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类病症的总称。郁者,郁而不散,滞而不通之义。所以凡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失其通畅调达的病症皆属郁证范畴。古人日:“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起也。”郁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郁证泛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功能不和,从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积等引起的滞塞与郁结。狭义郁  相似文献   

2.
<正> 郁证,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所谓郁,滞而不通之义也。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记述颇多。《内经》中早有关于情志变化引起人体气机失调可出现多种病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凡人情绪不宁,心志不舒,精神不爽,气郁不伸者均可导致气滞、血滞、痰结、食积、热郁、食郁等“六滞”。气机郁滞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乃至脏腑不和,引起种种病症,均属郁证范畴,临床以妇女尤为多见。朱丹溪说:“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王安道指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故前人有  相似文献   

3.
郁证,是由于情志拂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的病机是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  相似文献   

4.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5.
郁证是脏腑气机病变中的常见病证。历代医家论述本证较多,范围较广。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此统一化、规范化,为此而提出三郁、五郁、六郁均可统一于五脏郁证之中。  相似文献   

6.
郁,郁而不散,滞而不通之义,因此,郁证也就是指各种疾病过程中,表现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失其通调畅达的一类病证。  相似文献   

7.
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疾病的总称.所谓郁,是滞而不通之义.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而引起的种种病症均属郁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安、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  相似文献   

8.
郁证是对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疾病的总称。所谓郁,是滞而不通之义。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而引起的种种病症均属郁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安,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  相似文献   

9.
郁证皆在中焦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丹溪创论六郁,并提出  相似文献   

10.
逍遥散治疗郁证临证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胁肋胀痛 ,太息或心烦易怒善哭 ,失眠等。《丹溪心法·六郁》中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临床中笔者常以逍遥散为基本方治之 ,效果满意。郁证与情志怫郁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是气机失调 ,然后影响至血 ,气血失调与肝的疏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郁证的病理基础是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肝性喜条达 ,主疏泄。肝以愉悦舒畅为德 ,忧愁恼怒为病。七情的变化 ,首先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气机郁结不畅。所谓“当升不升…  相似文献   

11.
肺纤维化作为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通过探讨脾与肺纤维化的相关性,我们可以了解到,睥属土,为肺之母,二者相生相及,一主气,一统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脾脏虚弱,则气血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肺纤维化时,我们应当重视健脾。脾脏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津液输布有力,肺脏得以濡养,奏复肺清宣治节之功。  相似文献   

12.
于作洋教授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气机的紊乱,故在治疗上注重理肺调气。小儿遗尿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中医治疗此疾病优势显著。多数医家将其病因病机归于肾脾肺虚,提及肺于片瓦之地,并多从虚证论治,从实证论者寥寥无几。于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症,重视从肺论治,提倡肺肾同治。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且主一身气,调理气的升降出入,在水液代谢中起到枢纽作用;且肺为肾之母,母病及子,故从肺论遗尿不可小觑。根据小儿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以及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小儿遗尿症不能单责虚证,往往虚实夹杂,实证亦不得忽视。在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推崇肺肾同治、虚实兼顾,以补肾为本,理气为重。多用缩泉丸、桑螵蛸散等补肾固摄,常选麻黄宣肺利水,柴胡、前胡、杏仁调理气机,兼有肺热者加减麻杏石甘汤、泻白散等清泻肺热,兼有肺虚者配伍补中益气汤等补肺益本,诸药合用,肺气得调,肾气得固,而遗尿自止。  相似文献   

13.
肺毒系指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产生的有毒物质,蕴积于肺脏,主要包括痰毒和瘀毒。特发性肺纤维化归属中医"肺痹"范畴,痰瘀毒痹阻肺络,致使特发性肺纤维化隐匿性起病,其致病特点呈损正性、顽恶性,伤人形质,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雾霾是因环境污染而出现的致病因子,归属中医湿邪范畴。雾霾致病,轻则为损,重则为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就雾霾病的防治从扶正、避邪、论治三方面进行探讨。预防措施主要包含两方面:(1)提高正气,增强人体对雾霾的抵抗能力;(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重视对雾霾的自我防护。雾霾病证的治疗按湿浊致病分证论治,常见证型有雾霾遏表证、雾霾困脾证、雾霾损肺证、遏阻心阳证、雾霾郁神证和雾霾化热证。  相似文献   

15.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位在肺,属于疫病",其中医名可为"肺疫"。新冠肺疫的病因,外因之主因是感染病毒(异气),内因是患者身体系统,同时合并兼夹感受"六淫"邪气(常气)。只有疫毒本身是普遍的,寒暑燥湿风火不具有普遍性,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常见病机是邪毒犯肺,挟热下利,肺失宣降,水停生湿。总体治则是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标本兼治、三因制宜。此外,本文还提出病毒有无寒热属性的问题,供医学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的治疗越来越受重视,中医也在探索并总结其病因病机及证型。以宣肺开郁为指导思想,初步探讨其对治疗由气机失调引起的抑郁症的指导意义,总结肺、肝与郁证理论联系及临床运用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分析重症肺炎中医证候规律,为重症肺炎证候标准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首先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重症医学科247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然后利用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技术建立证候间的贝叶斯网络概率模型,最后结合专家经验,提取重症肺炎的常见证型.结果:提取的证候要素包括风热、痰热、痰湿、气虚...  相似文献   

18.
从脾胃论治肺癌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方面探讨了肺癌致病的机理。认为肺癌的发生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成,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多由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实多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故治疗上其一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其二扶助脾胃,化痰湿祛瘀血。  相似文献   

19.
"肺主治节"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从中医理论的内涵出发"肺主治节"体现在:对"心主血脉"的"治节",对人体正气的"治节",对人体其他脏腑功能及津液代谢的"治节",对生命节律的"治节",对机体废物的"治节"。"肺主治节"实乃"肺主气"功能的扩大和延伸。深入探讨肺主治节理论,对于完善肺系疾病病因病机,指导肺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述气血水与肺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急性肺损伤病理变化从中医角度探讨急性肺损伤的病机。提出:在急性肺损伤的早期肺气血水的功能紊乱几乎同时出现,早期中药的干预也应该从调整气血水的功能入手,同时不能忽视热毒在该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