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渤海油田多数区块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且含有超强水窜通道,造成注入水无效循环,采收率下降.为此,以BHQH油田南区储层性质及流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两层非均质岩心驱替实验,以采收率、含水率为评价对象,确定以聚合物凝胶+聚合物微球的"堵+驱"调驱增效体系,经在BHQH油田D井组试验,受效井日增油83 m3,有效期超12个月,累积增油超20000 m3,平均产量增幅超过300%,含水最高下降11%.该调驱增效体系是高含水、含超强水窜通道油藏控水增油的有效方法,可为类似储层增产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中高含水阶段精细地质研究基本单元是单油砂体,因此要求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而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研究储层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通过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200余口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川口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将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1、长6^1-2、长6^2-1、长6^2-2、长6^2-3、长6^3-1、长6^3-2长6^3-3长和长64等9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其中,长6^1-1、长6^1-2、长6^2-2等小层砂体发育,属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川口油田川46井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主力产层。  相似文献   

3.
水流优势通道,即俗称的"大孔道"。在油田开发中含水高、采出程度高,注入水利用率低,开发效益低,这些均与储层中形成的大孔道有关。本文以钟市油田潜三段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油比双对数曲线分析法来判断油藏大孔道的渗透能力。该项研究与应用,为调剖堵水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对其他类似油田的推广应用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为我国高含水油田大孔道的识别指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川口油田川46井区的储层和油藏特征,为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川46井区的沉积相和储层的研究分析,对川46井区油藏的地质和储层特征有了清晰的了解。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长6油层是一套三角洲沉积平原沉积,储层为块状砂岩夹粉砂质泥岩或为砂泥岩互层沉积。长6油层物性差,粘土含量较高,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油层为弱亲水-亲水,长6油层的非均质性强。油藏类型属典型的弹性-溶解气驱动岩性油藏。长6^1为本区最好储层,是主要油层之一。川口油田川46井区为浅层、低产、特低丰度的中型油田。  相似文献   

5.
随着葡Ⅰ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对高含水储层进行压裂增产措施并有效控制水的产出,一直是个难题.生产井中产出大量水,通常会导致产量的迅速下降,大量的水处理还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另外还会引起其他一些问题,如出砂、腐蚀和结垢等.其结果使生产井因无经济开采价值而被迫提前关井停产,本文结合葡Ⅰ油田的储层特性,通过对改变相渗特性压裂液组分、其添加剂与该体系成胶性能、膨胀性能、粘度稳定性能、耐冲刷性能、岩心相渗试验等方面研究,分析了该种压裂液在葡Ⅰ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改变相渗特性压裂液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水相渗透率、增加油相渗透率,改善高含水储层的压裂后大量出水等难题,并起到很好的控水增油效果,对大庆外围油田高含水期的控水挖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长组长6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瓦窑堡油田中山川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划分为长61、长62、长63三个砂岩组。本文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评价其储层储集性能。结果表明,长6油层属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沉积环境,其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沉积。影响储层的主要因素是压实、胶结、溶蚀作用。储层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根据岩性和物性分析结果,可将长6油层划分为4类,得出长6储层主要为中孔-小孔型、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其储层主要表现为较差储层。  相似文献   

7.
吴建彪  付波 《辽宁化工》2012,41(5):522-525
敏感性评价是研究储层伤害机理、减小储层损害的依据,是油田高效开发的基础.安塞油田属于开发难度较大的低孔特低渗油田,其主力开发层长6油层孔隙度低,渗透性差,非均质性较强.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储层特征,对安塞油田长6储层进行敏感性室内评价实验,室内评价实验表明:安塞油田长6储层具有中偏强速敏、弱水敏、弱盐敏、中等酸敏和弱~中等碱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胡尖山油田长6油藏是该地区出油井点多,实施效果好且增储潜力大的油藏之一。但由于长6储层非均质性强等因素而导致测井解释准确度较低,从而影响对其油、气、水分布特征判别及油气藏认识困难,本次研究在深入分析长6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的基础上,结合胡尖山油田长6储层岩心物性特征,优选储层参数建立更为精细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解释模型,并且利用分层位图版法和分区块图版法建立了长6储层流体识别方法,最后对研究区63口井的119个层位进行了测井精细复查,表明本次研究所建立的测井二次解释模型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9.
储层渗流特征对油田开发有重要的影响,延长油田永宁张柴窑子区储层渗透率低,储层平均孔喉半径小,储层填隙物中高龄石,绿泥石,伊利石等敏感性矿物含量较多,对油田注水开发造成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储层润湿性、水驱油实验、储层敏感性实验等技术,对张柴窑子区长6储层的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认为长6储层为为偏亲水储层,两相流动范围窄,残余油饱和度高,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低,中等偏弱水敏、中等偏弱酸敏、中等速敏、中等偏弱盐敏和弱碱敏,本为研究区长6油层注水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西41区为长庆油田陇东油区西峰油田的一个地质开发区块,2009年正式投入开发,2011年至2013年大规模滚动产建,开采层位长8,是西峰油田的主产区块之一。该地质区块在开发过程中与同西峰油田白马南区、西峰油田白马中区相比,表现出较强的油井裂缝性见水、局部注水单方向见效的特征,2011-2014年产能大幅递减。因此遏制区域含水上升,实现"控水稳油",对缓解西41区开发三大矛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确地认识和预测油田含水上升规律,是实施油田稳油控水,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效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X油田为一生物礁地层圈闭的块状底水裂缝型油田,油藏边地水能量充足,油水粘度比大。开采特征主要表现为见水早,含水上升速度快。本文根据油田PVT和动态数据对含水上升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整体压锥能显著提高油井产量、降低含水,有效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对指导本油田制定稳油控水措施及同类油田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含油性与物性下限的关系。利用薄片鉴定法、扫描电镜法、物性分析统计法、经验统计法对长6储层进行了物性分析,结合研究区的测资料井及油田动态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长6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9.1%,平均渗透率为0.55×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其岩性、物性的差异控制了储层油藏的富集程度;并确定长6储层物性下限的标准:孔隙度下限为7.8%,渗透率下限为0.15×10-3μm2,电性下限电阻率为18.0Ω.m,声波时差下限为216μs/m。  相似文献   

13.
姬塬油田罗27区长4+5属于典型的"三低"油藏,储层致密、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常规的动态调整和示踪剂监测判断来水方向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注入水利用率,罗27区长4+5油藏运用PI决策整体调剖技术,有效的封堵了高渗透层,缓解了油田含水上升速度,提高了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跃进二号东高点油田是一个长井段、高丰度的复杂断块油藏,断层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16年的注水开发,油藏已经进入中高含水期,注采矛盾日益加大,水淹复杂,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逐年降低,剩余资源分布复杂;复杂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稳油控水关键技术研究是该油藏现阶段开发的必要研究课题,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降低含水上升速度、缓解油藏自然递减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及测井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岩石物理研究的基础。烟雾茆油区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4+5、长6及长7油层组,长4+5、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电性等特征较为相近,但与长7油层组储层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对烟雾茆油区延长组长4+5、长6及长7油层组储层"四性"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河川南湾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其主力油层为长6油层。截至目前,区块未进行注水等措施补充地层能量,地层能量亏空严重,压力下降快,从而造成储层天然及人工裂缝闭合,油流不能有效进入井筒,单井产油能力下降,含水上升。为能够进行区块高效开发、进一步提高区块采收率,急需对区块进行注水开发。本次对研究区长6储层注水开发可行性进行论证,为下一步注水开发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区储层砂体连通性好,胶结物以方解石、绿泥石为主要成分,菱铁矿和硅质胶结物占次要。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区属于中等速敏、弱水敏、中等偏弱盐敏、弱酸敏、弱碱敏、弱亲水性特征。水驱油试验显示该区长6油层无水期驱油效率平均41.8%,最终驱油效率平均58.2%,有利于注水开发。根据理论计算及相关邻区注水开发实践预测本区水驱采收率比天然能量采收率高9%。由此可见,本区域储层适合注水开发,采用注水开发,可有效地提高研究区长6油层最终采收率,为油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徐良 《辽宁化工》2023,(4):561-563
目前渤海油田已经逐步进入高含水期,其中Q油田存在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储层非均质性强,存在水流优势通道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储层进行降水增油。通过实验研究和现场实例描述了聚铬交联PPG预交联组合调驱技术在Q油田的实际应用情况,实际证明,此项技术对海上油田适应性较好、效果较为明显。为海上油田降水增油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可以指导未来海上油田调剖调驱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目前油田已全面进入后期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含水率逐年增高、井况越来越差、油田产量递减加快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何在进入高含水期却把递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稳住油田产量,就要以控水稳油为目的,千方百计的抓好注水这项开发技术手段,把注水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本文在对低渗油田注水能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注水颗粒大、储层中的钻土矿物质遇水膨胀和微粒运动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安塞油田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期。通过对长6油藏从储量、注水量、压力、采油量、含水率五个方面进行拟合并分析其结果得出:全区和单井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油藏开发动态趋势接近,产油量变化趋势基本与实际点吻合;根据储层研究成果建立起来的王窑孔隙渗流区和裂缝渗流区油藏地质模型,经历史拟合作出适当调整后,基本能描述油藏实际生产动态,反映地下储层油、水分布规律,可以满足进行油藏开发趋势分析和调整方案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确定造成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双河油田长6油层低渗的原因。方法:本文在长6油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孔喉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6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储层具有矿物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高的岩石学特点,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孔喉以中、小孔-微喉型为主,属低孔低渗透储层。结论:沉积相带及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