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泽虎  杨满仁 《理论界》2007,(11):30-32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有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增大;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文化贫困共存;脱贫难度加大,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等特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新任务.农村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传统的农村成人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增加经费投入,健全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使之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实社会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者素质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农民培训网络,拓展农民培训途径,以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问题的产生源于多方面因素。要推动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需针对这些问题寻求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严水永 《理论界》2007,(2):44-46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对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而且两者的统一性,要通过中间环节的转化才能实现。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建设新家园、建立新社区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下江苏农村教育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是分析了江苏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教育发展对策,指出农村教育主要应该是为农教育。  相似文献   

7.
如何解决甘肃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贫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节,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肩负着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使命.而教育贫困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它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相背离.为了有效地消除教育贫困,我们应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受教育人群的发展境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沛然  李胜利 《河北学刊》2007,27(5):151-154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创新农村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尤其是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新型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目前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掣肘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认真剖析农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制定支农优惠政策,在组织机构、担保抵押、保险机制和存款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新农村的建设打造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平台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复杂,跨区域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呈现大规模的往还流动,且大量转移的劳动力与城市化不能对接,这极大地影响了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要继续消除制度的障碍,但重点是要加快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改变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促进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推进中、西部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传统农村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和契机,在资源、产品和环境问题的三重夹击下,传统农村已经走到十字路口,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传统农民的断代则将传统农村直接推向了转型发展之路.国家层面也十分关注传统农村的转型问题,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在现实发展过程中,政绩驱动下的形式主义、贪功冒进和面子工程,城乡差距大导致的农村人才流失、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保障缺失,农村基层权力“悬浮”引发的执行力、公信力和农村治理危机,传统乡土文化瓦解带来的农村文化生态恶化、低俗文化泛滥等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加大投入、政策倾斜,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推进改革、完善机制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内容,又是保障。因此,必须把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确立农民在新农村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激活农村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新教育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发现农村新教育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点与支点,在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新教育建设之间,集中表现了过去与现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与矛盾,同时也蕴育着中国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与光明未来。农村新教育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要重新设置教育内容,重新调整教育结构,重新确立教育体制,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4.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乐其顺 《学术论坛》2007,(5):112-1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应当坚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论证了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趋势、制约因素,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弊因素,提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与新一届政府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将惠及千百万农村居民.建设农村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关注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中,均有许多富有启发性与创造性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村观.这些农村观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与启示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农村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既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强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关系密切,表现在:农村社区建设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追求目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功能,那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即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强农村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优化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企业,并加强自主农产品物流服务品牌的培育;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国外物流企业先进管理和服务理念,提升农产品物流企业管理和运营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当地实际, 通过对农村的现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农村科技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才能促进我省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