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IL-24对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凋亡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纳入本研究的确诊未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各20例。取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用琼脂糖电泳方法检测BMMNC DNA;采用碘化丙锭染色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核形态观察同时检测体外培养的急性白血病BMMNC增殖、分化过程中的凋亡状况;观察IL-24对它们的影响,并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RT-PCR检测bcl-2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观察IL-24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发现:IL-24可诱导体外培养的急性白血病BMMNC凋亡。在培养的48小时,可见到DNA出现梯形条带;IL-24 50 ng/ml用药组细胞凋亡程度较没加IL-24的对照组明显增加。IL-24可下调体外培养的急性白血病BMMNC bcl-2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论:IL-24可诱导白血病BMMNC凋亡,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bcl-2 mRNA的表达,上调caspase-3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白血病细胞共培养后对血管生成因子IL-8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MSC和K562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包括直接接触和MSC条件培养液,应用RT-PCR方法检测MSC和K562细胞IL-8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MSC直接接触和经MSC条件培养液作用后,K562细胞IL-8的表达均明显高于K562细胞单独培养组(p〈0.01)。与K562细胞共培养的MSC,其IL-8的表达亦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MSC(p〈0.01)。结论:MSC与K562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和某些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可促进血管生成因子IL-8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白血病患儿骨髓上清的白介素-(IL-6)含量研究其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分布特点,研究不同患者MSCs培养液上清IL-6的含量研究不同患者MSCs上清的分泌特点。方法白血病患儿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鉴定MSC表面CD105、CD73、CD90、CD45、CD34、CD14、CD19、HLA-DR抗原鉴定,酶联免疫法检测非白血病和白血病儿童骨髓上清及骨髓分离培养的MSC上清中IL-6的含量。结果 MSC阳性表达CD90、CD105、CD73,而CD34、CD45、HLA-DR、CD14、CD19、CD79a、CD11b则呈阴性。不同性别、年龄儿童骨髓上清IL-6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白血病患儿与处于完全缓解期的白血病患儿骨髓IL-6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初诊及骨髓未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儿骨髓上清IL-6水平明显高于非白血病组及化疗后处于完全缓解期的白血病患儿(P0.05);初诊及骨髓未达完全缓解白血病患儿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IL-6水平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P0.05)。处于完全缓解期的不同类型白血病患儿骨髓IL-6水平无显著差异,骨髓缓解及未缓解的低、中、高危患儿IL-6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的骨髓IL-6异常升高,与其白血病类型及肿瘤负荷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CD44单克隆抗体A3D8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转录因子AP-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A3D8干预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3D8对HL-60细胞中c-JUN及c-FOS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A3D8对HL-60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A3D8可诱导细胞周期G_0/G_1期阻滞;A3D8可降低HL-60细胞c-JU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而对cFOS mRNA及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A3D8通过下调c-JUN转录及蛋白表达影响急性白血病细胞转录因子AP-1活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β2糖蛋白I(抗β2GPI)自身抗体与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刺激单核细胞株THP-1表达炎性因子IL-6、IL-8、TNF-α及可能机制。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抗β2GPI/β2GPI复合物刺激THP-1细胞不同时间(0.5、1、1.5、2、6 h)后IL-6、IL-8、TNF-αm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观察THP-1细胞表达IL-6、IL-8、TNF-α蛋白的情况。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观察Toll样受体4(TLR4)途径抑制物(TAK-242)干预抗β2GPI/β2GPI复合物对THP-1细胞的刺激作用。结果抗β2GPI/β2GPI复合物(100μg/mL)刺激THP-1细胞不同时间,可使细胞表达IL-6、IL-8及TNF-αmRNA水平逐渐上升,于刺激2 h时IL-6、IL-8及TNF-α达到峰值(P<0.01),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证实细胞表达IL-6、IL-8及TNF-α蛋白水平也明显增加。TAK-242(5μmol/L)可显著抑制抗β2GPI/β2GPI复合物诱导的细胞IL-6、IL-8及TNF-α表达。结论抗β2GPI/β2GPI复合物通过TLR4途径,激活THP-1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及TNF-α,参与抗磷脂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机制及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TGFβ_1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应用白血病细胞集落试验测定TGFβ_1对HL-60、DAMI、K562细胞增殖的作用;应用ELISA方法测定3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TGFβ_1水平。结果:TGFβ_1对HL-60、K562、DAMI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白血病细胞系(HEL、HL-60、K562、U937、DAMI、MEG-01、HUT78)及CA均表达TGFβ_1及其受体mRNA。外源性TGFβ_1抑制DAMI细胞IL-6、IL-6R、GM-CSFR及IL-3的基因表达,上调DAMI细胞本身TGFβ_1表达,并诱导DAMI细胞凋亡。白血病患者血清TGFβ_1水平明显减低;患者达完全缓解时,该水平恢复正常;复发时,该水平又趋减低。结论:TGFβ_1是白血病细胞抑制性自泌因子;其抑制作用与其调控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因子与受体表达有关;血清TGFβ_1水平是监测白血病病情转归的一项有价值指标;TGFβ_1作为负调控因子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白血病细胞表面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中药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B和ULBP1、2、3四种NKG2D配体的表达。苦参碱处理白血病细胞株K562、OUN-1、U937和K562/A02及原代培养的人白血病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处理后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改变。结果表明,几株常见人白血病细胞及原代人白血病细胞表面均有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多数有ULBP分子的高表达或ULBP表达明显高于MICA/B,但不同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模式明显不同。苦参碱处理可上调白血病细胞表面部分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提示苦参碱对不同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调节不同。K562细胞表面NKG2D配体ULBP2和ULBP3分子的高表达可能是介导NK细胞对其高杀伤性的重要原因。结论:人白血病细胞及原代人白血病细胞表面均有NKG2D配体的表达,但不同细胞NKG2D配体的表达模式不同。苦参碱可上调白血病细胞表面部分NKG2D配体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22-2723
使用MTT法悬挑合理的IL-8使用浓度,分别使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IL-8对结肠癌SW480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MMP-2蛋白的表达。对照组及不同浓度IL-8(25、50、100μg/L)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依次表示为16±2.0、50±7.4、120±16.4、62±10,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IL-8穿过Transwell实验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这一结果与划痕试验一致,再次验证IL-8能促进SW480细胞迁移。IL-2可提高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IL-8能有效促进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迁移,可能通过上调MMP-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IL-17和IL-2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和IL-21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9例和急性髓系白血病41例)分为未缓解组(A组,24例)和缓解组(B组,36例),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又分为合并感染组(32例)和不合并感染组(28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经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IL-17和IL-21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NC中CD4+IL-17+细胞的比例。结果发现,①A组和B组产生1L-17、IL-21的水平及Th17比例均低于C组(p0.05);②与B组相比,A组IL-17、IL-21的水平及Th17比例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合并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IL-17及Th17比例均低于不合并感染组。结论:Th1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和IL-21参与了急性白血病发生及病情发展,其表达水平高低部分反映了白血病的疾病状态,并可用于评价白血病患者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8及其受体与白血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L-8及IL-8R可在白血病细胞上结构怀表达,其不同的表达情况反应白血病的不同活化状态及白血病的不同病理过程;检测春水平可地临床疾病转归提供辅助依据;rhIL-8有可能成为新的理想的干细胞动员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IL-23单独或联合IL-2诱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及作用机制.IL-23(50 ng/ml)单独或联合IL-2(100 U/ml)体外诱导正常人PBMNC 72 h,并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诱导后的PBMNC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杀伤活性最大时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应用RQ-PCR法检测诱导后PBMNC的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后的PBMNC均对K562细胞有杀伤活性,随着时间延长,杀伤率明显增加,各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以IL-23联合IL-2组诱导PBMNC表达IFN-γ的水平最高,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各细胞因子组PBMNC的穿孔素、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IL-23联合IL-2组的穿孔素、颗粒酶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IL-23能促进PBMNC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IL-2联合具有协同增强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IL-23作用于PBMNC后IFN-γ、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IL-2具有协同作用.推测IL-23可能通过诱导PBMNC表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发挥抗白血病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P)已被证实作为IL-1受体Ⅰ型(IL-1R Ⅰ)的共同受体,参与IL-1的效应发挥.最新研究表明,IL-1RAP是新鉴定的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LSC)表面标志蛋白,且IL-1RAP抗体,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杀灭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体内的LSC,而不损伤正常造血干细胞(HSC).另有研究发现,IL-1RAP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临床预后密切相关,IL-1RAP表达水平亦是预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危险度的潜在指标.笔者拟就髓细胞白血病LSC表面标志蛋白IL-1RAP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胞因子-受体系统介导的靶向杀伤作为新一代导向治疗策略的创立已经引起临床血液学及肿瘤治疗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我们先前的动物实验结果业已证明,重组白细胞介素6(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能高度特异性地杀伤高表达人IL-6受体(IL-6R)的BNML大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明显延长白血病大鼠的生存期,而对正常造血细胞无不良反应[2,3].新近我们的研究结果则显示,粒、单、红白血病细胞不但高表达IL-6Rα亚单位的基因和蛋白,而且还高表达高亲和力IL-6R.鉴于IL-6R的β亚单位在高亲和力IL-6R形成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4,5],因此从理论上讲,白血病细胞表面高亲和力IL-6R的多寡与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杀伤白血病的生物学效应密切相关[6].所以,全面系统地阐明人类白血病细胞是否表达IL-6R的β亚单位基因和蛋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我们首次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技术并结合流式细胞术(FACS)对IL-6R的β亚单位mRNA和蛋白在8种极具代表性的人类白血病细胞系U937、HL-60、KG1、TF1、K562、HuT 28、CEM及Raji中的表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7(IL-7)对急性白血病(AL)细胞B7分子表达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L原代白血病细胞R7分子的表达。体外用IL-7诱导白血病细胞。分析其对B7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而用RT-PCR检测B7-1和B7-2 mRNA表达。MTT法检测诱导后白血病细胞对异基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刺激作用,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清液中1干扰素(IFNγ)含量:应用B7-1、B7-2和W6/32单抗阻断实验研究B7分子刺激PBMNC的机制。结果 11例AL患中B7-1弱阳性3例,B7-2弱阳性1例。IL-7能显刺激白血病细胞B7-1和B7-2表达,呈时间依赖性。IL-7作用于HL-60细胞可诱导B7-1和B7-2 mRNA表达。诱导后的白血病细胞显刺激PBMNC增殖并产生IFNγ。B7-1单抗和W6/32单抗可抑制白血病细胞诱导PBMNC增殖和产生IFNγ,而B7-2单抗无抑制作用。结论 原代AL细胞低表达B7-1和B7-2分子。在体外,IL-7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B7-1分子表达,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使PBMNC分泌IFNγ增多,显提高了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原性。在共刺激分子诱导抗白血病T细胞免疫反应巾,B7-1作用显强于B7-2。  相似文献   

15.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表达前B-细胞抗原极为少见,只有2%AML患者可出现CD_(19)(+)。本文报道1例8岁儿童ANLL-M_2患者,其白血病细胞不表达髓系抗原(CD_(116),C_(13),CD_(14)及CD_(33));但却表达前B-细胞抗原CD_(19)。对该患者白血病细胞培养72小时后它们表达髓系抗原(CD_(11)和CD_(13))。其白血病细胞表面具有大量粒系集落刺激因  相似文献   

16.
PD-L1阻断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性死亡-1配体-1(PD-L1)作为近年来发现的B7家族新的成员,已被证实有免疫负调节作用,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高表达PD-L1可能是影响其功能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试图阻断PD-L1在DC上的表达以增强白血病源性DC的免疫刺激功能。应用人rhGM-CSF、rhIL-4及TNF-α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ML)分化DC,观察给予加或不加PD-L1单克隆抗体对DC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及PD-L1,MTT法检测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FN-γ、IL-2和IL-10的水平。结果显示,负性调节分子PD-L1随着慢性髓系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CML-DC)成熟表达不断升高,阻断PD-L1能增强CML-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促进T细胞分泌IFN-γ和IL-2并抑制IL-10的产生(p<0.05)。结论:阻断PD-L1可增强白血病源性DC的功能,为白血病DC瘤苗治疗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检测分析c-myc、c-myb原癌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定量分析原癌基因c-myc、c-myb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细胞和BMSC的膜表面抗原,同时采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分析细胞核型。结果表明:①c-myc、c-myb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及其BMSC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尤其是在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其均值分别为1.15±0.38和1.03±0.48,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异常的BMSC中其均值分别为2.08±0.82(P<0.05)和1.46±0.29(P<0.05);②在白血病细胞和BMSC中,c-myc mRNA、c-myb mRNA的表达水平均与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关性;③在不同预后组中,c-myc mRNA、c-myb mRNA表达呈线性相关;④在白血病细胞及急性组BMSC中原癌基因c-myc、c-myb的表达存在正相关;⑤白血病细胞中c-myc的表达量分别与BMSC中c-myc、c-myb的表达量有相关性。结论:在白血病中降低c-myc或c-myb原癌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鼠单克隆抗体YB5·B8(CD117)识别位于染色体4q21上人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作者对不同类型白血病CD117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了解该抗体对髓细胞或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c-kit表达与AML FAB亚型及其他标记物表达间的关系。 115例急性白血病,其中AML62例,ALL23例(B细胞型15例、T细胞型8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5例,未分化型急性白血病(AUL)2例,CML急性期、MDS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3例。获得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后。除YB5·B8外,还采用一组单克隆抗体进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NK细胞受体NKG2D和NKG2A在初发ALL和AML患者NK细胞、CD3+T细胞的表达其及相应配体MHC-I A/B和HLA-E在白血病细胞表达差异性和免疫学意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细胞对8种白血病细胞系的杀伤效率,并检测6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ALL和AML各30例)骨髓中NKG2D和NKG2A在NK和CD3+T细胞的表达及其相应配体MHC-I A/B和HLA-E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NK92对不同白血病细胞系的杀伤效率存在差异.ALL患者NK细胞和CD3+T细胞的NKG2D及NKG2A阳性表达率与AML患者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ALL患者白血病细胞MHC-I A/B和HLA-E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AML患者(p<0.05).结论:ALL与AML患者免疫细胞功能的差异性可能与白血病细胞配体表达的不同有关,而与本身NK及T细胞表达的杀伤和抑制性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iR-17和miR-20a前体的表达水平,并探讨miRNA Sponge介导的miR-17和miR-20a沉默的抗白血病作用机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及8种白血病细胞株中miR-17和miR-20a前体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各型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前期构建的针对miR-17和miR-20a基因的miRNA Sponge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高表达miR-17和miR-20a的Jurkat细胞株;用CCK-8方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iR-17和miR-20a沉默对Jurkat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iR-17和miR-20a前体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且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相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量更高;然而二者表达量与患者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miR-17和miR-20a沉默能抑制Jurkat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同时促进细胞的凋亡.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iR-17和miR-20a呈过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高表达的miR-17和miR-20a可通过在转录后抑制P21和E2F1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G1 —S期转换,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