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可溶性CD163(sCD163)在不同肝脏疾病谱中的水平,以及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作为学习队列,检测血清CD163水平;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验证sCD163水平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28 d生存期的预测。结果纳入171例患者进入学习队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sCD163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患者。sCD163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Rs=0.6199,P〈0.01)、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s=0.5751,P〈0.01)正相关,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s=-0.2194,P=0.0232)、纤维蛋白原水平(Rs=-0.3898,P〈0.01)负相关。sCD163水平(HR=2.601,P=0.01)与肝性脑病(HR=5.003,P〈0.01)是28 d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0.83,P〈0.01),并在回顾性队列中得到验证。结论血清sCD163水平是预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优良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期欧洲一项针对酒精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是区分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有效诊断标准。目的:探讨CLIF-C OFs在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AD患者中鉴别ACLF的有效性。方法:筛选并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AD患者274例,按CLIF-C OFs标准分为入院时ACLF组、入院28 d=ACLF组和非ACLF组。分析ACLF组和非ACLF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死亡率。结果:入院时ACLF患者40例27例为人院28 d=ACLF组,非ACLF组207例。ACLF组TB、Cr、INR、ALT、AST、ALB、WBC、ChildPugh、CTP、MELD、MELD-Na评分均显著高于非ACLF患者(P0.05),且年龄更轻(P0.01)。ACLF组肝、肾、脑、凝血、循环、肺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ACLF组(P0.01),28 d和90 d死亡率均显著升高(P0.001)。入院28 d=ACLF组上述指标与入院时ACLF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TB水平、28 d内合并感染为进展为ACLF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AD患者中确实存在一群疾病程度更严重的ACLF群体,CLIF-C OFs标准可将ACLF患者从非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AD患者中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欧洲肝病学会提出的适用于以酒精为病因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CLIF Consortium Organ Failure score,CLIF-C OF)是否适用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方法筛选并纳入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瑞金医院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患者854例,按CLIF-C OF标准分为ACLF组和非ACLF组。分析ACLF组和非ACLF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病死率。结果 ACLF组262例和非ACLF组592例。ACLF组较非ACLF组年龄大,肝、肾、脑、凝血、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情况均显著高于入院非ACLF组(P0.01),28 d和90 d病死率均显著升高(27.1%比3.1%、39.6%比4.9%,P0.01),提示病情更重。结论欧洲肝病学会所提出的评分标准可从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合并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筛选出一组病情更为危重、病死率更高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群体。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确实存在一群疾病程度更严重的ACLF群体,CLIF-C OF标准可将ACLF患者从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急性失代偿患者中区分出来,以指导临床医生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预后及其与HBeAg等各项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及时、准确判定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体外人工肝支持及内科综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其中HBeAg阴性者55例,HBeAg阳性者26例)临床资料,分析不同HBeAg状态患者预后及各项检验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氨、甲胎蛋白等)的差异。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P=0.158),检验指标中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0 1,P=0.000 5,P0.000 1),进一步做ROC曲线,AUC值:前白蛋白,0.875;甲胎蛋白,0.795;国际标准化比值,0.792。结论人工肝支持治疗下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前白蛋白、甲胎蛋白、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乙型肝炎相关ACLF预后判断的指标具有一定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肝脏》2020,(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3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ACLF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FN-γ水平,并观察ACLF组患者IFN-γ的动态变化。结果 ACLF组与CHB组患者IFN-γ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3.447,P=0.001;Z=3.606,P=0.000),动态监测HBV-ACLF患者IFN-γ水平结果显示,好转组呈上升趋势,死亡组呈下降趋势,其中第2、3周好转组IFN-γ水平高于死亡组(t=2.067,P=0.047;t=2.087,P=0.045)。结论 IFN-γ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HBV-ACLF的发生有关,动态监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研究ACLF患者的免疫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ACLF患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36例,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NK细胞、NKT细胞等细胞亚群计数,用SPSS10.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LF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4 、CD8 T细胞、NKT细胞与健康对照组及慢性乙肝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1或P<0.05)。ACLF组外周血NK细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CLF患者死亡组中淋巴细胞总数、CD4 、CD8 T细胞、NK细胞计数均低于存活组各细胞计数,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LF患者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的减少可能是ACLF病情急剧进展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253例ACLF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169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化验指标、肝功能指标和乙肝病毒学指标,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性别、ALT、AST、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糖、AFP、血红蛋白、血小板、HBV DNA计量和e抗原(HBeAg)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年龄、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χ2=9.42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和住院时间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其中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住院时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84例治疗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患者存活情况、肝功能生化学指标、HBV DNA定量、PT,比较两组患者在早、中、晚期肝功能衰竭生存率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 在早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3%(31/49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9.7%(23/58例)(χ2=5.923,P=0.015).在中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63.0%(17/27例),高于对照组存活率35.1%(13/37例)(χ2=4.854,P=0.028).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治疗组8例,存活4例;对照组4例,存活1例.在血清TBiI>342μmol/L的50例患者中,治疗组存活率为56.0%,高于56例对照组的26.8%(χ2=9.351,P=0.002).在治疗4周时,治疗组HBV DNA载量下降3.95 lg拷贝/mL,高于对照组的1.78 lg拷贝/mL(t=5.847,P=0.001).结论 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早期及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在晚期肝功能衰竭患者中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在TBil>342/μmol/L的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中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肾上腺功能不全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为单中心的观察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排除合并感染及半年内应用皮质激素的患者。根据晨起皮质醇水平将患者分为肾上腺功能不全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皮质醇276 nmol/L)和肾上腺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皮质醇≥276 n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SBP、ΔSBP、DBP、ΔDBP、HR和UO)、肝肾功能(ALT、AST、ALB、CHE、Scr和BUN)、凝血功能(PTA和INR)、MELD评分及预后。结果共纳入54例慢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其中肾上腺功能不全者27例(50%)。ACLF早期、中期和晚期肾上腺功能不全者分别为11例(55%)、13例(52%)和3例(33.3%),各期患者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1,P=0.666)。肾上腺功能不全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与肾上腺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SBP、ΔSBP、DBP、ΔDBP、HR和UO)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生物化学指标中,肾上腺功能不全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较肾上腺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的TBil[(314.5±146.0)μmol/L vs(405.3±123.1)μmol/L]和ALB[(28.2±2.8)g/L vs(30.3±3.1)g/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17),其他指标(ALT、AST、CHE、PTA、INR、Scr、BUN)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MELD评分[(26.1±6.0)分vs(27.7±5.0)分)及预后风险方面(OR=0.862,95%CI:0.295~2.513)也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88和1.00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中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发病率为50%,但肾上腺功能不全与血流动力学、肝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无显著相关性。因此,以肾上腺功能不全作为慢性乙型肝炎ACLF的预后指标以及对肾上腺功能不全患者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纠正肾上腺功能不全从而达到改善肝脏功能及预后的设想仍需商榷。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脓毒血症作为诱因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影响和预后尚无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血症作为诱因对ACLF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和短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失代偿的住院患者890例,以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筛选出入院时为ACLF的患者。以脓毒血症作为诱因将ACLF患者分为脓毒血症诱因组和非脓毒血症诱因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脏器衰竭发生率和短期病死率。结果:按照CLIF-C OFs标准入院时诊断为ACLF患者243例,其中脓毒血症为诱因的ACLF患者47例(19.3%),非脓毒血症为诱因者94例(38.7%),102例(42.0%)无明确诱因。脓毒血症诱因组和非脓毒血症诱因组的短期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28 d:46.8%对36.2%,P=0.224;90 d:53.2%对42.6%,P=0.232)。与非脓毒血症诱因组相比,脓毒血症诱因组肝功能衰竭(72.3%对88.3%,P=0.030)和凝血障碍(53.2%对70.2%,P=0.046)的比例显著降低,而肾功能衰竭(48.9%对29.8%,P=0.026)和循环衰竭(14.9%对4.3%,P=0.042)的比例显著升高。结论:脓毒血症作为诱因的ACLF患者短期病死率与非脓毒血症诱因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具有更高的肾脏、循环衰竭比例,而肝脏衰竭和凝血障碍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