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品模型是产品设计、制造的基础,存在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协同、并行的产品设计与制造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建模系统。本文在总结了目前浒的一些产品寞系统中,提出一地协同设计的建模方法;引入形状特征的概念,完成产品的形态特征建模;采用特征转换和映射工具将产品的开头特征模型转换为工程特征模型并映射到不同领域的应用中,以实现产品的协同设计与制造。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的远程协同特征建模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基于 Internet的协同工作需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新的设计工具的新颖的设计方法 ,提出了一个基于 Web的过程驱动的远程特征建模工具的体系结构 ,同步协同工作、用户管理、活动链及基于移动智能的电子预约是本系统的关键技术 ,最后用一个实例说明了系统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视图模型的产品多学科协同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亮  金国栋 《中国机械工程》2004,15(23):2092-2097
提出一种基于多视图模型的有效支持分布式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框架结构。引入共享组件及学科Agent的概念,学科Agent通过对组件的继承与组合来构建产品的多视图模型。介绍了在不同学科模型的组件间通过功能、行为和结构等建立多层次的动态约束关系的方法,由此实现产品的多学科模型间的关联及一致性的维护。分析讨论了多个学科Agent间协商的知识级语义模型和交流机制,使设计者之间实现语义信息的交流和协商。  相似文献   

4.
基于特征的三维参数化液压集成块产品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AutoCAD平台利用设计特征技术进行机械产品建模技术,并在宁波市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液压集成块CAD系统中得以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并行环境下 ,设计过程集成与产品信息集成两个环节互相关联。基于特征的产品信息模型在满足产品信息表达的完备性的同时 ,也应该满足设计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本文通过对设计问题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所需信息的分析 ,建立起并行设计环境下面向设计过程的注塑产品特征模型 ,并提出了区别于产品几何表达驱动设计方法的功能驱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产品协同设计过程中,为了使特征在CAD系统内部环境里可编辑,提高实时性,提出基于特征的隐式模型表达,其实质是不交换模型的几何拓扑信息,而只是交换参数化信息,几何拓扑模型由系统通过几何建模引擎实现。通过建立交换特征库来表达形状参数以及特征与其他特征之间的结构化信息,实现基于特征的隐式模型交换。对于操作特征,提出了新的基于坐标引用的持久命名算法以解决引用拓扑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特征语言的远程协同实体建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协同设计中的数据同步和传输 ,提出一种分层设计的特征语言体系以及特征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和XML映射处理的方法 ,同时也说明特征语言的翻译程序和造型驱动程序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异步协同设计的框架体系。该方法对于多样化需求的变型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远程Web发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协同装配建模的需求和具体操作流程,采用将各类装配建模信息统一管理的机制,建立了支持装配设计、装配评价、装配规划优化与装配仿真的复合信息模型.采用B/S架构和网络技术搭建了支持异地协同设计的装配建模系统 (CAMS).并以电磁悬浮转子为例验证了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结合产品协同开发过程的集成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等特点,通过对目前协同产品开发过程建模方法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息工作流网的建模方法及其相应的分析技术和仿真算法.全息工作流网通过扩展工作流网组成元素的内部结构,丰富了模型的信息量,集成了产品开发过程的时间、资源、组织等信息,提高了模型的可读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并能够更有效地支持模型的分析、优化和仿真.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产品协同设计过程建模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协同设计过程模型为协同设计支持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块化和层次化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的协同设计过程模型只是从某个角度入手,表达设计过程中的某些要素,而且主要是对设计过程进行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设计过程性能的模型却很少。在分析比较现有的设计过程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分层有色Petri网建立产品协同设计过程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并给出了设计过程性能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CAD系统集成中产品定义的核心——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瑛 《电子机械工程》2001,17(1):28-30,62
从CAD系统集成及产品定义的角度,对其关键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的传统方法进行论述分析,指出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是三维建模技术的发展主流。并以AutodeskMDT为应用实例,介绍了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特征继承与重构技术是原有设计特征的再利用,是对产品形态的创新设计和变形设计,对产品造型概念设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介绍目前特征继承技术的研究概况.结合面向对象技术和特征技术,对面向特征继承的特征分类方法、特征重构技术的基本算法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在UG环境下利用OPEN API函数,实现了凸台类、腔孔类、沟槽类、倒角类等特征的继承和重构算法,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手机下盖的造型概念设计中.  相似文献   

13.
零件建模和装配建模是产品建模的两个方面,对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在当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中,尽管两者已高度集成,它们在过程层面仍然存在相互割裂的现象。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结构预映射(Structure pre-mapping,SPM)的产品建模方法。首先对产品建模过程及SPM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实现SPM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其次,详细阐述SPM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形式化定义,以便于在CAD系统中描述;第三,基于前期发展的装配特征偶概念,对存在于设计者头脑中的设计意图(表现为抽象配合结构和配合行为)进行系统建模,形成实现SPM的基础;第四,提出基于SPM的产品建模原理,进而展示相应的框架,并分析框架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方法;最后,通过HP发动机空气过滤器头部组件的产品建模实例论证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可在过程层面上提高产品建模的集成程度,对于现有CAD建模理论和技术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向分布式产品设计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基于特征和约束技术,本文提出了一个分布式产品设计系统,对系统的结构、方法和应用实例进行了说明。采用特征和约束来建立产品模型,并通过特征算法来控制和协调分布式产品设计活动。  相似文献   

15.
产品的造型设计中越来越重视现代形式美感的加入,它体现了时代性,是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本文以现代设计美学思潮及发展趋势为出发点,着重阐述了在造型艺术设计中形式美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族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参数化设计技术、特征技术和基于参数化的特征造型技术做了系统地回顾,在深入地剖析上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运用各技术优点的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族的概念及原理。最后给出了以Pro/E为平台,运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族原理于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MDT环境下,焊管轧辊零件的特征造型的原理和关键技术;并以Visual C 为开发语言,利用AutoCAD中ObjectARX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和基于轧辊形状特征的成组技术原理,开发了焊管轧辊特征造型系统。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基于历程的特征造型中,容易出现设计意图和设计结果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为此文中采取了基于完全双向语义约束的变量化特征造型,并提出用特征依赖图的数据模型来保存和维护设计中的各种特征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它的形成是基于特征间的各种依赖关系,而不是基于特征创建的先后顺序,并且根据依赖关系完成特征实体和约束的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这种方法使得特征信息随时根据相关特征信息协调变化,特征语义能够始终保持一致,在现有的开发平台上和CAD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特征匹配的产品风格认知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琦  孙守迁  陆亮  潘云鹤 《中国机械工程》2003,14(21):1836-1838
以多向度评测法提取产品风格特征,将特征作为产品风格认知的基本单元,提出了基于特征匹配的风格识别模型,将产品按照风格特征匹配的强弱度进行划分。提出了产品的风格相似性模型,实现了基于特征匹配的产品风格检索,为产品选型与创新设计奠定了基础。以太阳镜为例,分析影响太阳镜风格的主要特征,设计并实现基于特征匹配的太阳镜风格识别与选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复合功能原理方案特征建模及其求解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制了驱动、传动和分离等典型功能原理方案解的知识库,建立了复合功能产品原理解的特征模型,提出了复合功能原理求解的通用进`生平注解和接口匹配并行的策略,进而提出原理解接口特征的嵌套结构及其匹配进程,开发了一个复合功能产品原理方案求解的计算机支持平台,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