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IA和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差异,分析影响I期NSCLC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1974-1995年期间手术治疗的96例I期NSCLC病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级、原发肿瘤大小、脏层胸膜侵犯、切除方式、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位置共9个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IA和IB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T分级、原发肿瘤大小、脏层胸膜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对I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多因素分析提示只有脏层胸膜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I期NSCLC可进一步分成IA和IB两个亚期,两个亚期间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脏层胸膜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I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脏层胸膜受侵对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脏层胸膜受侵对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232例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肿瘤大小和脏层胸膜受侵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肿瘤最大径>3 cm且无脏层胸膜受侵;B组:肿瘤最大径≤3 cm且脏层胸膜受侵;C组:肿瘤最大径>3 cm且脏层胸膜受侵.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NSCLC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组45例,B组96例,C组91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70.1%、61.9%和56.2%,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7%、50.6%和35.9%,3组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脏层胸膜受侵者187例(80.6%), 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9.3%和42.6%;无脏层胸膜受侵者45例(19.4%), 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1%和56.7%,两组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肿瘤大小和脏层胸膜受侵情况分组为变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RR=1.530,95%CI为1.132~2.067,P=0.006).结论 Ⅰ b期NSCLC中,不同T状态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径>3 cm且脏层胸膜受侵的患者预后较差,这一T2状态是否需要修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干扰素与化疗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月可供分析的Ⅰ期NSCLC术后干扰素治疗患者106例及ⅠB期NSCLC术后化疗病例74例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单独手术病例112例为对照组,行对照研究。结果Ⅰ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和对照组1~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6/106),97.8%(87/89),93.4%(57/61),83.3%(25/30),76.2%(16/21)和88.4%(99/112),79.3%(73/92),71.9%(41/57),66.7%(28/42),59.3%(16/27)。显示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4~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B期NSCLC患者干扰素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B期NSCLC患者化疗组与对照组1~5年生存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主要毒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和疼痛,化疗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干扰素可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3年生存率,但对长期生存率无影响,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不利于提高生存率。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单独应用干扰素短期疗效强于单独应用化疗。  相似文献   

4.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Ⅰ期患者尤其是Ib期术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能否从辅助化疗中获益备受争议.2009年第7版肺癌TNM分期发表.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新版TNM分期对Ⅰ期NSCLC患者的价值,以及评估术后辅助化疗是否能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研究纳入了上海市胸科医院1998年6月-2010年6月早期NSCLC完全切除术的433例患者,按照新的分期标准重新分期.把新分期的参数与其它已被证明与肺癌预后相关的因子结合起来,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纳入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吸炯史、病理类型、手术切除方式(叶切、双叶切、袖切和全切)、肿瘤大小(肿瘤最长径)、T分期、淋巴管血管癌栓和辅助化疗.结果 女性患者3年生存率优于男性(89.22%vs 77.53%,P=0.001,8).老年患者预后不佳,≥70岁的NSCLC患者3年生存率为70.64%,<70岁为85.85%,P=0.000,1).肿瘤最长径≤2 cm患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2 cm且 ≤3 cm患者(95.15%vs85.71%),肿瘤最长径>3 cm且≤5 cm及>5 cm且≤7 cm者3年生存率为74.80%vs 60.47%(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血管癌栓、病理类型、胸膜侵犯是影响生存期的预后因素.结论 对Ⅰ期NSCLC患者而言,肿瘤最长径及病理类型是独立的预后因素.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优于其它病理类型.女性和非吸烟患者结局较好.Ib期患者可能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微创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71例,均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统计患者3年生存率,收集生存和死亡者有无吸烟史、肿瘤分化程度、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原发病灶数量等信息,分析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微创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71例患者,3年生存率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颈腺癌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63年10月至1992年10月间收治的98例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子宫颈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总5年生存率592%。其中Ⅰ。期778%、ⅡA期58.3%、ⅡB期36.0%、ⅢB期0。临床分期、宫颈局部表现、肿瘤大小、肌层侵犯深度、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时5年生存率有影响。[结论]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对有高危因素的宫颈腺癌患者应采取手术为主、辅助放疗的方法。早期年轻病例可谨慎保留一侧卵巢。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分析宫颈癌周围神经侵犯(peripheral nerve invasion,PNI)与复发高危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安徽省铜陵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3月—2018年3月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为ⅠA2~ⅡA期宫颈癌手术的65例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研究宫颈癌周围神经侵犯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其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宫颈癌周围神经侵犯与复发高危因素的关联。结果:神经侵犯阳性与淋巴结阳性、手术切缘阳性以及脉管侵犯具有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侵犯阳性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随访发现,神经侵犯阳性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的患者(P<0.05)。神经侵犯阳性组与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的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癌细胞分化程度低、深肌层癌细胞浸润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属于影响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神经侵犯不属于影响宫颈癌术后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周围神经侵犯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属于宫颈癌发生转移的其中一种途径,能够作为术后的复发高危因素,对早期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 91例NSCLC行根治术,术后病理分期为I期患者,取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AE1/AE3)免疫组化标记(SP法),检测微转移的表达并随访5年,分析微转移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I期NSCLC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为49 %,总5年生存率为70.3 %,中位生存时间 48.5个月,复发转移率32 %,平均复发转移时间36.6个月。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阳性四个因素与复发转移有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肿瘤分化、分期和微转移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497、11.196和5.233。结论 I期NSCLC淋巴结存在微转移,肿瘤分化、分期和微转移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   结果   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0.
899例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i WD  Wen ZS  Su XD  Lin P  Rong TH  Chen LK 《癌症》2007,26(11):1231-1236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多学科治疗已有十多年.诊断技术及治疗策略的改进有可能导致NSCLC的预后影响因素的改变.本文探讨NSCLC完全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1月~2001年4月行完全切除术的899例NSCLC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为43.5%,中位生存期48个月.其中ⅠA期、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60.3%、56.9%、45.7%、23.5%、20.8%、13.0%;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M分期、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腺癌Ⅱ期及Ⅳ期化疗、腺癌N2期术后纵隔放疗为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T分期、N分期、M分期及腺癌N2期术后纵隔放疗是NSCLC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除T分期、N分期、M分期外,组织学类型及腺癌N2期术后纵隔放疗也是完全切除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ⅠB~ⅡA期宫颈癌不同治疗模式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15例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其生存情况,分析总体及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5年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据治疗方案将215例患者分为根治性手术(81例)、根治性放疗(65例)、术前辅助治疗(25例)及术后辅助治疗(44例),分析各种治疗模式的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总体5年生存率为79.3%。不同FIGO分期、族别、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术后病理高危因素的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FIGO分期、肿瘤直径及术后病理高危因素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术前辅助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依次为80.9%、82.5%、78.8%和72.4%,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25.9%、18.5%、24.0%和3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术后有危险因素或术前肿瘤体积较大患者行相应辅助治疗可达到无危险因素患者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放疗的治疗效果,故建议临床工作中对不同患者施行个体化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并发症及患者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2.
肺癌一旦侵犯胸壁后,生存率明显降低,然而仍有少数病例长期生存。自1962年5月—1978年10月间的16年中,日本国立癌中心胸外科的成毛韶夫对180例晚期肺癌作了合并其他器官切除的扩大根治术,其中99例合并胸壁切除。作者重点研究了肿瘤侵犯胸壁的程度以及与生存率的关系。 肺癌手术中遇到肿瘤与部分壁层胸膜紧密粘连难以分离时,常须作部分胸膜外剥离后才能切除病肺。手术估计分期(sTNM)会认为肿瘤侵犯胸壁而划为T_3。实际上这种术中所见的“外侵”经病理检查可分为4种程度:(1)p0——肿瘤仅局限于肺内;(2)p1——肿瘤外侵达脏层胸膜,但未超过脏层胸膜;(3)p2——脏层胸膜明显受肿瘤侵犯;(4)p3——肿瘤  相似文献   

13.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联合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Ⅰ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的9项基因表达指标(c-myc、MDM2、c-erbB-2、EGFR、p53、p14^ARF、p16^INK4、p21^WAF1、nm23)。观察患者的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性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局部区域性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1.1%,11.1%和33.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的低分化是影响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P=0.028);c—myc与c-erbB-2的高表达均为影响总生存率和远处转移率的不良预后因素;促进肿瘤增殖基因总分组的高分值(P=0.041)与综合肿瘤基因组的高分值(P=0.006),是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与综合肿瘤基因的联合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组结果还显示,已行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其总生存率与无远处转移率均优于未行化疗者,但差异尚未见有显著性。结论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与综合肿瘤基因的表达,可能是Ⅰ期NSCLC的预后因素。高危组患者进行术后化疗似有提高疗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新的第7版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分期已经提出肿瘤直径对NSCLC预后的重要性,但是对癌灶直径≤2cm预后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癌灶≤2cm(T1a)的I期NSCLC病人的临床预后因素,为临床预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既往手术后病理诊断为癌灶≤2cm(T1a)的I期的73例NSCLC病人,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影响长期生存的临床因素。结果该类患者5年以上总体生存率达到80.8%。性别(P=0.175)、年龄(P=0.241)、病理类型(P=0.265)、是否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手术(P=0.918)、是否术后辅助化疗(P=0.616)、是否侵犯胸膜(P=0.827)和该类患者的长期生存无明显相关性。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癌灶的分化程度,即在中度分化程度以下长期生存较差(P=0.01)。结论在癌症直径≤2cm的I期肺癌中,侵犯胸膜对生存无影响,而分化程度是一个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治疗Ⅰb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13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肺叶切除组与肺楔形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与肺楔形切除组相比,肺叶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管引流时间明显更长,失血量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类型、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肺叶切除组、肺楔形切除组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9%(70/91)、82.1%(32/39),复发率分别为32.9%(30/91)、38.5%(15/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胸膜侵犯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非腺癌类型、存在胸膜侵犯、病理分级越低、T分期越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就越低。病理分级、病理类型、T分期是影响患者复发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非腺癌类型、病理分级越低、T分期越高,患者的复发率越高。结论:对Ⅰb期老年NSCLC患者,肺楔形切除可在保留更多肺组织的基础上取得与肺叶切除相似的远期生存率及复发控制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子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及辅助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方法 :分析4 4 9例盆腔淋巴结阴性的ⅠB、ⅡA期子宫颈癌的治疗结果 ,观察子宫颈深间质侵犯对生存率影响及腔内放射治疗的作用。结果 :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者的 5年生存率及ⅠB、ⅡA期患者的生存率的分别为 86 1%、90 2 %和 84 6% ,均较无宫颈深间质侵犯者低。子宫颈深间质侵犯辅助腔内放射治疗者的 5年生存率为89 8% ,ⅠB 7/ 9,ⅡA 92 0 % ,较单纯手术者高。结论 :子宫颈深间质侵犯是子宫颈癌重要的预后因素 ,这些患者术后应辅助治疗。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操作简便 ,副反应少 ,是一种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可切除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生脉管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切除的1 077例Ⅰ~Ⅲ期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脉管转移分为LVI阳性组(672例)与LVI阴性组(405例)。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LVI的关系。利用生存分析研究Ⅰ期胃癌患者脉管侵犯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Lauren分型、神经侵犯以及CEA、CA125、CA199的升高是发生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不良、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CA724升高是发生脉管侵犯的独立风险因素。有脉管侵犯的Ⅰ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脉管侵犯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分化不良、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CA724升高的胃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脉管侵犯。对于有可能发生脉管侵犯的Ⅰ期胃癌患者,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可切除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生脉管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切除的1 077例Ⅰ~Ⅲ期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脉管转移分为LVI阳性组(672例)与LVI阴性组(405例)。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LVI的关系。利用生存分析研究Ⅰ期胃癌患者脉管侵犯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Lauren分型、神经侵犯以及CEA、CA125、CA199的升高是发生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不良、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CA724升高是发生脉管侵犯的独立风险因素。有脉管侵犯的Ⅰ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脉管侵犯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分化不良、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CA724升高的胃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脉管侵犯。对于有可能发生脉管侵犯的Ⅰ期胃癌患者,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亚肺叶切除术在治疗肿瘤直径≤2 cmⅠ期原发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亚肺叶切除术治疗肿瘤直径≤2 cmⅠ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均为原发性肺癌,术前均考虑周围型肺占位,术后病理分期ⅠA期13例,ⅠB期17例。无手术期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1年生存率100 %(29/29),3年生存率90 %(18/20)。局部复发1例,对侧复发1例,均为ⅠB期患者。结论 亚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肿瘤直径≤2 cmⅠ期原发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7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病理类型、T分期、TNM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脏层胸膜浸润、化疗次数、PNI值等资料.应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影响NSCLC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3~5年,术后复发28例,复发率15.7%.17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9.5±13.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75.3%、70.2%.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χ2=6.982,P=0.004)、TNM分期(χ2=5.814,P=0.021)、血管浸润(χ2=5.942,P=0.019)、脏层胸膜浸润(χ2=7.912,P=0.001)、化疗次数(χ2=6.715,P=0.006)及PNI值(t=7.413,P=0.003),均为NSCLC患者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经过Cox多因素预后复发危险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HR=1.034,95%CI:0.726~1.513,P=0.009)、化疗次数(HR=0.301,95%CI:0.182~0.454,P=0.001)和PNI值(HR=0.2.314,95%CI:1.61~2.92,P=0.000)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指数是预测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NI值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几率呈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