有的材料的模量的显着的优点的最高和机械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木塑复合材料wood plastic composites,简称WPC)已经成为国内外环保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木塑复合材料是以塑料为基体材料,以木质纤维或木粉为增强材料或填料,通过适当的方法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木塑复合材料有许多优点,主要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尺寸稳定性能好、耐化学腐蚀、成本低、有类似木质外观等。  相似文献   

9.
天然纤维/塑料复合材料是以塑料与基体,将天然纤维通过材料复合途径制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综合了塑料与天然纤维的性能特点,用途广泛。讨论了天然纤维/塑料复合材料的原料及其处理方法、加工助剂、成型工艺、以及产品的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织物增强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水泥基复合材料,通过以碳纤维和耐碱玻璃纤维为原料的编织物为主要增强材料,聚丙烯纤维为次要增强材料,制成混凝土材料.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不仅能有效的减少水泥用量,预应力织物还能够较好地传递拉伸和弯曲荷载,可以起到替代部分钢筋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碳酸盐或氯盐的腐蚀,对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有很大的作用,其在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1.
钢丝网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钢丝网RPC的增强效果,分析了钢丝网RPC的组分特点和作用机理,指出了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间的界面粘结性能是影响增强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钢丝网RPC界面粘结性能的分析,得到了混合律法则下钢丝网RPC的极限强度计算方法;开展了钢丝网增强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材料的抗压、抗弯和抗劈拉等常规静态力学性能试验,比较了复合材料中基体材料性能对增强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增强模式下,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基体材料和纤维间的界面粘接性能得到了改善, 更有利于发挥钢丝的桥接作用,可使复合材料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抗压、抗弯和抗劈拉强度.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几种探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各层面性能的表征方法,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宏观及微观界面力学测试法、热分析法、显微镜法等,其中宏观力学测试法用于测试材料的基本属性,最为普遍也较为成熟;微观界面力学测试法用于测试材料中基体与纤维之间的黏结强度;热分析法用于研究复合材料基体的热物理和动力学特性;显微镜法则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测试材料内部元素组成、结构及形态变化情况。最后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性能表征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简要展望。结果表明:显微镜法是成像最直观、测试速度最快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从各角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将铁尾矿砂作为制备保温隔热复合材料原料的可行性,其核心技术是先将铁尾矿砂微纳米化,再掺混SiO2气凝胶并添加少量粘合剂和玻璃纤维等制成性能优良的微纳孔保温隔热材料。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保温性能最优状态下的各因素配方;研究了微纳米化对基体材料性能的改善状况及不同掺量气凝胶对基体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内部各成分在基质中的存在状态,微观结构显示气凝胶形态保持完好。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用钢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已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纤维水泥复合材料。钢纤维水泥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其基材比较,最大的优点是强度高(主要是抗拉、抗弯强度),韧性好,并具有一定的耐久性。掺入钢纤维,改变了素混凝土抗压比小、脆性大的根本弱点,为混凝土这种古老的材料开拓了更广泛的应用途径。因  相似文献   

15.
GFRP锚杆是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以合成树脂为基体材料,经拉挤成型技术和必要的表面处理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锚杆,具有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自重轻等优点。本文阐述了GFRP锚杆使用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中的特点,结合其性能分析,展示出该锚杆在软土地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聚有机硅氧烷基耐烧蚀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有机硅氧烷基树脂SAR-9为基体,短切碳纤维,轻质碳酸钙为填料制成了耐烧蚀复合材料。讨论了碳纤维和轻质碳酸钙的含量和表面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获得最佳烧蚀性能的成分配比。由于填料与基体界面性能不好,使材料的机械性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纳米磁性涂层陶瓷纤维及其制备是利用溶胶凝胶在微米级的陶瓷结构纤维和金属纤维表面涂敷纳米磁性物质(锶铁氧体、钡铁氧体、三氧化二铁等磁性物质),使纤维表面的磁性涂层具有纳米结构,具有优良的电、磁性能。同时纤维强度随基芯纤维强度增大而提高,可保持纤维的高力学性能及耐高温、抗氧化性能。该纤维还具有柔软性能好以及可进行二维、三维编织等特点,是优良的功能和结构纤维,在制备耐高温、异型微传感器、磁电测量器件、磁光器件、智能高性能混凝土、防电磁干扰高性能混凝土和智能、防电磁干扰复合材料以及结构吸波材料等纳米磁性涂层陶…  相似文献   

18.
三维玻璃纤维间隔连体织物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应用前景。介绍了三维玻璃纤维间隔连体织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从复合材料破坏机制角度分析了三维玻璃纤维间隔连体织物对基体材料的增强机理。基于复合材料耐久性,详细阐述了玻璃纤维的被腐蚀机理,并且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最后,综述了该类复合材料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状况,并展望了后续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门窗材料的分类,分析了复合材料门窗的原材料与制备,包括增强材料、基体材料、成型工艺,说明了新型门窗的性能,包括导热性、尺寸稳定性、其他性能。  相似文献   

20.
温度作用下不同配方竹塑复合材料的断裂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环境因素中,温度因素是对竹塑复合材料性能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之一。通过试验分析温度对3种竹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3种竹塑复合材料的抗弯性能按从优到劣排列依次为:使用新PE与楠竹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竹塑复合材料,使用回收PE与楠竹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竹塑复合材料,和使用回收PE与杂竹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竹塑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