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乌尔逊凹陷南二段与大二段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差异性分析得到,乌尔逊凹陷南二段在源岩条件、盖层条件、盖源时空匹配关系、断源时空匹配关系和油气运移形式上与大二段均存在着差异。前者明显好于后者,表明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条件明显优于其大二段,这是造成目前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显示明显好于大二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潜四下亚段是潜江凹陷重要的生储层系,基于地层埋藏史及热史的恢复,定量模拟了潜四下亚段油气的生、排、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现今热流值为40.20~47.99 mW/m2,古热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早期(45.0~41.0 Ma)快速升高阶段、中期(41.0~26.5 Ma)持续升高阶段和晚期(26.5~0 Ma)逐渐降低阶段;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现今成熟度Ro为0.45%~1.58%,多数大于0.55%,其底部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达到生烃高峰的时间分别为41.0 Ma和29.0 Ma;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的排烃期为33.6~26.5 Ma,26.5~0 Ma排烃量较少;潜江凹陷油气运移路径受流体势和古构造面的控制。潜江凹陷存在7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Ⅰ,Ⅱ,Ⅳ,Ⅶ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储集性能好、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相似文献   

3.
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春国  付广 《天然气工业》2007,27(10):24-27
受断陷盆地地质条件复杂性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使得人们至今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楚,从而妨碍了对该凹陷油气勘探的深入进行。为此,在区域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平衡剖面技术、源岩排烃史模拟、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含氮化合物等地化指标的测试分析和油气运聚的三维模拟等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构造传递带、源盖时空匹配、断裂和油气运聚特征是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盖源质量空间匹配、断源匹配、断层封闭性、源岩条件和油气运聚形式的不同则是造成该凹陷南北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经历的陆内拉张断陷 -转换边缘拗陷 -陆内迁移拗陷 -弧后扩张的陆架边缘四种原型迭加改造的四个阶段和过程 ,使用TSM盆地模拟软件系统对其油气运聚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的油气运移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龙井运动期的构造反转是控制西湖凹陷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素 ;西湖凹陷的的油气运移方向主要是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 ;油气除了在西湖凹陷聚集成藏之外 ,还有可能向周边地区运移。  相似文献   

5.
东海西湖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西湖凹陷不同时期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特征分析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区油气主要成藏期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了应力场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构造应力是本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在中央背斜带及邻区,油气主要向应力低值区运移聚集;中新世晚期,NNE向断裂相对封闭,WNW向断裂相对开启。  相似文献   

6.
根据西湖凹陷不同时期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特征分析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区油气主要成藏期的应力场分布特征 ,分析了应力场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 ,构造应力是本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在中央背斜带及邻区 ,油气主要向应力低值区运移聚集 ;中新世晚期 ,NNE向断裂相对封闭 ,WNW向断裂相对开启  相似文献   

7.
乌尔逊凹陷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尔逊凹陷的油气分布严格受生油凹陷的限制,主要分布在油源区内或其附近、油源区及其周边的断裂构造带上.凹陷内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乌尔逊凹陷北部生烃洼槽边缘,苏仁诺尔走滑断裂带两侧,有的位于有效生烃灶内,有的位于有效生烃灶边缘;乌尔逊凹陷南部油气发现主要是在巴彦塔拉构造转换带地区.综合利用合氮化合物的多种指标,可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研究油气运移通道,指出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凹陷内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两者配合使油气呈现阶梯状运移.  相似文献   

8.
运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青东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新生代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探讨了构造应力特征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指出,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下段沉积期为构造转型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东—南南西拉张应力场作用下,以北西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郯庐断裂左旋走滑作用较弱,拉张作用强于走滑作用;沙河街组沙四上段—沙二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西—南南东的拉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转为右旋走滑,走滑和拉张作用均较强;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剪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盆地所受区域拉张应力减弱;东营组沉积末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带由右旋张扭运动转化为右旋压扭运动;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郯庐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和拉张应力均较弱。青东凹陷成藏关键时期有利生烃区带产生的油气在北南、北北西—南南东最大主应力作用下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别运移至西部斜坡带、过渡带及东部的走滑带,现今盆地最小主应力低值区和剪应力高值区为油气有利运聚区带。  相似文献   

9.
歧口凹陷断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渤海湾盆地断裂十分发育,断裂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相当复杂.本文在概述歧口凹陷(东部)上、下断裂系统、断裂组合类型及断裂带划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断裂对油气运聚的5种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辽河西部凹陷滩海地区Es1+2异常压力特征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常高压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建设与破坏的双重作用:发育异常高压的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尤其是作为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有利于油气成藏;异常高压可以成为泥岩排水、排烃的动力,产生的裂缝既可作为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也可能导致油气盖层的破坏,促使油气重分布。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滩海地区Es1+2发育异常高压,泥岩的分布及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异常压力发育状况,且泥岩中的超压往往高于邻近砂岩的超压,其压力差成为排烃动力,使生烃中心的流体以“离心式”向外排出,形成的油气富集带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剩余压力及压力系数的分布基本指示了研究区地下流体的流向,反映了西部斜坡带、笔架岭构造带及中央低凸起是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异常高压有效地增加了Es1 2作为区域性盖层的封闭能力,基本控制了西部凹陷的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陆相断陷盆地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的关系,以车镇凹陷车西地区为例,在明确超压系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在影响排烃模式、提供运移动力和决定油气聚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西地区的超压系统可划分为弱、中、强超压3层结构,其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研究区超压系统下存在超压内部稳态排烃和超压凸面幕式排烃2种模式,超压是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倒灌的主要动力,超压系统的平面分布和纵向配置控制了超压盆地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聚集规模。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了陆相断陷盆地超压源离心泵式油气运聚模式,超压系统内部的有利压力配置区、有利泄压区域与超压下部有效储层的合理配置区为油气成藏的潜力区带。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平面上主要位于盆缘地层超剥带内的大型鼻状构造和凸起的翼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一级不整合面附近。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风化程度及其保存状况,将第三系不整合体划分为3种结构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不同的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输导/遮挡能力。第三系不整合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古地貌、输导体系和遮挡层。根据圈闭发育的构造位置、储层产状和油气运移的方向,建立了斜坡正向运聚和凸起侧向运聚两种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两种成藏模式通常均可发育近源遮挡油气藏和远源超覆油气藏,不整合体结构中的"渗透天窗"是两类油气藏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4.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路径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输导通道的构成和特征,利用BasiaMod软件对其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到3条西斜坡区油气运移路径:①从齐家凹陷经泰康至富拉尔基的油气运移路径;②从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的油气运移路径;③从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的油气运移路径。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构造脊梁和砂体分布的控制,小林克一敖古拉断层的阻挡和汇聚作用使油气向西呈3个方向运移,3条构造脊梁约束了齐家一古龙凹陷油气西运的具体路径,北西向展布的砂体为油气向西运移提供了输导空间。第2条和第3条油气运移路径及其附近应是西斜坡区油气运聚或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马六甲合同区油气运聚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马六甲合同区烃源岩生、排烃期和构造发育史及区内油气的垂向和侧向运聚规律。本区主要有两个油气运聚期,早期运移发生在中-晚中新世,对本区油气成藏影响不大;晚期运移发生在晚中新世-上新世,由于该时期恰逢生烃中心进入生排烃高峰,且研究区内发生了最大的一次构造运动,所以成为本区关键成藏期。受构造运动控制,本区油气在地质历史中主要向西部运移,只有一小部分向东部运移,因此西部构造区带应是主要储油区带。今后应加强西部构造带圈闭的勘探和评价工作。图6参5  相似文献   

16.
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是江汉盆地油气勘探与研究的重点,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对其油气成藏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勘探的进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成藏动力系统进行研究和划分.以构造—沉积演化的阶段性与旋回性为基础,结合生储盖组合、地层压力系统、油源特征和封闭程度将研究区潜江组划分为底部自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下部混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中部混源弱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和上部他源常压半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总结出潜江凹陷北部潜江组的3种成藏模式,分别为自源—砂体—侧向成藏模式、混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和他源—断层—砂体—垂向—侧向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付广  孟庆芬 《断块油气田》2004,11(2):4-6,25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通过等效深度法研究了乌尔逊凹陷大一段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得到大一段具有2~8MPa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高值区位于乌15井、乌17井和海参1井之间.由此向凹陷四周逐渐减小。大一段由于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存在,使其毛细管封闭能力增强.对扩散相天然气可形成较强的抑制浓度封闭作用,使其内断层在垂向上具封闭性,这是造成其下油气聚集与保存数量在乌尔逊凹陷最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运聚条件和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低渗层油气生成、储集、封盖及运聚条件的研究,结合油水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实例的分析,总结出陆西凹陷三种油气运聚模式,即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运聚模式、马家铺高垒带运聚模式和马北斜坡带(预测)运聚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20.
钱志 《断块油气田》2011,18(1):59-61
永3断块位于东营凹陷东北部永安镇油田南部,是一个多油源汇集的地区,近年来仍不断有新的发现,充分显示了在这类复杂断块区进行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本次研究在目的层段沙二下油气藏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油气来源、储层特征、运移通道以及圈闭类型,圈定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了油气藏分布与富集的规律,认为永3断块具有优越的成藏地质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