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有痰、虚,均与脾失健运相关,故治疗需以脾为核心,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不同,兼顾心、肝、肾之病变,分别相应采取养心安神、疏肝理气、补肾填精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玲教授在运用中医药治疗郁证失眠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年临证总结出郁证失眠的病机多以心神不安、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思虑太过等为主,治疗上主要从心、肝、脾入手,辨证论治,灵活选方用药,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3.
浅谈抑郁症之病因病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抑郁症不能等同于中医郁症,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思虑过度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肾精亏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多脏,中医辨证以虚证为纲。  相似文献   

4.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脾胃虚损、脾肾亏虚、肝失疏泄、经络气血不足、虚邪等方面,临床提倡辨证论治.脾气不足治以理脾益气,脾肾亏虚治以补益脾肾,在肝者助肝疏泄,病在经络或虚邪侵袭者,多调脾胃以补气补血,使正得复.常用单方、验方,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对重症肌无力的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历代医家对健忘的理论与治法一些认识来论述心-脾胃-肾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健忘当首责于心肾失交,而心肾失交当归之于脾胃,临床上治疗除了交通心肾外,亦需注意健脾补脾。  相似文献   

6.
以往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食管,与肝脾相关,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胃为发病根本,临床多从肝脾论治以和胃降逆,效果不甚理想。新观点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肺脾关系密切,中医病机以脾失健运,肺胃不降而致气机失调。治疗应从健脾益气、升降并举入手。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并伴有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性功能减退等躯体症状,其发病主要由于思虑过度引起的,中医认为,抑郁症的病位主要在肝,但文章认为其病位与脾亦有密切关系,脾失健运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不足,以及心失所养、心脾两虚从而加重抑郁状态,文章旨在探讨脾失健运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吴起浩 《西部医学》2020,51(4):72-73
张喜奎教授认为眩晕不仅可因内生五邪或外感六淫等侵袭清窍,还可由脏腑机能失调,最终导致气血失于畅达,髓海受扰而成。诊治上,张喜奎教授提倡辨"病、证、症",纲举目张的思路。辨病方面,"气血不足,髓海失荣"贯穿眩晕发病全过程,治疗上重视补气血通络;辨证方面,主要病变脏腑以心、肝、脾、肾为主,治疗上主张多脏同调,治脾为主,兼调心、肝、肾;辨症上,迅速处理紧急病症,及时在主方基础上加用药物。  相似文献   

9.
痰是体内水、精、津液代谢异常停聚而成的病理产物,肝为生痰之源,其机理主要是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脾失转输,肺失敷布,导致水液疏化无权,凝而为痰,临证治疗结合理气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唐容川《痢证三字诀》提出“病有脾,治肝肺”,认为痢证虽以损伤脾胃为主,但治疗应重视调治肝肺,使“脾经自治”,李乾构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多从脾、肝、肺入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达到抗溃疡而治痢的目的。饮食不节、肺肠失调、忧思恼怒等病因可引起脾、肝、肺病变,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发为本病,此病病程较长,耗伤正气,李教授临证时以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肺失宣降为发病机制,治疗以培补脾胃,疏肝理肺为根本大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肠外表现进行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五脏生理病理特点,认为脂肪肝形成跟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并在《内经》、《难经》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基础上,临床治疗脂肪肝非常重视"肝病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既注重"已病",又防范了"未病",用自拟"脂肝方"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对心、肝、脾三脏相关性的分析,并追溯古代医家从肝、脾论治胸痹心痛的理论渊源及现代医家对于从肝、脾论治胸痹心痛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归纳并总结从肝与脾论治胸痹心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史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许多经方亦被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此笔者根据所查到的文献资料,粗略地归纳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出,仲景治疗心血管病证,不仅仅从心论治,还从脾、肾、肝胆等脏腑角度入手,治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4.
特应性皮炎属临床常见疑难皮肤病,中医认为五脏功能失调为致病关键,风、湿、热邪为主要发病因素,本文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特点,结合整体情况进行分期辨证论治探讨,婴儿期:清心火,除胎毒;儿童期:健脾利湿,补益肺气;青年及成人期:补肝肾,清湿热;老人期:平肝潜阳,补肾养心。重视内外合治,配合刮痧、火针、中药药浴、中药塌渍等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调肝理脾法为历代医家认可,肝脾既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又有体阴用阳的协同作用,现代医学已经阐述了肝脾参与消化系统的机制。肝脾一体的思想滥觞于《黄帝内经》,从肝治脾、从脾调肝、肝脾同治可以体现在肠道微环境改变;"肝喜调达"与"六腑以通为用",亦从中医理论解释了肝脾一体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6.
综述近10年来中医治疗自闭症的研究概况。自闭症的中药治疗多基于肾亏失养、脾虚痰阻、肝失疏泄、脾肾不合、心脾两虚等开展辨证论治,以口服用药为主;其非药物中医疗法有针刺、推拿、耳穴贴压等。近年来,中医基于“治未病”“整体观”“辨证论治”等原则,采用中药、针刺、推拿、耳穴贴压及相关联合疗法等治疗自闭症,在改善患儿症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目前中医疗法治疗自闭症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今后有待针对自闭症患儿病理生理特点,改进各中医疗法;尽快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规范化疗法治疗自闭症的临床研究,追踪远期疗效,以提高中医治疗自闭症的有效性的证据级别。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裴正学教授经长期临床实践,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之诊治,围绕"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的病机,采用中药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清热利湿,配合西药抗病毒为基本治疗原则,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并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随症灵活加减方药,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性的独特优势,从而减轻患者症状,改善临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每治此类患者,疗效均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杜克宽认为小儿湿疹病位在脾胃,病因为脾胃失健,发病与心、肝、肺多脏相关,病理因素在于湿邪为患,可夹热、夹瘀、夹虚,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之证,强调"湿为阴邪"学术观点,不主张单纯清热除湿,善用温药,温运脾阳为主,强调标本同治,兼顾清热除湿、养血活血、抑肝扶脾、补肺益气法。  相似文献   

19.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李庆海教授认为难治性高血压发病,肝首当其冲,亦关乎肾、脾、心诸脏。肝乃东方青龙木,通于春气,藏血,藏魂,司疏泄,体阴而用阳,其性主升主动,肝之经络上达于巅顶,下络于阴器,旁及于脾胃,与心包同属厥阴,故其疏泄失常,阴阳失衡,则气机逆乱,上冲清窍。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易导致肝失条达,郁而化火,耗伤肝阴,风阳易动,且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患者多年高肾亏或久病伤肾,以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李教授针对难治性高血压临床肝阳上亢之主要病因病机,从肝论治,制定了清平滋肝的治疗原则,以入肝经药物为主药,包括平抑肝阳药、清肝泻热药、滋阴养肝药,并多以药对相须配伍,临床疗效显著,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高血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