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远期预后。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9月存活出院的83例NEC早产儿分为手术组(n=57)和非手术组(n=26)。手术组Ⅰ期、Ⅱ期、Ⅲ期NEC患儿分别有0、33、24例,非手术组分别有7、19、0例。对患儿出院后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83例患儿随访结束时平均纠正年龄为21±6个月。31例(37%)体重落后,其中手术组体重落后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22例(27%)身长落后;14例(17%)头围落后。运动发育落后/发育障碍患儿共18例(22%),其中手术组发生率高于非手术组(28% vs 8%,P < 0.05)。共有5例(6%)患儿诊断为脑瘫,其中手术组4例,非手术组1例。结论 NEC会影响患儿的远期体格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尤其对病情严重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影响更大,应对NEC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预后因素及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01年10月至2011年10月10年间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62例NEC早产儿患者。根据患儿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n=20)和非手术组(n=42)。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合并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后等各因素。结果: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肠鸣音消失比例、CRP及血小板水平、血培养阳性比例、X线表现为气腹和固定肠绊及机械通气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儿预后因素分析显示治愈患儿多处穿孔率及循环衰竭率显著低于死亡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20例患儿中,19例(95%)在NEC诊断后1周进行手术,15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NEC手术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是多因素的;手术的预后与肠道病变及是否循环衰竭有关。NEC手术时间一般在NEC诊断后1周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临床表现、BELL分期及手术治疗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手术组28例与非手术组32例的高危因素进行比较,且将手术治愈组与死亡组预后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组患儿的肠呜音消失、腹壁皮肤发红、血小板〈100×10^9/L、CRP〉10mg/L、白细胞〉20×10^9/L、白细胞〈5×10^9/L、肠壁积气、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比例高于非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儿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腹壁皮肤发红、白细胞〈5×10^9/L、血小板〈100×10^9/L的发生比例高于手术治愈组(P〈0.05)。结论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动态复查白细胞及CRP、血小板计数、腹部X线对NEC的病情判断非常重要,进行BELL分期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42例NEC新生儿根据修正Bell分期分为Ⅰ期组(40例)、Ⅱ期组(72例)和Ⅲ期组(30例)。手术治疗的18例均为Ⅲ期,保守治疗的124例中Ⅲ期12例、余为Ⅰ、Ⅱ期。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检测CRP和PCT。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的Ⅲ期组CRP高于Ⅰ、Ⅱ期组,Ⅱ、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CRP高于治疗前,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PCT高于治疗前(P < 0.05);Ⅱ、Ⅲ期组恢复期的CRP、PCT低于Bell同期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P < 0.05)。Ⅲ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Ⅰ、Ⅱ期组(P < 0.05),Ⅲ期组的脓毒症发生率高于Ⅱ期组(P < 0.05);仅Ⅲ期患儿发生消化道穿孔(10例)和肠狭窄(8例)。治疗后次日的CRP对Ⅲ期NEC的发生有预测价值(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次日的CRP对于NEC手术具有预测价值(P < 0.05)。结论 CRP、PCT水平变化监测有助于Ⅱ、Ⅲ期NEC的早期诊断,CRP可能作为预测Ⅲ期NEC发生及手术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引起新生的期肠穿孔的常见原因之一,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本文报告我院自1990年4月~1991年4月经临床及腹部X线检查证实为NEC并发肠穿孔10例,遭家长拒绝手术后以非手术疗法共治愈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逐渐成为新生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常很难在患病早期被识别和确诊.如何根据该病的特殊发展进程制定对应的治疗策略,是值得临床关注的问题.Bell分期根据患儿临床指标及腹部X线平片对NEC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在指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以明确诊断NEC的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以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在确诊后24 h内、对照组在相应日龄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FABP水平,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及病死组,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I-FABP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NECⅡ期组、NECⅢ期组和对照组血浆I-FABP水平分别为(95.6±18.5) μmol/L、(151.2±10.8)μmol/L和(1.2±2.3)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NC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血浆I-FABP水平、脓毒症发生率高于存活组,NCIS评分低于存活组;保守治疗组I-FABP水平低于手术治疗组,NCIS评分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I-FABP水平可较敏感地反映NEC患儿的病情变化,可作为预测NEC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采取内外科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甘馨  毛健  李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0):1028-103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NEC的12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组(n=66)与手术组(n=55),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76)与死亡组(n=45),比较各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组发生NEC时纠正胎龄、血小板最低值、血便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P < 0.05),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病死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死亡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及发生NEC时纠正胎龄、体重、血小板最低值低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布洛芬使用率、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及手术治疗率高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布洛芬是NEC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9,P < 0.05)。结论 使用布洛芬是早产儿NEC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33例婴幼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按Walsh分期标准进行分期:ⅠA4例,ⅠB2例,ⅡA12例,ⅡB11例,Ⅲ1例,ⅢB3例。按此分期对ⅠA、ⅠB(疑似NEC)通过X线严密观察,及时禁食、抗感染等,有效地阻止其病情发展;对Ⅱ(典型NEC)、Ⅲ(重症NEC)进行针对性治疗。此疗法有利于提高NEC的疗效,值得推广。本文还对NEC的起病年龄、病因及治疗要点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较严重的疾病。近年来由于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提高,腹部X线检查对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同时加强了治疗和护理,使部分患儿获得治愈的机会。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NEC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NE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 年2 月至2014 年1 月确诊为NEC 的41 例足月新生儿为病例组,其中Ⅰ期患儿24 例,Ⅱ ~ Ⅲ期患儿17 例;同期确诊为非消化系统疾病的62 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儿血清I-FABP 和C 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I-FABP 诊断NEC 进行评估.结果 病例组不同分级患儿血清I-FABP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Ⅱ ~ Ⅲ期组显著高于Ⅰ期患儿(P<0.05); I-FABP 血清标志物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0.78~0.92),最佳诊断截点值为2.25 ng/mL,该截点值下诊断NEC 的敏感性为80.49%,特异性为70.19%.病例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CR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FABP 在NEC 患儿早期(Ⅰ期)已显著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诊断NEC 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对早产儿的影响和危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择2007—2010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根据出院时或死亡前动脉导管关闭情况分为动脉导管关闭组和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氧疗情况、预后及住院费用等多方面的差异。结果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组(59例)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喂养不耐受和Ⅲ~Ⅳ级脑室内出血的比例、需要呼吸支持的比例及用氧时间均高于动脉导管关闭组(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8%比32.1%,33.9%比17.9%,8.5%比0.9%,66.4%比32.1%,7.0天(3.0,13.0)比6.0天(0,9.8),P均<0.05];两组发生NEC、Ⅰ~Ⅱ级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持续开放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多于动脉导管关闭组[(26.3±14.9)天比(20.0±12.9)天,(21079±13166)元比(17761±10849)元,P均<0.05]。结论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可使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增加,对呼吸支持的要求增多,也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X线分型,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04年至2014年期间收治的171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X线片,男125例(73%),女46例(27%),手术时平均年龄42.5个月.胫骨X线表现包括以下四种情况:Ⅰ型,胫骨前弓,在畸形的顶点处骨皮质增厚、但骨髓腔正常;Ⅱ型,胫骨前弓,在畸形的顶点处髓腔狭窄、骨皮质增厚和骨小梁的缺失;Ⅲ型,胫骨囊性病变,可以发生在胫骨的任何部位;Ⅳ型,胫骨假关节.腓骨X线表现包括以下四种情况:a:腓骨发育正常;b:腓骨发育不良(腓骨直径小于健侧腓骨直径);c:腓骨囊性变,多数发生在腓骨下1/3;d:腓骨假关节.根据患儿就诊时胫骨和腓骨的X线表现,提出一种新的X线分型方法.无论患儿是否曾经历手术治疗、是否有内外固定.结果 171例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按新的X线分型方法,不同类型的病例数如下:Ⅰa型9例,Ⅰb型3例,Ⅰc型3例,Ⅰd型4例.Ⅱa型9例,Ⅱb型15例,Ⅱc型3例,Ⅱd型6例.Ⅲa型6例,Ⅲb型12例,Ⅲc型8例,Ⅲd型17例.Ⅳa型13例,Ⅳb型10例,Ⅳc型4例,Ⅳd型49例.结论 结合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胫骨和腓骨的X线表现、提出的这种新的X线分型方法,能够囊括目前本单位所有的病例.有可能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预防NEC发生的有效性。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5年5月住院治疗的2528例新生儿分为微生态制剂预防组与非预防组,观察两组NEC的发病率;以确诊NEC的患儿为病例组,非NEC新生儿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预防组1182例中6例诊断为NEC,发病率0.51%;非预防组1346例中19例发生NEC,发病率为1.41%,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败血症及病情危重程度是危险因素;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是保护因素。结论:避免NEC的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NEC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粪便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在早期诊断和评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纳入有腹胀、呕吐或肉眼血便,疑似NEC新生儿;以及同期住院无腹胀、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的住院患儿,分别为NEC组和对照组。收集患儿入院后1、3、5、7 d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MGB1水平。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6例NEC患儿和15例对照组。NEC组中,29例在入院24 h内腹部平片证实为Ⅰ期,全部在入院后4 d内恶化为Ⅱ期,其中10例进一步恶化到Ⅲ期;17例在入院24 h内腹部平片证实为Ⅱ期,其中7例恶化为Ⅲ期;17例Ⅲ期NEC患儿中,11例手术治疗、6例放弃手术治疗,手术患儿中8例存活、3例死亡。NEC患儿入院后第1、3、5、7 d HMGB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EC患儿病情由Ⅰ期恶化至Ⅲ期,粪便HMGB1含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NEC患儿病情恶化,粪便HMGB1含量逐渐增高,HMGB 1对于早期诊断NEC,以及在评估NEC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16S rDNA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以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NEC的早产儿为NEC组,并分为Ⅰ、Ⅱ和Ⅲ期亚组,每个亚组各7例;以2家医院同期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选择与NEC 3个亚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相匹配者作为对照Ⅰ、Ⅱ和Ⅲ亚组,每个亚组亦各7例。在NEC组和对照组入院后1、3、5、7和9 d时点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NA扩增和DGGE,对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丰富度S和Shannon指数,通过T-A克隆测序,分析NEC组和对照组肠道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结果 ①入院后1 d时点NEC组Ⅰ、Ⅱ和Ⅲ 期亚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01±0.73)、(1.93±0.27)和(1.54±0.36),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亚组[分别为(2.65±0.26)、(2.74±0.16)和(2.56±0.22),P<0.05],且NEC组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NEC组Ⅰ期和Ⅱ期亚组(P<0.05)。②NEC组和对照组各10例获得全部5个时点的粪便标本,对照组Shannon指数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NEC组Shannon指数随入院时间的延迟呈升高趋势,于入院9 d时点接近对照组水平。③DGGE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NEC组与对照组所包含的细菌类别总体差别不大,但NEC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而克雷伯菌属和拟杆菌属所占比例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 肠道菌落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尤其是益生菌的减少,致使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优势,可能是NE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优化院前危重症患儿专科急救转运系统对院际转运安全性、成功率及患儿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未开展优化院前危重症患儿专科急救转运系统前及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开展优化院前危重症患儿专科急救转运系统后出诊转运危重患儿分别作为Ⅰ组(n=1015)、Ⅱ组(n=1431),进行对照分析。对Ⅰ、Ⅱ两组病例的出车准备时间、转运到达后危重症评分、转运成功率及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转运前危重症评分Ⅰ组为(81.73±18.11)分,Ⅱ组为(78.45±20.96)分,Ⅱ组明显低于Ⅰ组(t=4.154,P<0.001),病情较重。Ⅱ组较Ⅰ组转运途中需要使用呼吸机支持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明显增多(50.5%vs.30.2%;60.8% vs.5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Ⅱ组出车准备时间分别为(19.34±6.45)min、(16.19±5.89) min,Ⅱ组接到求助电话到实际出车时间较Ⅰ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成功转运到达后危重症评分Ⅰ组(83.01±16.73)分,Ⅱ组(83.97±17.50)分,Ⅱ组患儿危重症评分改善情况比Ⅰ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Ⅱ组转运成功率分别为94.8%和97.6%,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1.0%和94.5%,Ⅱ组较Ⅰ组转运成功率、治愈及好转率高(P<0.01)。结论优化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系统的应用,可提高患儿的转运效率、安全性、成功率及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