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属CxC型趋化性细胞因子,又称CXCL12,主要在骨髓基质细胞和骨髓内皮等细胞表达.SDF-1/CXCR4轴在介导炎症反应、造血干细胞迁移归巢、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发现SDF-1/CXCR4轴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新生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在眼部新生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为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不同临床阶段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66例MM(其中新诊断1例,难治/复发1例)和7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骨髓穿刺,采骨髓5ml,以肝素抗凝,分离血浆.对于新诊断的MM患者,经过6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再次进行骨髓穿刺.应用ELISA法测定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IL-6、VEGF、bFGF、MMp-2、MMP-9)的浓度.结果 新诊断MM患者与复发/难治患者的骨髓血管新生因子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患者与MGUS;MGUS患者除MMP-9低于缓解患者外,其余细胞因子水平与缓解患者无明显差异.新诊断MM患者经治疗后,有效者骨髓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下降.结论 促血管新生因子促进血管新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新生或拮抗血管新生因子可以有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生长、播散及转移常表现为血管新生依赖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作为血管新生的正调控因子 ,可以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促进新生血管生长。近年来 ,有关研究证实VEGF在血液系统的多发性骨髓瘤 (MM )中高表达 ,与该病的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不同临床阶段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与酶的水平,分析血管新生因子与酶在病情演变中的变化。方法选取66例MM患者和14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骨髓穿刺。应用ABC-ELISA法测定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与酶(IL-6、VEGF、bFGF、MMP-2、MMP-9)的水平。结果新诊断MM患者与复发/难治MM患者的骨髓血管新生因子与酶水平无明显差异,均高于缓解患者与MGUS;MGUS患者除MMP-9低于缓解MM患者外,其余细胞因子与酶水平与缓解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与酶水平与其病情正相关,测定血管新生因子与酶的浓度可以用来评价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5.
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深入的组织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功治疗了多种血液及免疫性疾病.很早以前,有人推测造血干细胞和血管干细胞来自共同的干细胞-血液血管母细胞.近年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动物实验显示,缺血部位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临床小规模试验研究表明,应用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重建.本文简要介绍骨髓、外周血、脐血造血干细胞的血管分化功能及其在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管新生 (angiogenesis)与实体瘤的生长 ,浸润和转移之间关系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近年来有关血管新生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有较多报道。本文拟就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 血管新生的概念许多研究认为血管新生应该分为两种 :angiogenesis和vasculogenesis。前者指的是在原有血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它既可以发生于胚胎期 ,也可以发生于出生后。而后者是指血管母细胞形成之前的中胚层分化发育过程 ,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 ,从而形成最初的毛细血管网。因此它仅限于胚胎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骨髓血管新生与Bcl-2的关系,为白血病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查阅总结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血管新生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Bcl-2与白血病的关系及VEGF与Bcl-2的关系进行综述。结果白血病细胞表达较高的VEGF,VEGF促使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增生,VEGF能上调Bcl-2的表达,Bcl-2在血管生成过程中高表达,白血病细胞与骨髓新生血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抑制Bcl-2的表达,控制骨髓血管生成,为今后白血病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y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VEGFRs)包括Flt-1(VEGFR1),KDR/Flk-1(VEGFR2)和Flt-4(VEGFR3),三者在血管新生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还表明,Flt-1不仅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在血液系统中亦有重要作用:在多种血液细胞表达,能够调控造血重建,为血液系统疾病提供很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肿瘤血管与肿瘤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体肿瘤的生长浸润依赖于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内血管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前的研究认为,构成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可能源自宿主骨髓的内皮前体细胞、成血管细胞或已形成的血管壁内皮细胞。马赛克血管和拟血管生成丰富了肿瘤新生血管理论,但其理论认为血管可以在内皮缺如的情况下形成。这样就对传统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拟应用肿瘤干细胞理论来解释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张诚  陈幸华 《重庆医学》2006,35(24):2282-2284
血液血管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和成血管干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可分化为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具有促进造血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双重作用。目前,对血液血管干细胞分化发育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图1)。在胚胎,中胚层前体细胞——血液吡管干细胞产生血液细胞和生成新生血管。在成人,同样研究发现存在血液血管干细胞,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相似文献   

11.
刘健 《华夏医学》2012,25(3):460-463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指在已存在的血管网基础上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新的微血管的过程[1]。尽管许多早期研究是基于实体瘤而施行的,血管新生同样在血液病恶性肿瘤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相似文献   

12.
何松坚 《河北医学》2011,17(7):988-99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t,VEGF)是一种促血管新生因子,也具有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缺氧等可刺激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分泌VEGF,目前认为VEGF在缺血、炎症、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具有生理和病理作用,其可促进血管新生及侧枝循环形成,VEGF拮抗剂Avastin可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及部分恶性肿瘤。本文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促血管新生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粟连秀 《医学文选》2006,25(3):537-539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较快的增长趋势。乳腺癌与所有实体肿瘤一样,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增殖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调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诱导血管生成。研究发现,VEGF在许多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本文就VEGF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肿瘤持续性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形成,对于超过2mm的肿瘤来说,其生长必需依赖于血管再生。许多恶性肿瘤在确诊时已经发生了转移,而肿瘤组织丰富的新生血管淋巴管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在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的影响因素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与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有关血管新生的调控,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的研究,已在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开展,由此构成了“微血管医学(Microvascular medicine)”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研究发现骨髓和外周血中的血细胞能为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16.
缺氧微环境是实体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肿瘤血管新生最重要的刺激因素。同时,肿瘤血管新生是病理性的脉管系统,造成氧输送能力降低,与肿瘤细胞高耗氧形成失衡状态,进一步加剧缺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血管新生。近年来,随着抗血管新生治疗在诸多难治性癌症中展现优势,血管新生机制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从缺氧微环境出发,通过回顾缺氧微环境下缺氧诱导因子、自噬、外泌体、肿瘤免疫逃逸、肿瘤干细胞在血管新生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为肝癌的抗血管新生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系列中药复方在临床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被证明能够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药小分子是中药复方中实际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既往文献报导了特定中药小分子能够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治疗相关血管新生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新生血管形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了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并以部分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中药小分子为主,整理并详细介绍了中药小分子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刘茂胜  罗少军  张文广 《医学综述》2005,11(12):1125-1127
自外周血中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以来,人们对出生后个体血管生成的认识从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扩展到血管新生/血管发生(angiogenesis/vasculogenesis)。以往,出生后个体中新生血管的产生机制被认为是“血管新生”,即新血管的产生源于已经存在的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然而,EPCs的分离使得认识到新的机制——血管发生,即来源于骨髓的EPCs增殖、趋化、分化,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利用成年机体血液循环中的EPCs对缺血组织趋向能力及分化形成血管的生物学性能,可以通过移植EPCs或通过诱导趋化、促进EPCs动员、增生,使缺血组织局部的EPCs数量增多,从而促进成体的血管生成,这种治疗称为“治疗性血管发生”。将对此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实性肿瘤的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和转移的途径。在没有新生血管形成以前,肿瘤只能生长到1-2mm^3,不会发生转移。在新生血管形成以后肿瘤会成指数倍增长,转移的机会随之增高。血管生成与恶性肿瘤的预后有关,同时抗血管生成治疗将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思路。本文就肿瘤的血管生成的理论、检测技术、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血管新生的变化及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MD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染色骨髓活检标本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与年龄、病程及其他临床预后因素作统计学分析。结果MDS患者的S—VEGF和MVD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两者呈正相关(P<0.05),以MDS/骨髓增生症MPD和RAEB—t亚型为最明显;S—VEGF和MVD与外周血常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密切相关。结论MDS患者骨髓基质存在显著的血管新生,其S—VEGF和MVD较正常对照组高,S—VEGF和MVD增高反应疾病处于进展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